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jié) 初唐樂府詩輯錄

初唐樂府詩研究 作者:韓寧 著


第一章 初唐樂府詩輯考

樂府詩史上,對于樂府詩的輯錄由來已久,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文選》分賦、詩、騷、七、詔等三十八類,其中詩類即專門設(shè)有“樂府”一目?!段倪x》所收樂府詩僅四十余首,數(shù)量少,且未做詳細劃分。唐代沒有單獨列出樂府詩一類的詩歌總集。宋初官修四大類書之一《文苑英華》在計二十卷中專設(shè)樂府詩,收錄了宋代之前千余首樂府詩,且大部分都是唐人作品?!段脑酚⑷A》雖然收詩較多,但是由于受到遴選標準和編纂體例兩方面的限制,所錄樂府詩難稱精粹之選,有些甚至粗制濫造。宋郭茂倩的《樂府詩集》是一部收錄古代樂府歌辭的詩歌總集,主要輯錄先秦直至唐末的樂府歌辭、歌謠。《樂府詩集》將樂府詩分為十二類,每一類下按曲調(diào)收詩,搜集廣泛,各類有總序,每曲有題解。在現(xiàn)存的樂府詩總集中,《樂府詩集》是成書較早、收集歷代樂府詩最為完備的一部詩歌總集。其后,元左克明的《古樂府》、明馮惟訥的《古詩紀》、明梅鼎祚的《古樂苑》等詩集皆以收錄古詩、樂府詩為主,雖在詩歌分類和收詩下限上有些突破,但終未能超越郭茂倩《樂府詩集》。

《樂府詩集》按類別對樂府歌辭進行輯錄,同一曲調(diào)下再依據(jù)年代先后收錄詩歌,這樣,某個特定歷史時期的樂府歌辭會被散置于各個類別之內(nèi),詩歌的時代特征不突出,而且難以做到對某一作家的創(chuàng)作一目了然。自然,其中對于初唐樂府詩的收錄也難避免此弊病。在確定了初唐樂府詩這一研究對象之后,理清研究范圍內(nèi)的每一首詩歌是開展研究的前提,因此,有必要輯錄出文獻記載中所能見到的初唐時期所有的樂府詩。并且,在輯錄的同時,初唐樂府文獻中涉及的與樂府詩相關(guān)的概念也需要進一步明確,某些與樂府詩有著一定聯(lián)系的詩歌類別亦需要進一步辨清。

第一節(jié) 初唐樂府詩輯錄

一般來說,對于樂府詩的系年是比較困難的。樂府詩以曲調(diào)為名,所以單從題目上難以準確把握創(chuàng)作時間,且一般詩歌的內(nèi)容可以顯示一定的事件、思想、情感,但樂府詩的擬作往往沿襲固有曲調(diào)的題材和主題,這些都給樂府詩的輯錄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輯錄初唐樂府詩時,主要依據(jù)詩人的生卒、交游及創(chuàng)作活動等情況做出基本判定。初唐時期的郊廟歌辭在《舊唐書·音樂志》《樂府詩集》和《全唐詩》中有專門收錄,較為完備,文學(xué)性也相對較弱,在此不再輯錄。按通行的說法,初唐詩歌起于唐室踐祚,即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止于唐玄宗開元元年(714),歷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五帝,及武后一朝,近一百年的時間。

一 《樂府詩集》中的初唐樂府詩輯錄

表1-1 《樂府詩集》中的初唐樂府詩

續(xù)表

續(xù)表

二 據(jù)《全唐詩》補錄初唐樂府詩

表1-2 《全唐詩》補錄初唐樂府詩

君子有所思行

王無競

北上登渭原,南下望咸陽。秦帝昔所據(jù),按劍朝侯王。踐山劃郊郭,浚流固墉隍。左右羅將相,甲館臨康莊。曲臺連閣道,錦幕接洞房。荊國征艷色,邯鄲選名倡。一彈入云漢,再歌斷君腸。自矜青春日,王顏吝容光。安知綠苔滿,羅袖坐霑霜。聲侈遽衰歇,盛愛且離傷。豈唯毒身世,朝國亦淪亡。物盈道先忌,履謙福允臧。獨有東陵子,種瓜青門旁。[1]

昭君怨其三

東方虬

萬里胡風(fēng)急,三秋□漢初。唯望南去雁,不肯為傳書。[2]

隴西行十首

王勃

隴西多名家,子弟復(fù)豪華。千金買駿馬,蹀躞長安斜。

雕弓侍羽林,寶劍照期門。南來射猛虎,西去獵平原。

既夕罷朝參,薄暮入終南。田間遭罵詈,低語示乘驂。

入被鑾輿寵,出視轅門勇。無勞豪吏猜,常侍當(dāng)無恐。

充國出上邽,李廣出天水。門第倚崆峒,家世垂金紫。

麟閣圖良將,六郡名居上。天子重開邊,龍云壘相向。

烽火照臨洮,榆塞馬蕭蕭。先鋒秦子弟,大將霍嫖姚。

開壁左賢敗,夾戰(zhàn)樓蘭潰。獻捷上明光,揚鞭歌入塞。

更欲奏屯田,不必勒燕然。古人薄軍旅,千載謹邊關(guān)。

少婦經(jīng)年別,開簾知禮客。門戶爾能持,歸來笑投策。[3]

長門怨

魏奉古

長安桂殿倚空城,每至黃昏愁轉(zhuǎn)盈。舊來偏得君王意,今日無端寵愛輕。窈窕容華為誰惜,長門一閉無行跡,聞道他人更可憐,懸知欲垢終無益。星移北斗露凄凄,羅幔襜襜風(fēng)入閨,孤燈欲滅留殘焰,明月初團照夜啼。向月唯須影相逐,不如才(疇)昔同今(金)屋,云浮雕練此城游,花綴珠衾紫臺宿。自從捐棄在深宮,君處芳音更不通,黃今(金)買得《長門賦》,只為寒床夜夜空。[4]

以上王無競、東方虬、王勃、魏奉古樂府詩據(jù)陳尚君《全唐詩補編》輯錄。

三 據(jù)其他文獻補錄初唐樂府詩

以上據(jù)《樂府詩集》和《全唐詩》輯錄了有作者、曲調(diào)和曲辭記載的初唐樂府詩二百三十余首。這些不是初唐樂府詩的全部,需另據(jù)其他文獻進行補充。

唐太宗造《破陣樂》,李百藥、虞世南、褚亮、魏徵等改制《破陣樂》歌辭

劉餗《隋唐嘉話》載:“太宗之平劉武周,河?xùn)|士庶歌舞于道,軍人相與為《秦王破陣樂》之曲,后編樂府云?!?sup>[5]《舊唐書·音樂志》:“《破陣樂》,太宗所造也。太宗為秦王之時,征伐四方,人間歌謠《秦王破陣樂》之曲。及即位,使呂才協(xié)音律,李百藥、虞世南、褚亮、魏徵等制歌辭?!?sup>[6]又載:“貞觀元年,宴群臣,始奏秦王破陣之曲?!浜罅钗横?、虞世南、褚亮、李百藥改制歌辭,更名《七德》之舞,增舞者至百二十人,被甲執(zhí)戟,以象戰(zhàn)陣之法焉?!?sup>[7]

對于《破陣樂》的記載,有雅樂、燕樂、凱樂等多種,情況比較復(fù)雜,[8]現(xiàn)僅著眼于曲辭的收錄。從上引《隋唐嘉話》和《舊唐書》可知,《破陣樂》產(chǎn)生于唐太宗平劉武周之時,是軍中所唱之曲,而稱唐太宗所造,可能唐太宗對其進行了改造。李百藥、虞世南、褚亮、魏徵等人所制《破陣樂》歌辭,《樂府詩集》《全唐詩》等文獻皆未載,已不可知。

貞觀十四年張文收作《景云河清歌》

《舊唐書》載:“(貞觀)十四年,有景云見,河水清。張文收采古《朱雁》《天馬》之義,制《景云河清歌》,名曰宴樂,奏之管弦,為諸樂之首,元會第一奏者是也?!?sup>[9]張文收所作《景云河清歌》之辭不傳。

貞觀中以近代詞人雜詩為歌辭編撰《宴樂》五調(diào)歌詞各一卷

《舊唐書·音樂志》:“時太常舊相傳有宮、商、角、徵、羽《宴樂》五調(diào)歌詞各一卷,或云貞觀中侍中楊恭仁妾趙方等所銓集,詞多鄭、衛(wèi),皆近代詞人雜詩,至縚又令太樂令孫玄成更加整比為七卷。又自開元已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其孫玄成所集者,工人多不能通,相傳謂為法曲。今依前史舊例,錄雅樂歌詞前后常行用者,附于此志。其五調(diào)法曲,詞多不經(jīng),不復(fù)載之。”[10]

《舊唐書》載:《宴樂》五調(diào)歌辭是“貞觀中侍中楊恭仁妾趙方等所銓集”,所輯應(yīng)是貞觀中歌辭,今不傳。

裴翛然作《渭川歌》

劉肅《大唐新語》載:“舊制:京城內(nèi)金吾曉暝傳呼,以戒行者。馬周獻封章,始置街鼓,俗號‘冬冬’,公私便焉。有道人裴翛然,雅有篇詠,善畫,好酒,常戲為《渭川歌》,詞曰:‘遮莫冬冬鼓,須傾湛湛杯。金吾儻借問,報道玉山頹?!鯙闀r人所賞?!?sup>[11]裴翛然生平不詳,但馬周置街鼓一事,《舊唐書·馬周傳》有載:“先是,京城諸街,每至晨暮,遣人傳呼以警眾。周遂奏諸街置鼓,每擊以警眾,令罷傳呼,時人便之,太宗益加賞勞。俄拜給事中。十二年,轉(zhuǎn)中書舍人。周有機辨,能敷奏,深識事端,動無不中。太宗嘗曰:‘我于馬周,暫不見則便思之?!?sup>[12]馬周為唐太宗時人,卒于貞觀二十二年,年四十八。由此可知,裴翛然作《渭川歌》亦在初唐時期。

唐太宗、李百藥、駱賓王的《帝京篇》

《舊唐書·李百藥傳》:“太宗嘗制《帝京篇》,命百藥并作,上嘆其工,手詔曰:‘卿何身之老而才之壯,何齒之宿而意之新乎!’”[13]《玉?!肪矶牛骸啊兜劬┢肺逖?,太宗制,褚遂良行書,貞觀十八年八月?!碧铺谧鳌兜劬┢?,李百藥有和作,褚遂良書之。唐太宗詩見于《全唐詩》卷一,李百藥和作不傳?!杜f唐書·文苑傳》:“駱賓王,婺州義烏人。少善屬文,尤妙于五言詩,嘗作《帝京篇》,當(dāng)時以為絕唱?!?sup>[14]駱賓王詩見于《全唐詩》卷七十七。

《帝京篇》在《樂府詩集》和《全唐詩》中都未收入樂府,宋《文苑英華》卷一百九十二“樂府一”中收《帝京篇》十一首,包括唐太宗十首,駱賓王一首。

唐高宗制《雪詩》為《白雪》歌詞,長孫無忌、于志寧、許敬宗等《奉和雪詩》以為送聲,及唐高宗《白雪歌詞》十六首

《舊唐書·呂才傳》:“顯慶中,高宗以琴曲古有《白雪》,近代頓絕,使太常增修舊曲。(呂)才上言曰:‘臣按《禮記》及《家語》云,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fēng)》之詩。是知琴操曲弄,皆合于歌。又張華《博物志》云:《白雪》是天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曲名。又楚大夫宋玉對襄王云,有客于郢中歌《陽春白雪》,國中和者數(shù)十人。是知《白雪》琴曲,本宜合歌,以其調(diào)高,人和遂寡。自宋玉已來,迄今千祀,未有能歌《白雪》曲者。臣今準敕,依琴中舊曲,定其宮商,然后教習(xí),并合于歌,輒以御制《雪詩》為《白雪》歌詞。又案古今樂府,奏正曲之后,皆別有送聲,君唱臣和,事彰前史。今取太尉長孫無忌、仆射于志寧、侍中許敬宗等《奉和雪詩》以為送聲,合十六節(jié),今悉教訖,并皆合韻。’高宗大悅,更作《白雪歌詞》十六首,付太常編于樂府?!?sup>[15]

唐高宗《雪詩》和《白雪歌詞》十六首,以及長孫無忌、于志寧的《奉和雪詩》均不傳,《全唐詩》卷三十五收許敬宗《奉和喜雪應(yīng)制》一首,蓋此曲用辭。

賈言忠、許圉師等詠唐高宗君臣幸九成宮事之樂府詩一百一篇,編為《樂府雜詩》二卷,盧照鄰為序

盧照鄰《樂府雜詩序》:“《樂府》者,侍御史賈君之所作也。……九成宮者,信天子之殊庭,群仙之一都也?!熳尤f乘,驅(qū)鳳輦于西郊;群公百僚,扈龍軒而北輔?!?jīng)過者徒知其美,揄揚者未歌其事。恭聞首唱,遂屬洛陽之才;俯視前修,將麗長安之道。平恩公當(dāng)朝舊相,一顧增榮,親行翰墨之林,先標唱和之雅,于是懷文之士,莫不向風(fēng)靡然。動麟閣之雕章,發(fā)鴻都之寶思。云飛綺札,代郡接于蒼梧;泉涌華篇,岷波連于碣石。萬殊斯應(yīng),千里不違。同晨風(fēng)之窎北林,似秋水之歸東壑。洋洋盈耳,豈徒懸魯之音?郁郁文哉,非復(fù)從周之說。故可論諸典故,被以笙鏞。

爰有中山郎馀令,雅好著書,時稱博物。探亡篇于古壁,征逸簡于道人。撰而集之,命余為序。時褫巾三蜀,歸臥一丘;散發(fā)書林,狂歌學(xué)市。雖江湖廓朗,賓廡蕭條;綺季留侯,神交仿佛。遂復(fù)驅(qū)偪幽憂之疾,經(jīng)緯朝廷之言,凡一百一篇,分為上下兩卷。俾夫舞雩周道,知《小雅》之歡娛;擊壤堯年,識太平之歌詠云爾?!?sup>[16]

從盧序可知,天子幸九成宮,“侍御史賈君”“平恩公”等“群公百僚”跟隨并賦樂府歌詩,“中山郎馀令”“撰而集之”,成《樂府雜詩》二卷。賈君應(yīng)是賈言忠,《舊唐書·賈曾傳》:“賈曾,河南洛陽人也。父言忠,乾封中為侍御史。”[17]平恩公是許圉師,《舊唐書·許紹傳》:“紹少子圉師……三年,以修實錄功封平恩縣男,賜物三百段?!?sup>[18]賈言忠、許圉師等人的詩作不傳。

虞世南及蔡亮(一說唐高宗時樂工白明達)作《春鶯囀》

《樂府詩集》近代曲辭《春鶯囀》題解稱:“《樂苑》曰:‘《大春鶯囀》,唐虞世南及蔡亮作。又有《小春鶯囀》,并商調(diào)曲也?!督谭挥洝吩唬骸咦跁月暵?,聞風(fēng)葉鳥聲,皆蹈以應(yīng)節(jié)。嘗晨坐,聞鶯聲,命樂工白明達寫之為《春鶯囀》,后亦為舞曲?!f不同,未知孰是。”

郭茂倩未能確定《春鶯囀》曲調(diào)的來源?!稑犯娂肥仗茝堨锏摹洞胡L囀》一首:“興慶池南柳未開,太真先把一枝梅。內(nèi)人已唱《春鶯囀》,花下傞傞軟舞來?!睆摹皟?nèi)人已唱《春鶯囀》,花下傞傞軟舞來”一句可見,《春鶯囀》一調(diào)配有曲辭,并且是一種軟舞曲?!督谭挥洝芬噍d:開元間之教坊“《垂手羅》《回波樂》《蘭陵王》《春鶯囀》《半社渠》《借席》《烏夜啼》之屬謂之‘軟舞’;《阿遼》《柘枝》《黃獐》《拂林》《大渭州》《達摩支》之屬謂之‘健舞’”。[19]所列軟舞曲目包括《黃鶯囀》。虞世南及蔡亮,或者唐高宗時樂工白明達所作《春鶯囀》,其辭不傳。

《朝野僉載》記載作于初唐時期的《武媚娘歌》《突厥鹽》《苾挈兒歌詞》

《朝野僉載》:“永徽后,天下唱《武媚娘歌》,后立武氏為皇后。大帝崩,則天臨朝,改號大周。二十余年,武后強盛,武三王梁、魏、定等并開府,自余郡王十余人,幾遷鼎矣。

龍朔以來,人唱歌名《突厥鹽》。后周圣歷年中,差閻知微和匈奴,授三品春官尚書,送武延秀娶成默啜女,送金銀器物、錦彩衣裳以為禮聘,不可勝紀。突厥翻動,漢使并沒,立知微為可汗,《突厥鹽》之應(yīng)。

周垂拱已來,《苾挈兒歌詞》,皆是邪曲。后張易之小名苾挈?!?sup>[20]

鄭愔依《桑條歌》作《桑條樂詞》十余首

《朝野僉載》:“永徽年以后,人唱《桑條歌》云:‘桑條葦,女韋也樂?!辽颀埬曛校骓f應(yīng)之。諂佞者鄭愔作《桑條樂詞》十余首進之,逆韋大喜,擢之為吏部侍郎,賞縑百匹?!?sup>[21]鄭愔《桑條樂詞》十余首,不傳。

唐玄宗舞《長命女》,李憲作《安公子》,李范弄《蘭陵王》,代國長公主與壽昌公主對舞《西涼》

《全唐文》載鄭萬鈞《代國長公主碑》,碑有闕文,曰:“初則天太后御明堂宴,圣上年六歲,為楚王,舞《長命□》,□□年十二,為皇孫,作《安公子》;岐王年五歲,為衛(wèi)王,弄《蘭陵王》,兼為行主詞曰:‘衛(wèi)王入場,咒愿神圣神皇萬歲,孫子成行?!髂觌p鼒,與壽昌公主對舞《西涼》,殿上群臣咸呼萬歲?!?sup>[22]

根據(jù)史料,所缺文字補足應(yīng)為“《長命女》,寧王年十二”。據(jù)《舊唐書》載,唐玄宗李隆基垂拱元年(685)生,三年(687)封楚王。碑文稱“玄宗此時六歲”,應(yīng)該是在武則天天授元年(690)?!杜f唐書·睿宗諸子傳》:“讓皇帝憲,本名成器,睿宗長子也。初封永平郡王。文明元年,立為皇太子,時年六歲。及睿宗降為皇嗣,則天冊授成器為皇孫,與諸弟同日出閣,開府置官屬?!?sup>[23]寧王李憲此年正是十二歲,而且因唐睿宗降為皇嗣,授李憲為皇孫。岐王是李范,封衛(wèi)王。據(jù)《舊唐書》載,壽昌公主為唐睿宗皇后劉氏所生,至于“國長公主”,不知為誰。

《長命女》《安公子》《蘭陵王》《西涼》皆是樂府曲名,見于《樂府詩集》和《教坊記》。碑文中稱《長命女》和《西涼》兩曲為唐玄宗和公主所舞,《安公子》為李憲作,《蘭陵王》為李范弄,這四曲或舞或弄或作,都沒有曲辭的記載。他們當(dāng)時尚年幼,自己作辭的可能亦不大,也許是歌唱他人的曲辭,也許只是彈奏曲子,隨樂舞蹈而已。

沈佺期、崔日用、楊廷玉《回波詞》,唐中宗朝優(yōu)人《回波詞》一首

孟棨《本事詩·情感第一》:“沈佺期以罪謫,遇恩,復(fù)官秩,朱紱未復(fù)。嘗內(nèi)宴,群臣皆歌《回波樂》,撰詞起舞,因是多求遷擢。佺期詞曰:‘回波爾似佺期,流向嶺外生歸。身名已蒙齒錄,袍笏未復(fù)牙緋?!凶诩匆跃p魚賜之。崔日用為御史中丞,賜紫。是時佩魚須有特恩,亦因內(nèi)宴,中宗命群臣撰詞,日用曰:‘臺中鼠子直須諳,信足跳梁上壁龕。倚翻燈脂污張五,還來齧帶報韓三。莫浪語,直王相,大家必若賜金龜,賣卻貓兒相賞?!凶谝嘁跃p魚賜之?!?sup>[24]

沈佺期此詩在《太平廣記》《全唐詩話》等文獻中首句皆為“回波爾時”,而非《本事詩》的“回波爾似”?!稑犯娂肥绽罹安痘夭贰芬皇?,亦引《本事詩》,未收沈佺期詩,不知為何。沈佺期《回波詞》亦見于《全唐詩》卷九十七。崔日用所作《全唐詩》收為《乞金魚詞》。

《新唐書·崔日用傳》載:“神龍中,鄭普思納女后宮,日用劾奏,中宗初不省,廷爭切至,普思由是得罪。時諸武若三思、延秀及楚客等權(quán)寵交煽,日用多所結(jié)納,驟拜兵部侍郎。宴內(nèi)殿,酒酣,起為《回波舞》,求學(xué)士,即詔兼修文館學(xué)士?!?sup>[25]《新唐書》所載崔日用為《回波舞》,但未記錄歌辭。

《朝野僉載》載:“又蘇州嘉興令楊廷玉,則天之表侄也,貪狠無厭,著詞曰:‘回波爾時廷玉,打獠取錢未足。阿姑婆見作天子,傍人不得棖觸?!?sup>[26]此詞廷玉自作的可能性不大,蓋時人諷刺之作。

《全唐詩》收錄唐中宗朝優(yōu)人《回波詞》一首:“回波爾時栲栳,怕婦也是大好。外邊只有裴談,內(nèi)里無過李老?!币嘁妼⒋嗽娛諡椤芭嵴劇敝?。

景龍中,唐中宗游興慶池,侍宴者為求官爵而唱下兵詞

劉餗《隋唐嘉話》載:“景龍中,中宗游興慶池,侍宴者遞起歌舞,并唱下兵詞,方便以求官爵。給事中李景伯亦起唱曰:‘回波爾時酒卮,兵兒志在箴規(guī)。侍宴既過三爵,喧嘩竊恐非宜?!谑悄肆T坐?!?sup>[27]

唐中宗時侍宴者為求官爵所唱的下兵詞,未嘗見于《樂府詩集》和《教坊記》的樂府曲調(diào)中,其所唱曲辭文獻亦不載。任半塘《唐聲詩》認為《下兵詞》是《回波樂》的另一稱謂,[28]但《樂府詩集》中并未見“下兵詞”這一曲調(diào),可能是普通士兵演唱的曲辭的統(tǒng)稱,而其曲調(diào)屬于《回波樂》。

李行言的《駕車西河》《步虛歌》

《舊唐書·郭山惲傳》:“時中宗數(shù)引近臣及修文學(xué)士,與之宴集,嘗令各效伎藝,以為笑樂?!o事中李行言唱《駕車西河》,中書舍人盧藏用效道士上章。山惲獨奏曰:‘臣無所解,請誦古詩兩篇。’帝從之,于是誦《鹿鳴》《蟋蟀》之詩。奏未畢,中書令李嶠以其詞有‘好樂無荒’之語,頗涉規(guī)諷,怒為忤旨,遽止之?!?sup>[29]

計有功《唐詩紀事》亦載此事,與《舊唐書》同,又言:“行言,隴西人,兼文學(xué)干事,《函谷關(guān)詩》為時所許。中宗時為給事中,能唱《步虛歌》,帝七月七日御兩儀殿會宴,帝命為之,行言于御前長跪作三洞道士青詞歌數(shù)曲,貌偉聲暢,上頻嘆美?!?sup>[30]

關(guān)于《步虛詞》,《樂府詩集》引《樂府解題》曰:“《步虛詞》,道家曲也,備言眾仙縹緲輕舉之美。”《步虛詞》是樂府曲調(diào)無疑。由《唐詩紀事》載“行言于御前長跪作三洞道士青詞歌數(shù)曲”可見,李行言擅長作道家歌曲?!稑犯娂泛汀度圃姟匪铡恫教撛~》中無李行言作,李行言所唱曲辭是他人之作,還是自己所寫,無從得知?!恶{車西河》曲調(diào),《樂府詩集》《教坊記》等書均未載,但有《長命西河女》《西河獅子》《西河劍氣》等?!拔骱印敝更S河以西的地區(qū),《過秦論》:“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睅в小拔骱印倍值臉犯{(diào),可能與“西河”這一地域有關(guān)。《駕車西河》是否同《西河獅子》等曲調(diào)一樣是樂府曲調(diào),不得而知。李行言是隴西人,隴西屬于西河范圍,李行言能唱《駕車西河》也很自然。李行言所唱《駕車西河》曲辭不傳。

唐中宗景龍四年李嶠、李乂、徐彥伯、趙彥昭、蘇颋撰《桃花行》

《太平御覽》卷九百六十七引唐《景龍文館記》曰:“(景龍)四年春,上宴于桃花園,群臣畢從。學(xué)士李嶠等各獻桃花詩,上令宮女歌之,辭既清婉,歌仍妙絕。獻詩者舞蹈稱萬歲。上敕太常簡二十篇入樂府,號曰《桃花行》?!?/p>

《景龍文館記》中明確稱“入樂府,號曰《桃花行》”,說明《桃花行》是一樂府曲調(diào)?!稑犯娂肺词沾苏{(diào),李嶠等人的詩作見于《全唐詩》卷二十八雜曲歌辭。

宋之問《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yīng)制》

尤袤《全唐詩話》載:“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賦詩,群臣應(yīng)制百余篇。帳殿前結(jié)彩樓,命昭容選一篇為新翻御制曲。從臣悉集其下,須臾,紙落如飛,各認其名而懷之。既退,惟沈宋二詩不下。移時,一紙飛墜,競?cè)《^,乃沈詩也?!沃畣栐娫唬骸涸レ`池近,滄波帳殿開。舟凌石鯨動,槎拂斗?;?。節(jié)晦蓂全落,春遲柳暗催。象溟看浴景,燒劫辯沉灰。鎬飲周文樂,汾歌漢武才。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31]群臣所作“選一篇為新翻御制曲”,是為入樂編之樂府,宋之問詩名為《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yīng)制》并未見收于《樂府詩集》,但從記載中可以確定此詩應(yīng)屬于樂府近代曲辭一類。

郭元振作《古劍歌》一篇

《新唐書·郭元振傳》:“郭震,字元振,魏州貴鄉(xiāng)人,以字顯?!蝹b使氣,撥去小節(jié),嘗盜鑄及掠賣部中口千余,以餉遺賓客,百姓厭苦。武后知所為,召欲詰,既與語,奇之,索所為文章,上《寶劍篇》,后覽嘉嘆,詔示學(xué)士李嶠等,即授右武衛(wèi)鎧曹參軍,進奉宸監(jiān)丞?!?sup>[32]

郭元振上《寶劍篇》一事在張說的《兵部尚書代國公贈少保郭公行狀》一文中亦有記載:“十八擢進士第,其年判入高等,時輩皆以校書正字為榮,公獨請外官,授梓州通泉尉,至縣,落拓不拘小節(jié),嘗鑄錢,掠良人財,以濟四方,海內(nèi)同聲合氣,有至千萬者。則天聞其名,驛征引見,語至夜,甚奇之。問蜀川之跡,對而不隱,令錄舊文,乃上《古劍歌》,其詞曰……則天覽而佳之,令寫數(shù)十本,遍賜學(xué)士李嶠、閻朝隱等。遂授右武衛(wèi)胄曹右控鶴內(nèi)供奉,尋遷奉宸監(jiān)丞。”[33]張說言郭元振所上之文為《古劍歌》,《古劍歌》即是《寶劍篇》,應(yīng)該是同文異名。

《古劍歌》或是《寶劍篇》未收入《樂府詩集》《教坊記》的樂府曲調(diào)中,但是與之相近的名為《古劍行》的曲調(diào),在鄭樵的《通志》和梅鼎祚的《古樂苑·衍錄卷一》收在了“鼓角橫吹曲”內(nèi)。[34]雖然已知《古劍行》入“鼓角橫吹曲”是誤收,[35]但是《古劍行》為樂府曲調(diào)這一點還是可能的。樂府曲調(diào)常以歌、篇、行、吟等為題,那么《古劍歌》就和《古劍行》一樣也應(yīng)該是樂府曲調(diào)的名稱。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已將《寶劍篇》作為一篇樂府詩加以品評:“《寶劍篇》英氣逼人,自是磊落丈夫本色。獨其樂府詩,又何凄艷動人也。誰謂兒女情長,則英雄氣短乎?”[36]

郭元振的《古劍篇》見《全唐詩》卷六十六,注“一作寶劍篇”?!度圃姟分羞€有李嶠的《寶劍篇》和韋應(yīng)物的《古劍行》。

第二節(jié) 樂府雜詩考

在初唐樂府詩的補錄中補貞觀中太常《宴樂》五調(diào)歌詞各一卷,五調(diào)歌詞多選“近代詞人雜詩”,《舊唐書·音樂志》載:

(開元)二十五年……時太常舊相傳有宮、商、角、徵、羽《宴樂》五調(diào)歌詞各一卷,或云貞觀中侍中楊恭仁妾趙方等所銓集,詞多鄭、衛(wèi),皆近代詞人雜詩,至縚又令太樂令孫玄成更加整比為七卷。[37]

開元年間,太常寺內(nèi)傳有《宴樂》五調(diào)歌詞各一卷,是“貞觀中侍中楊恭仁妾趙方等所銓集,詞多鄭、衛(wèi),皆近代詞人雜詩”。“近代詞人”自然是指貞觀年間的詞人作家。既然貞觀詞人所作的雜詩可以作為朝廷宴樂的歌詞,雜詩作為一種詩歌樣式與樂府詩應(yīng)該有著某些關(guān)聯(lián)。

一 雜詩的界定

許慎《說文解字》對“雜”作解曰:“雜,五彩相會,從衣集聲,徂合切。”[38]“雜”字的本意是指各種色彩和花紋交會在一起,引申為錯綜、混雜等意。如《文心雕龍·情采》:“五色雜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sup>[39]

由“雜”而至“雜詩”,不再是簡單的混雜之意?!段倪x》中有雜詩一類,包括古詩十九首、李少卿與蘇武詩、蘇子卿詩等,從目錄來看是那些失去作者或者是失去題名的詩歌。日人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南卷》云:“雜詩者,古人所作,元有題目,撰入《文選》,《文選》失其題目,古人不詳,名曰雜詩?!?sup>[40]很明顯,遍照金剛對“雜詩”的界定很明確,就是指收入《文選》的佚名詩?!段倪x》中失去作者姓名的所謂雜詩,其意義僅限于《文選》及彼時的詩集,比如《玉臺新詠》中亦有類似的收錄,從時限上看僅限于唐以前的雜詩。

而并非所有的雜詩都是佚名詩,自唐代始,雜詩的狀況發(fā)生了一些明顯的變化。詩人亦把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歌稱為雜詩,這樣的雜詩至少不再是佚名的了。如《全唐文》載蕭穎士《贈韋司業(yè)書》言:“雜詩五首,謹以奉投,聊用代情,不近文律耳。”[41]元稹《進詩狀》進所作“《雜詩》十卷”。杜牧《上宣州崔大夫書》曰:“今謹錄雜詩一卷獻上,非敢用此求知,蓋欲導(dǎo)其志,無以為先也。”[42]蕭穎士、元稹、杜牧皆稱自己的詩作為“雜詩”,顯然,他們的雜詩有明確的作者,而且亦非失去了題名。而雜詩含義上的進一步演進,則可從元稹的《進詩狀》中窺見。長慶八年(821),元稹自編《雜詩》十卷,奉旨進獻唐穆宗,其狀云:

右,臣面奉圣旨,令臣寫錄《雜詩》進來者?!瓫r臣九歲學(xué)詩,少經(jīng)貧賤,十年謫宦,備極恓惶,凡所為文,多因感激。故自古風(fēng)詩至古今樂府,稍存寄興,頗近謳謠,雖無作者之風(fēng),粗中遒人之采;自律詩百韻至于兩韻七言,或因朋友戲投,或因悲歡自遣,既無六義,皆出一時,詞旨繁蕪,倍增慚恐。今謹隨狀陳進,無任戰(zhàn)汗屏營之至。[43]

元稹所進《雜詩》十卷,包括古風(fēng)、古今樂府、律詩等詩歌樣式,其抒發(fā)的情感“或因友朋戲投,或因悲歡自遣”而難以一致,其內(nèi)容“既無六義,皆出一時,詞旨繁蕪”。這樣的一些詩歌被命名為“雜詩”而輯為十卷,可知,雜詩是指那些體式、情感和內(nèi)容都呈現(xiàn)出繁雜特點的詩歌。

前論《文選》有雜詩一目,其中王粲《雜詩》,李善注曰:“雜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雜也。”李周翰注曰:“興致不一,故云雜詩。”[44]即興致不一、不拘于慣例、遇物即言的詩歌。六臣注雜詩的著眼點不在于是否有作者或者詩名,而是詩歌的情感內(nèi)容?!段倪x》或《玉臺新詠》中收錄的雜詩,無作者、無詩題是其顯著的特點,失題失名是因為流傳中的亡佚,如應(yīng)璩《百一詩》,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按曰:“應(yīng)璩《百一詩》,《文選》僅保一完篇,其余皆已亡佚,《詩紀》搜輯逸詩亦僅有三篇。然考各書多引應(yīng)氏新詩,此新詩即《百一詩》也,而他書所引雜詩亦往往又名新詩,則《詩紀》所載雜詩實亦原出百一?!?sup>[45]因散逸失傳,應(yīng)璩的《百一詩》在其他選集中亦被稱為新詩或者雜詩。李善等人注《雜詩》不顧其失題失名之顯著特征,而多從情感表達處著眼,緣于唐人關(guān)于雜詩的概念已然改變。唐代詩人以“雜詩”為題進行的詩歌創(chuàng)作,不再是因詩歌的流傳和輯錄而名。因而,唐人所謂之雜詩偏重于詩歌的情感抒發(fā)、內(nèi)容體式等方面的繁雜不一。唐及后世的雜詩多取此意,往往輯為數(shù)章,“隨所興觸,一章一意,分觀錯雜”,如杜甫之《秦州雜詩》,龔自珍之《己亥雜詩》等。[46]

二 樂府雜詩的特點

太常舊傳《宴樂》五調(diào)歌辭,是貞觀中楊恭仁妾趙方等所銓集的近代詞人雜詩,這樣的雜詩與前論唐代詩人創(chuàng)作之雜詩有別,姑且稱之為“樂府雜詩”。盧照鄰曾作《樂府雜詩序》,其中敘成書經(jīng)過及作序的緣由時曰:

樂府者,侍御史賈君之所作也?!?/p>

九成宮者,信天子之殊庭,群仙之一都也。……

平恩公當(dāng)朝舊相,一顧增榮。親行翰墨之林,先標唱和之雅。于是懷文之士,莫不向風(fēng)靡然。動麟閣之雕章,發(fā)鴻都之寶思。云飛綺札,代郡接于蒼梧;泉涌華篇,岷波連于碣石。萬殊斯應(yīng),千里不違。同晨風(fēng)之窎北林,似秋水之歸東壑。洋洋盈耳,豈徒懸魯之音;郁郁文哉,非復(fù)從周之說。故可論諸典故,被以笙鏞。

爰有中山郎馀令,雅好著書,時稱博物。探亡篇于古壁,征逸簡于道人。撰而集之,命余為序?!惨话僖黄?,分為上下兩卷。俾夫舞雩周道,知《小雅》之歡娛;擊壤堯年,識太平之歌詠云爾。[47]

由盧照鄰此序可知,天子幸九成宮,“侍御史賈君”“平恩公”等“群公百僚”跟隨并賦樂府歌詩,詩人們“動麟閣之雕章,發(fā)鴻都之寶思”,描寫景物之美好,抒發(fā)游覽之情,后經(jīng)“中山郎馀令”“撰而集之”,成《樂府雜詩》二卷。這里的樂府雜詩是“遇物即言”的即興之作,不僅如此,能稱之為樂府,是因為“洋洋盈耳,豈徒懸魯之音;郁郁文哉,非復(fù)從周之說。故可論諸典故,被以笙鏞。”其樂比魯國之音美妙,其詩比周代之文更有文采,可以列于朝廷典制,亦可配以音樂、播之管弦。故而,樂府雜詩除了具有雜詩“遇物即言”的特點外,還是可以配音樂、被管弦的。

雜詩入樂、播之管弦是有例可見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風(fēng)林類選小詩》提要有言:“邊塞類中蓋嘉運《伊州歌》,乃沈佺期五言律詩前半首?!w當(dāng)時采以入樂,取聲律而不論文義。”[48]《伊州歌》裁沈佺期一首五律而成,此歌取沈佺期《雜詩四首》其四的前半首。從被之管弦的角度來看,“宴樂五調(diào)歌詞”所用“近代詞人雜詩”應(yīng)該與沈佺期《雜詩》相類,是適合入樂的詩作。《提要》所言“蓋當(dāng)時采以入樂,取聲律而不論文義”,是否采之入樂,不看詩歌的內(nèi)容,而看詩歌的聲律。顯然,對聲律有嚴格要求的近體詩更便于入樂,那么,用于宴樂歌辭的“雜詩”聲律上可能更為嚴格整齊。貞觀五調(diào)歌詞未能留存,無法考察其聲律?,F(xiàn)輯《全唐詩》中以樂府新歌、樂府雜詞、樂府新詩為名的詩歌如下:

青樓綺閣已含春,凝妝艷粉復(fù)如神。細細輕裙全漏影,離離薄扇詎障塵。樽中酒色恒宜滿,曲里歌聲不厭新。紫燕欲飛先繞棟,黃鶯始哢即嬌人。撩亂垂絲昏柳陌,參差濃葉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園明月輪。(謝偃《樂府新歌應(yīng)教》)

紫禁梨花飛雪毛,春風(fēng)絲管翠樓高。城里萬家聞不見,君王試舞鄭櫻桃。

蟬鬢紅冠粉黛輕,云和新教羽衣成。月光如雪金階上,迸卻頗梨義甲聲。

不耐檐前紅槿枝,薄妝春寢覺仍遲。夢中無限風(fēng)流事,夫婿多情亦未知。(劉言史《樂府雜詞三首》)

一聲盧女十三弦,早嫁城西好少年。不羨越溪歌者苦,采蓮歸去綠窗眠。(徐凝《樂府新詩》)

以上詩歌雖不以“樂府雜詩”為名,但題目相似,或可看作是與樂府雜詩同類的詩歌樣式。其中劉言史和徐凝之作是標準的近體,謝偃是唐初詩人,其作雖然不是近體,但亦押平聲韻,且多為律句。

樂府雜詩具有播之管弦的性質(zhì),而且為了便于入樂,多采用聲律更為嚴整的近體形式。宴樂五調(diào)歌詞作于貞觀年間,其時近體詩的創(chuàng)作尚未定型,但在體式上已多用律句并注意粘對。盧照鄰《樂府雜詩序》作于唐高宗乾封(666)至上元(674)年間,[49]此時四杰等人創(chuàng)作了更多合律的詩歌。初唐時期的詩人,尤其是宮廷詩人,如上官儀、杜審言、沈宋等,在頻繁的朝廷宴飲、賦詩獻藝中將近體詩的創(chuàng)作臻于完善。沈佺期的《雜詩》被截取入樂并非偶然,這是初唐樂府詩創(chuàng)作與近體詩形成有著必然聯(lián)系的生動體現(xiàn),同時也是“雜詩”這種詩歌樣式與樂府詩有著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有力證明。

從上引《全唐詩》樂府雜詩中,還可以看出《舊唐書》所記載貞觀中“《宴樂》五調(diào)歌詞”的另外一個特點,即“詞多鄭、衛(wèi)”?!班嵭l(wèi)”之詞是指歌辭語言的浮華輕靡。上引詩歌無一不是描寫兒女情愛的,其語意輕靡,風(fēng)格軟媚,正乃與五調(diào)歌詞同樣的“鄭衛(wèi)”之音。

另外,上引李善注“雜詩”言:“雜者,不拘流例”,所謂“不拘流例”即不拘泥于流傳下來的慣例,進一步言之,“雜”就有求新、創(chuàng)新之意。此層含義從“雜”字的本意亦可推見,雜乃“五彩相會”,五顏六色、夾雜錯綜則會現(xiàn)出醒目、新穎的結(jié)果,所以,“新”應(yīng)是“雜”所具有的一個屬性。前引應(yīng)璩《百一詩》逯欽立按曰:“然考各書多引應(yīng)氏新詩,此新詩即《百一詩》也,而他書所引雜詩亦往往又名新詩?!痹谠姼璧氖珍浿小半s詩”和“新詩”經(jīng)常會混用,那么,“雜”有“新”意也是順理成章的?!半s”的這一特點亦具備于“樂府雜詩”中,《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列《樂府詩集》一百卷:

晁氏曰:皇朝郭茂倩編次。取古今樂府,分十二門:郊廟歌辭十二,燕射歌辭三,鼓吹曲辭五,橫吹曲辭五,相和歌辭十八,清商曲辭八,舞曲歌辭五,琴曲歌辭四,雜曲歌辭十八,近代曲辭四,雜謠歌辭七,雜樂府詞十一,通為百卷,包括傳記、辭曲,略無遺軼。[50]

晁公武論郭茂倩《樂府詩集》大概,對其十二類曲辭中的最后一類稱為“雜樂府詞”,而《樂府詩集》此類標為“新樂府辭”,郭茂倩題解曰:“新樂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辭實樂府,而未常被于聲,故曰新樂府也?!?sup>[51]晁公武不稱新樂府,而稱雜樂府,實則雜即為新,雜樂府即新樂府。那么,樂府雜詩就是一種新形式的樂府詩。

按照這樣的思路,《樂府詩集》中與“雜”有關(guān)的一些問題,似可理清,如所收“近代曲辭”一類,郭茂倩言:“近代曲者,亦雜曲也,以其出于隋、唐之世,故曰近代曲也?!?sup>[52]其“近代曲者,亦雜曲也”一語,使論者往往關(guān)聯(lián)“雜曲歌辭”一類,進而不得不區(qū)分近代曲辭與雜曲歌辭。其實,此處雜曲的“雜”可作“新”解,近代曲就是一種產(chǎn)生于隋唐時代的新曲。

樂府雜詩被冠以“樂府”二字,在于其“編入樂府,被之管弦”的特征,這是與南北朝時期佚名的雜詩以及唐代內(nèi)容不一、時間不定的雜詩最為根本的區(qū)別。但是,樂府雜詩亦是由南北朝時期的雜詩發(fā)展而來,仍然具有雜詩龐雜隨興的特點,貞觀《五調(diào)歌詞》的收錄情況顯然是可以說明這一點的。

三 樂府雜詩的音樂形式

《舊唐書》在敘述舊傳宴樂五調(diào)歌詞的情況后,有這樣一段論述:

又自開元已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其孫玄成所集者,工人多不能通,相傳謂為法曲。今依前史舊例,錄雅樂歌詞前后常行用者,附于此志。其五調(diào)法曲,詞多不經(jīng),不復(fù)載之。[53]

此段話表明了《舊唐書》的如下觀點:一是貞觀時期的宴樂五調(diào)歌詞,因為經(jīng)歷了開元年間的“雜用胡夷里巷之曲”,所以在寫作《舊唐書》的五代時候,樂工已經(jīng)不懂曲譜,不能演唱了;二是對于五調(diào)歌辭的音樂性質(zhì),《舊唐書》的記載比較模糊,其“相傳謂為法曲”一語透出了不確定;三是按照著史舊例,此處應(yīng)錄雅樂歌辭,《舊唐書》雖將宴樂五調(diào)看做雅樂,但因為“詞多不經(jīng)”,所以只作敘述,而未列歌詞。

法曲起源于隋,是在清樂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因唐玄宗的喜愛而得以盛行起來。唐代燕樂流行,燕樂有十部伎,其二為清商部,法曲是在清商樂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太常寺掌管朝廷雅樂和燕樂十部,燕樂十部當(dāng)屬俗樂。貞觀年間的燕樂五調(diào)屬太常寺,應(yīng)歸入朝廷俗樂范疇。但是,唐開元二年(714)朝廷音樂機構(gòu)發(fā)生了變化,《文獻通考·樂考》載:

舊制:雅俗之樂,皆隸太常。玄宗精曉音律,以太常禮樂之司,不應(yīng)典倡優(yōu)雜伎,乃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樂。命右驍衛(wèi)將軍范及為之使,又選樂工數(shù)百人,自教法曲于梨園,謂之“皇帝梨園弟子”。又教宮女使習(xí)之。選伎女置宜春院,給賜其家。禮部侍郎張廷珪上疏,深以鄭聲為戒。上嘉賞之,而不能用。[54]

太常寺本掌管雅俗之樂,但唐玄宗認為以太常來掌“倡優(yōu)雜伎”有顯失禮,所以另設(shè)教習(xí)俗樂的機構(gòu)——教坊,教坊所轄梨園是唐玄宗“自教法曲”之處。《新唐書》載:“宮女?dāng)?shù)百,亦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币舜涸阂鄬俳谭唬瑢iT教授宮女。這樣,教坊升與太常并行,掌管朝廷俗樂。而“禮部侍郎張廷珪上疏,深以鄭聲為戒”,俗樂是鄭衛(wèi)之音,應(yīng)該鑒戒,但唐玄宗對張廷珪上疏的態(tài)度是“嘉賞之,而不能用”,說歸說做歸做,置之不理。貞觀時期的燕樂五調(diào)歌辭相傳為“法曲”,那么,在開元二年(714)之前燕樂五調(diào)法曲屬太常寺,之后法曲歸教坊,與燕樂完全脫離,不屬燕樂十部,且明確為朝廷的俗樂。

天寶十三年(754),唐玄宗下令將教坊道調(diào)法曲與胡部新聲合奏,《新唐書》有載:

而天寶樂曲,皆以邊地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后又詔道調(diào)、法曲與胡部新聲合作。[55]

劉崇德先生《燕樂新說》解釋“法曲與胡部新聲合奏”一史實曰:“《唐會要》所錄唐樂部分為雅樂、燕樂、諸樂(法曲、道調(diào)曲、云韶樂)、散樂(法術(shù)雜技類)四部,教坊之道調(diào)法曲與燕樂猶各有部當(dāng)?!绱朔诸惒簧鹾侠?,故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詔令道調(diào)法曲與胡部新聲合奏,蓋其皆為宮廷宴樂,皆為唐代俗樂。”[56]燕樂十部伎本是以胡部新聲為基礎(chǔ),道調(diào)法曲與胡部新聲的合奏就是法曲與燕樂的交融。至此,法曲雖然與燕樂隸屬不同的機構(gòu),因為都是宮廷宴享俗樂,所以實際上二者相互融合而共同演奏了。

法曲與胡部新聲合奏的第二年,即天寶十四年(755),發(fā)生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起于胡人安祿山,因此史上常常將這兩件事聯(lián)系起來,《樂府詩集》“新樂府辭”部分郭茂倩注元稹《法曲》曰:

白居易傳曰:“法曲雖似失雅音,蓋諸夏之聲也,故歷朝行焉?!碧X┧螞W傳漢中王舊說曰:“玄宗雖雅好度曲,然未嘗使蕃漢雜奏。天寶十三載,始詔道調(diào)法曲,與胡部新聲合作。識者深異之。明年冬而安祿山反?!?sup>[57]

法曲雖然不是雅樂,但也是華夏之聲,天寶十三年(754)法曲與胡部新聲相雜一舉,恰逢安史之亂。元稹《法曲》言:“雅弄雖云已變亂,夷音未得相參錯。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膻滿咸、洛?!逼洹读⒉考俊芬嘌裕骸八螞W嘗傳天寶季,法曲胡音忽相和。明年十月燕寇來,九廟千門虜塵涴?!狈ㄇc胡樂相摻雜,其俗樂的特征更顯著了,但是把安史之亂歸罪于一部樂曲,實難成立。

中唐以后直至晚唐,由于對華夏正聲的提倡,法曲逐漸由俗樂而向雅樂轉(zhuǎn)變。白居易作新樂府五十篇,其序曰:“《七德舞》以陳王業(yè),《法曲》以正華聲……”其《法曲》云:

法曲法曲歌大定,積德重熙有余慶,永徽之人舞而詠。法曲法曲舞《霓裳》,政和世理音洋洋,開元之人樂且康。法曲法曲歌堂堂,堂堂之慶垂無疆,中宗、肅宗復(fù)鴻業(yè),唐祚中興萬萬葉。法曲法曲合夷歌,夷聲邪亂華聲和,以亂干和天寶末,明年胡塵犯宮闕。乃知法曲本華風(fēng),茍能審音與政通。一從胡曲相參錯,不辨興衰與哀樂。愿求牙、曠正華音,不令夷夏相交侵。[58]

唐肅宗為唐代帶來了中興,而中興的大唐王朝的法曲卻還不是“華風(fēng)”,因此“愿求牙、曠正華音,不令夷夏相交侵”,殷切希望能夠改變法曲與“胡曲相參錯”的現(xiàn)狀,從而確立華夏之聲。在白居易看來,正華聲是在政治上確立華夏統(tǒng)治地位的基礎(chǔ)。唐文宗時,又有奏法曲的記載,見《舊唐書》李訓(xùn)本傳:

大和八年,(李訓(xùn))自流人補四門助教,召入內(nèi)殿,面賜緋魚。其年十月,遷國子《周易》博士,充翰林侍講學(xué)士。入院日,賜宴,宣法曲弟子二十人就院奏法曲以寵之。兩省諫官伏閣切諫,言訓(xùn)奸邪,海內(nèi)聞知,不宜令侍宸扆,終不聽。[59]

李訓(xùn)被唐文宗“待以殊寵”,表現(xiàn)就是在他入翰林院之時,“賜宴,宣法曲弟子二十人就院奏法曲”,此舉招致非議。此時的法曲雖然仍是用于宴會,但其地位顯然已經(jīng)很高了,至少不是任何宴會都可以演奏的,否則為李訓(xùn)奏法曲也不會表現(xiàn)出“殊寵”。晚唐五代時人段安節(jié)撰《樂府雜錄》,其錄“雅樂部”有言:

次有登歌,皆奏法曲:御殿,即奏《凱安》、《廣平》、《雍熙》三曲;宴群臣,即奏□□、□□、《鹿鳴》三曲。近代內(nèi)宴即全不用法樂也。郊天及諸壇祭祀,即奏《太和》、《沖和》、《舒和》三曲。凡奏曲,登歌先引,諸樂逐之。[60]

皇帝臨朝、宴群臣、祭祀這樣的活動皆奏法曲,雖未明確將法曲列入雅樂部,至少說明朝廷的雅樂部中已有法曲演奏。

理清了法曲在唐代的發(fā)展變化,就可以解釋《舊唐書》對五調(diào)歌辭音樂性質(zhì)的不確定。由于《舊唐書》的成書在五代時期,當(dāng)時人們是把法曲作為雅樂來認識的,以這樣的觀念來看待“詞多鄭、衛(wèi)”“詞多不經(jīng)”的“宴樂五調(diào)歌詞”,定是與晚唐時期作為雅樂登歌的法曲絕不相類,自然會對這樣的法曲產(chǎn)生疑問,所以只能說“相傳謂為法曲”,即使將其列入雅樂部分,但也未著其辭。

有關(guān)法曲的曲目見于諸多文獻,如《唐會要》記載了法曲曲調(diào)十二章,據(jù)丘瓊蓀《燕樂探微》考證,法曲曲目有二十五個,[61]而宴樂五調(diào)歌詞未知包括哪些法曲曲目。

此外,還需說明一點,據(jù)記載可知《宴樂》五調(diào)歌辭是法曲,而諸如盧照鄰作《樂府雜詩序》的樂府雜詩二卷、《全唐詩》中的樂府雜詞、樂府新詩等,缺乏相關(guān)文獻,無法確定其音樂形式。

第三節(jié) 古意詩論

詩歌史上有一個值得關(guān)注的現(xiàn)象,即有一類詩歌,或題名“某某古意”,或徑以“古意”為題,且易被當(dāng)做樂府詩而被收錄。如初唐詩人盧照鄰的《長安古意》是一首名篇,被《文苑英華》收為樂府詩;沈佺期的《古意呈補闕喬知之》被《樂府詩集》所收,題名《獨不見》。二人詩作的共同之處是都以“古意”為題,那么以“古意”為題的詩歌收為樂府,或亦可透露出其與樂府詩的某種關(guān)聯(lián)。

實際上,詩歌中有以“古意”為題的詩,可稱之為古意詩。自嵇康作第一首古意詩始,后世歷代皆有古意詩作。總體來看,古意詩的數(shù)量不是很多,至唐代共有一百余首,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對古意詩歌的創(chuàng)作熱情比較高,在很多詩人的詩集中都能找到一兩首古意詩,而且文學(xué)史上分量較重的詩人如李白、白居易、韓愈等都有古意詩作,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古意詩已經(jīng)成為相對固定的一種特定詩歌樣式。

一 詩論中“古意”的含義

“古意”不僅可以作為詩題,而且“古意”一詞還常常被用于詩論中。最早以“古意”論詩的是鍾嶸的《詩品》:“齊高帝詩,詞藻意深,無所云少。張景云雖謝文體,頗有古意。至如王師文憲,既經(jīng)國圖遠,或忽是雕蟲?!薄对娖贰反颂幍乃^“古意”是與“文體”對舉而言的?!对娖贰分?,曹植詩備為鍾嶸所推崇,其論曹植詩曰:“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zhì)。”[62]鍾嶸重點指出曹植詩“體被文質(zhì)”,評價其詩能夠達到文質(zhì)彬彬、文質(zhì)兼善。而說到張景云詩則曰“雖謝文體,頗有古意”,意在指出張景云詩雖然沒能做到“體被文質(zhì)”,但是很有古意。鍾嶸所論“古意”的含義應(yīng)該是指詩歌除了“體被文質(zhì)”之外的內(nèi)容,即除了詩歌的形式和內(nèi)容之外的,詩歌的風(fēng)格和韻味等方面的內(nèi)容。鍾嶸之后以“古意”論詩者大有人在,而“古意”的含義也有了進一步變化。

其一,“古意”有了規(guī)范和評價古體詩寫作的功能。古體詩不似近體詩,需遵守一定的格律要求,但是古體詩亦有一定的寫作規(guī)范,包括聲韻、平仄等,對古體詩這方面的創(chuàng)作標準,論詩者往往以“古意”來指評。如謝榛的《四溟詩話》:

陳思王《美人篇》云:“珊瑚間木難?!薄扒筚t良獨難?!贝似獌捎谩半y”字為韻。謝康樂《述祖德》詩云:“展季救魯人?!薄皠钪竟式^人?!贝艘鄡捎谩叭恕弊譃轫崱N簳x古意猶存,而不泥聲韻。

子建詩多有虛字用工處,唐人詩眼本于此爾。若“朱華冒綠池”、“時雨凈飛塵”、“松子久吾欺”、“列坐竟長筵”、“嚴霜依玉除”、“遠望周千里”,其平仄妥帖,尚有古意。[63]

謝榛列舉曹植和謝靈運詩的用韻,稱“魏晉古意猶存,而不泥聲韻”,魏晉時期的古體詩用韻但又不泥于聲韻,這是其古意所在。還舉唐詩中虛字用得較好的詩句,認為其本于曹植詩,“平仄妥帖,尚有古意”。如古體詩的用字和平仄合乎規(guī)范的,用得好,那么這些唐代詩人所作的古體詩就有古意。謝榛把古意的含義具體到了古體詩的用韻、用字、平仄等寫作要求上。

寫作規(guī)范的不同是區(qū)分古體詩與近體詩的根本,因而以古意指評古體詩的寫作規(guī)范。李東陽《麓堂詩話》言:“古詩與律不同體,必各用其體乃為合格。然律猶可間出古意,古不可涉律?!?sup>[64]在這里,“體”是指詩歌的形式,古詩和律詩需遵循各自對形式的要求,不可逾界,然而當(dāng)律詩應(yīng)用古體的某些寫作規(guī)范的時候,就能夠“間出古意”。楊慎《升庵詩話》有論:

雖律也,而含古意,皆起句之妙,可以為法,何必效晚唐哉?

七言律,自初唐至開元,名家如太白浩然韋儲集中,不過數(shù)首,惟少陵獨多至二百首。其雄壯鏗鏘,過于一時,而古意亦少衰矣。[65]

楊慎以古意的多少評定唐律詩的優(yōu)劣,杜甫的七律雖然“雄壯鏗鏘”,但仍被認為古意“少衰矣”,然則,詩歌的風(fēng)格內(nèi)容不是“古意”與否的標準,七律的寫作因為難合古體詩的規(guī)范,所以才欠缺古意。郎瑛《七修類稿》言之更確:“律詩雖始于唐,亦由梁、陳以來駢儷之漸,不若古體之高遠,大抵律詩拘于定體。詩至此而古意微矣?!?sup>[66]律詩“古意微矣”的原因是其“拘于定體”,有了嚴格的格律要求,“不若古體之高遠”。古體詩的高遠也并非是簡單地不講格律的結(jié)果,古體詩亦有自己的寫作規(guī)范,仍要講究用韻、用字、平仄。律詩因追求聲律而形成了與古體詩不同的寫作規(guī)范,從這一方面來說,律詩的古意“微矣”。

其二,“古意”指古詩的立意抒情方式及其質(zhì)實的風(fēng)格。古詩有其獨特的抒情立意方式和樸質(zhì)的風(fēng)格,對這方面的內(nèi)容,詩論家有時以“古意”來指評。如賀裳《載酒園詩話》評陳子昂《送崔著作融從梁王東征》和孫逖《送李補闕充河西節(jié)度判官》二詩言:“唐詩送人之塞下者多矣,惟此二篇,緩私情,急公義,深合古意?!?sup>[67]“緩私情,急公義”是指所抒之情不圉于兒女私情,而是以家國大義為重,此種詩歌的立意是“深合古意”的。朱庭珍《筱園詩話》載:“宋人詩多為賦體,絕少比興,古意浸失。”[68]把詩中運用比興的手法作為判定古意與否的依據(jù),比興少則古意無。喬億《劍溪說詩》論唐人詩曰:“唐人仿古意而不失其正者間見,若杜子美《麗人行》,直書所見,深切著明,尤合乎‘主文譎諫’之義。”[69]唐人詩中有古意者是那些“直書所見,深切著明”之作,即具有表達直切、發(fā)明深著之特點的詩歌。

詩歌從漢魏到南北朝一變,詩論家認為,詩歌的古意漸缺是這一變化的表現(xiàn)。喬億《劍溪說詩》、沈德潛《說詩晬語》有論:

漢詩和平,魏詩激昂,晉詩高處與魏相頡頏,次之則信如劉彥和所謂“輕綺”也。宋詩已有排句,然骨重體拙,古意尚存。齊詩骨秀神清,而力不厚。梁詩高者可匹宋、齊,下者與陳、隋并入唐律矣。陳詩格最下,前不如梁,后不如隋。[70]

詩至于宋,性情漸隱,聲色大開,詩運一轉(zhuǎn)關(guān)也??禈飞窆つ\,明遠廉俊無前,允稱二妙。延年聲價雖高,雕鏤太過,不無沉悶;要其厚重處,古意猶存。[71]

自南朝宋始,詩歌的雕鏤、輕綺、軟媚過重,而厚重拙樸漸缺,漸缺的厚重拙樸正是漢魏古詩所具有的古意古味。詩風(fēng)漸變之時,詩論家對于有古詩之風(fēng)的詩歌不吝指評“古意猶存”,古意在這里更側(cè)重于詩歌的風(fēng)格。詩論中此類古意直指漢魏古詩,而不是更為寬泛的古體詩。

其三,“古意”是指詩歌可以入樂歌唱的特性。以古意來指詩歌入樂歌唱的特性僅在王灼的《碧雞漫志》中出現(xiàn),其言:“唐時古意亦未全喪,竹枝、浪淘沙、拋球樂、楊柳枝,乃詩中絕句,而定為歌曲。故李太白清平調(diào)詞三章皆絕句。元、白諸詩,亦為知音者協(xié)律作歌?!?sup>[72]王灼認為“唐時古意亦未全喪”,其原因在于唐詩中的絕句可以“定為歌曲”,而元、白的諸多詩歌也是可以入樂的。這里,古意是指詩歌入樂的特性。王灼在列舉了唐時男歌者之后,有言:

今人獨重女音,不復(fù)問能否。而士大夫所作歌詞,亦尚婉媚,古意盡矣。[73]

王灼所處的宋代“獨重女音”,不似唐代有很多的男歌者。士大夫們獨為女聲作歌詞,當(dāng)然“尚婉媚”。王灼感嘆宋代的歌詞“古意盡矣”,這里的古意是指唐代歌詞于男女聲皆作的特點,雖然沒有特指詩歌的入樂特性,但也是就其音樂歌唱方面著眼的。

樂府詩是能入樂歌唱的詩歌形式,由入樂而及樂府詩,有的詩論中評論樂府詩時亦用“古意”語,如趙翼《甌北詩話》:

李陽冰序謂唐初詩體,尚有梁、陳宮掖之風(fēng),至青蓮而大變,掃盡無余。然細觀之,宮掖之風(fēng),究未掃盡也。蓋古樂府本多托于閨情女思,青蓮深于樂府,故亦多征夫怨婦惜別傷離之作,然皆含蓄有古意。[74]

趙翼評李白的樂府詩“含蓄有古意”,此古意緣于李白樂府詩的內(nèi)容有同于古樂府之處,古意所指不是古體詩,也不是漢魏古詩,而是古樂府。

二 古意詩辨

古意詩以古意為題,何為古意?日人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南卷》稱:“古意者,非若其古意,當(dāng)何有今意;言其效古人意,斯蓋未當(dāng)擬古?!?sup>[75]古意與今意相對而言,詩人所作之古意詩,其意所指必定早于其生活的時代;且只是效仿古人意,而不是擬古?!段溺R秘府論》此段論述涉及了古意詩概念中兩個重要的問題,一個是以何為“古”,一個是如何能“古”。

當(dāng)然,與“今”相對即為“古”,但古意詩的“古”是有特定階段的,應(yīng)該是指晉代以前,主要是漢魏時期,這個時期是古意詩的“古”所指向的歷史階段。第一首古意詩是嵇康《五言贈秀才詩》,一本作古意。嵇康此詩已稱古意,那么其古意所指必定在其之前。前文總結(jié)詩論中“古意”所指有古體詩、漢魏古詩和漢樂府詩,古意詩的創(chuàng)作與詩論是一致的,是以漢魏詩歌為古。漢魏詩歌中的文人五言詩和漢樂府是古意詩“效仿”的兩類詩歌,試看孟郊的《古意》:

蕩子守邊戍,佳人莫相從。去來年月多,苦愁改形容。上山復(fù)下山,踏草成古蹤。徒言采蘼蕪,十度一不逢。鑒獨是明月,識志唯寒松。井桃始開花,一見悲萬重。人顏不再春,桃色有再濃。捐氣入空房,無憀乍從容。啟貼理針線,非獨學(xué)裁縫。手持未染彩,繡為白芙蓉。芙蓉?zé)o染污,將以表心素。欲寄未歸人,當(dāng)春無信去。無信反增愁,愁心緣隴頭。愿君如隴水,冰鏡水還流。宛宛青絲線,纖纖白玉鉤。玉鉤不虧缺,青絲無斷絕?;剡€勝雙手,解盡心中結(jié)。

孟郊的《古意》詩明顯是效仿了漢詩《上山采蘼蕪》。此外,還有白居易的《古意》詩效仿了古詩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常建的《古意》效仿了古詩十九首的《西北有高樓》等。除了漢代的文人五言詩,漢樂府也是古意詩仿效的對象。關(guān)于仿效樂府詩的問題,之后有詳細論述。

古意詩如何能“古”,《文鏡秘府論》稱:“效仿古人意,而不是擬古?!惫乓馐且Х?,而不是模擬。古意詩的“古”需要與另外兩類與“古”有關(guān)的詩歌區(qū)別開來,一類是擬古詩,一類是詠史詩。

擬古詩,擬,則也,是規(guī)則、模擬的意思。擬古詩始于晉,陸機、江淹、鮑照等皆有擬古詩,《文選》列“雜擬”一類,擬古詩也成為詩體之一。嚴羽《滄浪詩話·詩評》云:“擬古惟江文通最長,擬淵明似淵明,擬康樂似康樂,擬左思似左思,擬郭璞似郭璞?!?sup>[76]擬古詩的特點是惟妙惟肖,務(wù)使與被擬的對象最相像,即越像越好。江淹的擬古詩作得好,是因為他擬誰像誰。分別看江淹的一首擬古詩和一首古意詩:

紈扇如團月,出自機中素。畫作秦王女,乘鸞向煙霧。彩色世所重,雖新不代故。竊愁涼風(fēng)至,吹我玉階樹。君子恩未畢,零落在中路。(《班婕妤詠扇》)

從軍山隴北,長望陰山云。涇渭各異流,恩情于此分。故人贈寶劍,鏤以瑤華文。一言鳳獨立,再說鸞無群。何得晨風(fēng)起,悠哉凌翠氛。黃鵠去千里,垂涕為報君。(《古意報袁功曹詩》)

江淹作《雜體詩三十首》,擬王粲、劉楨、阮籍、嵇康等人詩,《班婕妤詠扇》是其中一首。此詩在句數(shù)、用語、用字等這些形式上都力求與原詩相像,似是孿生姊妹一般?!峨s體詩三十首》序言:“今作三十首詩,效其文體,雖不足品藻淵流,庶亦無乖商榷云爾。”[77]江淹作此組詩是為“效其文體”,他亦承認這樣的詩“不足品藻淵流”,對于詩歌的發(fā)展是沒有什么作用的。江淹的《古意報袁功曹詩》又名《從軍行》,《樂府詩集》題解引《古今樂錄》:相和平調(diào)七曲“六曰《從軍行》”,“傳者五曲”,其中有“左延年‘苦哉’《從軍行》”?!稄能娦小肥菨h樂府流傳的曲調(diào)?!稑犯娂芬噍d:

《樂府解題》曰:“《從軍行》皆軍旅苦辛之辭。”《廣題》曰:“左延年辭云:‘苦哉邊地人,一歲三從軍。三子到敦煌,二子詣隴西。五子遠斗去,五婦皆懷身?!?sup>[78]

江淹的古意詩抒寫了從軍離別的孤苦情懷,效仿了漢樂府《從軍行》的“軍旅苦辛之辭”,但是沒有對古辭作亦步亦趨的模擬。對比同為江淹所作的古意詩和擬古詩,可以看出二者的區(qū)別:首先,古意詩是效仿古詩,擬古詩是模擬古詩,效仿和模擬在追求相似這一方面是一致的,但是古意詩效仿古詩更側(cè)重于意似、神似,而擬古詩模擬古詩則力求貌似、形似。其次,古意詩所效仿的古詩有特定的歷史階段,上文已論,主要是漢魏時期,效仿漢魏時期的文人詩和古樂府,而擬古詩的模擬對象沒有特定的時期,如江淹的《雜體詩三十首》,凡是對早于其生活年代的詩人的模擬,皆可稱作擬古。

古意詩亦與詠史詩不同。自漢代班固作《詠史》之后,歷代不乏詠史之作,《文選》中亦列“詠史”一類。左思的詠史詩較有名,試看其《詠史詩八首》其一:

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著論準過秦,作賦擬子虛。邊城苦鳴鏑,羽檄飛京都。雖非甲胄士,疇昔覽穰苴。長嘯激清風(fēng),志若無東吳。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

左思的《詠史》歌詠賈誼和司馬相如等古人、古事,借以抒寫自己的懷抱。沈德潛《說詩晬語》曰:“太沖詠史,不必專詠一人,專詠一事,己有懷抱,借古人事以抒寫之,斯為千秋絕唱。”[79]詠史詩和古意詩都涉及了“古”,詠史詩中的“古”,或者是“史”,是詩歌的素材,是詩人借以抒發(fā)感情的基點,至于抒發(fā)的感情古不古,則無關(guān)緊要,更多的時候,是在“古”和“史”中生發(fā)出今情、今意。相比而言,古意詩不一定要詠古、詠史,不一定非要在詩歌里加入歷史素材,但卻要有古詩的意味,古詩的風(fēng)格。

綜上所述,古意詩是以效仿古詩之意為特點的詩體,效仿的對象基本上可以限定為漢代的文人詩和古樂府。古意詩效仿的是古詩的立意、抒情和風(fēng)格等內(nèi)容,而不是模擬其形式,也不是借古論今。

三 古意詩的特點及樂府古意詩

古意詩是具有一定創(chuàng)作方式的詩體,與其他詩體一樣,有其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也有其不同的創(chuàng)作形態(tài),如體式亦分為五言、七言、雜言等形式,這些都是探討古意詩詩體不容忽視的方面。

唐代及唐代以前的古意詩發(fā)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兩晉宋齊為初始時期,梁陳為發(fā)展和新變時期,唐代為繁盛時期。

兩晉宋齊時期是古意詩發(fā)展階段中的初始時期,這個時期的古意詩表現(xiàn)出這樣幾個特點:其一,詩作數(shù)量不多,詩題亦多未專稱古意。如嵇康的《五言贈秀才詩》,一本作《古意》,顏峻的《淫思古意詩》、鮑令暉的《古意贈今人詩》、王融的《和王友德元古意二首》、江淹的《古意報袁功曹詩》等。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這樣的詩題還不能稱之為古意詩,僅可看作其發(fā)展的初始階段,在這個階段,古意詩尚未完全形成一種獨立的詩體。其二,古意詩效仿的對象雖然基本上以漢魏古詩為主,但并不嚴格。原因很明顯,兩晉宋齊時期,去古未遠,在時間接續(xù)上,距漢魏較近,其古意詩帶有漢魏古詩的風(fēng)范,是很自然的;另外,在這一階段的詩歌中還有相當(dāng)一部分作品,可明顯看出上承《詩經(jīng)》、楚辭等先秦詩歌的影響。應(yīng)該說,這一特點是此一時期的古意詩所呈現(xiàn)出來的獨有的特色。而且,這種特色基本上也與初始時期古意詩的階段性特點有一致之處。試看嵇康的古意詩《五言贈秀才詩》:

雙鸞匿景曜,戢翼太山崖??故资叮瑫勱栒裼饍x。長鳴戲云中,時下息蘭池。自謂絕塵埃,終始永不虧。何意世多艱,虞人來我維。云網(wǎng)塞四區(qū),高羅正參差。奮迅勢不便,六翮無所施。隱姿就長纓,卒為時所羈。單雄翩獨逝,哀吟傷生離。徘徊戀儔侶,慷慨高山陂。鳥盡良弓藏,謀極身必危。吉兇雖在己,世路多崄巇。安得反初服,抱玉寶六奇。逍遙游太清,攜手長相隨。

此詩以雙鸞偕飛,一鸞被羈,一鸞哀吟之事,比喻世路艱險,唯有超然物外、謝絕塵網(wǎng)才能攜手相隨。這首古意詩借鑒仿效的對象不止一種,大致有《戰(zhàn)國策》里的寓言,有《離騷》,還有漢代的文人詩。《戰(zhàn)國策·楚四》“莊辛謂楚襄王”中,莊辛用寓言故事勸說楚襄王:

夫雀其小者也,黃鵠因是以。游于江海,淹乎大沼,俯噣鯉,仰嚙菱衡,奮其六翮,而凌清風(fēng),飄搖乎高翔,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夫射者,方將修其盧,治其繒繳,將加己乎百仞之上,彼磻,引微繳,折清風(fēng)而抎矣。故晝游乎江河,夕調(diào)乎鼎鼐。

莊辛寓言中的黃鵠飄搖高翔,無憂無慮,與人無爭,但終被射殺,嵇康詩中的雙鸞與此黃鵠的遭際何其相似,可見,嵇康詩對雙鸞的描述有借鑒《戰(zhàn)國策》的痕跡。另外,詩中“吉兇雖在己,世路多崄巇。安得反初服,抱玉寶六奇”等語,與《離騷》中“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fù)修吾初服。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所表現(xiàn)的意志基本上也是一致的。除了先秦的詩文,嵇康的古意詩對漢詩亦多所仿效。漢詩《李陵錄別詩》其中一首:

陟彼南山隅,送子淇水陽。爾行西南游,我獨東北翔。轅馬顧悲鳴,五步一彷徨。雙鳧相背飛,相遠日已長。遠望云中路,想見來圭璋。萬里遙相思,何益心獨傷。隨時愛景曜,愿言莫相忘。

此詩也是一首送別詩,以轅馬悲鳴、鳧鳥獨飛來烘托離別的傷感,這樣的抒情和立意正是嵇康的古意詩所仿效的。嵇康的古意詩在題材和語言上有借鑒先秦詩文的地方,但是整體上來看,對漢詩的借鑒更加充分,漢詩的立意特點和抒情方式在嵇康詩里皆被凸顯??梢赃@樣說,嵇康古意詩的“古”仍然是指向了漢詩的。

從古意詩的進一步發(fā)展來看,至梁陳時期,古意詩的發(fā)展進入一個新變時期。相對于兩晉宋齊,梁陳時期古意詩創(chuàng)作數(shù)量大幅度地增加了,據(jù)統(tǒng)計共有二十余首。除此而外,古意已經(jīng)開始獨立作為詩題出現(xiàn),而非如前代作品,僅在詩題中帶有“古意”,這樣的作品在此一時期占了大多數(shù)。這是與兩晉宋齊時期的古意詩歌截然不同之處。這些現(xiàn)象充分說明,進入梁陳時期,古意詩在前代的基礎(chǔ)上明顯獲得了進一步發(fā)展,已經(jīng)開始作為獨立的詩體登上詩壇。

另外,不可忽視的是,梁陳時期的古意詩在諸多方面都呈現(xiàn)出新變。當(dāng)然,謂其新變,其實是與梁陳時期詩壇的整體變化相一致的。詩歌發(fā)展至梁陳時期,宮體詩盛行,在題材、風(fēng)格、藝術(shù)表現(xiàn)等方面都表現(xiàn)出與前代的迥異之處。如宮體之作大量描摹女人形體、容貌,器物的色彩、質(zhì)地,風(fēng)格上崇尚綺麗、致密等。從宏觀的角度而言,梁陳時期的古意詩歌也在這個詩歌發(fā)展的自然進程中,在特定的題材和風(fēng)格上突出地表現(xiàn)著這種新與變。僅從題材上來看,梁陳的古意詩幾乎都限于閨怨和思婦之類,試看吳均《和蕭洗馬子顯古意詩六首》:

賤妾思不堪,采桑渭城南。帶減連枝繡,發(fā)亂鳳凰?;ㄎ枰律驯?,蛾飛愛綠潭。無由報君此,流涕向春蠶。(其一)

妾本倡家女,出入魏王宮。既得承雕輦,亦在更衣中。蓮花銜青雀,寶粟鈿金蟲。猶言不得意,流涕憶遼東。(其二)

春草攏可結(jié),妾心正斷絕。綠鬢愁中改,紅顏啼里滅。非獨淚成珠,亦見珠成血。愿為飛鵲鏡,翩翩照離別。(其三)

何處報君書,隴右五歧路。淚研兔枝墨,筆染鵝毛素。碧浮孟渚水,香下洞庭路。應(yīng)歸遂不歸,芳春空擲度。(其四)

妾家橫塘北,發(fā)艷小長干?;ㄢO玉腕轉(zhuǎn),珠繩金絡(luò)丸。冪歷懸青鳳,逶迤搖白團。誰堪久見此,含恨不相看。(其五)

匈奴數(shù)欲盡,仆在玉門關(guān)。蓮花穿劍鍔,秋月掩刀環(huán)。春機鳴窈窕,夏鳥思綿蠻。中人坐相望,狂夫終未還。(其六)

六首詩設(shè)置了六種不同的情景,極力描寫女人們不忍離別、思念無已的情感,幾乎是一幅望夫、盼夫的思婦群像。此種古意詩雖與前代不同,但并未脫離漢魏古詩,漢樂府和漢代文人詩中類似題材的作品很多,如《班婕妤》《上邪》《上山采蘼蕪》等。再如梁元帝、蕭子云和何子朗的《古意詩》:

妾在成都縣,愿作高唐云。樽中石榴酒,機上葡萄紋。停梭還斂色,何時勸使君。(梁元帝《古意詩》)

光景斜漢宮,橫梁照采虹。春情寄柳色,鳥語出梅中。氛氳門里思,逶迤水上風(fēng)。落花徒入戶,何解妾床空。(蕭子云《春望古意詩》)

美人弄白日,灼灼當(dāng)春牖。清鏡對蛾眉,新花弄玉手。燕下拾池泥,風(fēng)來吹細柳。君子何時歸,與我酌樽酒。(何子朗《和虞記室騫古意詩》)

梁元帝詩中的“妾在成都縣,愿作高唐云”句,蕭子云詩中的“落花徒入戶,何解妾床空”句,何子朗“清鏡對蛾眉,新花弄玉手”句,充分體現(xiàn)了宮體詩的嫵媚和細致。所以,在宮體盛行的梁陳時期,古意詩也順應(yīng)了這一潮流,選擇了漢代詩歌中與女人關(guān)系較密切的題材來摹寫、效仿。

古意詩發(fā)展至唐代,進入了繁盛時期。唐代的古意詩數(shù)量劇增,有近百首之多,遠遠超過了其前代古意詩數(shù)量的總和,同時,參與創(chuàng)作的詩人人數(shù)也大大增加了。不僅如此,唐代的古意詩在藝術(shù)形式方面獲得了多樣性的發(fā)展,藝術(shù)成就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些都是古意詩高度發(fā)展的表現(xiàn)。唐代作為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的頂峰時期,其時的古意詩亦相應(yīng)發(fā)展到了最高點,此一點自不待言。而除此之外,從唐代古意詩創(chuàng)作本身的特異性上看,亦表現(xiàn)出其迥異于前代之處,其中較為顯著的一點是,唐代的古意詩追模漢魏古詩,對其的效仿更加亦步亦趨。試看以下幾首《古意》詩:

碌碌復(fù)碌碌,百年雙轉(zhuǎn)轂。志士終夜心,良馬白日足。俱為不等閑,誰是知音目。眼中兩行淚,曾吊三獻玉。(賈島)

脈脈復(fù)脈脈,美人千里隔。不見來幾時,瑤草三四碧。玉琴聲悄悄,鸞鏡塵冪冪。昔為連理枝,今作分飛翮。寄書多不達,加飯終無益。心腸不自寬,衣帶何由窄。(白居易)

莫莫復(fù)莫莫,絲蘿緣澗壑。散木無斧斤,纖莖得依托。枝低浴鳥歇,根靜懸泉落。不慮見春遲,空傷致身錯。(溫庭筠)

很明顯,這幾首詩仿效的對象是漢古詩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從用語到立意,與古詩十九首十分相似。尤其是白居易的古意詩,抒寫了思婦苦熬時日、思念無度的情感,詩中的“分飛翮”“加飯”“衣帶”等語,是古詩十九首中的現(xiàn)成詞語,顯然,白居易此詩是對古詩十九首有意識的模擬。

此外,閻寬的《古意》效仿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常建的《古意》效仿古詩十九首的《西北有高樓》,孟郊的《古意》效仿漢詩《上山采蘼蕪》等。這樣的例子不一而足:

庭樹發(fā)華滋,瑤草復(fù)葳蕤。好鳥飛相從,愁人深此時。天中有靈匹,日夕蛾眉。愿逐飄風(fēng)花,千里入遙帷。心逝愛不見,空歌悲莫悲。(閻寬)

明月照高閣,彩女褰羅幕。歌舞臨碧云,簫聲沸珠箔。青鸞臨南海,天上雙白鶴。萬里齊翼飛,意求君門樂。玉霄九重閉,金鎖夜不開。兩翅自無力,愁鳴云外來。態(tài)深入空貴,世屈無良媒。俯仰顧中禁,東飛白玉臺。(常建)

蕩子守邊戍,佳人莫相從。去來年月多,苦愁改形容。上山復(fù)下山,踏草成古蹤。徒言采蘼蕪,十度一不逢。鑒獨是明月,識志唯寒松。井桃始開花,一見悲萬重。人顏不再春,桃色有再濃。捐氣入空房,無憀乍從容。啟貼理針線,非獨學(xué)裁縫。手持未染彩,繡為白芙蓉。芙蓉?zé)o染污,將以表心素。欲寄未歸人,當(dāng)春無信去。無信反增愁,愁心緣隴頭。愿君如隴水,冰鏡水還流。宛宛青絲線,纖纖白玉鉤。玉鉤不虧缺,青絲無斷絕。回還勝雙手,解盡心中結(jié)。(孟郊)

唐代古意詩創(chuàng)作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亦步亦趨的特點?按說唐代距離漢魏時期更遠,其時詩歌的發(fā)展已然很繁榮,之前的晉宋和梁陳時期沒有出現(xiàn)全盤摹寫的情況,反倒是在古意詩發(fā)展到唐代時出現(xiàn)了這樣的特點,其原因可能與唐代選學(xué)的興盛有關(guān)。唐代選學(xué)極盛,注選、解選成為一時之風(fēng)尚,劉肅《大唐新語》載:

江淮間為《文選》學(xué)者,起自江都曹憲。貞觀初,揚州長史李襲譽薦之,征為弘文館學(xué)士。憲以年老不起,遣使即家拜朝散大夫,賜帛三百匹。憲以仕隋為秘書,學(xué)徒數(shù)百人,公卿亦多從之學(xué),撰《文選音義》十卷,年百余歲乃卒。其后句容許淹、江夏李善、公孫羅相繼以《文選》教授。開元中,中書令蕭嵩以《文選》是先代舊業(yè),欲注釋之。奏請左補闕王智明、金吾衛(wèi)佐李玄成、進士陳居等注《文選》。[80]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