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登幽州臺歌

唐詩三百首 作者:曹文軒


卷二 七言古詩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登進(jìn)士第,釋褐麟臺正字。本年武周代唐,改元光宅,子昂詣闕上書。約于天授二年(691)遷右拾遺。圣歷初因父喪解官回鄉(xiāng),后為縣令段簡詐誣得罪,死于獄中。陳子昂在唐代詩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提出了反對六朝華靡虛弱文風(fēng)、追求漢魏風(fēng)骨與風(fēng)雅興寄的口號,為詩歌發(fā)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有《陳子昂集》十卷。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②,

獨(dú)愴然而涕下③。

幽州臺,是有故事的。查查資料,你就更加明白詩人為什么“前不見古人”了。

這是一篇?dú)v久彌新、千古傳誦的佳作。僅此四句,何以有這樣大的魅力呢?

【注釋】①幽州臺:也稱薊北樓、燕臺、黃金臺。相傳戰(zhàn)國燕昭王筑臺于此,置千金于臺上,延請?zhí)煜沦t士,故名黃金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②悠悠:遙遠(yuǎn),無窮盡。③愴然:悲傷凄惻的樣子。涕:眼淚。

【點(diǎn)評】這首詩作于武則天神功元年(697)。據(jù)盧藏用《陳氏別傳》記載,陳子昂本年隨軍進(jìn)攻契丹,三月,唐軍前鋒為契丹所敗,全軍震恐不前。子昂屢進(jìn)良策,不僅不被采用,反而遭主帥貶抑,因登幽州臺有感而作此詩。幽州臺曾是令人向往的君臣際遇的地方??申愖影旱巧嫌闹菖_,感覺到的則是另一番滋味。曾經(jīng)有過動人的君臣際遇的古人已隨歲月流逝而不可復(fù)見,而這一故事只能留給后人憑吊;后來者或當(dāng)有君臣際遇,但我見不到了,反正現(xiàn)在沒有。眼前所見的是不被理解的現(xiàn)實(shí)。

天地?zé)o窮而人生有限,無論是誰也不能不愴然涕下,慷慨悲歌。在這里,詩人抒寫了時不我與、壯志難酬的孤憤。他以慷慨悲涼的情調(diào),表現(xiàn)了自己失意的境遇與寂寞苦悶的情懷。詩歌創(chuàng)造出北方原野蒼涼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之上,站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dú)悲傷的詩人形象。這種沉雄悲壯的氣勢、蒼勁質(zhì)樸的風(fēng)格,一掃初唐詩壇的齊梁余風(fēng),打開了盛唐詩歌的通路。此外,這首詩本自《楚辭·遠(yuǎn)游》:“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步徙倚而遙思兮,怊惝恍而乖懷。”本意在于感嘆天地悠悠,人生短暫,宇宙無垠,個人渺小。初唐人用此意作詩者甚多,如盧照鄰《長安古意》、劉希夷《代悲白頭翁》等,但情調(diào)大多低沉。只有陳子昂此作,雖寫懷才不遇、知音難逢的孤獨(dú),但境界闊大,凌轢千古。這首詩的前二句也有來源和出處。唐孟棨《本事詩》云:“宋武帝曾吟謝莊《月賦》,稱嘆良久,謂顏延之曰:‘希逸此作,可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昔陳王何足尚邪!’”陳子昂借用宋武帝稱贊謝莊的語句,以表現(xiàn)自己的情懷,在用典的基礎(chǔ)上使感情得到了進(jìn)一步升華。

李頎(690—751),郡望趙郡(今河北趙縣),寄籍潁川(今河南許昌)。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及進(jìn)士第,調(diào)新鄉(xiāng)尉。因久不得升而棄官歸隱。李頎詩題材廣泛,邊塞詩、音樂詩、懷古詩、詠史詩均有佳作,尤以邊塞詩著稱于世。其七古氣勢奔放,跌宕多姿;七律聲調(diào)洪亮,風(fēng)格疏朗?!逗釉烙㈧`集》卷上稱:“頎詩發(fā)調(diào)既清,修辭亦秀,雜歌咸善,玄理亦長。”《全唐詩》收其詩三卷。

古意

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

殺人莫敢前,須如猬毛磔⑤。黃云隴底白云飛⑥,未得報恩不得歸。

遼東小婦年十五⑦,慣彈琵琶解歌舞。今為羌笛出塞聲⑧,

使我三軍淚如雨。

【注釋】①古意:指擬古樂府之作,常常以托古的方式寫現(xiàn)實(shí)。②長征:這里指從軍,從事于遠(yuǎn)方邊塞的征戰(zhàn)。③幽燕:幽是幽州,燕指戰(zhàn)國時燕地。這里泛指河北、遼寧一帶。此地古代戰(zhàn)爭頻繁,游俠甚多。④七尺:本言七尺之軀,這里指生命。⑤猬毛磔:比喻胡須像猬毛那樣攢起,形容威武之狀。語本《晉書·桓溫傳》:“眼如紫石棱,須作猬毛磔,孫仲謀、晉宣王之流亞也?!扁谴题菔情_張的意思。⑥黃云:謂黃云般的田野,指塵沙飛起如黃云一般。隴底:山下。隴,長坂、山坡。白云:比喻白馬像白云一樣飛馳而去。⑦遼東:遼水之北,指上文的幽燕一帶,秦漢時為遼東郡。⑧羌笛:產(chǎn)于羌地之笛,三孔,與普通笛子不同。羌指西戎之地。⑨三軍:全軍,所有將士。春秋以后,大國通常設(shè)三軍,或稱上、中、下三軍,或稱左、中、右三軍,或稱前、中、后三軍。

【點(diǎn)評】這首詩寫一名戍邊軍士的鄉(xiāng)思之情。首句總起,第二句至末尾都是描述“男兒事長征”的情況。先寫男兒勇猛剛烈的形象,用五個五言句表現(xiàn);再寫久戍邊塞而產(chǎn)生的厭倦與悲哀,用六個七言句表現(xiàn)。中間以遼東小婦彈奏樂曲使戰(zhàn)士下淚,更襯托出離別之情、征戰(zhàn)之苦。這首詩在結(jié)構(gòu)上采取了前五言后七言的方式,在語言的風(fēng)格上前后變化,五言質(zhì)直古樸,七言流暢圓轉(zhuǎn),從而在輕生好勇、任俠使氣的壯士形象塑造之中,也透露出軍士們從戎遠(yuǎn)征時艱辛困苦的生活與凄苦哀婉的情懷。

送陳章甫

四月南風(fēng)大麥黃,棗花未落桐葉長。青山朝別暮還見,

嘶馬出門思舊鄉(xiāng)。陳侯立身何坦蕩②,虬須虎眉仍大顙③。

腹中貯書一萬卷,不肯低頭在草莽④。東門酤酒飲我曹⑤,

心輕萬事如鴻毛。醉臥不知白日暮,有時空望孤云高。

長河浪頭連天黑,津吏停舟渡不得。鄭國游人未及家

洛陽行子空嘆息⑧。聞道故林相識多,罷官昨日今如何。

【注釋】①陳章甫:江陵人,排行十六,制策登科,官太常博士,隱居嵩山二十余年,與李頎交誼深厚。②坦蕩:胸懷寬廣,光明磊落。③虬須:卷曲的胡須。大顙:寬腦門,大額頭。④草莽:草野。⑤酤酒:即沽酒,買酒。我曹:我輩,我們。⑥津吏:管理渡口的小官。⑦鄭國游人:指作者。李頎家居潁陽,當(dāng)時任新鄉(xiāng)縣尉。二地皆屬古鄭國地。寫此詩時,詩人送對方罷官歸鄉(xiāng)而自己仍未歸鄉(xiāng),故稱“未及家”。⑧洛陽行子:指陳章甫。因陳章甫雖為江陵人,但隱居嵩山二十余年,嵩山距洛陽最近,故稱“洛陽行子”。

【點(diǎn)評】這首詩是李頎送別友人陳章甫之作。據(jù)陳章甫《與吏部孫員外書》與《亳州糾曹廳壁記》,他曾隱居嵩山二十年余年,天寶九年(750)官亳州糾曹。這首詩作于陳章甫罷官回鄉(xiāng)之時。開頭四句敘述送別時的氣候環(huán)境。在大麥變黃、棗花盛開、桐葉正長之時,送別友人,自然情動于中而不能自已。“陳侯立身”四句寫陳章甫的品德、容貌、才學(xué)和氣節(jié)?!皷|門酤酒”四句敘寫?zhàn)T別時陳章甫的情態(tài),突出他胸襟闊大、品性清高的特點(diǎn),表明餞別時仍然意氣飛揚(yáng),舉止不凡?!伴L河浪頭”六句設(shè)想陳章甫走后途中的情形。尤其是最后二句,既寫出了世態(tài)炎涼,又表現(xiàn)出泰然處之的豁達(dá)態(tài)度。昨日罷官,今日餞別,尚不至落寞,而歸鄉(xiāng)以后,故鄉(xiāng)相識者甚多,必當(dāng)歡迎于道左。這是對陳章甫的安慰之語,而慰人亦即自慰。本詩雖為送別詩,所寫內(nèi)容亦為困頓失意之事,卻表現(xiàn)了曠達(dá)豪爽的情懷,體現(xiàn)了盛唐士人普遍的精神風(fēng)貌。對于李頎來說,更是詩如其人。

琴歌

主人有酒歡今夕,請奏鳴琴廣陵客。月照城頭烏半飛,

霜凄萬木風(fēng)入衣。銅爐華燭燭增輝③,初彈淥水后楚妃④。

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余里,

敢告云山從此始。

【注釋】①今夕:化用《詩·唐風(fēng)·綢繆》中的典故:“今夕何夕,見此良人。”②廣陵客:據(jù)《晉書·嵇康傳》,嵇康善鼓琴,景元三年(262)被殺,臨刑索琴奏《廣陵散》,曲終嘆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xué)《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于今絕矣!”這里指善彈琴者。③華燭:帶有裝飾的蠟燭。④淥水、楚妃:都是琴曲名。嵇康《琴賦》有“初涉《淥水》”句,晉石崇有《楚妃嘆》。⑤清淮:淮水,即淮河。李頎曾為新鄉(xiāng)縣尉,新鄉(xiāng)地近淮水。

【點(diǎn)評】這是一首專門詠琴的詩。古代雖有一些詠音樂的詩歌,但極少有佳作,蓋為音樂之聲較為抽象,難以描摹。唐人詠誦音樂之佳者,僅李頎、白居易、李賀數(shù)人而已。李頎的名作尤多,僅本書所選,即有三首。本詩題為琴歌,屬于樂府舊題。實(shí)際上是借樂府舊題而寫的音樂詩,以摹寫琴聲而作離別之思。開頭由飲酒引起彈琴。接著一轉(zhuǎn),用“月照城頭烏半飛”二句寫未彈琴以前的夜景。隨后“銅爐華燭”四句寫彈琴時的情景。作者通過室外氣候環(huán)境和室內(nèi)宴會場景的描寫以烘托琴聲的悠揚(yáng)、清越、婉轉(zhuǎn)、流暢的變化,以及給人帶來的歡快、悲苦、愉悅、愁悶的感受。最后二句既是以琴歌留別,也是聽到琴聲之后的感觸,由琴聲而引起歸隱之念。全詩扣緊題面“琴”字,將琴聲這一非常抽象之物寫得繪聲繪色,有時間,有景色,有人物,有感觸。既章法齊整、井然有序,又搖曳生姿、情趣盎然。

聽董大彈胡笳兼寄語弄房給事

蔡女昔造胡笳聲②,一彈一十有八拍③。胡人落淚沾邊草,

漢使斷腸對歸客④。古戍蒼蒼烽火寒⑤,大荒陰沉飛雪白⑥。

先拂商弦后角羽⑦,四郊秋葉驚摵摵⑧。董夫子,通神明⑨,

深松竊聽來妖精。言遲更速皆應(yīng)手,將往復(fù)旋如有情。

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云陰且晴。嘶酸雛雁失群夜,

斷絕胡兒戀母聲。川為靜其波,鳥亦罷其鳴。

烏珠部落家鄉(xiāng)遠(yuǎn),邏娑沙塵哀怨生。幽音變調(diào)忽飄灑,

長風(fēng)吹林雨墮瓦。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長安城連東掖垣,鳳凰池對青瑣門。高才脫略名與利

日夕望君抱琴至。

【注釋】①這首詩的題目,唐宋以來諸書記載有所不同。唐人殷璠《河岳英靈集》所錄與本書相同。宋人李昉《文苑英華》則作《聽董庭蘭彈琴兼寄房給事》。董大:即董庭蘭,唐肅宗時宰相房琯門客,以善彈琴而深得房琯賞識。后借房琯招貨納賄,以至于房琯也受到斥責(zé)。胡笳: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的管樂器。傳說由漢張騫從西域傳入,其音悲涼。弄:一本在“胡笳”下。弄是一種樂曲體裁。房給事:即房琯,天寶五年(746)正月為給事中,六年正月貶宜春太守。②蔡女:即蔡琰,字文姬,先嫁河?xùn)|衛(wèi)仲道,夫亡無子。漢末為胡騎所獲,后輾轉(zhuǎn)入南匈奴。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將她贖回,重嫁董祀。③一十有八拍:指蔡琰作《胡笳十八拍》事。拍,指樂曲的段落。④漢使:指受曹操派遣前往匈奴贖蔡琰的使者。歸客:指蔡琰。⑤古戍:年代久遠(yuǎn)的邊塞。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信號。⑥大荒:荒遠(yuǎn)之地。這里指胡地。⑦商弦、角羽:都是指琴的音調(diào)。古琴有七弦,配以宮、商、角、徵、羽及變宮、變徵為七音。⑧摵摵:本為落葉聲,此處喻琴聲。⑨神明:即神的意思。⑩烏珠部落:指南匈奴。烏珠即烏珠留若鞮單于,漢成帝時人。邏娑:唐時吐蕃的首都,即今西藏的拉薩市。幽音:指變調(diào)前幽咽之音。颯颯:形容水的聲音。呦呦:鹿鳴聲。長安城:唐都城,在今陜西西安市。東掖垣:唐代門下、中書兩省在禁中左右掖,門下省在左,即東邊。鳳凰池:指中書省,又稱鳳池。青瑣門:泛指宮門。高才:指房琯。脫略:不受拘束。

【點(diǎn)評】這首詩作于天寶五年(746),時李頎在長安,房琯為給事中。全詩描寫董庭蘭彈《胡笳弄》的情況,重在狀琴聲。開頭八句先寫胡笳聲的來歷,敘述蔡文姬事,創(chuàng)造荒涼孤寂、黯淡悲凄的氣氛,接著過渡到琴聲。從“董夫子”開始,一直到“野鹿呦呦走堂下”,完全是描寫董庭蘭彈胡笳弄的聲音。這一段是從各個方面烘托與渲染,有正面描寫,但更多的是側(cè)面烘托?!伴L安城連東掖垣”以下四句,是專對房琯而言,表現(xiàn)對房琯含蓄的贊揚(yáng),以為他不重名利,超逸脫略?!叭障ν僦痢?,既切房琯,又切董大,也切作者,暗示三人確為知音。這首詩的突出特點(diǎn)在于運(yùn)用規(guī)制宏大、氣勢縱橫、婉轉(zhuǎn)流動的七言歌行體,來表現(xiàn)胡笳聲的千變?nèi)f化與復(fù)雜新奇,從而成為古往今來描摹音樂詩中的杰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