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箍桶匠。
洗衣機進入百姓家以前,城市里居民都是用大木盆、搓衣板洗衣服?,F在說孩子們不會洗衣服,說的就是這種洗衣方式。
那時候,城市居民用水基本上是靠木捅挑水,洗衣服用大木盆,每家每戶起碼得有一對木水桶,一個大木盆,有的還有兩個大木盆,洗衣服時,一個洗,一個漂。就連洗澡,大多也是在家用大木盆洗?,F在城市里的孩子基本上看不到這些物件了。
木盆和木桶,全是用樹木的樹心一塊塊、一條條做成的,一般每塊(條)兩三寸寬,盆(桶)的底是用一塊塊的木板拼成的,桶和盆的每塊木板的連接,全部是用竹簽釘在一起的,不能用鐵釘,怕生銹。木桶和木盆,外面都有兩道箍,一般是竹篾條或者粗鐵絲。
木盆、水桶用的時間長了,盆底、桶底往往會被漚壞。有的木盆、木桶較長時間不用,木質過于干燥,也會垮掉。不及時修理,很快就會垮成一堆木板片,只好等箍桶匠來了。
所以,專門修理木盆、木桶的箍桶匠,在那時是常見的手藝人之一。隔三岔五就能聽見“箍盆箍桶啰”的叫喊聲。
箍桶匠的挑子比較簡單,一頭是竹條鐵絲,木板木條,一頭放著木鋸、鑿刀、錘子之類的工具,一個折疊馬扎,一副行頭就全齊了。
修理木盆、木桶,主要就是換底、換邊。要是盆或桶的底壞了,師傅先把盆(桶)翻扣過來,取掉盆外面的外箍,松開盆邊,取下盆底,拆開用竹簽相連的盆底,把壞掉的那塊木底板取掉,重新挨上一塊同樣寬窄大小的木板,削幾根新竹簽,把盆底重新連好,放回盆底重新箍好盆子,這盆就箍好了。
有的盆底四周都有腐爛,師傅就會和主人家商量,把整個盆底爛掉的部分鋸掉,把盆做小一點。盆底做小了,盆邊就多出來了,師傅就從盆邊上挑幾塊不太好的盆邊木去掉。盆邊木每一塊都是帶有一定弧度的,去掉其中哪一塊都不會影響它重新組合,只是修好后的盆比原來小了許多。所以修過幾次的大木盆,都會變得越來越小,洗衣盆慢慢變成了洗腳盆。
要是盆或桶的哪塊邊壞了,箍桶師傅會找出一塊大小長短差不多的木板,用刀斧和圓刨做出一塊相同的,重新換上就行了。
換完底或者邊,師傅們大多會抓一把鋸木面,撒到盆底邊,然后用一個專門的竹木刀,慢慢把四周的縫隙插一道,然后放水試試漏不漏水。
不論換底、換邊,木板連接時都只能用竹簽,絕不能用鐵釘,箍桶匠的挑擔里,你是找不到一根鐵釘的。
箍桶匠的另一個高明之處,就是對箍圈大小的掌握。不論是用竹條還是用鐵絲來做箍圈,師傅對盆或桶大概圍一下周長,然后圈一個圓箍,扣緊以后,往盆或桶身上一套,用木塊壓住,用錘子慢慢打緊到位,完全嚴絲合縫,不大不小。別小看這點,竹條圈和鐵絲圈扣完以后,稍微有出入,就會前功盡棄:要么大了盆身會松,要么小了,箍圈不到位,尤其是竹蔑條做的箍圈,基本上是沒有什么延展性的。至少,在我看到過的箍桶師傅中,沒有見到一個人重新做第二次箍圈的。
木盆、木桶大部分已退出了城市百姓的生活,箍桶匠在城市里早已沒了蹤影,只有在一些鄉(xiāng)鎮(zhèn)上,還可以看到一兩個箍桶、箍盆的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