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羅蘭·巴爾特在法蘭西學院1977-1978學年年度研究班課程的講義。羅蘭·巴爾特去世前在法蘭西學院講授了三年“文學符號學”講座,“中性”是第二學年的課程主題。在這部遲至2002年才發(fā)表的講稿里, 巴爾特秉承其在就職演講中預告的創(chuàng)新精神,把“中性”這個語法概念延伸到哲學、意識形態(tài)、社會行為、性觀念等不同領域,即一切能夠破除或避開以二分法為標志的聚合關系的思想和行為。巴爾特解構了 “中性”的23種正面和負面的表征或“閃現(xiàn)”,并廣征博引老子、古希臘哲人、盧梭、波德萊爾、托爾斯泰、本雅明、紀德、尼采等人的思想,從而揭示了非沖突性的“中性”對于西方倫理學、哲學、政治學和語言學話語中的習常觀念所具有的豐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