一、回歸祖國
●1958年秋天,李宗仁給李濟深寫了一封長信,把自己落難他鄉(xiāng)的種種心境歸為一句話:“中國有句古語曰: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周恩來說:“李先生不會去臺灣。李德鄰先生這次回來是自覺的……主席高瞻遠矚,歡迎他回來,來去自由。”
●1965年7月18日11時,上海虹橋機場,一架波音737客機徐徐降落。艙門打開,南京政府代總統(tǒng)、國民黨第二號人物李宗仁出現在門口。
程思遠奉命秘密進京
1955年4月23日,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就臺灣問題闡明了中國的立場。
明確指出:臺灣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人民什么時候以什么方式解放臺灣是中國的內政,不容外國干涉。周恩來鄭重聲明:“中國人民同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國政府愿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和緩臺灣地區(qū)緊張局勢的問題?!?/p>
一直在關注時局的李宗仁,聽到了這一消息,興奮異常。他以為,臺灣局勢拖下去,可能引起世界嚴重問題,對中國不利,對友邦無益。因此臺灣問題必須解決。
周恩來的聲明為解決臺灣問題提出了正確的方向。凡屬愛國之士,均應竭誠擁護,并為促成這一目標的實現而共同努力。
于是,李宗仁立即寫信給程思遠,囑其同海外愛國人士交換意見,并替他準備一個文件,以便在適當時候發(fā)表。
1955年8月,李宗仁針對中國當前形勢,在美國公開發(fā)表了《關于解決臺灣問題的具體建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所取得的成績感到欣慰,并表達了和平的愿望。
李宗仁提出,今后解決問題,只有兩條路可走:
一是國共再度和談。中國問題由中國人自己解決,經過談判可能得一和平折衷方案。二是美國應正式聲明承認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成為這個國家的一個自治州。然后,在美國撤走其第七艦隊的同時,實行臺灣海峽地區(qū)非軍事化。只有通過這樣的辦法,才能免除臺灣海峽的戰(zhàn)爭危險。經過長期的和平,兩個敵對政府間的彼此仇視就會逐漸消失,然后就能夠為國家統(tǒng)一做出安排。
李宗仁說:
百廢俱興,建設規(guī)模之大與成就之速,皆史無前例,國勢日振,真可說舉世矚目。我本人雖失敗去國,而對北平諸領袖的日夜孜孜,終有今日,私心彌覺可喜。我國變亂百余年,民窮財盡,今日幸得此和平建設的機會,我們斷不應再使內亂出現中國。
李宗仁認為,自新中國成立以后,美國一直采取“等塵埃落定”的政策?!霸嚳唇袢罩袊?,塵埃已經落定,室內紅光耀目,煥然一新?!倍绹斁謪s視而不見。他呼吁美國當局,改變對華政策。
李宗仁在美國看到周恩來的聲明后,心情十分激動。想當初,在國民黨統(tǒng)治政權即將崩潰的時候,他曾設想劃江而治,與共產黨二分天下。后來,國民黨被趕到了臺灣,終于演成中國的分裂局面。
李宗仁坦言國民黨失敗,卻不愿看到祖國分裂。對于蔣介石的“小朝廷”,他建議應把臺灣建成“三民主義的實驗區(qū)”,以在政治上與中共的政治體制唱對臺戲;而不要動輒以“反攻大陸”作宣傳。這是因為,“一種政治宣傳,如果連自己都欺騙不了,如何能欺騙世人呢?”
至于臺灣將來的出路,他主張以政治的方式來解決。但無論怎樣解決,都要看到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因此他強烈反對以“聯合國暫時托管”或“成立獨立政府”的方式解決臺灣問題。
他認為,分離臺灣的作法,國、共兩黨都不能接受。
李宗仁還從歷史角度,考證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臺灣自古是中國的領土,1943年開羅會議更經同盟國領袖正式認可。
因據最近史家考證,遠在殷商時代,臺灣即為中國人所發(fā)現。隋、唐以后,中國即開始向臺灣移民,晚而益盛。明末,荷蘭人雖一度短期的占領,但不久即為鄭成功所驅逐。鄭成功且踞臺作反清復明的英勇斗爭,雖以眾寡不敵而失敗,而臺灣一島卻成為中國民族運動史上的永遠紀念碑。清末甲午戰(zhàn)后,臺灣割歸日本50年。然珍珠港變起,中國對日本正式宣戰(zhàn),馬關條約失效。按照國際公法,臺灣遂復還于中國。1943年開羅會議,更經同盟國領袖正式承認,故臺灣絕無獨立的法律依據,任何中國人自皆不愿接受。
李宗仁說:
蔣先生比我年長4歲,已年逾70高壽,生年飽經憂患,如果他能毫無個人成見地以蒼生為念,毋使內戰(zhàn)重起于中國,他會同意我的意見的。
早在1954年,當他被蔣介石徹底罷免職務后,曾專程跑到芝加哥,看望遭到同樣下場的前任國民黨臺灣省主席吳國楨。
他得到消息,美國曾有一個腹案,將臺灣交聯合國托管,以吳國楨取蔣代之。
在吳氏與前孫科內閣內政部長吳尚鷹的鼓動下,李宗仁曾設想發(fā)起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但是沒有多久,他便對此失去了興趣。他終于發(fā)現,自己是以一介平民身份流亡海外,要搞政治活動,既無基地,也無群眾,是很難有所作為的。從此,他也不再關心什么“第三勢力”了。
沒有了職位,也沒有了政治活動,李宗仁開始了真正的平民生活。不過,寄居在異國他鄉(xiāng),他的日子過得并不舒心。
他剛到美國的時候,與夫人郭德潔租住在紐約市郊的一座房子。
這是一所帶石沿的小樓。小樓分成兩半,李宗仁夫婦只占住其中的一半。另一半住著一位戲劇演員。也許因為李宗仁是一位特殊人物,所以在小樓外的草坪邊上,有一個小警屋。
帶著槍、棍的警察,在這里晝夜值班,使小樓罩上了一層不同一般的森嚴氣氛,而居住在小樓里的人物,也因此而顯得格外神秘。
在美國,李宗仁的家人并不少,除了郭德潔和養(yǎng)子李志圣和李宗仁同住外,長子李幼鄰,長媳珍妮和孫女瑪茜、雷詩、文迪、琴妮也都住在紐約。只有李的原配夫人李秀文,因入美手續(xù)問題而久久沒能到美國來。
總起來講,李宗仁客居美國的16年間,家庭生活談不上多么美滿,但親人們對他都是比較關心和照顧的,他也從親人們那里得到了不少慰藉。不過,李宗仁畢竟不是一個普通的平民,以他的經歷和脾氣稟性,他決不會滿足于一般的天倫之樂。
一個曾經叱咤風云的人物,落到了流亡異國他鄉(xiāng)的地步,他不能不為此而經常地感到苦惱。那些填塞在心頭的塊壘,也不是家庭的溫情就可以化解得了的。
李宗仁的建議發(fā)表以后,海外反共人士輿論嘩然。在他們的眼中,李宗仁的建議荒謬絕倫,狂妄已極。而在一些愛國人士的眼中,李宗仁的聲明則被看作他認清形勢,轉變政治立場的起點。
中共中央對李宗仁的建議非常重視,立即派人到香港通過李宗仁多年的政治秘書程思遠,了解李氏思想轉變的過程。
很快,有關方面的分析報告就送到了周恩來手里。報告認為,如果我方工作得當,李宗仁靠攏新中國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會議,研究決定爭取李宗仁回國。并決定這一工作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作為爭取祖國和平統(tǒng)一、推動第三次國共合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秘密而穩(wěn)步地進行。
1956年1月,香港《大公報》的一位程思遠同鄉(xiāng)陪同香港《文匯報》副總編金堯如來看望程思遠,交給程一份刊載在《大公報》上的周恩來《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的報紙,試探程思遠對國內知識分子問題的態(tài)度。
1956年周恩來授意李濟深:“想以你的名義告訴程思遠,讓他到北京來談談?!?/p>
當初李宗仁去臺灣前,特別把程思遠留在香港,其用意就是讓他成為連接中共的橋梁。
李濟深按照周恩來的意思,當即給香港方面的朋友打電話,請其轉告程思遠。
4月下旬,金堯如又來拜訪程思遠,一見面就開門見山地說:“我們接到北京長途電話:李濟深先生希望你去北京一談,來去自由,并且保密”。
程思遠雖覺突然,但事關重大,經過再三考慮,決定如約秘密北上。
程思遠沒辦任何手續(xù),也不帶行李,由專人護送回到大陸。這一行程充滿了神秘。
程思遠4月底到北京后,連續(xù)幾天,受到李濟深、蔡廷鍇、黃紹竑的宴請。
5月6日晚,張治中約他在家中吃飯。飯后,張治中說:“明天下午,政協禮堂三樓舉行酒會,招待海外歸僑,周總理為要見你,也來參加。你最好寫一些材料事前由我交給總理,明天我將鄭重地向他介紹你?!?/p>
次日上午,程思遠寫了一份各方對臺灣問題看法的報告,交給張治中。
1956年5月6日15時許,程思遠到政協禮堂參加酒會,他正和張治中交談時,周思來健步走進大廳。
在熱烈的掌聲中,周恩來一面揚起左手和大家打招呼,一面徑直走到張治中和程思遠面前。
張治中正準備作介紹,周恩來卻已笑容滿面地向程思遠伸出手去,說:“程先生,久違了,歡迎你回來!我們1938年在武漢見過面?!?/p>
程思遠不禁驚奇:事隔18年,他居然還記得我,真是記憶力驚人!
1956年5月11日,周恩來在中南海紫光閣設午宴招待程思遠。當程思遠由外交部副部長兼副總參謀長李克農陪同來到宴會廳時,他看到過去的一些國民黨軍政大員赫然在座,其中有李濟深、蔡廷鍇、陳銘樞、張治中、邵力子、黃紹閎、劉斐、屈武、余心清、劉仲容、劉仲華,還有國務院副秘書長羅青長等。
周恩來首先講話:
這一次程思遠先生到北京,是建國以來我們同國民黨人第三次會晤。第一次是葉帥在廣州與張公權接談,我們保留他在中國銀行的董事職位,希望他回到祖國來,結果他到澳洲去,一去不返了。第二次是我接見龍繩武,即龍云之子,希望他到海外做些有益于祖國統(tǒng)一的工作,后來他去香港,卻溜到臺灣去了。這一次程先生到北京,我們很想借此機會深入地談談。
在宴會上,周恩來高度評價李宗仁的對臺建議。但有一點,他不贊成李宗仁主張臺灣非軍事化。他說:“臺灣重新歸還祖國以后,還需要國民黨的軍隊來保衛(wèi)嘛?!?/p>
回顧往昔,周恩來點了李宗仁在簽訂和談協議問題上一誤再誤,最后,提出了國共兩黨重新攜手團結起來,爭取第三次合作,實現祖國完全統(tǒng)一的主張。并且,他還宣布了對臺工作“和為貴”的政策主張。
飯后,周恩來在客廳里同程思遠進行了3個小時的長談,涉及許多方面。
周恩來說:
我們國家當前的對內對外政策,圍繞著一個基本方針,就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為建成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按照這一方針,我們主張愛國一家,團結對外,以誠相見。過去,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人曾經兩度并肩作戰(zhàn),反對帝國主義。我們希望將來有第三次的國共合作。有人說,過去兩次國共合作,結果兇終隙末,但是追源究始,責任不在我們。這是事實俱在,有目共睹的。
談到對臺政策,周恩來說:
從現在起,我們不派人去臺灣工作,我們不在臺灣內部制造分裂,我們希望臺灣全部過來。臺灣當局如要了解國內情況,盡可以派人來大陸考察,我們將提供一切幫助。他們不必派特務來進行破壞活動。國民黨軍政負責人員來大陸探親、訪友、觀光,我們將給以各種方便和協助,并保證他們來去自由。
談到李宗仁,周恩來說:
李宗仁先生在聲明中反對搞“臺灣托管”,反對“臺灣獨立”,主張臺灣問題由中國人自己協商解決。這是李先生身在海外心懷祖國的表現。請你向李先生轉達,愛國一家,愛國不分先后,我們贊成中國的一句古話“和為貴”,我們歡迎李先生在他認為方便的時候回來看看。
程思遠回到香港后,花了幾個晚上,把回大陸的經歷、感受和周恩來要他轉達給李宗仁及海外人士的話,寫了一封長信。
因為篇幅太長,他分裝了幾個信封,寄給遠在美國的李宗仁。
李宗仁決定落葉歸根
1958年秋天,李宗仁給李濟深寫了一封長信,表達了自己落難他鄉(xiāng)的種種心境。
最后,他把這種心境歸為一句話:
中國有句古語曰: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從那以后,李宗仁便開始認真思索回歸祖國的問題。
李宗仁1924年11月,被孫中山任命為廣西省綏靖督辦公署督辦兼廣西陸軍第一軍軍長,后完成統(tǒng)一廣西的任務,成為新的國民黨桂系軍閥首腦。
李宗仁曾率第七軍2萬多人參加北伐戰(zhàn)爭,轉戰(zhàn)湘、鄂、贛、皖等省,立下戰(zhàn)功。
在北伐時期,還兼任過左翼軍指揮官、江左軍總指揮、國民黨湖北省臨時政治會議委員、安徽省政府主席、國民政府委員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等職。
1935年4月,被國民政府授予陸軍一級上將軍銜。
1938年2月至5月,指揮徐海會戰(zhàn)。其中3月至4月的臺兒莊戰(zhàn)役,取得殲滅日軍2萬余人的重大勝利。
徐州失守后,率部入鄂,在桐柏山、大洪山創(chuàng)立游擊基地,堅持抗戰(zhàn)。6月到10月率部參加武漢會戰(zhàn)。
早在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的時候,禮炮過后,李宗仁聽見了毛澤東那湖南口音很重卻充滿自信心與自豪感的聲音,也聽見了震耳欲聾的群眾歡呼聲和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他知道,另一個富有生氣的政府誕生了。
李宗仁臉色陰沉,語氣平緩地對在座的白崇禧等人說道:
我,1月21日上臺當代總統(tǒng),是為了乞求和平而當的。為了這一點,我派代表團兩次到北平去和談。我抱著希望,希望可以簽署和平協定。這樣,歷史上也算有了一筆,至少我是對和平有功的??墒?,蔣介石他下了臺卻不甘寂寞,在幕后操縱,把持一切,我不能按自己的意志去簽訂和約,這個代總統(tǒng)當得多窩囊!
李宗仁悲嘆不已地在總結他9個多月的代總統(tǒng)生涯,他繼續(xù)說:
和談破裂,解放軍勢如破竹,不久就渡江了。在4月22日杭州會談,我對蔣介石講:“我為和平而來,也要為和平的失敗而退”??墒鞘Y介石當時卻對我說:“和是你,戰(zhàn)也是你。我在幕后支持你!”他支持什么!他馬上就食言了。我原本打算讓華中部隊能立即開來廣東保衛(wèi)廣州,蔣卻從中作梗,把這支隊伍開到廣西去了。這樣,我們在廣州的日子也不會太長了,我們陷入今天這樣可悲的境地,完全是蔣介石一手造成的!
白崇禧因為最近已被蔣介石拉了一把,灌了甜言蜜語,就對李宗仁說:“德公,去臺灣怎么樣?”
李宗仁聽了,勃然大怒,一拍桌子,說:“王八蛋才去臺灣!”
他見在座的人都不再作聲,便說:
我和老蔣已經決裂了!今天上午,我到東山梅花村去見了蔣介石,我怒沖沖當面歷數了他的種種錯誤。我算是給他算了一次總帳。我對他講:“從北伐至今,20多年了,你犯了多少錯誤呀!貪贓枉法之風甚于北洋政府時代……
你早在那時,就在政治上對軍閥搞妥協,還搞什么革命???在黨內,你排除異己,一手遮天,這才導致幾十年內憂外患相繼而來,戰(zhàn)禍連年,這個國家哪得一天安寧?國民黨的失敗和錯誤,完全應由你一個人承擔!今年,你第三次下野,你說你5年內不過問政治。還說你愿當我的參謀長。實際上,你有哪一天不問政治?你每件事都要過問,還在上海直接指揮軍隊,任命官員。你是一個下野的人,可是你竟非法逮捕浙江省主席陳儀,又派陳誠去當主席,你哪有這個權力?最近,你又強逼福建省主席朱紹良去臺灣,自己直接委派湯恩伯當福建省主席!事前我連一點消息都不知道。你哪里是下野?你是目無法紀、獨斷專行,競到了如此地步!”
李宗仁幾乎一口氣講完了他當面斥責蔣介石的話,停了半晌,又說:
這是我認識蔣介石以來,第一次當面指責他。我之所以不留任何余地,就是準備決裂而去了。好了,這是我今生今世最后一次指責他了,不會再有這個機會了!
“他呢?他作什么反應?”幾個人都很關心蔣介石對受指責的態(tài)度。
李宗仁說:
我歷數他的過失時,他臉色尷尬緊張……想不到我責備完后,他竟面色轉現輕松,臉含笑容地向我道歉,說:“德鄰老弟,朱紹良和湯恩伯的事.是我個人的錯,請你原諒?!边@是我和他共事20多年來,第一次聽他承認自己有錯了。
李宗仁和蔣介石決裂了!他知道,他要去臺灣的話,無異于自投羅網,成為張漢卿,即張學良第二。
他只好漂泊國外。廣州解放,他又經過一番轉折,飛往重慶,又經昆明、南寧到了香港。他讓程思遠早一天到香港為他安排一切。12月5日,包了航空公司的飛機飛往美國治病……
眼下,在李宗仁看來,回到共產黨執(zhí)政的中國大陸去,是一件關系重大的事情,因此不能輕率做出決定。
他的慎重并非沒有道理,因為他畢竟不同于一般的曾經反對過共產黨的原國民黨官員,在兩次反共內戰(zhàn)中,他都充當了重要的角色,共產黨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原諒他的過去,他卻沒有十分的把握。
所以,當程思遠這次向他轉達共產黨的態(tài)度時,他沒有立即做出反映,而是批評程思遠事先沒有和他商量。
為了試探共產黨的誠意,李宗仁給留在大陸的老友李濟深寫過一封長信。
李濟深接到信后,很快將這一信息報告了周恩來。
不久,李濟深在北京病逝,李宗仁又以“西鄉(xiāng)”作署名,致信海外友人表達如下意思:
我已有5年不作政治活動;
美國務卿達勒斯戰(zhàn)爭恐嚇政策失敗,美國承認中共政權僅時間問題而已;
共產黨主政,百事俱舉,應為奇跡……今日不應再反共;
我同情返大陸,我是風燭殘年,文不能執(zhí)筆寫作,武不能耕種,何苦回去消耗一份糧食,居占一席屋地,對大陸政權與人民兩無利益,此是一片良心的話……香港某報,對我大肆造謠。
在此之前,程思遠的長女林黛赴美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經常到李宗仁家作客。
李宗仁寫信告程思遠:“一晤月如,即林黛,如見親人,一種思鄉(xiāng)懷舊之情,頓時浮現心頭,久久不能平息。”
林黛返港后對爸爸說:“李先生在美國住不慣,所以總想回國?!?/p>
不久,李宗仁又寫信對程思遠表示,他保存著一批文物,希望能獻給祖國。
關于李宗仁對共產黨認識轉變原因,他的兒子李幼鄰曾有過這樣的分析:
父親在美國期間,有3件大事使他對中國共產黨的看法完全轉變了。一是中國軍隊在朝鮮戰(zhàn)爭中顯示了力量,把美軍從鴨綠江邊趕回去,使之遭到了歷史上最大的敗績。二是印度軍隊入侵中國領土,中國軍隊在反擊中不僅把侵略者趕出邊界,甚至幾乎打到了加爾各答。邊界事件的結果,中國釋放了對方兩萬名俘虜,退出了占領的印方入侵前邊界以外的全部土地。三是中國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美國蘇聯有原子彈,這兩個大國以此稱霸,像要平分世界。中國有了原子彈,打破了他們的壟斷局面,形成了新的三角平衡。我父親??畤@,我們統(tǒng)治國家多年,連一部像樣的單車,即自行車都造不出來,我們不得不服輸。
而對于曾經打敗了他的共產黨領袖們,李宗仁不再考慮什么恩怨,而是漸漸有了好感,不愿與之為敵了。
李宗仁曾經在自己的回憶錄中這樣說:
我本人雖失敗去國,而對北平,即北京諸領袖的日夜孜孜,終有今日,私心彌覺可喜。我國變亂百余年,民窮財盡,今日得此和平建設的機會,我們斷不應再使內戰(zhàn)出現于中國。至愿紅色政權好自為之,毋蹈吾人昔日的覆轍。我個人戎馬半生,雅不愿再見銅駝于荊棘中也。
1959年,海外組織了一個龐大的代表團回國參加建國10周年慶典,程思遠也在被邀之列。
10月25日下午,周恩來在中南海紫光閣接見了他。周恩來說:
李德鄰先生出于愛國熱誠,要向國家貢獻一些文物,政府表示贊賞。至于他有落葉歸根的意愿,估計當前他回國的時機尚不成熟。在適當的時候希望他先到歐洲同你談談,然后作決定。
程思遠回到香港后,立即寫信向李宗仁轉達了周恩來的意思。
李宗仁得信后十分興奮。
后來,李宗仁托人將存在美國的字畫運到香港,通過程思遠送到北京。
這些古董有12箱,李宗仁說是他在北平當行轅主任時花12萬美元購買的,要獻給國家。
周恩來處理此事非常慎重、周到、細致。對于李宗仁所獻歷史名畫,周恩來也請人進行了鑒定。經故宮博物院專家鑒定,僅值3000美元,大部分是假的。
周恩來說給他3萬美元吧,當時總理辦公室主任童小鵬等感到已夠大方了。
周恩來將此事報告了毛澤東。
毛澤東聽后哈哈大笑起來,慷慨地說:
恩來呀,我們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要講策略。他說12萬多,就給他12萬!這叫“投石問路”嘛!
于是,毛澤東讓財政部部長李先念,從國庫中提出12萬美元現金。
周恩來寄語程思遠:
李先生的藏畫,有些是真的。有些是贗品,但政府體念李先生的愛國熱忱,將助他一筆赴歐的旅費,以壯行色。
李宗仁得知消息后,十分高興,連聲稱贊“共產黨不簡單,是識貨的”。
1960年春,李宗仁派他的夫人郭德潔到香港,收下了這筆外匯。
李宗仁看到歸回故國很有希望,就想為統(tǒng)一祖國做點工作。
此時,恰逢肯尼迪入主白宮,美國人普遍對他寄以期望,認為這位40歲的總統(tǒng),可能對杜勒斯制訂的僵硬的對外政策來一個根本性的轉變。
李宗仁也覺得肯尼迪對新中國的態(tài)度比較綏和,于是,在張歆海教授幫助下給肯尼迪寫了一封信,祝賀他當選總統(tǒng),并望他就職以后,調整對華政策,實現中美關系正?;?。
肯尼迪復了李宗仁一函,說此事關系重大,將予慎重研究。
于是,李宗仁將來去函件都寄給程思遠,囑送周總理核閱。
對于此事,周恩來一眼看透。他于1961年6月上旬專門召見程思遠,讓他轉告李宗仁先生:對美國不要抱有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