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文王伐密筑靈臺

春秋逸譚:平?jīng)鰵v史掌故選:全2冊 作者:王蒙,李世恩 編


周文王伐密筑靈臺

曹斌鋒 于凌鵬

自夏朝起,靈臺縣境內(nèi)就有密須國,為黃帝后裔姬姓所建立。至商末,密須國正式受紂王之封,擁有可以代表商王征討天下的“密須之鼓”,成為商末涇水流域重要的方國和強悍部族,與朝廷保持著牢固的宗主與附庸的關(guān)系。其時,它不僅拒絕附周,而且還侵擾附近的阮國、共國(今涇川一帶)等方國,阻撓周與它們建立同盟關(guān)系。

后來,周文王姬昌繼承了父親的爵位為西伯,都城設(shè)在雍州,他廣施仁德,征戰(zhàn)天下,附近諸侯有六州歸附,只剩下旁邊的密須國比較強大,“密人不恭,敢拒大邦”。就在文王受命的第三年(前1057),有一天,文王問太公姜尚:“太師,我們下一步該討伐哪里?”姜尚:“宜先伐密須國?!笨晒苁鍎褡璧溃骸捌渚颂煜轮骶?,伐之不義?!碧f:“先王伐逆不伐順,伐險不伐易。密須國對抗我們,勢力漸大,已成為腹腋之患,遲早與其有一戰(zhàn),必須征討?!蔽耐跽f:“善”。于是,文王以吊民伐罪的名義整軍誓師,出兵岐山,既是為將來與商爭奪天下掃清障礙,也是借此試探商的軍事實力,先是從密須國手中奪得涇河流域的小國阮和共,隨后兵鋒直指密須國都城陰密(今靈臺縣百里鄉(xiāng))。因當(dāng)時密須國君喜歡征戰(zhàn),不得人心,在戰(zhàn)爭快要開始之前,密須國的上空突然出現(xiàn)了一道彩虹,密須人認為名主將至,于是趁大戰(zhàn)未起,就發(fā)生了兵變,將國君捆綁起來獻給了周文王,密須國就此滅亡。

周文王為了慶祝勝利,摸清商對自己滅掉密須國的態(tài)度,看清天下諸侯的人心向背,在班師途經(jīng)荊山之麓(今靈臺縣城)時,決定打破商朝只有天子才能祭天的定制,在這里安營扎寨,命士兵筑臺設(shè)壇,舉行祭天儀式,以昭德以服民以宣誓,這就是有名的“靈臺祭天”。

文王用龜卜的方法選定了祭天日期,遍告百官及商朝諸侯各國,邀請他們參與靈臺祭天。祭天之時,周文王向在場的人、特別是密人宣揚周人德威,敦促各方國盡快歸附,并勉勵部屬奉天行事,像商湯推翻夏桀那樣推翻無道的商朝,建立興周滅商的不朽功業(yè)。眾諸侯聽了文王的演講,紛紛在靈臺前盟誓,表示聽從上天的旨意,服從西伯侯的領(lǐng)導(dǎo),參與討伐商紂的戰(zhàn)爭。然后,舞之蹈之,與民同樂。

古密須國遺址位于涇河支流達溪河上游,在今靈臺縣城西五十華里之百里鄉(xiāng),今百里中學(xué)后院據(jù)說是原密須國宮殿的遺址。離遺址東二里許的爛泥灣有密康公墓,另有一龐大的西周時期的墓葬群,甘肅省最大的西周銅鼎就出土于此。周文王修筑的古靈臺本來在靈臺縣城內(nèi),1928年被修筑營房的駐軍夷為平地。據(jù)目睹者稱,原來的靈臺是用黃土夯筑而成,頂上只有一張席子那么大,高約兩丈,底寬一丈五尺,坐北朝南,依山面河,臺上長著一顆大柏樹,后世流傳有“一百(柏)一個墩”的傳說。當(dāng)年鏟平靈臺土墩時,還出土了好幾件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后來不知去向。

參考資料:

1.〔宋〕劉恕《資治通鑒外紀(jì)》(商務(wù)印書館出版)

2.〔先秦〕《詩經(jīng)·大雅·皇矣》

3.張東野主編《靈臺縣志》(民國二十三年南京京華印書館承?。?/p>

4.〔清〕黃居中編《靈臺縣志》(清順治年間編纂)

5.田志義主編《靈臺史話》(2007年甘肅文化出版社)

位于今靈臺縣百里鎮(zhèn)的密須大鼓(姚永華攝)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