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換鍋底。
70年代以前,城市里的老百姓家里煮飯,大多是用的鋁制飯鍋,四川、重慶、貴州一帶的老百姓稱之為“銻鍋”。一種是鋁質(zhì)的鑄造鍋,另一種是鋁皮壓制的鍋。也有不少家中有老人的,是用木甑子蒸飯,那時還沒有什么不銹鋼鍋,更沒有什么高壓鍋、電飯鍋。
鋁皮沖壓成型的鋁鍋,輕便、漂亮、易洗、導(dǎo)熱快,價格也不貴,缺點(diǎn)就是鍋壁薄,稍不注意,飯容易煮糊,或者被燒通鍋底。
小時候,大人們上班,小孩放學(xué)回家,都是先淘米做飯,然后等大人回家做菜。往往是飯煮上了,玩起來就忘記了灶上的飯鍋。經(jīng)常是聞到陣陣的糊焦味,有人喊:“誰家的飯糊了!”這時,小孩子們才驚醒過來,紛紛跑到自家的灶房,肯定是又有誰家的飯煮糊了。有時候,甚至連鍋底都被燒穿了。
因此,時間一長,鋁制品飯鍋的底是最容易壞了。換鍋底,就是那時候常見的行當(dāng),隔三岔五都能聽到“換銻鍋底”的吆喝聲。
換鍋底的師傅大多是挑著一個擔(dān)子,一頭擺放著一摞大大小小、整齊有序的圓鋁片;一頭是工具箱,裝著鐵砧子、鐵錘子、大小剪刀等工具。也有的師傅就背個大帆布口袋,裝上不同尺寸的鋁鍋底片和工具,一手拿個鐵砧子。
換鍋底的師傅一來,就會有各家拿來大小各異的鋁鍋、鋁壺來補(bǔ)。主人家會首先挑選下薄厚不一的料子,厚一些的經(jīng)用,但價錢要貴一些。
師傅拿起鍋?zhàn)樱瑫J(rèn)真看上一看,既要剪掉壞掉的鍋底,又要盡量保持鍋的最大容量,然后抄起剪刀,剪下舊鍋底。
師傅找出大小差不多的新鍋底料,用圓規(guī)劃好鍋底的尺寸,留好包邊的部分,就開始準(zhǔn)備換底的話兒了。
換鍋底的關(guān)鍵,就是完全靠手工讓新底與飯鍋緊密地吻合在一起,不用焊,不用膠,稍有縫隙,就會漏水。所以,用一把錘子敲出來,是補(bǔ)鍋師傅的真功夫。
看師傅敲的這個過程,是挺有趣的。
師傅把先剪好尺寸的新鍋底鋁片,放在鐵砧子上,左手拿住新鍋底,貼住鐵砧子,右手拿一個一尺左右長的硬木塊,開始不停地敲擊鋁片的邊沿,左手不停地旋轉(zhuǎn)著鋁片,一直把這個新鍋底敲出一道大約5厘米左右的荷葉邊來,像是一個大盤子。然后,把剪過的舊鍋的沿,向外再敲出一道同樣寬的邊來。再合起來,先看看有什么地方不合適,再修整一下。之后把鍋底和鍋身再合扣起來,用鍋底的邊,包住鍋沿的邊,用一把特制的平口小鐵錘,慢慢地把兩道邊緊緊敲合在一起。
這道工序很重要,兩道邊要嚴(yán)絲合縫地咬合在一起,稍有縫隙,就會漏水。
最后一道工序,是把已經(jīng)咬合在一起的這道邊,向鍋的外壁敲貼在一起。這道工序也很重要,敲輕了,可能包不緊,敲重了,已經(jīng)敲擊過一遍的新鍋底的邊可能會敲裂。
為了做好最后這道工序,師傅在敲打這一道包邊時,會先用硬木塊輕輕地敲,讓這道邊慢慢地卷向鍋的外壁,等一整圈邊基本上已經(jīng)貼近鍋壁時,最后再用小鐵錘敲一遍,直到整個包邊全部緊緊地貼住鍋身。這樣,一只鍋底就全部換完了。
這時,師傅會向主家要來一瓢水倒進(jìn)鍋里,然后去補(bǔ)另一只鍋,幾分鐘后,如果換好的鍋一點(diǎn)也沒水跡浸出來,就可以拿錢取鍋了。
換鍋底手藝好的師傅,在整個換底的過程中是不會使用任何輔助材料的,完全靠手上的敲打功夫。有的師傅手藝欠缺些,在包邊的時候會抹一道膏料,這樣換的鍋底,雖然當(dāng)時不會漏水,但用不了多久,就會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