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首》近于賦而遠于風(1),故其情可陳,而其事可舉也。虛者實之,紆者直之(2),則感寤之意微,而陳肆之用廣矣(3)。夫微而能通(4),婉而可諷者(5),風之為道美也。
【注釋】
(1)《十九首》:《古詩十九首》的簡稱。漢無名氏作。非一時一人所為,一般認為大都出于東漢末年。南朝梁蕭統(tǒng)合為一組,收入《文選》,題為《古詩十九首》。其六云:“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其十云:“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2)紆:彎曲。
(3)陳肆:鋪陳敘述。
(4)微而能通:隱微卻能夠貫通。
(5)婉而可諷:意致深婉卻能夠起到勸告作用。
【評析】
《古詩十九首》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詩的最高成就。陸氏就其藝術表現(xiàn)特點加以概括,指出了它具有賦事直陳而又婉曲深微的綿長意味。
《古詩十九首》受到歷代詩論家的稱贊。鐘嶸《詩品》認為它的風格源自《國風》:“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笔钦f它文辭溫和美好,情意悲哀令人回味無窮,能夠引起讀者極大的震動,簡直是一字值千金。劉勰《文心雕龍·明詩》謂:“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zhuǎn)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笔钦f它結構文體、鋪陳文采,做到了樸實而不淺薄,委婉曲折地比附事物(即善用比興),將惆悵的感情深切地表達出來,是五言詩中第一位的。胡應麟《詩藪》繼承上述說法,稱《古詩十九首》“興象玲瓏,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動天地”。
《古詩十九首》主要抒寫“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xiāng),死生新故之感”(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陸氏認為它“近于賦而遠于風”,即言情務盡、敘事顯明,表面與風詩委婉達情不同。固然,一般而言,詩之太實、太直,缺乏虛紆之致,少感興之微妙,而徒多陳述鋪張,是不美的。但《古詩十九首》卻在鋪陳中實中有虛、直中寓曲,能做到“微而能通,婉而可諷”,即它的感發(fā)與意象之間能夠貫通,意致深婉,味之不盡,實又具有了風詩之美。其根本在于,它的賦事言情做到了情真、景真、事真,又善于運用比興手法婉轉(zhuǎn)達情,渾成自然。它的切情、盡情,表現(xiàn)為人人共有之情而能言之懇切動人。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三說:“此詩(《古詩十九首》)所以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則人人本身自有詩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盡,故特推《十九首》以為至極。”同時它常常借胡馬、越鳥、陵柏、澗石、江芙、澤蘭、孤竹、女蘿等隨手寄興,妙在善托??傊亲龅搅俗匀粯愫?。這恰如張中行先生所說:“內(nèi)容寫一般人的境遇以及各種感受,用平鋪直敘之筆,情深而不夸飾,但能于靜中見動,淡中見濃,家常中見永恒?;蛴靡粋€字形容,是‘厚’,情厚,味厚,語言也厚。……因為平和溫厚如陶詩,我們讀,還有‘知’的味道,《古詩十九首》是憨厚到‘無知’,這是文人詩無論如何也趕不上的?!保ā对娫~讀寫叢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