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法與融會貫通
對新時期以來古典文學研究工作的估計可不是三言兩語所能概括的,只能說一個方面。通常說出成果、出人才,我想人才是最關鍵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古典文學研究領域的一個最可喜的現(xiàn)象是出了一批人才,大致上說,是從1981年畢業(yè)的研究生開始,不斷地涌現(xiàn)出來的。我覺得他們的起點較高,所以成績卓著。用流行的話來說,有的偏重于“宏觀”研究,有的偏重于“微觀”研究,都有可喜的成果。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原本也是一個廣闊的天地,盡可以各專其業(yè),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從這個實際情況出發(fā)來瞻望古典文學研究工作的發(fā)展。我是十分樂觀的。
同事先估計的一樣,“方法”問題終于也成為這次會上的話題。近幾年來,承有關高校的同志們相邀,不時到各地去講課,一些年輕同志總是要提出研究方法也即“新方法”問題來詢問。我回答時總是用三句話來概括:一、題內應有之義;二、要融會貫通,要有鑒別和發(fā)展;三、要堅持和發(fā)揚好的學風。幾年來,說來說去就這三句話,有人說我是以不變應萬變,我說:變難,也難變。所謂題內應有之義,也就是不成為問題的問題,前人也早有自覺的看法,我不止一次舉王國維為例,他在清末發(fā)表的《歐羅巴通史序》中說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文化足以相發(fā)”,又在《論近年之學術界》一文中說過“外界之勢力之影響于學術豈不大哉”的話,在他看來,漢以后佛教輸入華夏和清末西學東來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兩大重要事件。同時他認為“輸入”的思想“非與我中國固有之思想相化決不能保其勢力”。正因為有這個自覺的認識,他在學術研究上探索新路。他用叔本華的哲學和美學觀點來論說《紅樓夢》,1904年發(fā)表《〈紅樓夢〉評論》一文,即是一個例子。這篇文章有它的歷史地位,但同時給人的感覺是不那么融會貫通,甚至有生硬之嫌。這里順便說一下,在一次討論會上,我說現(xiàn)在大家都承認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的“新”,并予以充分估價,卻對50年代初的《紅樓夢》研究文章估計不足,我認為是不公平的,那時李希凡、藍翎同志和其他一些同志用恩格斯的現(xiàn)實主義理論,用俄國革命民主主義理論家的批評方法,來論說《紅樓夢》,在“紅學”的歷史上,不也是“新”嗎?只要尊重“紅學”發(fā)展史,是不能不承認的?,F(xiàn)在再說王國維,他還寫過一篇《屈子文學之精神》,研究王國維的同志認為這是他運用地理社會學方法的別開生面的屈原研究論文。王國維在清末確是一位了不起的學者。我曾聽何其芳同志說起,郭老在重慶曾向他推薦王國維的著作。當時在延安的周揚同志也托他尋找王國維的著作,那時還無復印機,他親自用毛筆抄錄了一本《人間詞話》,托人帶到延安給周揚同志。從《〈紅樓夢〉評論》到《人間詞話》,確實可以看出王國維在吸收西方文化思想上從不那么融會貫通到逐漸融會貫通的過程。
1989年為了紀念“五四”運動70周年,《文學遺產(chǎn)》編輯部約我寫文章,我在肯定“五四”時期學人們研究古代文學的重大業(yè)績的同時,也說到了一種“誤差”現(xiàn)象,即他們在學術研究中提倡的和實踐的兩者之間有距離,這實際上也涉及融會貫通的問題。事實上,胡適后來也說他“提倡有心,創(chuàng)造無力”,這是一位學者嚴格的自我批評精神。較“五四”時代學者早一輩的梁啟超也有類似的話,他在《清代學術概論》中甚至說:“啟超之在思想界,其破壞力確不小,而建設則未有聞?!边@種謙虛精神和嚴格的自我批評令人肅然起敬。梁啟超在晚清學術界是有很大功績的,我在那篇文章中曾引用鄭振鐸評論梁啟超的話,鄭先生認為梁啟超“運用全新的見解與方法以整理中國的舊思想與學說”有幾個特點:一是有“迷人的敘述力”,二是有“大氣包舉的融化力”,三是有“很有根柢的舊學基礎”,所以“他的文章便與一班僅僅以轉述或稗販外國學說以論中國事物的人大異”。確實,“融化力”是十分重要的,“根柢”也是十分重要的。學術研究不是堆積木,一手推倒,一手重搭,立即出現(xiàn)新架勢。學術研究中應當永遠提倡取法于上,即使一時達不到高標準,也不宜取法于中,更不必說取法于下了。梁啟超的自我批評實際就是提倡高標準,他甚至還說他曾經(jīng)“務廣而荒”,“每一學稍涉其樊,便加論列,故其所述著,多模糊影響籠統(tǒng)之談,甚者純然錯誤,及其自發(fā)現(xiàn)而自謀矯正,則已前后矛盾矣”。這種高標準的自我批評表現(xiàn)出梁啟超對學術事業(yè)的高度責任感,實際上又是對后來人的法言忠告。
上面說了梁啟超和王國維治學的一些事。我們所處的時代和他們的時代不同,我們今天處在社會主義社會的條件下,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指導思想。在古典文學研究工作中毫無疑問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同時也要發(fā)展,也就是常說的一要堅持,二要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本來就是最具有發(fā)展觀點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要有好多條件和因素,其中一個因素就是善于有鑒別有分析地吸收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出現(xiàn)的思維科學新成果。就文學研究領域來說,引進和借鑒西方的一些文學批評觀念和方法,不僅在局部上有助于豐富我們的文學批評手段,而且在全局上也有助于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或是它的若干方面的內容。這也是不待言而自明的題內應有之義。
(原載《文學評論》199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