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瓦硯

歐陽修詩詞 作者:劉揚忠 注


古瓦硯

磚瓦賤微物,得廁筆墨間(1)。

于物用有宜,不計丑與妍。

金非不為寶,玉豈不為堅?

用之以發(fā)墨(2),不及瓦礫頑(3)。

乃知物雖賤,當(dāng)用價難攀(4)

豈惟瓦礫爾(5),用人從古難(6)

【注釋】

(1)廁:廁身,參加進來的意思?!?2)發(fā)墨:研磨時出墨多而且快。作者所著《硯譜》指出,端硯雖名貴,“然十無一二發(fā)墨者”;真古瓦硯難得,但“凡瓦皆發(fā)墨”。 (3)頑:指質(zhì)地頑鈍,反而能出墨多而快?!?4)攀:比附,比較?!?5)爾:如此?!?6)“難”:一本作“然”,“然”作“這樣”解,亦通。

【評析】

這首詠物詩作于景祐四年(1037)夏天,時作者在夷陵。作詩的起因是:這一年夏天,歐陽修的友人謝伯初(字景山)從許州托人帶了一封書信“并《古瓦硯歌》一軸,近著詩文又三軸”到夷陵送給他(事見歐陽修《與謝景山書》),歐陽修十分興奮,寫了七古長詩《答謝景山遺古瓦硯歌》相答,意猶未已,又寫了這首五古以盡其興。謝伯初的《古瓦硯歌》已經(jīng)失傳,我們只從歐的《答謝景山遺古瓦硯歌》中得知,此古瓦硯原是三國時曹操在鄴都所建銅雀臺廢墟上的一塊殘瓦,經(jīng)匠人鐫刻而成硯臺。那首詩只是就事說事,就物說物,敘述了自漢至魏晉時期歷史的興衰,交代了古瓦硯的來源,并抒發(fā)了對此奇物的寶愛之情。本篇卻借物興感,借題發(fā)揮,從瓦硯的功用生發(fā)開去,表達了作者在如何選拔人才這個問題上的觀點。這是古代詠物詩中的一種創(chuàng)格,它不粘著于物的形貌,而是借詠物議論人事和寄寓哲理。宋詩的特點之一是以議論為詩,此詩即是以議論為詩的一篇代表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