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輯 前身·晚涼天凈月華開
第一節(jié) 六朝遺夢金陵城
逶迤長江尾,盈盈秦淮畔,六朝古都金陵自古便是熱鬧繁華之所在。它倚仗著絕佳的山水形勢,云蒸霞蔚,鐘靈毓秀:以鐘山為首的群山,如蜿蜒的巨龍盤旋在其東南,城西以石頭山為終端的層疊山巒,又恰似猛虎雄踞在浩瀚江岸;南擁秦淮、北倚后湖,易守難攻,頗具霸王之氣,自然成為安邦定國之首選,兵家必爭之要塞。
金陵建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群雄逐鹿的春秋時期,史書所載的吳越之爭便發(fā)生在此地。
吳王夫差曾經(jīng)在金陵城西的一座土山上筑“冶城”,利用此處豐富的金屬礦藏,冶煉兵器;越王勾踐吞吳稱霸之后,更是在金陵筑起“越城”,亦稱越臺。相傳越大夫范蠡曾親自率軍駐守,故又稱“范蠡城”。斗轉(zhuǎn)星移,戰(zhàn)亂不休,至公元前333年,楚國滅越,“范蠡城”便成了楚威王的天下。
相傳當時就有民間方士向朝廷進言,說是這越城里紫氣東來,隱隱有一股“王氣”繚繞,日后必定是英雄輩出,如果施以法術(shù)治之,或許會威脅到楚國將來的統(tǒng)治。楚威王熊商聽到這番言論,憂心忡忡,日夜難安,便重金向方士討教一破解之法。為了確保自家的山河能夠代代相傳,他特地在獅子山以東的方向埋下了一個金子熔煉的小人,用來鎮(zhèn)壓越城地下不安分的“王氣”,并將金人陵寢所在的越城一帶改名為“金陵”,更是在石頭山上修筑了一座金陵邑,誓將楚王的統(tǒng)治宣告天下。
而這“王氣”之說,不過是誤打誤撞,卻為后人留下了浪漫的秦淮之名。
秦始皇嬴政統(tǒng)一六國后,曾經(jīng)五次出巡,一個有趣的插曲就發(fā)生在秦始皇最后一次東巡的時候。當時,他和群臣在巡游途中路過金陵,與他隨行的幾個術(shù)士看到金陵城四周山勢高峻、地形險要,也向他進言說金陵有王氣。
嬴政自稱“始皇帝”,獨斷專權(quán),威名四方,本就希望后世繼位者能夠延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世世代代“傳之無窮”。聽聞此言,秦始皇龍顏大怒,當即調(diào)遣工匠,鑿斷了方山的地脈,并且下令讓淮水改道,讓它穿過金陵與長江匯合,用源源不斷的活水帶走這些所謂的“王氣”。因此,流經(jīng)金陵的這一段淮水就有了一個浪漫的名字——秦淮河。
然而金陵獨特的地勢環(huán)境并沒有因此改變,這個山環(huán)水繞的地方,注定會生發(fā)出許多可哀可嘆、可感可興的故事。所謂的“王氣”到底會不會孕育出英雄尚未可知,但是天之驕子往往都會選中這方寶地,修繕行宮,指點江山。
金陵成為一國之都的歷史,始于三國時期的公元229年。據(jù)說,早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蜀相諸葛亮奉命出使江東,也曾經(jīng)對金陵的天然地勢贊不絕口。他曾對孫權(quán)說:“秣陵地形,鐘山龍蟠,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惫黄淙?,東吳大帝孫權(quán)在此邁出了軍事發(fā)展的第一步,在東傍鐘山、南枕秦淮、西倚大江、北臨后湖的天然屏障之內(nèi),借助山川形勢,利用崖壁天塹,建造了雄偉堅固的石頭城,并且改金陵為建業(yè),表示了在此建立帝王功業(yè)的決心。從此之后,金陵城便總是以金粉輝煌、奢靡富饒的形象出現(xiàn)在詩書畫卷之中。
繼東吳之后,東晉以及南朝的宋、齊、梁、陳均在此建都,故金陵城有“六朝古都”之稱。南朝齊國謝朓的這首《入朝曲》便高度概括了金陵城的旖旎風光:
入朝曲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樓。
飛甍夾馳道,垂楊蔭御溝。
凝笳翼高蓋,疊鼓送華辀。
獻納云臺表,功名良可收。
自東吳開始,建康(即金陵)的人口不斷增加,隨之而來的便是地域的不斷擴張,數(shù)不清的亭臺樓閣如同雨后春筍一般,孕育在江南的煙雨中。
皇城的宮苑高聳巍峨,威儀棣棣,透露出不可侵犯的莊嚴氣息;畫檐朱樓鱗次櫛比,密密麻麻地夾住了寬廣的街道。護城河兩岸的垂楊柳,在漫長的歲月里成長為綿密的濃蔭,婀娜婆娑,幾乎遮住了蜿蜒曲折的水流。街道上車水馬龍、人影憧憧,舒緩清揚的笳聲、規(guī)律有節(jié)的鼓聲護送著華美的車轎……
在魏晉南北朝這一段中國歷史上政權(quán)更迭最為頻繁的時期,金陵城倚仗長江天險,坐靠虎踞龍盤的重山,加上江淮平原土壤肥沃、資源充足,水路暢達,交通便利,雖然屢屢發(fā)生改朝換代之事,但政治上的紛紛擾擾似乎并未影響它在經(jīng)濟文化上膨脹性的發(fā)展,它一度成為同時代聞名世界的大都市。
被溫潤的南朝文化滋養(yǎng)的建康,更是與西方的古羅馬齊名,被稱為人類古典文明的兩大中心。政局相對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興盛,人民自然而然休養(yǎng)生息、繁衍子孫,金陵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
有多少高樓平地起,就會有多少宮城化為斷壁殘垣。六朝古都金陵,自然是見慣了興亡盛衰之事。孫皓降晉、陳叔寶降隋城,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城中每一塊石頭、每一棵樹都見證了眾多的故事,厚重的歷史氣息,看淡風云變幻的蒼涼,正是這個城市獨有的魅力。
第二節(jié) 亂世戎馬定江山
唐朝末年,紛爭不斷,各地的起義軍揭竿而起,中原長達數(shù)百年的統(tǒng)一局面最終被打破,各地藩鎮(zhèn)割據(jù),劃界而治,紛紛擴張地盤,稱王稱霸。中國歷史從此進入動蕩分裂的“五代十國”時期。
李昪和他的父親李榮,正是在唐末之亂中分離。李昪不知父親所終,他的母親也在連天烽火中去世,只留下了年幼的彭奴在世間流浪。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里,這個無依無靠的孤兒只能棲身寺廟之中,成了一個掃地敲鐘的小和尚。不明白亂世紛爭的他,只求每天都可以吃飽穿暖,過上安穩(wěn)平靜的生活,若不是機緣巧合遇到了楊行密,他或許永遠都想象不到傳聞中亂世梟雄的模樣,或許永遠都不會懂得鐵血男兒指點江山的雄偉志向。
唐乾寧二年(公元895年),楊行密攻打濠州得勝之后,為了撫慰民心,特意到當?shù)氐乃聫R拜佛布施。在這與世無爭的僻靜地方,在禪房服侍的小和尚彭奴倒是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覺得這個小孩樣貌俊秀、舉止機敏,眼神之中更是隱隱透出一股聰慧和倔強來,如果能夠把他帶在身邊細心教養(yǎng)幾年,日后有所大成,必定能為他的雄圖霸業(yè)錦上添花。
當即,楊行密就決定將這個黃毛小兒收為義子。
奈何楊家子嗣眾多,而且各個心高氣傲,根本不愿將出身低賤的彭奴作為兄弟,無奈之下,楊行密只得割愛,將他交給了自己最信賴的部將徐溫撫養(yǎng),并為他取名徐知誥。
徐溫本來就是一個俠肝義膽的草莽英雄,在唐末動亂之中以販賣私鹽為生,而且身懷武藝、勇猛過人。楊行密起兵后,他就一直忠心追隨,更是以江湖豪杰的義氣與忠厚深受楊行密的賞識,在楊氏部族中脫穎而出,和楊行密結(jié)為莫逆之交。
徐知誥進入徐府時雖然年幼,卻因為命運多舛而比同齡人更加成熟懂事。他恪守孝道,溫順恭謹,侍奉徐氏夫婦比其親生子女更加勤勉用心,晨昏定省從來不敢懈怠。身在將門,他一直跟隨楊行密、徐溫等亂世英雄南征北戰(zhàn),自然也就知道了文治武功的重要性,所以在學(xué)業(yè)武藝上更是肯用心苦練,加上其天資聰穎,很快就從同齡人中脫穎而出。
楊行密從徐溫處得知徐知誥進步神速、為人恭謹,有大將之才,更是為自己有識人之智而欣喜若狂,他不只一次地在人前稱贊:“知誥俊杰,諸將子皆不逮也!”
乾化二年(公元912年),徐知誥協(xié)助主將柴再用前往宣州攻打李遇,戰(zhàn)功赫赫,從升州隊遏兼樓船副使被提為升州刺史。升州,即素有“虎踞龍盤”之喻的金陵城。日后南唐與金陵的淵源,可以說此時便已經(jīng)拉開了帷幕。
當年隋文帝滅陳之后,為了避免日后有人坐擁江淮與之分庭抗禮,曾下令將千古帝王州的金陵閑置,他將金陵城傳承了數(shù)百年的宮殿、城池、軍營盡數(shù)毀去,或辟為農(nóng)田,或任其荒蕪。整個隋唐時代的金陵,都彌漫在一種清冷蒼涼的氛圍之中。唐末的動亂紛爭更是使得江淮地區(qū)長期籠罩在戰(zhàn)火之中,飽受戰(zhàn)火之苦的黎民百姓無不盼望著安定有序的生活。
當時江淮一代屬于楊吳的統(tǒng)治區(qū)域,這些在刀劍烽火中浴血拼搏出來英雄們,只懂得征戰(zhàn)殺伐,根本不知如何文治天下。他們習慣于用蠻橫霸道的武力解決一切,使當?shù)匕傩赵孤曒d道,所以當徐知誥到任升州刺史,著手治理升州時,他出色的政治才華便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徐知誥執(zhí)政后,為了安定民心,遂寬緩刑法,推廣恩信,他提倡輕徭薄賦,獎勵農(nóng)桑,大力鼓勵百姓從事生產(chǎn);他整頓官僚,任用賢才,還建造延賓亭用以接待四方之士。宋齊丘、駱知祥、王令謀等人都成了他的重要謀士,一時間,升州境內(nèi)的寒門布衣,凡有所學(xué)者,皆投奔徐府。幾年時間里,就使得升州府庫充盈、人民安居樂業(yè),為他贏得了廣泛的民心。
此時,盡管徐溫身居金陵,遙秉大政,但升州傳來的消息仍讓他感到隱隱不安。
顯然,徐知誥所表現(xiàn)出來的顯赫政績足以威脅到他的養(yǎng)父徐溫。這個昔年的英雄好漢如今已經(jīng)進入人生的暮年,紛亂的世間,他對父子相爭、骨肉相殘的事情早已了然于心,他深知,養(yǎng)子如此出眾,自己的親生骨肉根本不能與之相較。最重要的是,他看懂了徐知誥眼神背后的欲望,與自己的野心何其相似,猛虎一樣的人,本能地會把對方當作生死拼搏的敵手。
徐知誥也明白養(yǎng)父的想法,心中的猛虎雖早已蘇醒,卻終究被自己的忠義觀念所束縛,始終沒有邁出篡位奪權(quán)的那一步,直到徐溫去世之后,徐知誥才揮兵北上,最終奪取了楊吳政權(quán)。
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徐知誥受禪稱帝,建立齊國,改元升元,并尊楊溥為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帝,追尊徐溫為忠武皇。
那一年,金陵城格外熱鬧。
聽聞徐知誥要回到金陵,并在此定都,沉寂許久的金陵城迎來了一陣陣騷動,百姓都翹首企盼著他們的刺史大人能夠盡快歸來。明媚的陽光下,就連運河邊的古柳,也褪去了離別的酸辛,招展著迎接帝王歸來。
猶記得當初,楊吳政權(quán)剛剛占領(lǐng)江淮,武將治國,人們心中真是憂懼交加、五味陳雜??墒撬麄兒纹湫疫\,遇上了年少時的徐知誥,他本就在亂離中成長,深知庶民之苦。他善于用兵,更擅長治兵,能夠帶領(lǐng)他們守護地方而不侵擾百姓;他輕徭薄賦、鼓勵農(nóng)桑,能夠引導(dǎo)百姓自給自足。在他的治理下,布衣安居江淮之地,興發(fā)文教百業(yè)。金陵城成為亂世中的一片樂土。
昔日才俊歸來,是開朝立都的大事,縱使國君節(jié)儉,該有的禮儀規(guī)模卻不能省略,嶄新的宗廟開始修建,傾頹的樓閣開始翻修,興路清河,整頓城池,坊市日益喧鬧起來,人潮逐漸熱鬧起來,秦淮河的燈火,晃了靜夜星辰的眼。
升元三年,徐知誥恢復(fù)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又改國號為唐,定都金陵,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南唐。
李昪在位期間,對外堅持弭兵休戰(zhàn),以保境安民,對內(nèi)則興利除弊。他禮賢下士,虛心納諫。由于連年征戰(zhàn),從中原一帶流落江淮的難民源源不斷,李昪積極妥善安置,實行輕徭薄賦政策,使南唐社會經(jīng)濟得到很大發(fā)展,一躍成為“十國”中的強者。
第三節(jié) 黃粱一夢終成空
歷代的君主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就是希望并且相信他們的子嗣延綿,江山永固。李昪更是如此,他太了解建家立業(yè)的艱辛,也知道王室衰敗的凄慘,隨著南唐權(quán)勢的擴張,李昪的野心也日益膨脹,他幾乎把所有的心思和熱情都花在了籠絡(luò)人才、積蓄實力之上。不難想象,一個毫無家族勢力、出身寒門的孤兒,動蕩的時局中憑借一己之力鞏固一個新生的國家,是一件多么困難的事情。
然而,李昪在國事上耗費的心血越多,留給家庭的時間就越少,父子之間的交流更是寥寥無幾。李昪自幼喪父,養(yǎng)父徐溫對他雖是疼愛,終究含著幾分忌憚,可以說,他既沒有體驗過真正的父子親情,也不知道如何面對幼子。因此,李璟出生后,他根本不知如何春風化雨,將治軍的膽識、用人的智謀、治國的禮法等帝王之道傳授于他。
李璟的母親乃是元敬皇后宋氏,在尊崇宗法制的封建家族里,嫡長子的身份讓他從出生起便自帶榮光。李璟弱冠之時,正是他的父親南北征伐的階段,他親眼目睹了父親的辛苦奔逐,親身經(jīng)歷了改朝換代的巨變;他眼看著楊吳子孫落敗而去的狼狽模樣,也見證了那金陵城里高樓漸起的繁華盛景,他自然懂得王位得之不易,也明白江山百姓之所需。
在李昪看來,縱然李璟不是開疆擴土的絕世英才,至少也應(yīng)該是一位恪盡本分的守成之君??蛇@般期望對于成長中的李璟而言,卻是一種日漸沉重的負擔。
年幼之時,每次父親戎裝歸來,他都會莫名地焦慮。他害怕那充滿希冀又異常嚴苛的眼神,更怕答不出話時狼狽難堪的局面,即便稍大一些,學(xué)習騎射策略的時候,他依舊會手心出汗,緊張不已,可越是擔憂越是出錯,他甚至會不住地想,或許自己永遠都不可能滿足父親的要求,帝王之家的宮宇轉(zhuǎn)眼便成了埋葬自尊的墳塋。
終于,他可以寫出合格的策論了,能夠裝模作樣與賢士辯論了,表面上看來,他在一點點接近父親的期望。然而他身心俱疲,仿佛有股無形的力量死死地拽著他,讓他不得不投入那令人窒息的權(quán)力爭奪中。
唯有在深夜,在明月與詩詞的浸潤下,他才能得到那么一絲絲喘息……
李昪年少大成,晚年卻極其崇尚道術(shù),因長期服用丹藥,個性變得暴躁易怒。升元七年(公元943年)二月,李昪背上徒生膿瘡,不久便病情惡化,在升元殿去世,終年五十六歲。同年三月,李璟繼位,為南唐元宗,改年號為保大。
根據(jù)史書的記載,李璟即位不久便開始大規(guī)模對外用兵,早年被壓抑的虎豹之心終于有所噴瀉,父親多年以來奉行休養(yǎng)生息的國策,為他的興兵征戰(zhàn)積聚了足夠的財力物力。幾番征戰(zhàn)連連得勝,大軍先后消滅了楚、閩二國,攻城略地,收服百姓。至此,南唐進入全盛時期,治理三十五州,大約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和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達500萬之多,成為江南一代最為繁華的所在,疆域遼闊、國力雄厚,坐擁江淮之魚米,囊括天下之英才,所謂“比年豐稔,兵食有余”,為后來中國南方經(jīng)濟的崛起奠定了基礎(chǔ),南唐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政權(quán)之一。
然而,李璟就像是一只金絲雀,從破殼那日起,便被禁錮在美輪美奐的鳥籠中。雖然李昪長年精心教育,想盡方法教給他翱翔九天之方法,卻從來沒有打開鳥籠讓他親自體驗過藍天的廣闊。隨著父親離去,或許是血脈相承的本能,或許是潛移默化的教育,他迅速地張開翅膀努力飛翔,殊不知世事險惡,短暫的自由之后便是獨自掌舵的迷茫。
勝利似乎來得太過容易,李璟的自信心迅速膨脹起來。他以為自己的才干、功績早已遠在父親之上,唯我獨尊的快感蒙蔽了寬仁愛民的心性,他開始愈加盲目自大、奢靡放縱。他以馮延巳為翰林學(xué)士,馮延魯為中書舍人,陳覺為樞密使,魏岑、查文徽為副使,此五人都是貪贓枉法之徒,被南唐人稱為“五鬼”,但在甜言蜜語之下,李璟全然不顧朝臣諫言,還一度自絕言路于百姓,南唐的根基至此開始腐爛動搖……
第四節(jié) 少年不知愁滋味
公元937年七夕夜,滿天星辰,王府中新添了一位小公子——李煜。
七月初七,是民間傳說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如此良辰美景下,小公子的誕生便可謂是喜上加喜。令人驚嘆的是,這小兒睜開眼的時候,居然天生是一目重瞳,眼波清亮、眼神純粹,那層疊的眸子一者像旭日,明亮而溫暖,一者像新月,綽約而清亮,又仿佛是七夕夜璀璨的星辰落在了他的眸子里。
古時,人們常把超出自己理解范圍的事情,加之以浪漫的解讀,奉之以真誠的信仰。他們深信,冥冥之中自有天道在安排一切的人事禍福,而位于百姓萬民之上的君主,自然是天降的統(tǒng)領(lǐng),是上天挑選出來的圣人。既然是圣人,出身之時便伴隨著天之異象,以彰顯其血統(tǒng)之尊貴。
在迷信傳說中,重瞳也是天賦異稟,是神賜的異象。
那多出來的一顆瞳孔,璀璨而神秘,似乎能夠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東西,因而中國古代的相術(shù)將重瞳這種異相視為吉利和富貴的象征,認為重瞳者往往有帝王將相的命格。在中國歷史上,有據(jù)可考的重瞳者,如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春秋霸主晉文公重耳,西楚霸王項羽,雄霸西域的后涼國王呂光等,無一不是萬人敬仰的天之驕子,神異之說讓他們本身極具傳奇色彩,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更是為這些傳言談資增添了神秘的魅力。
而這個一出生便眼含日月星辰的孩子,注定是天地的寵兒,是自然浩蕩孕育的多情公子。小小的孩兒被取名為從嘉,李氏之姓足以給予他安穩(wěn)富貴的一生,從嘉之名則飽含著父輩對他的祝愿,希冀他這一生能夠順遂安康。
富庶而又浪漫的金陵,孕育出六朝金粉的溫柔繾綣,它的水土日月,它的歷史文化滋養(yǎng)著生長于斯的蕓蕓眾生,它的安逸閑適更是澆灌了童年李煜的靈與肉,在此地,從嘉就是最受寵、最嬌慣的小公子,他在華美富庶的金陵城中悠游,在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成長,既不知戰(zhàn)亂的恐怖,也想象不到父輩會有著一段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童年時光。同樣地,充滿靈性的少年也不愿去考究那些枯燥的策論和無趣的帝王之法。
從嘉的性情酷似自己的父親李璟,兩人不僅是血濃于水的父子,更是志趣相投的知己。他們喜愛奢華浪漫的宮殿樓閣,追求才子佳人的愛情,癡迷音律詩歌的美好,父子倆像花園里的匠人一般,沉醉在藝術(shù)的海洋里,想要將周遭的世界打造成一個完美的世外桃源。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本應(yīng)只有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如果不是命運捉弄,如果沒有生在帝王之家,他應(yīng)是金陵城中的風流才子,不慕名利,不求顯達,在煙花巷陌、詩詞曲賦中追逐著自己的歡欣……
但是,出生時的吉利之兆伴隨的傳言密語,不僅為他贏得了家族的關(guān)注與疼寵,也在不經(jīng)意之間埋下了禍端。在群雄逐鹿的亂離之世,父子反目、手足相殘已是常事,原本他只是無關(guān)緊要的七皇子,偏偏天賜如星如火的重瞳,這是傳說中的帝王之相,這也是招惹嫉妒與迫害的源頭。對于小李煜來說,重瞳就是一顆埋在他腳下的炸彈,不知何時便會爆炸,引火燒身。在兄弟們妒忌的眼神中,他過早地體會到了宮墻之中親情的淡薄、權(quán)勢的惡俗。
許是天生就偏愛詩詞不愛兵書,許是為了躲避多疑的長兄而故作姿態(tài),無論如何,小小少年李煜總是身著素衣,手握書卷,一支漁竿一壺清酒,不問世事,更不理朝政,以超脫凡俗的悠閑王爺之態(tài)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或是尋個暖陽高照的日子,在后湖里悠然自得地泛舟垂釣。拋開那些繁文縟節(jié),只著一身輕便雅致的白衫,用木槳蕩漾開陣陣波瀾,驚得水面上桃花的瓣蕊也隨著小船四散搖擺。頭頂上有飄蕩的柳枝擋住了烈日的眩光,在湖面交叉映成斑駁的畫影;耳邊有柔風輾轉(zhuǎn)流連,從樹梢盤繞而過,奏出一首委婉的春曲;鼻尖嗅得的是新草出土的清香,遠勝了胭脂粉氣一籌;目光所到之處皆是詩情畫意的江南風骨。也顧不得被湖水沾濕了片片衣角,就著盎然的美景搖頭晃腦地長歌一曲……
抑或是在月朗星明的夜里,尋一處人跡罕至的寂寞亭臺,給自己斟上一杯前月藏下的清酒。手持精致小巧的酒杯,斜著身子倚靠在欄桿上,看那天上的月啊,像一尊華貴的白玉盤,瑩瑩透著溫潤如玉的光彩,而這杯中的月倒是調(diào)皮許多,晃來晃去地變換著形態(tài),真是教人捉摸不透。遠處秦淮岸邊燈火通明,莫不是那天上的星光點點誤入了凡塵。伴著琴弦落得的裊裊曲調(diào),隱約間還傳來了歌姬清亮的嗓音,可這亦真亦幻的咿咿呀呀,哪唱得盡俗世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