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臧哀伯諫納郜鼎

古文觀止:新注插圖本 作者:果麥文化 出品;吳調(diào)侯,吳楚材 著


臧哀伯諫納gào[1]

《左傳》桓公二年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納于大[2]廟。非禮也。

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3],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4]huó[5],大羹[6]不致[7],[8]不鑿[9],昭其儉也。gǔn、冕、、tǐng,帶、裳、幅、,衡、dǎn、hóng、yán,昭其度[10]也。藻、率、bǐng、běng,pán、厲、liú、纓,昭其數(shù)[11]也?;?、龍、、黻,昭其文[12]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yáng、luán、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旗,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13]有數(shù)。文、物以紀(jì)[14]之,聲、明以發(fā)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jì)律。今滅德立違,而置[15]器于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guó)家之?dāng)。晒傩耙?;官之失德,寵賂章[16]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于洛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于大廟,其若之何?”公不聽。

周內(nèi)史[17]聞之,曰:“臧孫達(dá)其有后于魯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德?!?/p>

吳評(píng)

劈頭將“昭德塞違”四字提綱,而“塞違”全在“昭德”處見,故中間節(jié)節(jié)將“昭”字分疏,見廟堂中何一非令德所在,則大廟容不得違亂賂鼎可知,后復(fù)將“塞違”意,分作三樣寫法,以冀君之一寤而出鼎,故曰“不忘”。

[1]郜鼎:宋國(guó)太宰華督弒殤公,害怕被諸侯討伐,用郜國(guó)所造之鼎賄賂魯國(guó)。

[2]大:通“太”。

[3]違:違反禮制。

[4]大路:天子祭祀時(shí)用的車。

[5]越席:用蒲草編織的席子。

[6]大羹:即太羹,古代祭祀時(shí)所用的肉汁。

[7]致:精細(xì)調(diào)理。

[8]粢食:用黍稷加工品制作的餅食,祭祀用作供品。

[9]鑿:精細(xì)處理。

[10]度:表明尊卑的法度。

[11]數(shù):表明尊卑的等級(jí)。

[12]文:表明尊卑的花紋。

[13]登降:增減。

[14]紀(jì):通“記”。

[15]置:安置。

[16]章:顯。

[17]內(nèi)史:周王室之官,中大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