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對子路有點兒煩
孔子對子路是又愛又煩。
孔子愛子路,因為他需要子路這么一個人,性格率直,體魄健壯,當孔子把握不住自己的時候,子路給他規(guī)勸;當孔子周游列國時,子路給他當保鏢。
孔子煩子路,因為子路太堅持原則,不知道變通,孔子想靈活一下也不能,而且子路還得理不饒人。
子路追隨孔子時間最長,挨罵也最多。孔子對他,不僅是罵,而且常常是痛罵。表面上看來,孔子罵子路,是因為他粗魯,話太直,不懂察言觀色,爭強好勝。然而,在我看來,深層的原因則是子路這個監(jiān)督員的身份。
你想,孔子見一次南子,回來就跟子路解釋緣由,不是自己想養(yǎng)眼,而是人家以禮相邀,盛情難卻。對老師的解釋,子路還不滿意,不依不饒。你想,擱誰誰都煩子路這號人。
孔子的一個做法是降低子路的威信。子路規(guī)勸孔子的話,件件正確,孔子也不好直接拿這些說事,只能借題發(fā)揮。一次孔子以子路的音樂才能不佳,發(fā)表了下面一通議論:
子曰:“由之瑟,奚為于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論語·先進》)
孔子說,“仲由的那種瑟為什么在我門口彈呢?”由此推斷,子路缺乏音樂天賦,孔子聽到他彈得不好,可以指點子路如何改進。但是向眾弟子們說這話,有點違背“慎于言”的做法,不太合適。子路是你孔子學院的學生,交了學費的,音樂又是必修課,那么子路不在校園里練習樂器還能在什么地方練呢?這無疑宣布子路是比較笨的學生,所以其他弟子才不尊重子路。子路本來是大師兄,除了敢管孔子外,還給師弟們張羅工作,是個熱心腸的人。子路隨孔子周游列國之前,是季氏管家,他走時就把這個位置讓給了師弟冉雍。
但是,孔子內(nèi)心深處還是感激子路的,需要子路這么一個人,也不愿意弟子們對子路太不敬,要尋找一個平衡。所以看到弟子們不敬子路,馬上糾正道:“仲由啊,在學習上已經(jīng)達到‘升堂’的程度,只是還沒有‘入室’”。
有的時候,孔子看到子路的樣子就有點兒煩。一個人一個性格,一個弟子一個做派??鬃涌吹絼e人,沒什么反應,但是看到子路的樣子,孔子的反感之情溢于言表。
閔子侍側,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叭粲梢?,不得其死然?!?《論語·先進》)
其中幾個狀態(tài)形容詞,其確切意思現(xiàn)在很難搞懂了。訚訚,恭順的樣子;行行,坦蕩的樣子;侃侃,健談的樣子??鬃涌吹奖姷茏拥娜合瘢尤灰恍?。單單對子路說了一句:“像仲由這樣的人,恐怕不得好死啊?!碑斎唬鬃舆@話不是詛咒子路,但是也流露了他內(nèi)心深處對子路的反感。
孔子的話是不是應驗了呢?一般人認為,孔子的擔心后來竟成了事實,他真的不幸言中了。子路后來死在衛(wèi)國孔悝之亂中,因剛直不撓不知回避而被人殺死。其實導致子路被殺的不是他剛直的性格,而是他太“講禮儀”了?!妒酚洝ぶ倌岬茏恿袀鳌吩敿氂涗浟俗勇繁粴⒌倪^程:
當孔悝作亂時,子路還有事在外,聽到這個消息就立刻趕回來。子羔從衛(wèi)國城門出來,正好相遇,對子路說:“衛(wèi)出公逃走了,城門已經(jīng)關閉,您可以回去了,不要為他遭受禍殃。”子路說:“吃著人家的糧食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災難。”子羔終于離去了。正趕上有使者要進城,城門開了,子路就跟了進去。找到蕢聵,蕢聵和孔悝都在臺上。子路說:“大王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請讓我捉住他殺了。”蕢聵不聽從他的勸說。于是子路要放火燒臺,蕢聵害怕了,叫石乞、壺黡到臺下去攻打子路,斬斷了子路的帽帶。子路說:“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來(君子死而冠不免)。”說完系好帽子就被砍死了。
子路勇猛過人,假如他不那么講究“禮”,不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講究“君子風度”,當帽帶被割斷帽子掉下來時,不跪下去撿,而是繼續(xù)戰(zhàn)斗,他就不一定被砍成肉醬,最后死的是誰,都還難說。這個“禮”和“君子”就是從他的老師那里學來的。不分場合,太講究“禮”,太講究“君子風度”,有時候就是致命的。這是值得我們這個民族深深反省的地方!
孔子也見不得子路得意?!墩撜Z·子罕》記載,孔子一次夸子路,“穿著破舊的絲棉袍子,跟穿著狐貉皮袍子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覺得羞恥的人,大概只有阿由吧?《詩經(jīng)》上說‘不嫉妒別人,不貪求,為什么不好呢(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這個人容易上桿子,聽了這話就得意起來,認為這是老師對自己的最高獎勵,終身吟誦這兩句詩??鬃觿t又說:“僅僅這樣做就夠好了嗎(是道也,何足以臧)?”弄得子路無所適從。
孔子到處碰壁,灰心喪氣,有做隱士的念頭,一次他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論語·公冶長》)?”子路聽了能不高興嗎?老師這么信任我??鬃玉R上潑來一盆冷水:“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笨鬃右簿褪钦f,你阿由呀,除了勇氣比別人強,其他方面沒有什么可取的。這顯然不公允,子路是政事科最優(yōu)秀的兩個學生之一,另一個就是冉有。同時,他的軍事才能也聞名諸侯國,并不是個無用的東西。根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子西曾經(jīng)問楚昭王,“咱們楚國有沒有一個軍事才能像子路這樣的人?”昭王回答:“沒有?!?/p>
在眾弟子中,子路總是“中頭彩”,得到老師的“特殊待遇”。上次閔子騫一幫人陪孔子坐著,按理說孔子應該根據(jù)每個人的做派,預言一下每個人的未來,可是只講了子路“不得其死然”?!墩撜Z·先進》有一段精彩的記錄:
一次,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陪孔子閑坐著。

孔子說:“不要因為我比你們年長一些,就拘束而不敢暢所欲言。你們平時總是說:‘人家不了解我啊!’假如有人要了解你們,那么你們以什么方式來證明自己呢?”
子路輕率地搶著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受到別國軍隊的侵犯,又遇上兇年饑荒,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勇敢,而且知道遵守禮儀?!?/p>
孔子面帶譏諷地笑了一下(夫子哂之)。
討論會解散后,曾晳留下問:“先生為何譏笑仲由呢?”孔子說:“治理國家要講禮讓,他連說話都不謙讓,所以笑他(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p>
孔子對冉有和公西華的話沒有任何反應,而對曾晳的則大加贊賞,“我贊成阿點啊(吾與點也)”。只有子路一個人得到孔子負面的反應。一個學生在同學們面前,被老師譏笑,是一件很難堪的事情。幸好子路的心理素質(zhì)好,不在乎這些。
我覺得,孔子不應該譏笑子路。因為你是讓人家講內(nèi)心話,說自己的志向的,不是讓他們謙虛的。人往往志大才疏,作為老師可勸告他們務實一些,了解自己,提高他們的自知自明的意識。何況大家本來都不愿意講自己的志向,子路領個好頭,應該得到鼓勵。再說,第一個發(fā)言的比較吃虧,后面的學生可以察言觀色,見機行事。結果,后邊的學生看到老師譏笑子路,一個比一個謙虛。冉有說自己能夠治理的國家更小了,只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禮樂留給君子來做??鬃記]有反應。公西華干脆說,自己治理不了一個國家,只能在祭祀上幫幫忙??鬃舆€是沒有反應。最后一個出場的曾晳干脆退出政壇,說自己的志向是:帶一幫人出去郊游,野炊,唱歌。這下才正中老師的下懷。所以,除了子路說的是真心話外,我十分懷疑其他三個學生說的是否是自己真正的志向,因為都怕“夫子哂之”。
孔子對子路的反感情緒是非常表層的,有時絲毫不加掩飾。一次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孔子回答說:“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論語·先進》)?!笨鬃诱f,我以為你問別人呢,竟是問仲由和冉求這兩個人,他們都算不上大臣,只是可以辦點實事的小官員??鬃舆B別人提起他們的名字都煩,那真是煩到了頂??鬃訜┤接械脑蛞埠芏啵覀冊诹硪徽吕飳iT細談。
孔子不喜歡哪個學生,想挫他的銳氣,常用在他們面前夸顏回的辦法,因為孔子認為顏回是他最好的學生。這引起了一次與子路的正面沖突。
先講一件相關的事情。根據(jù)《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貢利口巧辭,孔子經(jīng)常折挫他(常黜其辯),就問“你跟顏回相比,誰好(汝與回也孰愈)?”子貢是個聰明人,從不吃眼前虧,老師一天到晚嘴上掛著“賢哉回也”,“賢哉回也”,因而答道“我怎么敢跟顏回比?顏回呢,聽到一而知道十;我呢,聽到一而知二(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這段話也見于《論語·公冶長》,但是《論語》中省去孔子為何問子貢的原因,顯然有為老師諱的成分。
子路可沒有子貢那么好的修養(yǎng)??鬃咏?jīng)常夸顏回,根據(jù)《論語·述而》,一次在子路在場的場合下,又開始夸顏回了:“用了就去干,不用就隱居起來。只有我和你能夠做到這樣吧(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實際上就是說,“仲由你做不到這一點?!弊勇泛懿环?,說:“老師您如果統(tǒng)帥三軍去作戰(zhàn),那么,您讓誰去給您領兵打仗呢?”子路清楚,顏回是個文弱書生,除了謙虛、謹慎,沒有顯示出處理什么具體事情的能力??鬃拥幕卮鹨埠芙^:“赤手空拳打老虎,趟水過河,死了都不知后悔的莽撞人,我不和他在一起(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笨鬃诱f的也是情緒化的語言,并沒有回答子路的問題:“你行軍打仗需要誰?”其實,打仗不正是需要孔子說的“莽撞人”嗎?有了軍師,還需要有執(zhí)行任務的人。
子路是個熱心腸的人,喜歡張羅別人的事情,幫師弟們找工作。他跟孔子周游列國時,就把季氏的管家讓冉雍接任??赡苁亲勇吩谏鐣系娜司壓?,哪里有空缺先跟他聯(lián)系,所以他的就業(yè)信息比較靈通??鬃訉W院既然是給政界輸送人才的,就業(yè)率也影響到學校未來的發(fā)展,那么子路的作為應該得到老師的表揚,起碼是認可。根據(jù)《論語·先進》,又有一次,子路讓子羔到費城做邑宰??鬃拥牡谝粋€反應就是潑冷水:“這是誤人子弟(賊夫人之子)。”子路有自己的看法:“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后為學?”子路的說法也不無道理,社會是個大課堂,很多知識都可以從那里學習,特別是那個時代,社會實踐經(jīng)驗可能比書本知識更重要??鬃幼约翰灰彩侨绱?。一次,衛(wèi)國的公孫朝問子貢,孔子是從哪里學習的知識。子貢的回答非常漂亮:“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也就是說,孔子是向“民人”學習文、武之道的。子路跟子貢的看法是一致的??鬃舆@次與子路的辯論顯然不占上風,就說了一句強詞奪理的話:“所以我很討厭巧言狡辯的人(是故惡夫佞者)?!弊勇窇摬粚儆谧烨缮妻q那類人,孔子把“巧言”這頂帽子始終拿在手中,不喜歡誰就戴給誰。
孔子煩子路是表層的,愛子路才是深層的。
子路要去做蒲大夫,向孔子辭行??鬃诱Z重心長地跟他說:“蒲多壯士,又難治。然吾語汝:恭以敬,可以執(zhí)勇;寬以正,可以比(歸附)眾;恭正以靜,可以報上(《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睅熒钋楹裾x,躍然紙上。
子路管孔子,孔子煩子路。這在當時產(chǎn)生了一個社會效應,不喜歡孔子的隱士們,都躲著不見孔子,反而對子路不錯。《論語·微子》記載,一次子路掉隊了,遇到一位老人問:“您看見我的老師了嗎?”老人說:“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誰是老師?”老人把木杖插在地上,開始除草,沒再搭理子路。老人的話里透露出他見過孔子,因此子路站在一邊拱手而立不走。老人留下子路住宿,還殺雞、做黍飯給子路吃。第二天子路趕上了孔子,回來再來看望老人時,老人已經(jīng)離開了。
孔子首先是一個人,那么就有普通人的各種情緒,心里也會有各種小九九兒。鮮活的孔子,也許更加可愛,絲毫不會降低人們對他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