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賁:懷疑的時代需要怎樣的信仰?
博文地址:http://blog.ifeng.com/article/18729861.html
2012-07-12 11:13:09|瀏覽64997次|評論75條
在網(wǎng)上讀到一篇《在懷疑的時代更需要信仰》的講稿,是盧新寧在北大中文系2012年畢業(yè)典禮上的致辭。其中有幾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文學理論無法識別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獻擋不住地溝油的泛濫。當利益成為唯一的價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當成交易的籌碼,我很擔心,‘懷疑’會不會成為我們時代否定一切、解構(gòu)一切的‘粉碎機’?我們會不會因為心灰意冷而隨波逐流?”
我很同意作者對當前缺乏信仰的看法,但是,把信仰、理想、道德放在一起說,可能給人這樣的印象:有了某種“理想”和“道德”,也就有了信仰?,F(xiàn)在有不少人懷念“文革”時期,往往也是基于這樣一種對信仰的理解。他們認為“文革”是一個中國人普遍有理想、有道德的“激情”年代,因此人們在那個時代具有堅定的信仰?,F(xiàn)在我們知道,那時候的信仰是建立在“階級斗爭”、“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人”、“某某主義的明天”一類的神話上的。有鑒于這樣的歷史教訓,今天重提信仰的時候,似乎應該問一下,我們這個懷疑的時代需要怎樣的信仰?
建立在神話上或是理性上的信仰是有區(qū)別的。今天許多人的懷疑心態(tài)并不是簡單地突然放棄了信仰,而是因為,在舊神話已經(jīng)破滅而新理性尚未建立的時候,懷疑是一種不可避免的、必要的,盡管會有令人困惑和痛苦的過渡。
古希臘在公元前5世紀出現(xiàn)哲學的新理性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神話的信仰。神話故事展現(xiàn)了各個神的奇特故事和他們對人類生活各方面的神秘影響,正如文化歷史學家韋爾南(Jean-Pierre·Vernant)所說,神話“構(gòu)成了信仰的‘日課經(jīng)’”。像所有其他形式的信仰一樣,神話對最早的古希臘人有“教育”的作用,神話故事“同樣也是這一群人集體知識的百科全書……教育培養(yǎng)(paideia)需要背誦并參透具有某種經(jīng)文價值的作品”。這些作品中,所謂的宗教——眾神明、眾英雄,對崇拜的描寫、對殷勤好客、對正義的某些道德思索,那些被宙斯懲罰的人——都跟別的東西一起被學習。
然而,信仰的意義并不只在于它是信仰,而且還在于它是一種怎樣的信仰。今天,絕大多數(shù)人不再盲目地接受來自傳統(tǒng)或宗教、政治教義的信仰,而是用理性來思考和判斷信仰的內(nèi)容和合理性,這種神話與理性的區(qū)分最早來自古希臘哲學。由于古希臘哲學,理性本身“第一次從神話脫離出來,宛如盲人雙目中的鱗片剝落一樣。這不只是認知態(tài)度和心態(tài)的轉(zhuǎn)變,它還包含一種決定性的意義,那就是精神的發(fā)現(xiàn)”。在歷史的發(fā)展中,理性變得更加重要,人們對理性的認識也變得更為全面和深入。
在西方,人們一般是在宗教信仰的意義上說“信仰”,而在中國,人們大多數(shù)是在倫理和道德的意義上說“信仰”。這兩個意義上的信仰雖然不同,但并不矛盾。宗教意義上的信仰有特別的對象——神,然而神和神的教誨是不可分的。神的教誨不僅關乎神與人的關系(虔誠),而且關乎人與人的關系(愛)。在不信神,不信上帝的人群中,由于沒有必須愛的神,人更有理由愛他周圍的人,在自由、平等、尊嚴的環(huán)境中,信任、尊重和關愛別人便會變得更加重要。在政治上,這些價值與民主、憲政是一致的,在哲學或神學上,這樣的普遍價值則總是與某種超越的終結(jié)關懷聯(lián)系在一起。
在沒有終結(jié)關懷和普遍價值信仰的地方,也會出現(xiàn)一些看上去似乎是信仰的現(xiàn)象和行為,其中最常見的便是世俗的“崇拜”,這是駕馭民眾的有效手段。希特勒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對此問道,在還沒有新的宗教信仰時,“能夠教給孩子們什么呢?”他的回答是,給他們一個“代替品”,那就是一個世俗崇拜的方式。它有一個由政治力量或權力營造的“神”(領袖),一個“經(jīng)文”(某某著作),一個滲透到生活各方面的“世界觀”,一個“僧侶階層”(官僚體制)。這樣的崇拜可能非常有效,也可以滿足民眾對信仰的精神需求。然而,20世紀的人類歷史已經(jīng)有了太多的經(jīng)驗教訓,這樣的信仰不僅是贗品,而且更是危險品。它會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帶到自我毀滅的邊緣。我們不能饑不擇食,而把這樣的贗品和危險品當成了信仰。
懷疑本身并不一定是一件壞事,問題是懷疑什么、怎么懷疑和為什么懷疑。文藝復興時期,無論是宗教革命還是現(xiàn)代科學的萌芽,都是從懷疑某些被當作當然正確的東西開始的。一切可以稱作為“信仰”的“確信”或“有所不疑”,無論是宗教的,還是世俗的,都必須建立在一些具有恒久而普遍意義的價值之上。人們只有確信這些基本價值,即使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眼見無數(shù)糟蹋、破壞這些價值的行為,但仍然對這些價值堅信不疑的時候,他們才可以說是真正具備了信仰。
長期以來,我們由于信仰的高度政治化,一直無法建立起真正具有普遍、恒久意義的基本價值。中國雖有被稱為“信仰”的政治教義,但并不存在真正的信仰。當這種教義的神話與人們的經(jīng)驗理性相抵牾,懷疑便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今天的懷疑主義不僅是懷疑現(xiàn)實世界中的那些偽價值(權力,金錢),而且是根本懷疑人類是否真能擁有長久和普遍的價值,后面這一種懷疑主義才是真正可怕的:信仰是被現(xiàn)實,而不是被懷疑解構(gòu)或粉碎的。懷疑只是信仰根本不存在的結(jié)果,而不是信仰遭動搖的原因。
作者博客:http://blog.ifeng.com/5439462.html
(徐賁,美國加州圣瑪利學院英文系教授,著有《知識分子:我的思想和我們的行為》《通往尊嚴的公共生活》《在傻子和英雄之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