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頎

唐詩宋詞鑒賞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作者:李靜 等 著


李頎

李頎(約690~751),趙郡(今河北趙縣)人,長居潁水之陰的東川別業(yè)(在今河南登封)。偶爾出游東西兩京,結交當代文士。開元十三年(725)中進士,任新鄉(xiāng)尉。經五次考績,未得升遷,遂辭官歸東川。其詩以邊塞詩著稱,尤以七言古詩見長,可與高適、岑參、王昌齡等比肩;描寫音樂的詩篇,亦具特色。

古意

【原文】

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殺人莫敢前,須如蝟毛磔。黃云隴底白云飛,未得報恩不得歸。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能歌舞。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譯文】

男人的壯志是從軍遠征,年少就馳騁在邊塞幽燕。激戰(zhàn)在馬蹄下比賽勝負,向來輕視生命勇武非凡。奮勇拼殺使敵人不敢向前,須發(fā)張開猶如猬毛伸展。黃塵滾滾高空白云飄飛,不報國恩誓不返回家園。遼東少婦今年只有十五歲,擅彈琵琶又能輕歌曼舞。她吹羌笛奏出出塞樂聲,感動三軍將士淚下如雨。

【鑒賞】

此詩題名為“古意”,表明是一首擬古詩詞。

前六句將一個邊疆從軍的男兒形象寫得栩栩如生,剛猛而又不失灑脫。前兩句表明此大丈夫來自歷史上出產了眾多俠義之士的幽燕一帶。接著的四句寫出了“男兒”之驃勇強悍。自幼便將七尺男兒之軀拋于腦后,敢于在馬蹄下與小伙伴打賭爭勝,成人之后更是剛勇獷悍,直殺得敵人無法近身?!绊毴缥o毛磔”五字,將男兒胡須短而硬的特征刻畫得活靈活現,盡顯出一個勇猛剛烈的熱血男兒的形象。

中間兩句起承轉合?!包S云隴底白云飛”寓意于不一樣的塞外景色之中??裆尘碓?,鋪天蓋地將云色染黃,而對比內地的“白云”,自然不禁聯想到了家鄉(xiāng)。如若繼續(xù)寫思鄉(xiāng)之情,恐有失“男兒”大丈夫之身份。故而由“未得報恩不得歸”一句轉寫出此“男兒”是以國事為重、真情真意的大丈夫。

詩尾四句出乎意料的是又出現了一個年方十五、能吹奏羌笛且長袖善舞的遼東小婦。悠長哀苦的笛聲觸動了三軍將士內心深處對家鄉(xiāng)無盡的思念之情,以致淚如雨下,“男兒”亦是如此。離鄉(xiāng)遠征之苦之思躍然紙上,而“男兒”的形象亦愈發(fā)豐滿、鮮活。此處詩人不從正面寫這個男兒的落淚,而寫三軍將士落淚,非但落,而且落得如雨一般多。在這樣人人都受感動的情況下,這個男兒自然也不例外,也就不需明點了。這種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練,詩人的功力可見一斑。

全詩氣勢雄勁,基調慷慨激昂,語言奔騰頓挫,跌宕起伏,情韻并茂。

送魏萬之京

【原文】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譯文】

早晨聽你向我唱著離別之歌,昨夜微霜初下時你渡過黃河。煩愁中不忍心聽那鴻雁哀叫,更何況還有重重關山要經過。潼關曙色微茫催促寒冬臨近,皇城中的搗衣聲傍晚格外多。不要把長安城當做行樂之地,虛度年華白白地將青春消磨。

【鑒賞】

這是一首表現離愁的送別詩。被送者魏萬,后更名為魏顥,是詩人的晚輩,也是其情意深厚的忘年交。

詩開篇先交代魏萬的離去,再交代前夜秋意瑟瑟、微霜初現的景致,倒敘筆法的運用極為恰當?!俺醵珊印?,把霜擬人化了,道出了晚秋蕭落的氛圍。

頷聯寫離愁。友人離別之時恰趕上深秋霜降時節(jié),更添“愁”的情緒。隨季節(jié)變遷秋去春回的大雁正如離人般居無定所,飄忽不定。而天邊遠遠飄來的雁聲更增添幾分別離惆悵之感。云山本是美景之所在,然而對于心境不同的失意者來說,卻愈發(fā)讓人感到未來路程之渺茫未知。

頸聯寫秋色下的長安,指出此處之不可久留。晚秋時節(jié),秋葉搖搖欲落,滿城盡是一片瑟瑟秋意。原本是寒氣催樹色,然而因為僅能見樹色卻不能見寒色,故而詩人偏說是樹色催寒氣。只一個“催”字便將平常景物描繪得有聲有色,活靈活現。傍晚砧聲之多,為長安的特色?!坝氛杪暋币擦钊讼萑氤了?,更由于李頎曾“傾財破產”,在那里留下傷心的經歷,因而別有一番感觸。“催寒近”與“向晚多”相對,指出年華隨時間轉瞬即逝。

尾聯詩人從長輩的角度交代魏萬,不要在“行樂處”長安空度青春、貪圖享樂,要抓緊時間為事業(yè)而奮斗,可謂語重心長。

古從軍行

【原文】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1]。行人刁斗[2]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年年戰(zhàn)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注釋】

[1]交河:今新疆吐魯番西面,此處指代疆界上的河流。

[2]刁斗:古代軍中的銅制炊具,白天用其煮飯,夜晚替代更柝敲擊。

【譯文】

白日登山眺望報警的烽火臺,黃昏時牽馬飲水靠近交河邊?;璋档娘L沙傳來陣陣刁斗聲,如同漢代公主琵琶充滿哀怨。曠野扎營茫茫萬里不見城郭,雨雪紛紛籠罩著無邊的沙漠。哀鳴的胡雁夜夜從空中飛過,離母的胡兒眼淚雙雙地滴落。聽說玉門關已被擋住了歸路,戰(zhàn)士只有隨從將軍拼命奔波。年年戰(zhàn)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換來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漢家。

【鑒賞】

“從軍行”是古樂府題名。此詩借漢代的事表達對唐玄宗用兵政策的不滿。又由于避嫌怕惹怒皇帝,故加一“古”字在題目前。全詩記錄了從軍之苦,表達了對邊疆將士的深切同情。以蒲桃的小和犧牲的大做對比,表達了強烈的反戰(zhàn)思想。

前四句詩寫出了邊塞生活的苦悶艱難。白天登到山頂察看有無舉烽火的邊警;暮色降臨又要帶戰(zhàn)馬到河邊飲水。三、四兩句是對夜晚景致的描繪: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只有狂沙撲面而來,而巡夜的打更聲,恰似如泣如訴的幽怨的琵琶之音,更讓人覺得孤寂蕭肅。

中間四句著意渲染邊陲的艱苦環(huán)境。軍營位于荒野之處,無城郭可相依。雨雪之夜,大漠上空鳴的大雁,盡顯荒涼之景?!昂恪眱删淦鹩伞皾h兵”轉而寫“胡兒”,表現了詩人的良苦用心。由胡人之事襯托了邊疆之苦。本土生長的胡雁,胡兒尚且感慨落淚,更不用說戍邊的“行人”了。

文末四句詩巧借典故諷刺了皇帝的窮兵黷武。在此等惡劣的條件下誰又愿意戍邊呢?“聞道玉門猶被遮”一句則徹底熄滅了“行人”返鄉(xiāng)回家的念頭?!妒酚洝ご笸饌鳌分杏涊d,漢武帝曾令李廣利攻打大宛,在連戰(zhàn)受挫的情況下他上書請求班師回朝,武帝震怒,令人關閉玉門關,號令:“軍有敢入,斬之!”這表明戰(zhàn)爭尚未結束,將士只能拼命作戰(zhàn)以求一勝。而“年年戰(zhàn)骨埋荒外”卻只贏得區(qū)區(qū)的蒲桃而已,實在是得不償失。

全篇一句緊接一句,層層深入,直至結尾方才點出詩眼,彰顯出極大的諷喻之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