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事業(yè)
閻連科
在父親生前,他以為他需要做完的許多事情中,最為急迫的是兒女們的婚姻。
而理想的婚姻,又似乎是建立在房子的基礎(chǔ)之上。似乎誰家有好的房舍,誰家兒女就有可能具備理想婚姻的基礎(chǔ)。房子是一個農(nóng)民家庭富足的標(biāo)志和象征,甚至,在一方村落里,好的房屋,也是一個家庭社會地位的象征。父親和所有農(nóng)民一樣,明白這一點(diǎn),就幾乎把他一生的全部精力和財(cái)力,都集中在了要為子女們蓋下的幾間瓦房上。蓋幾間瓦房,便成了父親人生的目的,也變成了他生命中的希冀。
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記不得我家那最早豎起在村落的三間土房瓦屋是如何蓋將起來的,只記得,那三間瓦房的四面都是土墻,然而在臨靠路邊的一面山墻上,卻表砌了從山坡田野一日一日挑回來的黃色的礓石,其余三面墻壁,都泥了一層由麥糠摻和的黃泥。春天來時,那三面墻上長有許多瘦弱的麥芽;記得那半圓的小瓦,在房坡上一行一行,你在任何角度去看,都會發(fā)現(xiàn)一個個瓦楞組成的一排排的人字兒,像無數(shù)隊(duì)凝在天空不動的雁陣。記得所有路過我家門前的行人,無論男女老幼,都要立下腳步,端詳一陣那三間瓦屋,像懂行的莊稼把式,在幾年前路過我父親翻撿、擴(kuò)大過的自留地一樣,他們的臉上,都一律掛著驚羨的神色和默語的稱頌。我還記得,搬進(jìn)那瓦屋之后,母親不止一次地面帶笑容給我們姐弟們敘說,蓋房前父親和她如何到二百里外的深山老林,去把那一根根雜木椽子從有著野狼出沒的山溝扛到路邊;記得母親至今還不斷地掛在嘴上,說蓋起房子那一年春節(jié),家里沒有一粒小麥,沒有半把面粉,是借了人家一碗污麥面粉讓我們兄弟姐妹四個每人吃了半碗餃子,而父親和她,則一個餃子都沒吃。還說那一年她試著把白面包在紅薯面的上邊,希望這樣搟成餃子葉兒,能讓她的子女們都多吃幾個白菜餃子,但試了幾次,皆因?yàn)榧t薯面過分缺少黏性而沒有成功——而沒有做成餃子葉兒的、包了一層白面的紅薯面塊,就是父親那年過節(jié)所吃的大年飯。
這就是房子留給我的最初記憶,之后所記得的,就是我所看到的,就是那新蓋的三間瓦房,因?yàn)檫^度簡陋而不斷漏雨,每年雨季,屋里的各處都要擺滿盆盆罐罐。為了翻蓋這漏雨的房子,父親又蓄了幾年氣力,最后不僅使那瓦房不再漏雨,而且使那四面土墻的四個房角,有了四個青磚立柱,門和窗子的邊沿,也都用青磚鑲砌了邊兒,且鄰了路邊的一面山墻和三間瓦房的正面前墻,全都用長條兒礓石砌表了一層,而料礓石墻面每一平方米的四圍邊兒,也都有單立的青磚豎起隔斷,這就仿佛把土瓦房穿了一件黃底綠格的洋布襯衫,不僅能使土墻防雨,而且使這瓦房一下美觀起來、漂亮起來,它也因此更為引人注目,更為令眾多鄉(xiāng)人驚驚羨羨。
這就是父親的事業(yè)。
是父親活著的主要人生目的之一,也是他覺得必須盡力活在人世的一種實(shí)在。
朗讀指導(dǎo)
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jì)深遠(yuǎn)。房子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意識里占據(jù)很重要的位置。房子是一個家的基礎(chǔ),家的溫暖除了來自家人之間的互相關(guān)愛,還有房子提供的安全感。冬天能夠抵御寒冷,夏天能夠防止雨淋。一個房子是一家人聚集的居所,也是家人遠(yuǎn)走他鄉(xiāng)時魂?duì)繅衾@的根源。
房子承載了一家人的榮耀和希望,就如同文中的父親,他的事業(yè)就是為家人蓋一座房子,給家人溫暖和安穩(wěn),他認(rèn)為這是身為男人和父親的責(zé)任和義務(wù)。
作者描述的這個農(nóng)村父親的愛是沉默的,也是沉重的,貧窮給父親留下的苦難,成為孩子一生的感動。在長輩感嘆曾經(jīng)的歲月時,給他們朗讀這篇文章,向他們的青春和歲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