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五年 二十八歲(民國十四年乙丑)
一月五日
在《文學》周刊第155期上發(fā)表翻譯《印度寓言》:一、《駱駝與豬》,二、《鳥與粘膠》。還發(fā)表與讀者曹謙的《關于〈歐洲文學入門〉的通信》,認為顧仲序翻譯的該書“不可解處及錯頗多”?!恶橊勁c豬》后為《興華》第22卷第2期轉載。
一月八日
王伯祥日記:“夜飲于振鐸所,蓋《文學》[周刊]獨立出版事已有頭緒,今夕特開委員會商量進行辦法也。我非委員,不過振鐸邀我飲啖耳。列席人甚多,殊擁擠,手之伸縮且有待然后行,減興不淺。九時半歸……”
一月十日
在《小說月報》第16卷第1期上發(fā)表所譯俄國屠格涅夫散文《麻雀》;發(fā)表《各國“文學史”介紹》(1924年12月18日寫畢),共介紹百余種,大多為鄭振鐸收藏,他致力于搜集此類書已有五、六年;續(xù)載《文學大綱》第15章《中國戲曲的第一期》;發(fā)表《丹麥的民歌》。自本期起,《國內文壇消息》改名為《文壇雜訊》,其中不少篇當亦為鄭振鐸所撰。
一月十二日
在《文學》周刊第156期上續(xù)載所譯《印度寓言》:三、《金屬光片與電光》,四、《百靈鳥與它的幼鳥》,五、《兩件寶物》。后為《興華》第22卷第3、4、5、6期轉載。
一月十七日
在《文學》周刊第157期上發(fā)表翻譯《印度寓言》二則:《驢披獅皮》《多話的龜》。
一月二十三日
甲子年除夕,姚華(茫父)在北京為所演譯之《五言飛鳥集》作跋。該譯稿是據(jù)鄭振鐸所譯泰戈爾《飛鳥集》而以五言古體重譯的。該書直到姚氏身后1931年2月才由中華書局出版。
一月二十六日
上午,與沈雁冰訪葉圣陶。
一月三十日
《京報副刊》第46號發(fā)表荊有麟《鄭振鐸君錯了——關于卜留沙夫的影像》,指出去年12月號《小說月報》上所印俄國作家的名字有誤。
一月
與高君箴合作譯述的童話集《天鵝》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葉圣陶作序,為《文學研究會叢書》之一。
同月,與沈雁冰介紹顧仲起到廣東黃埔陸軍教導團參加北伐戰(zhàn)爭。顧仲起曾為《小說月報》投稿,鄭振鐸發(fā)現(xiàn)了這位作者,多次加按語發(fā)表其作品。此人去黃埔后不久即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為茅盾小說《幻滅》中的“強連長”的原型。茅盾后來回憶:“強連長這人有一小部分是有模特兒的,這就是顧仲起。大概在1923年,《小說月報》已由鄭振鐸接編,有一個人常給《小說月報》投稿,寫一些短篇,描寫下層生活,這人就是顧仲起。他是南通師范學校的學生,因為參加學生運動被學校開除了。他的家庭很頑固,父親大罵他,他一氣就離家出走到上海,在碼頭上當搬運工人,也做過其他各種雜工,同時他就給《小說月報》投稿。鄭振鐸了解了他的情形后,原想把他介紹到商務當個小編輯,但商務不缺人。鄭就找我商量,說黃埔軍校正招生,能否把他介紹去?我就寫了介紹信,我們還湊了點錢給他作路費?!保ā秳?chuàng)作生涯的開始》)
二月二日
在《文學》周刊第158期上發(fā)表《太戈爾詩雜譯》(二首)。
二月九日
在《文學》周刊第159期上發(fā)表《太戈爾詩雜譯》(二首)。
王伯祥日記:“(顧)仲彝有離此往集美訊,我與振鐸、圣陶、雁冰、曉先公餞之于新有天,并請勖成、愈之、東華、調孚作陪。酒后知今天奉軍司令部曾因事殺人,懸首在永興路柵門上,乘酒意往看之,亦不知究何事也?!?/p>
二月十日
在《小說月報》第16卷第2期上續(xù)載《文學大綱》第16章《中國小說的第一期》。本期發(fā)表許杰的小說《臺下的喜劇》,描寫農(nóng)村的一個所謂“捉奸”的故事?!霸谂庞『昧说臅r候,許多審查員恐怕出版之后,受一些無賴者的攻擊,要主張抽出;后來曾特別為了此篇開了一個討論會,經(jīng)西諦先生極端抗辯,才許出版。”(許杰《〈漂浮〉自序》)
二月十四日
王伯祥日記:“夜在振鐸所公餞東華赴杭。蓋他已改就杭州鹽務中學教席矣。我意他離此甚宜,否則上海魔窟,賭機四窺,難免終于樗蒲敗節(jié)耳。果能換一環(huán)境,或者晚蓋不難也。”
二月十六日
在《文學》周刊第160期上發(fā)表《太戈爾詩雜譯》(三首)。
二月二十日
王伯祥日記:“散館后與振鐸同出,先往藝學社刻印《文學》稿紙。繼至中國書店訪乃乾。談至七時半,歸……”
二月二十三日
在《文學》周刊第161期上發(fā)表《太戈爾詩雜譯》(三首)。
顧頡剛日記:“寫尹默先生、兼士先生、叔平先生、維鈞、誠安、秋白、翰澄、紹虞、芝生、振鐸、予同信?!?/p>
二月二十四日
為所作《太戈爾傳》一書作序,說明:“這冊《太戈爾傳》原登載于一九二三年九月及十月號《小說月報》上。單行本,本想在太戈爾到中國時出版。不料擱置于印刷的地方直到了現(xiàn)在?!m然太戈爾在去年四月已到過中國了,已在中國講演了好幾次了,然而能充分了解他的人究竟有多少呢?這篇傳對于想知道他的生平與思想的人,也許不無小小的幫助。”
二月二十五日
夏丏尊、朱自清、陳望道等人因不滿舊的教育制度,于本日發(fā)起創(chuàng)立“立達中學”。本年秋,他們又租地于江灣,借款自建校舍,增設高中部及藝術專門部,并改校名為“立達學園”。鄭振鐸積極支持了教育陣線上這一新生事物。
二月二十七日
王伯祥日記:“夜與振鐸、雁冰、圣陶、石岑、予同公餞(陳)達夫伉儷于振鐸所。以達夫將之粵佐教生物學于廣州大學也。席后縱談良久,此樂久不作,談來別有興味,殊快?!?/p>
二月二十八日
《申報·本埠增刊》載《青年會今晚之兩演講》:“青年會學術研究會,今晚(二十八)七時半敦請胡愈之君演講‘國際語問題’,又鄭振鐸君演說‘研究中國文學的途徑’。歡迎各界人士往聽,無須入座券云?!?/p>
三月五日
王伯祥日記:“樸社社章已由平伯起草訖,大約須照此矣。今日此間同人曾略計及之,或者為責任專一計,應請取消滬部,專設總部于北京乎!”
三月七日
王伯祥日記:“散館后與振鐸、圣陶同出,共飲于王寶和。七時半歸……”
三月九日
在《文學》周刊第163期上發(fā)表《太戈爾詩雜譯》(二首)。
顧頡剛日記:“寫兼士先生、文玉、振鐸、伯祥、既澄、康節(jié)信?!?/p>
三月十日
在《小說月報》第16卷第3期上發(fā)表《卷頭語》及翻譯《園丁集選譯》《萊森的寓言》(四則),并續(xù)載《文學大綱》第17章《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學》。
三月十一日
《京報副刊》第85號發(fā)表朱湘《白朗寧的〈異域鄉(xiāng)思〉與英詩——一封致〈文學旬刊〉編輯的公開信》,反駁《文學旬刊》上王宗璠對其遺詩的批評,并在附記中提到王文是鄭振鐸給他看的。
三月十二日
王伯祥日記:散館后“我則與圣陶同至振鐸所集會,商《文學》獨立后辦法?!?/p>
三月十五日
王伯祥日記:“晨仲彝來,……旋與偕訪圣陶、雁冰、振鐸。有頃,乃共飲于新有天。飯后,仲彝、雁冰去,予則與振鐸、圣陶訪乃乾。談至傍晚始歸?!?/p>
三月十六日
在《文學》周刊第164期上發(fā)表泰戈爾《園丁集選譯》(二首)。
三月十八日
顧頡剛日記:“寫適之先生、溫之英、攝影部、伯祥、振鐸、伏園、講義課信。”
三月二十二日
王伯祥日記:“天雨泥濘……但十二時晉隆同人聚餐則不能不去,終于出門。餐后,偕振鐸、圣陶過訪乃乾,少談即出,游新世界。將晚歸。”
三月二十七日
王伯祥日記:“散館后往訪乃乾,遇振鐸。因共出飲于老一大,十時才歸。”
三月二十八日
魯迅日記:“寄三弟信,附致鄭振鐸信并蓼南[按,即韋叢蕪]稿。寄《苦悶的象征》四本分贈振鐸、堅瓠、雁冰、錫琛?!?/p>
王伯祥日記:“來青閣送來廣雅書局刻《漢書人表考》五冊,《補各史藝文志》十冊,未言價,蓋振鐸托帶,且為我亦留一部也?!?/p>
三月三十一日
王伯祥日記:“散館后與振鐸至乃乾所,請他補《詩經(jīng)原始》缺頁?!?/p>
三月
所譯《太戈爾詩》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為《小說月報叢刊》第26種(其中有幾首為趙景深所譯);《梭羅古勃》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為《小說月報叢刊》第28種,為鄭振鐸與周建人翻譯的俄國梭羅古勃的短篇小說集。
本月,以上海文學研究會名義印行第二套文學家明信片,共六張,為世界六位文豪:莎士比亞、雨果、托爾斯泰、安徒生、般生(挪威作家)、愛莫孫(美國詩人)。
四月三日
顧頡剛日記:“到所,寫振鐸信?!?/p>
四月七日
魯迅日記:“得鄭振鐸信?!编嵳耔I向魯迅請教有關小說史問題。
四月九日
魯迅日記:“下午寄鄭振鐸信并《西湖二集》六本?!保ㄐ沤褚沿?。)鄭振鐸收到這部明刻插圖本平話小說后“為之狂喜”,魯迅逝世后他還寫道:這“乃是我書庫里唯一的友情的贈與”,“看了它便要泫然淚下”(《永在的溫情》)。
四月十日
《小說月報》第16卷第4期出版,為“翻譯專號”。鄭振鐸發(fā)表《卷頭語》,反對“重視‘創(chuàng)作’而輕視‘翻譯’”;發(fā)表所譯《萊森的寓言》,續(xù)載《文學大綱》第18章《十七世紀的英國文學》、第19章《十七世紀的法國文學》。
四月十二日
徐兆瑋日記:“閱《小說月報》十六卷一號,鄭振鐸《文學大綱·中國戲曲的第一期》所列參考書目有《元刊雜劇三十種》,云日本有影印本,近上海樸社亦有影印本。此書未見,當購求之?!?/p>
四月十四日
徐兆瑋日記:“讀《小說月報》十六卷二號,鄭振鐸《文學大綱·中國小說的第一期》,述清光緒中敦煌石室發(fā)見唐五代人鈔本小說數(shù)種,其中如目連入地獄故事等,現(xiàn)藏于京師圖書館;如《唐太宗入冥記》《秋胡小說》等,現(xiàn)藏于倫敦博物館;其后有《梁公九諫》敘狄仁杰諫武后事,為宋人所作;又有《大宋宣和遺事》,見于《士禮居叢書》中。近來又有《宋本通俗小說》《新編五代史平話》《大唐三藏法師取經(jīng)詩話》等三種,陸續(xù)刊出。最古的白話小說現(xiàn)在所能得到的已盡于此了?!?/p>
四月十五日
王伯祥日記:“散館后與振鐸、調孚同過乃乾,調得《詩經(jīng)原始》及購得《古書疑義舉例》歸?!?/p>
四月十八日
王伯祥日記:“早上伯訓傳述:今日閘北市選,公司已派人往投票,大家可不必親往矣。我與圣陶、致覺、振鐸、雁冰、經(jīng)宇聯(lián)名函斥之。彼自知理屈,書面道歉,并托經(jīng)宇疏通。我們因事已鑄錯,只好將就,此函本為預警將來之再敢抹煞同人個人之意志也。嗚呼!商人之行徑真不堪設想若是耶!”
四月十九日
魯迅日記:“上午得鄭振鐸信。”當是鄭振鐸感謝魯迅慷慨相贈明版小說《西湖二集》。
四月二十一日
王伯祥日記:“散館后在振鐸所集議《文學》獨立出版事?!?/p>
顧頡剛日記:“到校,寫家大人、伯祥、圣陶、振鐸、愈之信?!?/p>
《晨報副刊》發(fā)表《中華戲劇改進社的新消息》(熊佛西3月1日自美國紐約致王統(tǒng)照信),提及:“我近來新著了一個獨幕劇本,名叫《當票》,現(xiàn)在謄清,將來不寄給《晨報》即寄給振鐸發(fā)表?!?/p>
四月二十二日
王伯祥日記:“散館后與圣陶、頌皋同至民厚里頌皋家晚飯。在坐有振鐸、為章、王世穎兄弟及朱光潛等,九時許才散。”
四月二十五日
致周作人信,提及《文學》“在四年中,結了不少仇敵,文丐之流及學衡派的人切齒于我們無論矣,即自命為創(chuàng)造派的幾位也怒目相對,此實至為痛心者。然而我們終要努力(最恨的是不做事)做去,……近來,我們的態(tài)度完全趨向于積極的?!?/p>
四月
所著《太戈爾傳》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為《文學研究會叢書》之一。此書為我國第一部研究泰戈爾的專著。
四、五月間
王任叔從浙江四明報館辭退出來漂流到上海,找到鄭振鐸,受到熱情接待,在鄭振鐸家參加過聚餐會,結識了陳望道、葉圣陶、夏丏尊等人。
五月一日
王伯祥日記:“散館后,振鐸約往新有天吃飯,蓋請仲彝也。仲彝已游日歸,明日即須赴廈門,特小留一敘耳。席間渠出在日所購畫片示我們,頗悅目賞心。八時散歸?!?/p>
五月四日
《文學》周刊第171期刊載《〈文學周報〉獨立出版預告》,聲明“自五月十日起完全脫離時事新報而獨立發(fā)行”。又刊載《《鑒賞》出版預告》,該刊為鄭振鐸等人主編,內容注重于“讀書錄”一類文字,附《時事新報》出版。
五月六日
顧頡剛日記:“寫仲良、元胎、楊德芳、愈之、伯祥、振鐸、玉諾、小峰、萬里、彥堂、慰萱、沈銜書、演存、仲華、旭生、通伯、紹原信?!?/p>
五月七日
王伯祥日記:“散館后在振鐸家發(fā)《文學周報》,至六時許才趕回晚餐。”
五月八日
作《評日本人編的〈支那短篇小說〉》,批評日本近代社刊行的《世界短篇小說大系·支那篇》,指出:一,“遺漏了不少好的作品,而選了些不大好的東西”;二,“太偏于一方面的作品”,即太偏于“傳奇派”而忽視了“平話派”;三,對作者的姓名也錯得不少。最后又說:“然而我們自己的學者又如何?言至此,殊有無窮的希望對于未來的我們的學者?!?/p>
五月十日
《文學》周刊第172期出版,改名為《文學周報》,獨立出版。發(fā)表《今后的本刊》,說明:“以前的本刊是專致力于文學的,現(xiàn)在卻要更論及其他諸事?!薄皬那暗谋究锹云谘芯康奈淖值模F(xiàn)在卻更要與睡夢的、迷路的民眾爭斗。”“總之,我們今后所要打倒的是文藝界的諸惡魔,是迷古的倒流的思想;我們所要走的是清新的,活潑的生路。”還發(fā)表翻譯《古希臘菲洛狄摩士Philodemus的戀歌》(五首),短跋說明:“以上菲洛狄摩士的五首戀歌,系從《希臘詩選》(Greck Anthology)第五卷中選譯?!边€發(fā)表《短話》,痛言中國“離開‘德摩克拉西’不知有幾十萬里之遠呢!”“民眾的文學,誰愿意從事于此呢?我愿為之執(zhí)鞭?!?/p>
王伯祥日記:“上午未出,為《文學周報》社寫郵書。下午……我乃與圣陶同往振鐸所集會,同人到者甚寥落。七時許始會餐,在坐者只十二人。幸振鐸、圣陶俱制有詩謎數(shù)十條,因得盡歡,否則太索然矣。十時散歸……”
在《小說月報》第16卷第5期上續(xù)載《文學大綱》第20章《十八世紀的英國文學》,發(fā)表《介紹〈文學周報〉》與《介紹〈鑒賞周刊〉》。
五月十一日
主編的《時事新報·鑒賞周刊》創(chuàng)刊,為“書報評論”性質的?????^為鄭振鐸題字。本期發(fā)表他寫的《發(fā)刊詞》《評日本人編的〈支那短篇小說〉》《介紹百年前刻的一部歌謠集——〈白雪遺音選〉的序》,并開始發(fā)表他選的《白雪遺音選》。
五月十二日
王伯祥日記:“頡剛寄書來,并附樸社選舉票六權,因即舉之為本社總干事?!?/p>
五月十三日
北京《晨報副刊》發(fā)表聞國新4月28日寫的《關于〈文學大綱〉的幾點疑問——并質振鐸先生》,提出蘇軾、秦觀的卒年和李清照不應放在辛棄疾后面寫等三個問題。
五月十四日
王伯祥日記:“散館后,到振鐸所發(fā)《文學》一七三期訖,乃歸家晚飯。飯后赴尚公受日文課,課畢在振鐸家復留坐許時,遂歸?!?/p>
五月十七日
在《文學周報》第173期上發(fā)表《短話》,批評國人“懶惰”的特性及文學上歌詠贊頌“閑惰的享樂生活”,指出:“此習不改,我們準備著做人家奴隸便了?!?/p>
五月十八日
在《鑒賞周刊》第2期上發(fā)表《本刊特別啟事》(關于征稿),并開始以“Y.K.”筆名發(fā)表《中國小說提要》,今發(fā)表《短序》《一、開辟演義》?!抖绦颉分姓f,“最近出版了一部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可算是一部很好的有系統(tǒng)的書”,又說自己“頗有野心欲對于中國小說作一番較有系統(tǒng)的工作。然而困于時力的不足,只好先下手做一種‘提要’的工作,一方面給自己搜集進一步的研究材料,一方面也可順便的將中國小說的寶庫的內容顯示給大家?!?/p>
五月十九日
王伯祥日記:“編輯《文學》事,振鐸稍持己見,頗與同人相為異同?;蛘邔硪源宋⒐识缓媚?。我以為此無傷。只要大家相見以誠,什么都可諒的,況彼此無一定不變之成見乎!”
五月二十日
《晨報·藝林旬刊》發(fā)表云翼《〈文學大綱〉的一葉》,指出《小說月報》去年12期所載《文學大綱》中引用晁無咎誤言(將晏殊與晏幾道搞錯)、朱彝尊誤言(將柳永籍貫搞錯)、毛晉誤言(將《樂章集》卷數(shù)搞錯)。
五月二十三日
在《晨報副刊》第114期上發(fā)表《答〈關于《文學大綱》的幾點疑問〉》,回答《晨報副刊》聞國新的批評,表示:“我最恨掩過飾非的人,自己有錯便直捷的承認。然無錯而為人所誤會,卻也不能不出來聲明。”
五月二十五日
作《中國短篇小說集》總序和例言。該書是鄭振鐸編選的中國歷代短篇小說選集,《序》論述了短篇小說的定義以及中國小說史的有關問題,認為:“中國之有短篇小說,中國人之著意于作短篇小說,乃始自唐之時?!蕴埔院?,我們中國的短篇小說,可分為二大系:第一系,是‘傳奇系’;第二系,是‘平話系’。傳奇系創(chuàng)始于唐,其流派極多且雜。……千余年間,其作家未嘗中絕過,可謂極盛!平話系創(chuàng)始于宋;……到了清之乾、嘉間,作者卻似已中絕?!皆捪档男≌f所以沒有傳奇系之盛,且作者至清中葉而忽中絕者,其原因不外二端:一,平話系的作品不易作,且系用白話作的,古文家之流,不能做,也不屑去做;二,當時在上者以其淫穢,曾禁止其印售。……選平話系的作品易而選傳奇系的作品難。因平話系的作品不很多,而傳奇系的小說集則不可勝數(shù),不獨遍讀為難,即搜集也決難完備?!弊詈筇岬剑骸氨緯荇斞赶壬膸椭c指導不少,特此致謝!”《例言》說:“本集所錄諸作,略依時代為次序,擬分三集。茲先出第一集,所錄皆唐人傳奇。第二集擬錄自宋初至明的短篇作品。第三集擬錄清之短篇作品?!?/p>
在《鑒賞周刊》第3期上續(xù)載《中國小說提要》(二、五代平話)。
五月二十六日
為所編《中國短篇小說史》第一集作序言,這一集所收皆唐人小說,序中論述了唐代小說的價值及興盛的原因等。
作《“譴責小說”》,批評那種“以揭發(fā)或布露某某人的陰私為目的”的被魯迅稱為“譴責小說”的作品。后發(fā)表于6月7日《文學周報》第176期。
五月三十日
上海各校學生分頭到公共租界各主要馬路講演,散發(fā)傳單,抗議日本帝國主義者于15日槍殺工人顧正紅及鎮(zhèn)壓罷工工人的暴行。約三千學生到南京路演說,租界巡捕當場猖狂抓了百余學生,激起近萬群眾聚集南京路老閘捕房,要求放人。英國捕頭竟下令向徒手群眾開槍,當場打死16人,重傷幾十人,抓捕50余人,造成舉世震驚的“五卅”慘案。
本日下午,鄭振鐸坐車去大慶里某書鋪購書,車到浙江路南京路口,便覺情景異常,遂趕至南京路出事地點,此時離大屠殺僅一個半小時,見到血跡已被沖去,氣得他熱血沸騰!當天夜間,他又去南京路觀察,竟見到有人還在若無其事地開游藝會,更為悲憤。后鄭振鐸根據(jù)目睹情形寫成著名散文《街血洗去后》。
五月三十一日
上海工人階級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成立總工會,發(fā)動上海20萬工人罷工、5萬余學生罷課、絕大多數(shù)商人罷市。鄭振鐸工作的商務印書館工會是上??偣闹袌粤α?。本日為星期日,鄭振鐸又趕到南京路出事地點觀察。
六月一日
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上海全市舉行罷工、罷市、罷課。外國巡捕在南京路又一次開槍行兇,死4人,傷20余人。
胡愈之、葉圣陶、應修人、樓適夷等上海學術團體負責人在鄭振鐸家集會,激憤于當時上海各報“對于如此慘酷的足以使人類震動的大殘殺案,竟不肯說一句應說的話”(鄭振鐸《〈公理日報〉停刊宣言》),鄭振鐸提議自己來辦一份報紙,得到與會者一致贊同。
在《鑒賞周刊》第4期上續(xù)載《中國小說提要》(三、新史奇觀[一名順治過江];四、鐵冠圖)。
《晨報副刊》發(fā)表幽默《所望于文學大綱作者鄭君的》,認為:“鄭振鐸先生搜集中外國文學史料,整理剔抉編著《文學大綱》以饗青年。這是何等壯勇的盛事。老實說如鄭君這樣大規(guī)模的努力,在如今的中國文學界還不多見?!辈⑾M嵳耔I虛心聽取批評意見,校正錯誤(包括錯字和標點)。
六月二日
與胡愈之、葉圣陶等人為撰稿和編輯《公理日報》奮戰(zhàn)通宵。王伯祥日記:“下午……因中華[書局]工人正在運動本館同人罷工,大門緊閉,遂不能入。因往振鐸家?guī)褪ヌ辙k《公理日報》發(fā)稿事?!刮瓷险n,幫做《公理》事,至十二時始歸寢,圣陶、振鐸則猶未行也。大約今晚必至平明才罷乎!”
六月三日
鄭振鐸負責主編的、以“上海學術團體對外聯(lián)合會”名義主辦的《公理日報》創(chuàng)刊。該報尖銳揭露抨擊英日帝國主義的暴行,發(fā)行后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支持和歡迎。該報發(fā)行所即設在鄭振鐸家里,他一家人都積極參加發(fā)行工作。胡愈之在鄭振鐸遇難后回憶:“你把一切都丟開了,整晚不睡覺,自己動手寫稿、編報、校對、接洽印刷,還在你自己的家門口親自派報,所有當時參加工作的朋友都比不上你的干勁。”(《哭振鐸》)。當時在商務印書館發(fā)行所工作的陳云也積極參加義賣《公理日報》。
本日,商務印書館同人發(fā)起“五卅”事件后援會,決議從6月1日起每日捐出一半工資援助罷工工人,直至事件解決時為止,并號召全市各界照行,以作持久戰(zhàn)。
王伯祥日記:“晨與圣陶到車站看情勢,并購報而歸。旋至振鐸所,經(jīng)商務門口,見有保衛(wèi)團馬步隊荷械圍守,并及館之四周。憤極,這必是商務當局邀之來驅散中華工人者。到館后,即由圣陶起草質問總務處書,將連署多人發(fā)出,而振鐸謂已散去,館中諉為不知。此信遂未發(fā)。未幾,同人在花園中開會,推代表請總務處負責人員蒞場說明。他們派夢旦、百俞二人來,力賴無此事,乃要求三條件而散。繼又討論捐款援助罷工工人事,定各部推代表于下午二時解決之。我被推為史地部代表,屆時出席,至四時半才散。定抽取公積十分之一及按日捐薪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五十賑急需。夜幫辦《公理》,十一時始歸?!?/p>
六月四日
魯迅日記:“鄭振鐸寄贈《太戈爾傳》一本?!?/p>
瞿秋白主編的《熱血日報》創(chuàng)刊,為中共中央創(chuàng)辦的第一份機關報。大小、版式很像《公理日報》。鄭超麟后來回憶:“為什么叫做《熱血》呢?因為已經(jīng)有一個《公理日報》出版了?!锇渍f:‘這個世界有什么公理呢?解決問題的,只有熱血!’”“當時瞿秋白拿著《公理日報》對我說:‘世界上哪有什么公理?。∥覀冝k個《熱血日報》吧!’”(《對瞿秋白的一些回憶》)
王伯祥日記:“(午)飯后,在振鐸家打聽消息,旋歸剪發(fā),沐浴。匆匆畢事后仍往鐸所幫辦《公理》及在致覺家開同人代表會,商議組織財政委員會,以支配此次捐款用途。及散歸,以十二時半矣?!?/p>
六月五日
《熱血日報》發(fā)表《流血是為的什么?》,說“我們要自由,要生命,要公理,要人道,必得拿血去換來”。這當是瞿秋白對鄭振鐸的指教。
《晨報·文學旬刊·文壇消息》載:“《太戈兒傳》系鄭振鐸君所編,曾刊登在去年份的《小說月報》上,今已出單行本。內有照片數(shù)幅,印刷頗工。關于敘述太戈兒之生平事跡與思想的書,在中文中此書為第一冊?!?/p>
王伯祥日記:“夜在振鐸所發(fā)《文學》一七六期,至十時即歸?!?/p>
六月六日
王伯祥日記:“晚飯后在振鐸所辦《公理》,十一時歸?!?/p>
六月七日
在《文學周報》第176期上發(fā)表文學短論《“譴責小說”》。
王伯祥日記:“夜仍往振鐸所辦《公理》。見投函中有痛詆學生多事者,為之浩嘆。”
六月八日
在《公理日報》上發(fā)表陳祖堂的《斥上海報界》。(陳祖堂后來去廣東參加革命工作。1932年3月19日鄭振鐸在北京大學講演《新文壇的昨日今日與明日》時曾深切懷念他:“陳君在商務印書館做工,為工人爭利益,非常出力,可惜在北伐時南昌之役犧牲了?!保?/p>
王伯祥日記:“未往振鐸所,晚間在家為《文學》開信封?!?/p>
六月九日
王伯祥日記:“夜往振鐸所辦《公理》,十時歸?!?/p>
六月十日
在《小說月報》第16卷第6期(實際衍期至7月中旬出版)上發(fā)表《蝴蝶的文學》及所譯《印度寓言》《高加索寓言》。本期《最后一頁》說:“這一期應登的《文學大綱》,只好暫缺了,因作者正從事于某一件要務,一刻也不能有提筆的工夫。”下一期仍未續(xù)載。鄭振鐸當時主要正忙于五卅運動。
王伯祥日記:“散館后在家為《文學》辦發(fā)報手續(xù),預備發(fā)行一七七期。晚飯后仍偕圣陶到鐸所辦《公理》,十時許乃歸?!?/p>
六月十一日
王伯祥日記:“下午三時,出席同人代表會議。五時四十五分始散歸。”
六月十二日
王伯祥日記:“夜仍與圣陶同至振鐸所辦《公理》,十一時半歸?!?/p>
六月十三日
王伯祥日記:“散館后在振鐸所發(fā)一七七期《文學周報》。晚飯后仍與圣陶出,襄辦《公理》?!?/p>
六月十五日
顧頡剛日記:“寫孔麟甫、梁鐸、紹虞、正甫、伯祥、振鐸、葵如、文玉、乃乾、幼漁先生、兼士先生信?!?/p>
王伯祥日記:“下午三時,出席同人代表會議。五時半散歸。晚飯后到振鐸所辦《公理》,為之寫信數(shù)通,分投各日報。十時半歸,即寢?!?/p>
六月十六日
王伯祥日記:“晚飯后赴尚公受[日文]課,……但上課很沒心緒,一小時后即出,過振鐸所辦《公理》。十一時歸寢。”
六月十九日
王伯祥日記:“夜在振鐸所談《公理》,我主張開市即停,別謀對付,否則涎著臉說話而人家佯佯不睬,其可久乎!”
六月二十一日
上午,商務印書館工會借虬江路廣舞臺召開成立大會,到會數(shù)千人,選出執(zhí)行委員23人,鄭振鐸當選為委員。
六月二十三日
王伯祥日記:“《公理》經(jīng)濟人力都已不繼,因公議明日出版后即停?!编嵳耔I隨即撰寫《??浴贰?/p>
六月二十四日
《公理日報》被迫??饕墙?jīng)濟原因,還有奉系軍閥進駐上海。鄭振鐸發(fā)表了他撰寫的《??浴罚J為“五卅”后得到三點教訓:一、空喊“公理”是無用的,要用“實力來幫助”,二、對大部分國民和所謂“紳士”完全絕望了,三、看透了奸商、報閥、軍閥及其他小人之卑鄙無恥。還發(fā)表《本刊同人特別啟事》,表示“我們還想繼續(xù)的大規(guī)模的籌備,預備在將來建立中國健全的言論機關的基礎”,以作民眾的喉舌?;鹧┟鳌兑荒曛械纳虾蠹垺罚骸拔遑Α焙螅坝性S多愛國的學者,組織了幾種報紙,其中要推《公理》的議論尤其中理而宏達,可惜后來因為經(jīng)費支絀的緣故,就此停版了?!保?925年10月10日《時事新報》)
六月二十五日
王伯祥日記:“上午,曉先、圣陶、振鐸、愈之來,談《公理日報》有復活之機。因約下午五時在振鐸所集議。至時往,仍無大結果,惟參加雁冰在內,略提組織而已。”
六月二十六日
“走到老閘捕房的對面,見某店的墻角,印著十余堆新墁的濕泥,泥塊小如人指?!菢審椀膭?chuàng)痕呀!’我凄然的想著。手摩撫這些創(chuàng)孔,熱淚不自禁的擠聚于眼眶。這些是僅留的大屠殺的創(chuàng)痕呀!”(鄭振鐸《墻角的創(chuàng)痕》)
六月二十七日
王伯祥日記:“散館后在振鐸所將一七九期報分別發(fā)付訖,乃歸家小休?!?/p>
六月二十八日
在《文學周報》第179期上發(fā)表記述五卅慘案的著名散文《街血洗去后》(后又載《小說月報》)。
六月二十九日
王伯祥日記:“今日[商務印書館同人‘五卅’事件后援會]代表會議決定七月份捐款擬向[商務印書館職工]大會提出照原辦法折半繳款案,蓋明日須開同人全體大會也?!贝稳胀巳w大會通過。
七月二日
為所譯《印度寓言》作序,指出:“寓言所最常表達的是道德的格言,人間的真理。最高尚的寓言常包含有偉大的目標,它在說著人間的真理,在教訓著對面的人類,卻把它的教訓與真理,隱藏于創(chuàng)造的人物的言、動中;這些人物,大約都是些在田野中的家畜,空中的飛鳥,林中的樹木,山內的野獸等等。寓言作家于他們的一言一動中,傳達出他的教訓。讀者得到這種教訓,卻并不看見教訓者之立在他的面前。因此,他常常不自覺的表同情于一切的純潔、高尚的行動,而厭惡卑下的、無價值的行動,而同時便覺察到或改正了他自己的謬誤。……寓言的勸戒,實較正言厲色的爭辯為更有效力。所以真的寓言家是負有極大的任務的。他不是一個敘述者,也不是一個比譬者。他乃是一個偉大的教師,一個善事的指導者,一個罪惡的糾察者。他的故事是使讀者愉快的,然在快樂的面具中又藏著偉大的教訓。……寓言看似簡單卻是極不容易作的。自遠古至于現(xiàn)在,作者時時有之。然成功的作者卻只有寥寥可數(shù)的幾個。在短短的一段小故事中,而欲傳達出最深切的教訓,最精煉的人間真理,這真是非有大力量、大閱歷的作者不辦。”
七月三日
為所譯德國《萊森寓言》作序。作散文《六月一日》,描述6月1日南京路上帝國主義者的再一次大屠殺:“前日的大屠殺,是已饜足了他們的渴欲飲血的貪念么?不然,不然!他們正在預備第二次的大宴呢。隔了不久,大雷雨便又開始了?!诙蔚拇罄子?,證實了屠殺者是以屠殺為戲的!無辜者的血,在有‘人’的心者的眼中,腦中,永遠是紅紅的洗滌不去。紅色的簾似永遠的掛著?!?/p>
七月四日
王伯祥日記:“散館后到振鐸所發(fā)寄《文學》一八〇期?!?/p>
七月五日
在《文學周報》第180期上發(fā)表《迂緩與麻木》(6月26日作),為《街血洗去后》的續(xù)篇,主要描述“五卅”夜在南京路觀察的情形,對于商界與部分市民對慘案的迂緩與麻木的態(tài)度表示非常不滿。還發(fā)表《雜譚》,指出“五卅”以來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極為憤怒和仇恨,“但是我們卻要千萬注意,我們所恨怒的只是那些抱著侵略野心的及一般損害我們的人,并不是那黃發(fā)綠眼的人的全體。譬如蕭伯納及他的朋友們,……民眾的感情是盲目的。希望望站在指導地位上的人,有以勸導之。”本文還不點名地批評了友人俞平伯在6月22日《語絲》周刊第32期《雪恥與御侮》中說的“雪恥必先克己”的議論,從而引起與俞平伯的一場爭論。
七月六日
王伯祥日記:“接頡剛寄來樸社印件,知頡剛以一百權當選為總干事。次多數(shù)為平伯,得廿三權。通告上說明六月廿六日開票,廿八日印發(fā)。共收得一百三十權,尚差廿九權未到,因歷時已久,且所差不過百分之十九,故即發(fā)表?!?/p>
七月十日
在《小說月報》第16卷第7期(實際衍期至9月初出版)上發(fā)表《卷頭語》(詩,6月作),號召“沉睡者,起來,起來!無辜者的血,如紅霞似的掛在大雷雨后的天空”;發(fā)表詩《為中國》(6月作)、《墻角的創(chuàng)痕》(7月7日作)、《我們的中國》(7月16日作)、《泥澤》(7月4日夜作)及重刊散文《街血洗去后》,多為有關五卅運動的作品。還發(fā)表許地山關于中國文學受印度伊蘭文學影響的一封信,并加附言。
七月十二日
在《文學周報》第181期上發(fā)表《論寓言——〈印度寓言〉序》;發(fā)表散文《六月一日》(7月3日作)。
七月十三日
顧頡剛日記:“寫父大人、簡香表弟、維鈞、恕人、衣萍、隅卿、平伯、玄同先生、乃乾、石年、振鐸信?!?/p>
七月十四日
《申報·書報評論》發(fā)表天籟《小說月報》:“十六卷六號《小說月報》昨日出版,圖畫方面有一頁神怪的名畫,叫做《漁夫與魔鬼》,是《天方夜談》中插畫之一。創(chuàng)作有西諦的《蝴蝶的文學》,引以蝴蝶與文學上的關系歷史和地位,敘來很是有味……”
七月十六日
作《寓言的復興》,認為“中國的寓言,自周、秦諸子之后,作者絕少。此正若繁花盛放于暖室,一旦室毀,則群花在冷露熾日之中,惟有枯死而已。儒家的統(tǒng)一思想,帝政之桎梏人才,都是冷露熾日之流,降射于文藝的花園中,足以使作者情思枯熄,無復有活潑的生氣。后來印度的寓言,雖在六朝時輸入,卻亦不復能燃著中國寓言的美麗光輝。受其影響者,僅有一部分的佛教中人,……韓愈、柳宗元諸作家,似亦頗有意于著作寓言。柳宗元尤為努力?!谥泄艜r代而見這種作品,有如在北地見幾株翠綠之竹,臨風擺搖,至可珍異,……宗元之后,作者更沒有什么人了。到了明時,寓言的作者,突然的有好幾個出現(xiàn),一時寓言頗有復興的氣象。可惜只是一時,不久,他們卻又銷聲匿影了?!蔽闹袑懥笋R中錫、陸灼、江盈科、劉元卿諸人諸作,并指出這些寓言還流傳于民間,“我們如一面搜羅各地民間故事,一面求取其來源,一一較證之,也是一種很有趣的工作?!?/p>
七月十八日
王伯祥日記:“散館后在振鐸家發(fā)《文學》一八二期訖?!?/p>
七月十九日
在《文學周報》第182期上發(fā)表《雜譚》,駁斥有人居心叵測地鼓吹“當歐洲大戰(zhàn)時,法國學堂還照樣的開課,畫家還是照樣的畫畫,文學家還是照樣的創(chuàng)作”的謬論。
七月二十日
在《鑒賞周刊》第7期上續(xù)載《中國小說提要》(五、前七國志[一名孫龐演義]),并發(fā)表所選《白雪遺音選》(二則)。
七月二十五日
王伯祥日記:“散館后在振鐸所發(fā)《文學》一八三期?!?/p>
七月二十六日
在《文學周報》第183期上重刊詩《為中國》,還發(fā)表《寓言的復興》。
七月二十七日
在《鑒賞周刊》第8期上續(xù)載《中國小說提要》(六、后七國志[一名樂田演義],七、東周列國志)。
徐兆瑋日記:“近出《鑒賞周刊》,有《中國小說提要》《泉州小說版刻考》,當購讀之?!?/p>
七月二十九日
俞平伯致周作人信:“西諦文已送至小峰處,我之答文亦并送去。此最后之一答矣。深悔多一番閑話,不如杜口為得?!彼f文章為鄭振鐸的《答平伯君》和俞平伯的《答西諦君》,后同時發(fā)表于8月10日《語絲》上。
七月三十日
王伯祥日記:“晚在新有天擾振鐸宴,蓋敬隱漁將赴法,彼特請而餞之也。我與圣陶、愈之、仲云、調孚陪席而已?!?/p>
八月一日
王伯祥日記:“散館后在振鐸所發(fā)《文學》一八四期,五時三刻而畢?!?/p>
周作人致俞平伯信:“西諦及你的文章大約于三九期上登出。我也寫了一篇《代快郵》,表面上是給伏園(萬羽)的,大發(fā)我的反愛國的謬論……”
八月三日
在《鑒賞周刊》第9期上續(xù)載《中國小說提要》(八、隋唐演義,九、說唐傳,十、說唐小英雄傳[一名羅通掃北]);并發(fā)表所選《白雪遺音選》(一則)。
顧頡剛日記:“寫平伯、伯祥、振鐸信。”
八月八日
王伯祥日記:“散館后在振鐸所發(fā)寄《文學》一八五期?!?/p>
八月九日
在《文學周報》第185期上發(fā)表《敘拳亂的兩部傳奇》,評論了林琴南的《蜀鵑啼》與陳季衡的《武陵春》,并聯(lián)系五卅運動的實際,贊揚義和團反帝革命精神,同時反對其某些“愚昧”的舉動,指出應該給人民“以正當?shù)闹笇c相當?shù)某WR”。文中批判了當時某些人想依賴迷信的“超自然勢力”去破敵的幻想,認為“須腳踏實地的一步步做去”。后收入1934年3月上海開明書店版《中國文學論集》;1984年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版《鄭振鐸古典文學論文集》改題為《敘義和團事變的兩部傳奇》。
八月十日
在《語絲》周刊第39期上發(fā)表7月22日寫的《答平伯君》。因鄭振鐸7月5日在《文學旬刊》上不指名地批評俞平伯,俞在7月20日《語絲》第36期上發(fā)表《質西諦君》,強調:“與其說對外宣戰(zhàn),不如說對內不許戰(zhàn);與其說抵制外貨,不如說振興國內實業(yè);與其說打倒人家,不如說咱們自己站起?!编嵳耔I在這篇《答平伯君》中指出:“平伯的本意原是好的,以為欲對外必先對內,不料口吻乃竟與敵報相類。這不得不說他言語太不謹慎了。”“對內不許戰(zhàn),非同時對外不準他們幫助軍閥不可;說振興國內實業(yè),非同時抵制外貨不可(因關稅的不平等,國內實業(yè),萬難與外貨競爭,不養(yǎng)成不用外貨之習慣,則國貨萬難振興);要自己站起來,非同時推倒人家不可(因他們本來是壓在我們身上,不許我們站起)?!贝恕洞鹌讲肺脑诎l(fā)表前曾先寄給俞看過。此期《語絲》同時發(fā)表俞平伯7月29日寫的《答西諦君》。同期又發(fā)表凱明(周作人)的《代快郵》(致萬羽),其中提到:“近來為了雪恥問題平伯與西諦大打其架,不知你覺得怎樣?我的意思是與平伯相近。他所說的話有些和‘敵報’相像,但這也不足為奇,蕭伯納羅素諸人的意見在英國看來何嘗不是同華人一鼻孔出氣呢?”但多年后,俞平伯承認:“現(xiàn)在想起來,當然,他[指鄭振鐸]是對的。他已認清了中國的敵人是帝國主義?!保ā稇浾耔I兄》)
本日,《小說月報》第16卷第8期出版,為“安徒生號”(上)。本年8月為安徒生50年忌日,4月為他120歲生辰。鄭振鐸發(fā)表《卷頭語》,稱贊“安徒生是世界最偉大的童話作家。他的偉大就在于以他的童心與詩才開辟一個童話的天地,給文學以一個新的式樣與新的珠寶。”本期發(fā)表所譯安徒生《孩子們的閑談》,還發(fā)表所撰《安徒生的作品及關于安徒生的參考書籍》,內容分:一、安徒生的作品,二、英文的關于安徒生的書籍及論文,三、中文的關于安徒生的書籍及論文。并以筆名“文基”開始連載譯述中世紀歐洲出現(xiàn)的“一部偉大的禽獸史詩”、兒童故事《列那狐的歷史》,譯序指出:“我讀了這部書,覺得異常的可愛,故費了一、兩月的工夫把它介紹給讀者?!读心呛臍v史》最可愛最特異的一點,便是善于描寫禽獸的行動及性格,使之如真的一般;還有它引進了許多古代的寓言,……而能夠自由的運用,使之十分的生動,也是極可使我們贊美的?!瓰槿”阌谥袊膬和?,此書采用‘重述’法。但所刪節(jié)的地方并不曾多見?!幾g兒童書而處處要顧全‘道德’,是要失掉許多文學的趣味的?!?/p>
在《鑒賞周刊》第10期上續(xù)載《中國小說提要》(十一、說唐后傳[一名說唐薛家府傳],十二、說唐征西傳),續(xù)載所選《白雪遺音選》(五則)。
八月十三日
為所編《中國短篇小說集》第二集作序。“這一集選錄自宋初至明末的短篇故事。在這一個時期內,平話系的小說突然的興起,敘寫的逼真與宛曲,皆為傳奇系作家所不及:然在同時,傳奇系的作品也出產(chǎn)不少。現(xiàn)在將本冊分為上下兩部,上部載傳奇系的作品,下部載平話系的作品?!?/p>
八月十七日
在《鑒賞周刊》第11期上續(xù)載《中國小說提要》(十三、隋煬艷史,十四、廿四史通俗衍義,十五、后列國志);續(xù)載所選《白雪遺音選》(一則)。
八月二十二日
為了重振“五卅”運動以后被壓迫而漸趨低潮的上海工人運動,共產(chǎn)黨領導商務印書館職工罷工。今日發(fā)行所、印刷所、總務處職工開始罷工,發(fā)表了《罷工宣言》和提出復工條件。
八月二十四日
商務印書館編譯所職工也組織臨時委員會參加罷工。鄭振鐸被選為為編譯所臨時委員會執(zhí)行委員,出席與商務資方的談判。
次日《申報·本埠新聞》報道《商務印書館罷工第三日情形》:“昨日清晨,該館編譯所職員來廠門探望者,即由另一部分職員邀至對面俱樂部內,計有一百余人。當即開會,公推丁曉先為臨時主席,發(fā)行所、印刷所、總務處代表登臺報告罷工情形,要求一致行動,討論主取何等態(tài)度。全體決定參加罷工。繼討論如何組織,議決推臨時委員十一人,候補三人,并提出要求大綱:(一)花紅平攤(二)職業(yè)保障(三)增加工資(四)疾病死亡應有撫恤(五)建筑宿舍(六)廢止包工制。以上六項交臨時委員會詳定辦法,加入總修正條件。大會散后,臨時委員會繼續(xù)開會,根據(jù)大綱擬定條件。繼推出鄭振鐸、沈雁冰、丁曉先于下午三時參加三所處聯(lián)席會議……下午三時,印刷所代表烏家良、陳醒華、王景云、陳懷清,發(fā)行所代表徐新之、孫琨瑜、章郁庵、馬衛(wèi)群,編譯所代表鄭振鐸、丁曉先、沈雁冰舉行聯(lián)席會議。編譯所代表即提出該所同人之要求條件,待討論后加入總所修正條件內……經(jīng)聯(lián)席會議增修之復工條件為,第三條‘減短每日工作時間’項下加‘(戊)星期日及例假日作工,薪水照原薪加兩倍’,第七條‘職工等不得無故辭退’項下‘送滿五足五年’改為‘再送五足年’,同條‘以償損失’下加‘退俸金照給’。其他俱如二十二日公布之修正復工條件。勞資兩方第一次談判:三所一處聯(lián)席會議即告竣事,于下午三時許,即推出全權代表鄭振鐸、沈雁冰、王景云、馮一先、烏嘉良、丁曉先、陳醒華、陳懷清、章郁庵、徐新之、孫琨瑜、樂詩農(nóng)、王雅生等十[三]人,一律懸‘商務印書館工會’徽章,進廠與廠主交涉。由高翰卿、張菊生、王顯華等接洽,表示愿誠意的且和平的與職工代表磋商?!?/p>
王伯祥日記:“圣陶來言,今日編譯所同人亦宣言加入罷工,補正要求條件。執(zhí)行委員已舉出十一人,曉先、雁冰、致覺、振鐸、予同等俱入選,圣陶則為候補第一人?!?/p>
本日,在《鑒賞周刊》第12期上續(xù)載所選《白雪遺音選》(四則)。
八月二十五日
商務印書館三所一處工會代表開會,討論組織“罷工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以統(tǒng)一事權。共選出十三名委員,編譯所三位委員為沈雁冰、丁曉先、鄭振鐸。
次日《申報·本埠新聞》報道《商務印書館罷工第四日情形》:“昨日為商務書館罷工之第四日,職工方面之組織重心已移在寶山路總廠方面,棋盤街發(fā)行所方面則推派代表至寶山路總廠,與該處職工聯(lián)合進行。昨日最可注意之事項,為廠方消防隊與工會糾察員發(fā)生沖突,以致流血;及三所一處同人為集中勢力、一致步驟起見,聯(lián)合組織一‘商務印書館罷工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昨日下午二時,三所一處在俱樂部彈子室開聯(lián)席會議,出席代表:編輯所沈雁冰、丁曉先、鄭振鐸、陶希圣,印刷所胡允甫、王景云、烏家良、陳懷得、陳醒華,發(fā)行所徐新之、章郁庵、孫琨瑜,總務處馮一先、樂詩農(nóng)等。共同討論如何集中組織,以免勢力之分歧。當議決:(甲)擴充聯(lián)席會議之職權,改組為‘商務印書館罷工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為指揮罷工事宜之最高機關。(乙)組織法:委員十三人,印刷所工會委員四人,發(fā)行所職工會委員三人,總務處職工會委員三人,編輯所同人會委員三人。并決定明日(即今日)上午九時正式成立聯(lián)席會議。正繼續(xù)時,全國學生總會代表徐恒曜、學生聯(lián)合會代表歐陽夫到會詢問罷工狀況,當由發(fā)行所代表章郁庵聲明風潮之起因。兩學生會代表謂,商務乃文化機關,學生會對此次風潮特別注意,甚希速得圓滿解決。后由丁曉先詳述前日與廠交涉情形(已見昨報),二代表等乃辭出。該會即復議決兩事:一,對于今晨(即昨晨)之沖突,對廠方發(fā)一警告。內容:(一)詳述沖突真相,(二)公司擔任以后不再發(fā)生同樣情事,(三)懲辦行兇者或開除之,(四)補助受傷者醫(yī)藥費,(五)以后如在廠內開會,須先知照工會,以便工會知照糾察團,(六)廠內糾察稽查常有武器,須立即撤退以免沖突。二,要求昨日十七日停工之布告速行發(fā)表?!?/p>
王伯祥日記:“商務同人罷工,已由印刷所工會、發(fā)行所職工會、編譯所同人會及總務處職工會聯(lián)合一致共組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發(fā)布宣言,為對外最高機關。編譯所所派選之執(zhí)行委員為沈雁冰、丁曉先、鄭振鐸三人。”
八月二十六日
參加商務印書館勞資雙方代表談判會議。會上,軍閥孫傳芳派人來威逼復工。
下午,商務印書館工會召集全體工人大會,發(fā)表宣言擁護罷工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
八月二十七日
整天與商務印書館資方談判,至晚上九時達成協(xié)議,并簽字?!半p方簽字者,為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鮑咸昌、商務印書館罷工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王景云、章郁庵、徐新之、孫琨瑜、張守仁、烏家良、胡久甫、黃雅生、馮無、樂詩農(nóng)、沈雁冰、丁曉先、鄭振鐸?!保?9日《申報·本埠新聞》)
《申報·本埠新聞》報道《商務印書館工潮已有解決趨勢》。
顧頡剛日記:“寫圣陶、伯祥、振鐸信?!?/p>
八月二十八日
上午,參加商務印書館全體職工大會,慶祝罷工勝利,通過《復工宣言》等。下午,編譯所同人會成立。這次罷工雖主要局限于經(jīng)濟斗爭,但檢閱了陣容,團結了內部,統(tǒng)一了組織,使商務印書館工會迅速成為上海四大工會之一,并走向政治斗爭。鄭振鐸也在這次斗爭中得到了鍛煉?!霸诹T工期間,鄭振鐸和高夢旦翁婿間,有過這樣的‘約法’,那就是離開談判桌,兩人絕對不談有關罷工的事。鄭高二人對此約法,始終是嚴格遵守的,這樣就很好地處理了公與私的關系?!保ㄠ崰柨怠多嵳耔I與商務印書館》)
《申報·本埠新聞》報道《商務印書館工潮解決》。
八月二十九日
《申報·本埠新聞》報道《商務書館昨日復工》:“商務書館復工條件,前晚雙方簽字。昨晨發(fā)行所全體復工,印刷所下午一時全體復工,編譯所、總務處全體復工。茲得各方重要消息詳情如下:前晚復工條件簽字者補志:復工條件前晚雙方簽字者為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鮑咸昌,商務印書館罷工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王景云、章郁庵、徐新之、孫琨瑜、張守仁、烏家良、胡久甫、黃雅生、馮旡、樂詩農(nóng)、沈雁冰、丁曉先、鄭振鐸?!幾g所同人會正式成立:昨日下午三時,該館編譯所同人在俱樂部開大會,到一百十八人。由沈雁冰報告復工條件交涉經(jīng)過及現(xiàn)訂條件之要點。次由鄭振鐸宣告罷工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現(xiàn)已取消,則編譯所出席三代表,亦當然隨同消滅其資格。又,本日上午編譯所臨時執(zhí)行委員會議決,臨時委員會本專辦理罷工事宜,現(xiàn)在既已復工,則臨時委員會當然而隨同消滅云云。次由李伯嘉提議,推舉吳致覺為臨時主席,眾贊成,主席就位。先提出同人會應否改為永久機關,請眾討論……全體贊成……主席指定鄭振鐸、沈雁冰為散票員。投票既畢,由何公敢撿票……主席指定鄭振鐸寫票,陶希圣監(jiān)視,沈雁冰唱票,何公敢監(jiān)視。結果吳致覺、沈雁冰、丁曉先、鄭振鐸、陶希圣、何公敢、林植夫為正式委員,余祥森、李伯嘉、鄭貞文為候補委員。時已六時半?!?/p>
王伯祥日記:“‘編譯所同人會‘已正式成立,舉定吳致覺、沈雁冰、丁曉先、鄭振鐸、陶希圣、何公敢、林植夫為起草委員,余祥森、李伯嘉、鄭貞文為候補委員。”
八月三十一日
在《鑒賞周刊》第13期上續(xù)載《中國小說提要》(十六、蕩平奇妖傳,十七、濟公活佛),續(xù)載所選《白雪遺音選》。
八月
所譯《印度寓言》和德國《萊森寓言》出版。又編輯出版了曹靖華翻譯的契訶夫的《三姊妹》,是瞿秋白推薦來的書稿。以上均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均為《文學研究會叢書》之一。
九月五日
《申報·書報評論》發(fā)表仰云《小說月報》:“商務印書館《小說月報》第十六卷第七號現(xiàn)已出版。該刋素以提倡文藝、介紹歐美名著為主,此次內容除包有文藝作品外,兼載時事創(chuàng)作多篇。如朱自清之《血歌》、西諦之《為中國》《街血流去后》《墻角的創(chuàng)痕》《我們的中國》《泥澤》、葉圣陶之《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燕志儁之《槍口的故事》《被槍射的人》、焦菊隱之《我的祖國》,均為憑吊五卅先烈之作。不獨文辭雋永,耐人尋味,而作者滿腔熱情,時奔赴于字里行間,于沉痛處讀之令人興悲,于快意處讀之令人起舞。如《血歌》中末數(shù)句有:‘我們的頭還在頸上,我們的心還在腔里,我們的血呢,我們的血呢,起喲起喲’諸語,歌之未有不霍然而驚、奮然而起者。文字感人之深,于此而益顯。凡關時事諸作,無論短時或散文,四周均刊以黑色闊邊,間有刊黑色花邊者。其哀悼之誠,不必卒讀其文,即可博得讀者一掬同情涙矣……”
九月六日
在《文學周報》第189期上發(fā)表《止水的下層》,對那種“一絲一毫的反抗思想和前進意志都沒有”的“止水”般的“下層”表示激憤。(按,此文對“全體的民眾”的看法略有偏激。)后又被顧頡剛主編的9月13日《京報副刊·救國特刊》轉載,顧還加了按語。
九月七日
在《鑒賞周刊》第14期上續(xù)載《中國小說提要》(十八、殘?zhí)莆宕费萘x),續(xù)載所選《白雪遺音選》(三則)。
九月十日
《小說月報》第16卷第9期出版,為“安徒生號”(下)。發(fā)表《卷頭語》,指出:“安徒生童話之所以能為世界兒童所熱烈歡迎,所以能成為一種新穎有趣的文體,就在于如勃蘭特所說的能織入一切歌聲、圖畫和鬼臉在文中?!卑l(fā)表所譯安徒生《撲滿》《千年之后》《鳳鳥》,續(xù)載譯述《列那狐的歷史》。
九月十四日
在《鑒賞周刊》第15期上續(xù)載《中國小說提要》(十九、飛龍全傳),續(xù)載所選《白雪遺音選》(二則)。
九月十九日
王伯祥日記:“夜赴尚公受日文課,振鐸來談?!?/p>
九月二十日
在《文學周報》第191期上發(fā)表希圣《黑暗時代法庭之一幕》,文中翻譯了一段羅馬法庭的紀事,鄭振鐸在文末加了跋語,指出:“黑暗的幕,罩于羅馬人民的,現(xiàn)在似還罩在我們這里的人民頭上?!?/p>
九月二十七日
《京報副刊·救國特刊·通訊》發(fā)表郢《現(xiàn)在應該怎樣》,提到:“平伯西諦他們辨論內外的問題,在我也覺得現(xiàn)在應該先對內,不對內無以對外。但對內有兩面,制服軍閥是一,教育民眾是一。”
九月二十九日
在《鑒賞周刊》第17期上續(xù)載所選《白雪遺音選》(四則)。
王伯祥日記:“將《文學》封殼實行分組派與振鐸、圣陶、予同、仲云、均正擔任書寫。此后或將稍輕一部責任也?!箤に荚S振鐸即作之《中國文學與中國地理》篇之結構,已略有端緒,擬著手翻書,趕草之?!?/p>
九月
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中國濟難會成立,該會的主要任務是營救被捕的革命者,以及救濟被害被捕的革命者的家屬。鄭振鐸是58位發(fā)起人之一。9月14日,中國共產(chǎn)黨為了保護在“五卅”運動后受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的恐怖政策摧殘或被難的革命者,由惲代英等人發(fā)起成立中國濟難會,營救、保護、支援被難的同志。9月20日,中國濟難會在上海召開第一次籌備會,到會30余人,推選韓覺民為主席,會議通過了楊杏佛等50人簽名的《中國濟難會發(fā)起宣言》、組織章程,選舉惲代英等13人為籌委會正式委員,侯紹裘等5人為候補委員。會址設在上海閘北寶山路三德里A字3號。該組織起初本擬定名為“中國解放運動被難者救濟會”,因字數(shù)過多乃縮短為中國救濟會。10月4日,籌委會以傳單形式向社會各界發(fā)出《濟難會告學生書》、《濟難會告工人書》、《調查被難者情狀函》等。10月25日,在上海召開代表大會,到會團體代表和個人代表共80余人,會議決定將籌委會改為全國總會臨時委員會,通過八項決議案。11月1日,出版機關刊物《濟難》月刊、《光明》半月刊、《濟難畫報》。江西、廣州、長沙、天津、北京等地先后成立了省總會。
十月二日
王伯祥日記:“飯后,晴帆[按,即邱銘九]來,圣陶來,乃同往振鐸所,預備發(fā)報。至則知報尚未印好,只得明日再說矣。略坐,各歸。”
十月三日
《申報·本埠新聞》發(fā)表《濟難會發(fā)起宣言》:“中國濟難會系滬上著名人士所發(fā)起,以救濟因愛國運動而被難者為宗旨。成立以來,進行不遺余力。昨該會復發(fā)表宣言,并附發(fā)起人姓名。玆為照錄如下:此次五卅事變前后,青滬漢粵渝寧津等處死傷入獄者之多,近代所未有。并且內外強敵方盛,吾民欲爭得自由,今后還不知有若干犧牲。這些為國家社會而犧牲的人們,固然不期望他人之救濟,但社會人士,卻不應坐視他們和他們家屬的危難困苦而不予以同情的救濟。這就是我們所以要發(fā)起濟難會之最近動機。(中略)惟玆事繁重,非人少力薄的團體所能負擔,必須有一個大群眾的集合,在人力上財力上才能夠供給所有的需要。因此希望全國教員中、學生中、律師中、醫(yī)生中、新聞記者中、工人中、農(nóng)民中、慈善家中、文學家中、商人中、各政黨中,凡同情于本會事業(yè)者,都來加入,庶幾眾擎易舉,于吾民力爭自由之前途,乃有裨益呵!發(fā)起人于右任、楊杏佛、戴季陶、韓覺民、陳望道、李石岑、高語罕、王開疆、黃鎮(zhèn)盤、惲代英、楊賢江、鄭振鐸、周越然、吳致覺、董亦湘、周予同、丁曉先、張聞天、阮仲一、沈雁冰、周全平、沈澤民、林鈞、林骙、李碩壎等一百五十余人?!?/p>
十月四日
作論文《四庫全書中的北宋人別集》,提到“影印《四庫全書》的消息,已喧傳了好幾年了。上一月北京國務會議居然通過將文津閣的一部分交給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我為中國文化前途計,我禱?!端膸烊珪酚⌒械挠媱澞軌蛟缛諏崿F(xiàn)”,并建議于全書印成后再出版單行本,“先印外間不易得的書,次印重要的有切于實用的書,最后再把次要的書全部印出”,“再陸續(xù)的將《四庫》未收的重要的書印行出來”。本文是鄭振鐸“頗思將《四庫》中的書,都注明傳本,沒有傳本的也作一個記號,……可惜工程太大,時作時輟,至今未有成書?,F(xiàn)在為談到《四庫》之便,順手將隨時注好的關于宋人集子的一部分先發(fā)表在此。”
十月六日
在《鑒賞周刊》第18期上續(xù)載《中國小說提要》(二十、楊家將傳),此后中輟。
十月九日
魯迅日記:“寄錫琛、西諦、譚正璧以《小說史》各一本……”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對鄭振鐸研究工作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減少了許多我在暗中摸索之苦”(鄭振鐸《永在的溫情》)。
十月十日
在《時事新報》雙十增刊上發(fā)表《四庫全書中的北宋人別集》。
在《小說月報》第16卷第10期上發(fā)表《卷頭語》,為一首寓意深長的詩,號召“不要站住爭論路途的遠近,不要站住辨難怎樣的走法,不要因道路的艱險而灰心墮志,不要因小事而自相毆打,忘了前進”,要在黑夜中向著“一粒熠閃的明星”,“向前去,向前去”!還發(fā)表所譯《印度寓言》和《列那狐的歷史》(續(xù))。
十月十四日
在《鑒賞周刊》第19期上續(xù)載所選《白雪遺音選》(二則)。
十月十五日
王伯祥日記:“散館后到乃乾所談。遇振鐸,因同往老源源飲。九時始歸。”
十月十八日
王伯祥日記:“午后……五時許抵雅敘園,蓋今晚我與振鐸、乃乾合宴適之、樸安、孟劬、石岑、予同也。本約柏丞、君武、君勒、圣陶與俱,皆未至。晚九時歸。”
十月十九日
作活報劇《秋晨》,后發(fā)表于24日《文學周報》。
王伯祥日記:“夜看《續(xù)金瓶梅》。此書借自振鐸,彼出重價購來,而自我看之,殊不值一顧。”
十月二十日
在《鑒賞周刊》第20期上續(xù)載所選《白雪遺音選》(三則)。
十月二十三日
為所選《白雪遺音選》一書作序,認為:“像這一類由真性情中流出的,無虛飾,無做作的詩,乃算是真的詩,好的詩。我們如提倡無虛偽的真詩,這個歌謠集便應當為我們所贊許!”
十月二十四日
在《文學周報》第196期上發(fā)表10月19日所作活報劇《秋晨》,描寫反動軍閥亂抓壯丁造成的悲慘景象。
十月二十七日
在《鑒賞周刊》第21期上發(fā)表在廣州的顧仲起寫的《革命文學論》,提出:“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的口號,便是我們的文學家創(chuàng)作之材料了?!薄巴緜?,時候到了,再等一會兒就要亡國,就要被高鼻子,大胖子,來奴隸我們,牛馬我們,我們快起來,做革命文學的工作吧!”
十月三十日
與高夢旦、胡適乘江新輪去南京游玩。夜,在船上作小詩《旅中》12首。(據(jù)胡適《重印〈文木山房集〉序》,為10月29日夜。)
十月三十一日
在《文學周報》第197期上發(fā)表10月24日所作《〈茂娜凡娜〉》,介紹梅特林克的這一劇本,指出:“我們如將凡娜的最后,與娜拉的最后對照了一下,便覺得這真是一個有趣味的對照。易卜生寫娜拉,他對于自私的男子下了戰(zhàn)書,梅特林克寫凡娜,刺傷了一切舊式的以人的血肉為餐物的英雄們了。娜拉覺悟了自己的犧牲,便拋棄了小鳥似的囚籠的生活而向光明走去,凡娜卻在犧牲中求得了幸福,由惡夢中生出了一個美夢?!?/p>
十月底、十一月初
胡適后來回憶:“我同高夢旦先生鄭振鐸先生去游南京。振鐸天天去逛舊書攤,尋得了不少舊版的小說。有一天他跑回旅館,高興得很,說:‘我找到一部寶貝了!’我們看時,原來他買得了一部《海上奇書》?!保ā丁春I匣袀鳌敌颉罚┰谀暇┼嵳耔I曾與胡適、高夢旦、曹誠英(胡適表妹)同游雞鳴寺。今存雞鳴寺山門前合影。
十一月一日
蔣維喬日記:“晴。星期,……八時半赴莫愁湖,東大于今年暑假后注重軍事教育,今晨第七、八、九三連遠足至此,教授黎度公邀余至此訓話,故特前來?!衫瓒裙爸潭私y(tǒng)率,散隊后即赴勝棋樓下茶話會。適高君夢旦偕胡君適之、鄭君振鐸、高女士君珊等亦來游,余遂邀之入座,并請胡適之演說。養(yǎng)秋、叔愚二君亦有演說。至十二時攝影。余遂至秀山公園招待高、胡諸君在逍遙廳午餐。餐畢,復偕游清涼山掃葉樓,五時散歸。”
十一月二日
天津南開大學《南開周刊》第8期《卷頭語》刊載胡適的詩《威權》和鄭振鐸的詩《我是少年》。
十一月七日
作短篇小說《貓》,描述自己養(yǎng)貓的故事,體現(xiàn)作者對于自己過錯的內疚與懺悔,以及人道主義的博愛精神。
十一月十日
在《小說月報》第16卷第11期上發(fā)表《卷頭語》,論述“文藝的價值,應以文藝本身的價值為評衡”。續(xù)載《文學大綱》第21章《十八世紀的法國文學》。發(fā)表《〈子愷漫畫集〉序》(11月10日作),談發(fā)現(xiàn)豐子愷的漫畫及幫助他發(fā)表與出書的經(jīng)過,并論述其藝術價值。還續(xù)載《列那狐的歷史》。
十一月十二日
蔣介石日記:“太戈爾以無限與不朽為人生觀之基點,又以愛與快樂為宇宙活動之意義。列寧以權力與斗爭為世界革命之手段。一以唯心,一以唯物。以哲學言,則吾重精神也?!边@是蔣介石讀鄭振鐸《太戈爾傳》所記。
十一月十五日
在《文學周報》第199期上發(fā)表11月7日所作短篇小說《貓》。
十一月二十二日
王伯祥日記:“晨出與圣陶同到振鐸所發(fā)報,以本期[《文學周報》第200期]增刊至十二面,較平時突多三倍,遂不易竣事。十二時,才及其半。以其時適有聚餐——文學會同人,在廣西路消閑別墅——不得不停工作,聯(lián)袂赴食所。至則眾已畢集,我等到,即開宴。一時許即了,散去者甚多,余眾十三人乃赴寶記共攝一影而散?!鶋袅疾?,今日死于寶隆醫(yī)院。我在振鐸所得彌留報,至訝。不圖彼竟與六幾同去也。”
次日《申報·本埠增刊》報道:“文學研究會同人,為祝賀《文學周報》二百期壽誕起見,特于昨日正午十二時,假三馬路消閑別墅舉行聚餐大會。到者劉大白、陳醉云、趙景深、徐公美、豐子愷、歐陽予倩、黎錦暉、樊仲云、葉圣陶、余祥森、鄭振鐸、徐蔚南、黎烈文等二十余人。觥籌交錯,頗極一時之盛。后至寶記照相館合攝一影,以志紀念?!?/p>
十一月二十九日
為所譯《高加索民間故事》作序:“高加索介于歐、亞之間,人種非常的復雜,約有六十以上不同的民族;且在歷史上也有極復雜的關系;……所以高加索的民間故事內容極為繁歧,也極為豐富。這書里譯錄了它的民間故事三十一則,都是由Adolph Dirr的《高加索民間故事》一書中譯來的。Dirr為德國有名的語言學家,他在高加索住了許多年,很勤辛的,在當?shù)厝嗣竦目谥兴鸭四悄┮槐竟适鲁鰜?。……我譯這部書,……不過欲介紹進一種兒童的讀物而已。這里面的許多故事,我想,我們的兒童們一定都是很高興讀的。至于研究民間故事的先生們,如欲取來參考,我想,也不是完全沒有益處的?!?/p>
十一月三十日
作《哭夢良》,12月7日發(fā)表于《時事新報·學燈》。
十一月
加入樓適夷、丁修人等人組織的“上海通信圖書館共進會”,會員編號為120。該會創(chuàng)辦于1921年5月1日,宗旨是團結進步青年,追求光明,追求知識。本年12月7日,該會執(zhí)委會通過決議加入“中國濟難會”。
十二月五日
王伯祥日記:“飯后在振鐸所發(fā)報,二時余始到館?!?/p>
十二月六日
文學研究會在天津路報本堂內設奠公祭郭夢良。鄭振鐸當參加。
十二月七日
在《時事新報·學燈》發(fā)表《哭夢良》:“我素善怒,一不合則叱罵隨之,而我夢良獨未嘗與我一齟齬;我常任性而行,不顧利害,有時則又遲疑寡斷,而我夢良常為我畫策,常以機敏過人的智力助我?!边€回憶了五四時期他倆及耿濟之、瞿世英、徐六幾等人在北京“幾于每日必見,至少亦一周數(shù)見,見則必笑謔雜作,無所不言,言則必直揭胸臆;所見合則歡呼稱快,不合則至于拍案叱罵”的情景。同時還發(fā)表黃廬隱(郭夢良妻)《郭君夢良行狀》等文。
十二月十日
在《小說月報》第16卷第12期上發(fā)表《卷頭語》,續(xù)載《文學大綱》第22章《十八世紀的德國文學》,續(xù)載譯述《列那狐的歷史》(完)。
十二月十七日
上??偣蔽瘑T長、中華全國總工會執(zhí)行委員、五卅運動領導人之一劉華被反動軍閥孫傳芳秘密殺害。消息于20日由美國人在上海辦的《大陸報》等透露,鄭振鐸聞訊后極為悲憤,后與郭沫若、沈雁冰、胡愈之、葉圣陶、蔣光赤、周建人等43人簽署《人權保障宣言》,表示強烈抗議,并提出保障基本人權的四條要求。
十二月十九日
王伯祥日記:“飯后與圣陶等往振鐸所發(fā)報,至二時二十分始畢?!?/p>
十二月二十日
王伯祥日記:“十時與振鐸、圣陶閑步天通庵車站,順道過蜀商公所及六三園。十一時歸,少憩,即偕赴會賓樓叔遷宴?!?/p>
十二月二十二日
王伯祥日記:“今日晨起,振鐸便來,謂館中印刷所工人又告罷工,且阻編譯所同人入內矣。此事昨已有傳聞,謂反對王顯華及亂裁人?!艜r許,集振鐸家,有愈之、仲云、均正、調孚、圣陶、雁冰及吳文祺等,蓋俱見阻折至者。因臨時動議餞雪村,即往邀予同、建人及雪村至。至十一時半,乃同往美麗川菜館午餐,三時許始散出各歸。雪村勤于事而見裁,當局者亦太聵聵矣。”按,本年1月,商務印書館《婦女雜志》主編章錫?。ㄑ┐澹┮蛟谠摽l(fā)表自己和周建人各自寫的關于新性道德的文章,遭到新舊衛(wèi)道者的攻擊,使商務資方王云五大為驚慌;五卅運動時,雪村主持的“婦女問題研究會”積極參加了“上海學術團體對外聯(lián)合會”,更使王云五恐慌,于是在8月,王云五將章錫琛調離《婦女雜志》主編,到國文部當編輯(又將建人調到自然部當編輯)。鄭振鐸、胡愈之等人為之不平,支持章錫琛另行籌辦一刊物《新女性》(后于1926年1月創(chuàng)刊),被王云五得悉,此時便將章錫琛辭退。鄭振鐸又介紹章錫琛到神州女子中學教書,并把《文學周報》和《文學周報社叢書》交給“婦女問題研究會”刊行。正是在鄭振鐸的大力支持下,章錫琛后于1926年8月1日正式創(chuàng)辦了開明書店。
十二月二十六日
王伯祥日記:“上午仍入館,蓋工潮已解決矣。”
十二月二十七日
在《文學周報》第205期上發(fā)表短篇小說《風波》,取材于自己的家庭生活。還發(fā)表小詩《旅中》(12首)。
十二月二十九日
《申報·本埠增刊》報道《新聞學會選舉委員》:上海新聞學會于今年中秋節(jié)成立,昨于三馬路二十號開會,開票結果黃翠英、葛建時、翁國勛、程本海、宋哲夫、金華庭、陳冰伯、何心冷、張繼英、鄭振鐸、黃心邨、當選為第一屆委員。并訂于明年元旦在會所舉行新委員就職禮及會員同樂大會。(按,有可能此鄭振鐸為同名的另一人?)
十二月三十日
王伯祥日記:“散館后在振鐸所集談,到圣陶、調孚、仲云、雁冰、愈之、讱生等,頗擬由文學會募資創(chuàng)辦一圖書館。直談至晚飯后九時始各歸?!?/p>
十二月
許地山在英國牛津印度學院完成長篇論文《梵劇體例及其在漢劇上底點點滴滴》,論及中國古典戲劇受到印度文學的影響。該文得到鄭振鐸的幫助。鄭振鐸為他搜集了不少中國古籍上的材料(許地山要求鄭振鐸幫助的信的片斷曾發(fā)表于本年7月10日《小說月報》第16卷第7期),并為該文作了修訂,后鄭振鐸把該文發(fā)表于1927年6月《小說月報》第17卷號外《中國文學研究專號》(上)。
本月,鄭振鐸主編的《文學周報社叢書》開始由“婦女問題研究會”章錫琛負責出版。第一本即鄭振鐸作序的《子愷漫畫》,該叢書后又收入鄭振鐸的《列那狐的歷史》以及他與人合譯并作序的《血痕》等書。
下半年
王任叔在浙江奉化中學任教務主任,曾向鄭振鐸要語文教員,鄭振鐸推薦了許杰。后許杰因故未去,鄭振鐸又寫介紹信推薦王以仁去。
本年(?待考)十二月二十五日
致董康信,提到“十二日承寵招,因在南京未回,故不能到,歉甚……近欲印行幾種關于敦煌寫本中的俗文學的書……頗想編一部小說目錄,惟此目從未有人編過,除了采入內閣文庫、大連圖書館及我自己的所藏外,他處簡直不多見……俄國的李寧堡,荷蘭的萊頓,德國的柏林、法蘭克福諸地(西班牙、葡萄牙的京城亦有云),皆儲藏中國古籍頗富,正在托人設法鈔錄其目錄的一部分。不知何時可以得到?!?/p>
年底
致廣州文學研究會分會葉啟芳等人,告以沈雁冰將去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文學研究會委托沈雁冰與他們洽談有關分會工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