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之繕《跋》
細按其眉端行側硃墨評斠,皆武子手跡也。就中如以前明為本朝,高皇則抬寫,稱思陵為先帝,稱福王為弘光帝,而語意所指,亦類勝國時事,足徵明季遺老口吻。其字體亦與《陳眉公書后》一篇正出一手,當為先生手筆無疑,曾叔祖偶未檢及耳??紝憵q詩月自戊子,至庚寅而畢。其墨筆校補有記庚子六月者,則評校已在寫書后十年,宜書法較昔蒼老于前也。辛丑冬月翁之繕附識。時兩宮回鑾,群奸伏法,頗呈天清地寧之象,較之元、肅父子之因亂攘奪,猜阻終身,此不可同日而語焉。
首頁鈔補太半,摹致雅靜,疑出劉君履芬之手,當與曾識劉君之郡中諸老辨之。
【版本】
南京圖書館藏清稿本《杜詩執(zhí)鞭錄》,索書號:115754。
【作者簡介】
徐樹丕(1596—1683),字武子,號墻東,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季諸生,屢試不利,益博覽群籍。善楷書,兼工八分。崇禎二年(1629)前后入復社。國變后,隱居不出。順治二年(1645)避居龍池山一云寺,自號活埋庵道人(僧蒼雪《南來堂詩集》卷一)。九年,纂成《中興綱目》,周之嶼為序,姚宗典為書后(《緣督廬日記鈔》丁巳)。又有《識小錄》四卷、《埋庵集》、《杜詩執(zhí)鞭錄》十七卷、《綸旅寶鑒》等?!秱鹘?jīng)堂藏書目》卷四尚著錄其有《評點搜玉小集》、《評點國秀集》、《評點中興間氣集》、《評點極玄集》。生平事跡詳見徐鼒《小腆紀傳》、《識小錄跋》。
姜垓(1614—1653),字如須,萊陽(今屬山東)人,姜埰弟。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授行人。兄埰因建言觸帝怒,詔下獄,垓奔走營護,得不死。后聞鄉(xiāng)邑破,父殉難,一門死者二十馀人。垓請代兄系獄,埰歸葬,不許。即日奔喪,奉母走蘇州。當垓為行人時,見署中題名碑,崔呈秀、阮大鋮與魏大中并列,疏請去二人名。后大鋮得志,必欲殺之。垓變姓名,逃至寧波,后流寓天臺,號佇石山人。入清不仕,與兄埰隱居吳門虎丘,筑山塘小隱,論文講學,嘉惠后進,三吳學子翕然從風。年四十,先埰卒,葬竹塢西北,門人私謐為貞文先生。著有《筼筜集》。《國朝耆獻類徵》卷四七一有傳。
翁同龢(1830—1904),字聲甫,一字均齋,號叔平,又號瓶生,晚號松禪老人,江蘇常熟人,翁心存幼子。咸豐六年(1856)狀元,為同治、光緒兩朝帝師,歷官刑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戶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后因得罪頑固派,被開缺回籍。戊戌政變后又被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光緒三十年(1904)抑郁而終,宣統(tǒng)元年(1909)詔復原官,民國三年(1914)追謚“文恭”。
翁之繕(1874—1918),又名之善,字蘭茞、柟士、蘭士,號鬲庵、漫時、公勁,晚號晦翁,江蘇常熟人,翁同龢為其曾叔祖。以捐官得道臺銜,清末出任直隸侯補道,得局長差使,后棄官歸里,以書畫收藏自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