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絕代妖嬈——一位宋代紅顏的深情與摯愛
一、暗夜里的妖嬈
孤獨,是一朵在寂寞黑夜里盛開出來的花,暗夜里的妖嬈。
宋朝是歷代文人最向往的朝代之一,那里有江南綺麗的繁華與浮艷,有倚紅偎翠,有柳岸斷橋,風(fēng)情無限。這個被詩詞書畫包圍著的充滿神秘婉約氣息的朝代,想來就讓人無限神往。
而在宋朝的晚風(fēng)中,那個月下?lián)崆?、花前吟詩的女子,便是幽棲居士朱淑真?/p>
她的憂傷靜靜地幽棲在歷史風(fēng)煙里,與我們已有近千年之隔。而她留給我們的背影,模糊而又蒼茫,宛如鴻雁飛過后留下的雪泥鴻爪。
小院深深,煙柳濃濃,她的雙眉畫得像遠(yuǎn)山一樣淺淡而又悠長,纖纖指尖撥彈著箜篌古箏。孤獨哀傷,如同秋后的霜葉,如那輪瘦瘦的秋月。
如果可以讓我選擇自己生活的朝代,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宋朝,在幽靜婉約的江南定居。斜風(fēng)中,小雨細(xì)細(xì)地下著,清晨寒風(fēng)襲人;或輕煙縹緲,河灘上柳條疏朗,在陽光中搖曳。
我會去會一會那個時代最頂尖的美麗才女李清照、朱淑真,去領(lǐng)略她們的風(fēng)姿與文采。女性美的極致是收斂含蓄的。只有溫文爾雅的女兒風(fēng)姿,才能和那個時代的溫婉柔和相稱。
于是,在靜夜的燈下,我認(rèn)真地讀著朱淑真的《斷腸集》,朱淑真那豐美而纖弱的內(nèi)心安放在那些詩詞文字里,即使我們今天讀來,也可以聽到她的玲瓏心在風(fēng)里一片一片碎裂的聲音。平日里的浮囂心情在她的詩詞文字中慢慢地沉淀、安靜下來。
人們傳說中的那位宋代紅顏才女朱淑真,她的心思、情感,她的個性和生活與李清照差別甚大。她沒有李清照那樣的高深學(xué)問和驚人膽識,也沒有什么崇高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懷,但她有更清純、更感性的審美意識,對生活、對愛情更具一種純粹的女性眼光。她活得更加真實、更純粹,給人的感覺只是一戶普通人家聰慧美麗的小女孩兒。
她從小愛美,愛春光,愛一些美妙的小情調(diào),愛那白衣飄飄、飽讀詩書的帥哥才子,愛幻想自己未來的愛情奇跡,甚至有點敢于為愛情冒險的小色膽。和李清照詩詞的大氣雍容、清高絕塵相比,朱淑真的詩詞和普通人更加接近。她筆下的風(fēng)花雪月都透出一種親切溫暖的人間氣象,更像一個鄰家女孩兒的呢喃自語和自彈自唱,有一些清新綺麗的奇思妙想。
說得更形象一點,朱淑真如果活在今天,就和一個名校畢業(yè)后在外企領(lǐng)著高薪的小白領(lǐng)差不多。她一定會把所有的工資都用來買名牌時裝,愛喝星巴克的咖啡,讀杜拉斯的小說或納蘭的詞,看王家衛(wèi)的電影,會到音樂廳去聽聽古典音樂,偶爾也追追星。閑時會很講究地描描眉,化點妝,寫一點藍(lán)調(diào)憂傷的、品味不凡的文字。遇上讓她來電的男孩子,也許會故作矜持地耍點女生的小手腕兒,想盡辦法讓他注意自己。當(dāng)然,也許更會不顧一切地主動去追。呵呵,朱淑真在她所處的那個年代,其實就是一個比較時尚前衛(wèi)的“小資”、一個有點浪漫幻想的文學(xué)女青年,好比今天的安妮寶貝。
據(jù)學(xué)者考證,朱淑真的出生年代大約在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前后,卒在孝宗淳熙七年(110年)左右,在世四十多年。相傳為朱熹侄女。她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優(yōu)裕。這可是“小資情調(diào)”的經(jīng)濟(jì)基礎(chǔ)。據(jù)說她“幼穎慧”,博通經(jīng)史,能文善畫,精曉音律,尤工詩詞,素有才女之稱。其詩詞多抒寫個人愛情生活,早期筆調(diào)明快,文詞清婉,情致纏綿,后期則憂愁郁悶,頗多幽怨之音,流于感傷,后世常與李清照相提并論。
前面說朱淑真“幼穎慧”,有詩《書窗即事》為證:
一陣催花雨,
高低飛落紅。
榆錢空萬疊,
買不住春風(fēng)。
這首小詩中頗有些綺思奇想,應(yīng)是十一二歲時的童稚天真之作。書窗之前,落紅紛飄,春風(fēng)和暖,小才女遐思聯(lián)翩,詩意滿懷。少女時代的朱淑真,情竇初開,是一個典型的“羅曼蒂克”型的人物,也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愛情至上”者。在她朦朧的想象中,未來的郎君應(yīng)該和自己志趣相投,花前月下吟詩作賦,過著有情調(diào)的恩愛的夫妻生活。她甚至在一首《秋日偶成》的詩中想象未來愛情生活的情景:
初合雙鬟學(xué)畫眉,
未知心事屬他誰。
待將滿抱中秋月,
分付蕭郎萬首詩。
追求美好的愛情,她曾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初戀。她當(dāng)時家在杭州西湖之側(cè),曾與一位寄居她家準(zhǔn)備赴京參試的書生相戀。那是她第一次遇上自己心儀的俊雅男子,一個溫文爾雅的書生,在她的眼中風(fēng)度翩翩,飄逸如仙。和她少女時代的理想情人完全一致:
門前春水碧于天,
座上詩人逸似仙。
白璧一雙無玷缺,
吹簫歸去又無緣。
少女情懷總是詩:春水碧于天,少年逸似仙,結(jié)句“吹簫歸去又無緣”,寫盡了一個情竇初開的女孩子望著意中人卻深嘆無緣的遺憾。讓人想起韋莊的一首《思帝鄉(xiāng)》詞:“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fēng)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這樣的憧憬,說她是追求格調(diào)也好,耽于浪漫也好,畢竟只是一個少女美好的夢想。
后來,朱淑真又寫了一首《生查子》: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真是溫馨的月夜幽會。那個“人”是誰呢?是那個“逸似仙”的詩人嗎?是那位赴試的書生嗎?
她還曾作過一首《清平樂·夏日游湖》:
惱煙撩露,留我須臾住。攜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黃梅細(xì)雨。
嬌癡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最是分?jǐn)y時候,歸來懶傍妝臺。
其中“嬌癡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一句頗為大膽,道盡了朱淑真的性情與個性。只是她長大以后,沒能嫁給自己意中的情人,而是由父母做主,嫁給了一個沒有一絲浪漫情調(diào)的俗人。在古代文獻(xiàn)中,有的說她嫁給了一個農(nóng)夫,有的說她嫁給了一個做生意的商人,有的說她嫁給了一個職務(wù)不高的小官吏。不過,她的丈夫究竟是什么職業(yè)并不重要,關(guān)鍵是這個人與朱淑真夢想中丈夫的形象完全不同,甚至格格不入。
可以肯定的是,朱淑真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也許,在她的那位丈夫眼中,朱淑真和其他的女人并沒有什么不同。其他女人出嫁后就忙著做女紅,低眉順眼地孝敬老人、侍候男人、傳宗接代。而這個朱淑真呢,似乎不愿意安分地和他守著過一輩子。成天看書寫字,長吁短嘆,嘴里念念有詞。想和她談點什么呢,總是說不到一塊兒,她說的很多話自己想聽都聽不懂,有時還愛使小性子。時間長了,做丈夫的就不滿意了,后來就納妾專寵。朱淑真也許從此守起了活寡,于是就有了“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那些故事。
直到后來,朱淑真獨自回到了娘家。再后來,她抑郁難釋,投水而終。
二、一生情癡《斷腸集》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朱淑真在千年之前就與這位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詩意悄然契合。朱淑真活著的時候,似乎從來沒有一個真正理解她、愛護(hù)她、欣賞她的人,至親如父母,對女兒的心思和志向也是完全不能理解。在她死后,父母痛心不已,認(rèn)為都是那些詩詞文字惹的禍,于是,他們按照佛教的方式,居然將女兒畢生的心血和創(chuàng)造連同她的遺體全部一把火“荼毗”(焚燒)了。
雖然如此,朱淑真的詩詞并沒有陷入到萬劫不復(fù)的命運(yùn)。父母燒毀詩稿后,她那“百不存一”的詩詞作品,卻在當(dāng)世其他文人一些筆記和文集中保存下來。到112年(淳熙九年)的時候,有一個名叫魏仲恭的人,將朱淑真的殘存作品輯錄出版,并為之作序。在《斷腸集》的序文中,魏仲恭說:“比在武陵,見旅邸中好事者往往傳誦朱淑真詞,每竊聽之,清新婉麗,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豈泛泛所能及?未嘗不一唱而三嘆也!”
這個生前沒有知音的孤寂女子,一生的癡情語、傷心話,總算集結(jié)成一本《斷腸集》,從而讓這位真實地活在人間的紅顏的詩詞作品得以流傳后世,讓更多的后世人傳誦知曉。
朱淑真的《斷腸集》詩詞,表現(xiàn)的是發(fā)自女性內(nèi)心的感受,描寫她敏感心思的無盡的寂寞生活。朱淑真在自己的作品里建構(gòu)了一個幽、靜、深、遠(yuǎn)的世界,具有女性詩詞所獨有的特色。朱淑真的閨中主題,絕大部分是個人生活的反映。她對自然時序非常敏感,每天陰晴晨昏細(xì)微的變化,都牽系著她的感情脈動,都在她的心靈世界里投下或濃或淡、或深或淺的影像。
如今,朱淑真在歷史長河中的影像早已模糊不清。由于歷史資料極為有限,我們對她的了解遠(yuǎn)不如對李清照那樣詳細(xì)具體,甚至對于她的籍貫、家庭、父母和婚姻的情況都是霧里看花。我們唯一能夠做到的,就是在品讀她的那些清麗婉轉(zhuǎn)的文字中來還原她的音容笑貌和氣質(zhì)儀態(tài),從而理解、把握那一顆充滿愛的激情和幻想的紅顏幽心,進(jìn)而體味那種深入骨髓的斷腸之痛。
其實,所謂“斷腸”正是古今文人一種深深的憂傷情結(jié)。古往今來,斷腸詩詞多矣!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冷寂宮苑里,老邁的唐明皇對著如水月華,想念那飄蕩在馬嵬坡的香魂艷魄,垂淚到天明。
“彈著相思曲,弦腸一時斷”,李季蘭攜琴登樓,迎風(fēng)而奏,孤燈一盞,芳心如秋。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秉S昏時,無依的天涯游子悵望夕陽西下,枉自斷腸。
“閑愁最苦,休去倚危闌,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心事莫將和淚說,鳳笙休向淚時吹,腸斷更無疑?!?/p>
“西風(fēng)落盡梧桐葉,還剩得、綠陰如許。想玉人、和露折來,曾寫斷腸詩句。”
……
斷腸之痛,如同獨自佇立于一場燎天大火焚燒過后的荒野之上,四面撲來的是無言的凄涼與孤獨,一種絕望與頹敗的氣息。
數(shù)百年后,在一本清代筆記《湖壖雜記》中,出現(xiàn)了朱淑真的神異傳說。
三、關(guān)于幽棲居士朱淑真的神異傳說
兒家原住古錢塘,
曾有詩篇號斷腸。
猶傳小字在詞場。
漫把若蘭方淑士,
須知清照易貞娘。
朱顏說與任君詳。
這首《浣溪沙》詞出自清代陸次云《湖壖雜記》。這本筆記體野史里詳引了這樣一段故事:
順治辛卯,有云間客扶乩于片石居。一士以休咎問,乩書曰:“非余所知?!笔繂栂蓙砗翁帲瑫唬骸皟杭以」佩X塘,曾有詩篇號斷腸?!笔繂栂蔀楹问?,書曰:“猶傳小字在詞場?!笔坎恢稊嗄c集》誰氏作也,見曰“兒家”,意其女郎也,曰:“仙得非蘇小小乎?”書曰:“漫把若蘭方淑士?!痹唬骸叭粍t李易安乎?”書曰:“須知清照易貞娘,朱顏說與任君詳。”士方悟為朱淑真,故隨問隨答,即成浣溪沙一闋。隨又拜祝,再求珠玉。乩又書曰:“轉(zhuǎn)眼已無桃李,又見荼蘼綻蕊。偶爾話三生,不覺日移階晷。去矣去矣,嘆惜春光似水。”乩遂不動。或疑客所為,知之者謂客只知扶乩,非知文者。
大意是:
順治辛卯(即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有一個“云間客”在片石居扶乩?!霸崎g客”應(yīng)是指經(jīng)常云游四方的僧道。“扶乩”是一種占卜方法。扶即扶架,乩指卜以問疑,又稱扶箕、扶鸞。兩人合作以箕插筆,請來神靈在沙盤上劃字,以卜吉兇。現(xiàn)在流行于一些學(xué)生中間的“筆仙”、“請筆仙”,其起源大概就是扶乩。
一位讀書人前來向這位“云間客”卜問自己的吉兇,“云間客”經(jīng)過一番占卜操作后,請到了一位神靈在乩書說:“這不是你這個凡夫俗子隨便可以知道的!”
于是,這位讀書人就問仙家從何處而來?乩書回答說:“我小時候原住古錢塘,曾有詩篇號《斷腸》?!弊x書人又問仙家姓什么?于是乩書上又顯示:“猶傳小字在詞場?!弊x書人不知道《斷腸集》是哪位高人所寫,聽到“兒家”兩個字,猜測這個扶乩請來的神靈是個女子。于是他問道:“難道是‘妾乘油壁車,郎跨青驄馬’的錢塘蘇小小嗎?”乩書回答說:“漫把若蘭方淑士。”讀書人又問:“是‘人比黃花瘦’的李易安嗎?”乩書答道:“須知清照易貞娘,朱顏說與任君詳。”讀書人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南宋才女朱淑真。難怪隨問隨答間,即吟成一闋《浣溪沙》。于是他隨即又拜祝再求珠玉般珍貴的詩詞篇章,乩書答道:“轉(zhuǎn)眼已無桃李,又見荼蘼綻蕊。偶爾話三生,不覺日移階晷。去矣去矣,嘆惜春光似水。”說完后,那乩就不動了。
有的人懷疑是那個“云間客”故弄玄虛,有的說那個“云間客”根本就不識字,是個文盲,只知道扶乩。
這個傳說反映了朱淑真詩詞所具有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