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

花果山閑話 作者:金道賦


3

長期以來,世人在貪求和禁欲間左右搖擺、首鼠兩端,人類社會似乎陷于一種迷惘、混沌的怪圈中不能自拔。故而,在這一情境下,讓人感覺評判上述事件中幾個女人的貪欲好像欠缺依傍,乏有足夠的底氣。

其實不然,在中國的先賢圣哲那里,對人的欲望早已作有規(guī)喻。這里,我們可先重溫一下儒家的社會倫理道德經(jīng)典之作《禮記·曾子易簀》:

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執(zhí)燭。童子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子春曰:“止!”曾子聞之,瞿然曰:“呼!”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于旦,敬請易之?!痹釉唬骸盃栔異畚乙?,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迸e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

溫習此文,不能不敬佩作為仆人的童子的執(zhí)誠勇諫。同時,上尊曾子在生命垂危之際,仍聞過即改修正自身,亦令人崇敬。不過,在這里,我所關注的還是這篇故事宣示的精義,即人的言行待遇要時時合乎禮制。而借此灼照長門宮怨事件中幾個女人的貪欲無度已非常清楚,她們蓋遺棄、淪失了道德,是無視擔當人倫秩序的禮的肆意。

而說到“禮”,它在儒家不唯為禮貌、禮儀之意,且更當“份”解:份子、應份。曾子臨終不自我姑息,尚思得正,實際是遵循了道德,務求守份。這是曾子圣賢之所在。而依唐太宗李世民的“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訓示,用曾子做鏡觀照劉嫖、王娡、陳阿嬌,則馬上發(fā)現(xiàn)這幾個女人完全背道而馳,莫不違禮恣睢,害德越份,乃至最終造成長門宮怨。故而,陳阿嬌的悲哀完全是由她的母親、婆婆私心膨脹和其本人愚昧驕矜所致,是怨不得其他人的。

譬如劉嫖,既嫁堂邑侯陳午作妻,其份便是侯爵夫人。侯爵夫人是她的名分,相應的,她該享的亦是侯爵夫人之有。這是合于天道之理很正常的禮制,遵循它即是守天道之德。然而,劉嫖利欲過盛,為給自己和女兒謀取更多物利而違忤天道之德,棄守其侯爵夫人之份,用利益關系將劉徹與女兒拴作夫妻達至目的,以為能長久永固。孰知婚姻是棵樹,光栽不培亦要枯。何況君主制時期,有什么樣的利害關系能永久束縛一個帝王正常的性情,羈勒他至高無上的權力?更何況劉徹是漢室一位有作為的天子。所以,陳阿嬌后期人生的悲哀,劉嫖所為自是一個重要因素,是天道對其背德越份的否決與懲罰,喻示了不屬于自己的不要伸手。

再像王娡,更是一個一再越份的女人。雖然她憑著妖冶柔媚姿色和極深的心機讓兒子成了九五之尊、自己做了太后,贏得了成功,但是,猶似存在的并非皆合理,成功者也不都合于天道。她貪欲到拿皇室至親作臺階,無疑是啟使驕矜的陳阿嬌輕易登上巔峰又迅速跌入低谷、陷入悲哀的最重要根源。因而,她盡管是一個成功者,但我敢斷言,不論到何時,后世是不會在道德層面上對其予以肯定的。人類行事規(guī)則因不道得逞而經(jīng)歷一番迷惘、錯亂后,最終還會得到扳正。這一情形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并不鮮見。

至于陳阿嬌本人,雖因生長于富貴之中和年輕而乏有權、利之欲,但其對夫妻關系卻缺少認識,流于霸情。誠然,擁有皇后之份的她要求夫君武帝寵愛自己這本該當,是她應享的權利。可是,一向養(yǎng)尊處優(yōu)驕奢成習的她不知道,“份”不只擁有權利一面,它還包含著相應的義務一面。像世上其他事物一樣,是權利和義務的統(tǒng)一體。無論是只享權利不盡義務,還是光盡義務沒有權利,都是失衡不能長久的。而她作為一代雄主之后,既無才,不能輔佐、愉悅劉徹,又不孕,無法誕生繼承大統(tǒng)的子嗣,卻唯摳權利不舍。這種嚴重失衡之份,夫妻關系自然免不了傾斜,導致劉徹移情。應該說,在此情況下,劉徹的移情是合乎情理的,亦是他當有的自由??墒牵@位驕矜的皇后情欲太盛,偏全然不明白這些,只知一味地專橫,強按牛喝水,甚而采以種種乏善之舉,而不知自己這回看錯了對象,所針對的已非昔日與己笑隨戲伴、相悅無猜的小表弟,亦不是那個順著大人豎的桿子愉悅、朦朧往上爬的十來歲膠東王,乃是在同當朝皇上甩臉子耍橫。所以,其只能是自嘗苦酒了。

奇怪的是,對于這樣一位愚頑、驕矜、前倨后恭的漢家廢后,后來的歷朝歷代卻不時有人發(fā)出對之同情、為其鳴冤的聲音。我不知道,發(fā)出這些聲音的文人基于的究是什么樣的道德準則?或許是讓司馬長卿的《長門賦》迷失了理性吧。

當然,除了以上三個女人,作為當事者之一的劉徹雖在這一事件本身中沒有背德越份,但他在處置與之有聯(lián)系的事情時還是反映出其不無道德瑕疵。據(jù)史書記載,孝武皇帝知道他姑母竇太主這個五十歲老嫗私通十八歲弄兒,及至瀆淪傷化情形,不僅不加律懲,反稱小小年紀的弄兒董偃為主人翁。對此,明眼人一看便知,劉徹對劉嫖穢事劣行的默認寬容,本意旨在回報她早年的擁立扶助之恩和施行孝道。孰知,他這種以踐踏、犧牲道德基準所做的回報反使自己沾了一身污漬、膻腥。尤其作為一國之主,如此態(tài)度,難脫導人淫亂之嫌。

而溯察至此,已然可以說,長門宮怨之事實際就是上述幾個女人貪欲越份所致,是天理對無視、踐踏它的人的一次懲戒。

自然,事情說到這里,就不能不直面人的欲望。這既是一道充滿悖謬、讓世人迷惑、罔然的人生課題,也是一道豐蘊辯證因子的玄學課題。一個人能否準確認知與把握它,決定著他的道德水準和品位;一個民族能否準確認知與把握它,決定著其合散興衰;人類能否準確認知與把握它,則決定著世界是文明的和平發(fā)展還是野蠻的爭戰(zhàn)倒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