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初訪乃堆拉哨所

高原的記憶 作者:劉盛福 著


我第一次深入西藏邊防采訪是在一九七九年的冬季。那也是我第一次切身感受西藏的地理、環(huán)境、人文和風俗,以及高原軍人的真實生活,所以感慨良多、印象極深。當時我是成都軍區(qū)新聞處副處長,和我同行的還有新華社和解放軍報的兩位記者。這次采訪首先深深打動我們的就是乃堆拉哨所官兵的戍邊事跡和獻身精神。

乘車到達哨所時已傍晚,雖然我們高原反應都有點重,但由于高度興奮,還是強忍著陣陣頭痛和惡心,和連隊干部們問長問短、聊個沒完,若不是連長和指導員催我們休息,我們簡直忘了時間已過半夜。第二天早上,我們突然被一陣敲門聲驚醒,不知外面發(fā)生了什么事,過了一會兒,門突然被幾個戰(zhàn)士拉開了,出外一看,好家伙!門口的積雪比房門還高。這時我們才發(fā)現(xiàn),我們睡的所謂房子,原來是一個巖洞碉堡。早飯后,全連出動,清除陣地積雪。望著滿山皚皚白雪和戰(zhàn)士們揮鍬鏟雪的身影,我們的采訪正式開始了。

指導員告訴我們,乃堆拉陣地海拔四千三百多米,是我邊防部隊與印軍陣地距離最近的哨所。由于這里地形復雜、山勢險要、南低北高,氣候多變、刮南風多,每逢降雪后,印軍陣地上的積雪,大都被刮到我方陣地上來,被戰(zhàn)士們戲稱是“進口雪”。加上這里每年的降雪期都在半年以上,所以每天上午除雪,幾乎成了連隊的家常便飯。我們順著指導員手指的方向,朝南方印軍陣地望去,果然那里比較平坦的山坡上光禿禿的,幾乎見不到什么雪。見此狀,我有點埋怨老天爺對我們的戰(zhàn)士真太不公平了。大雪不僅給哨所造成很大麻煩,也給官兵執(zhí)勤增加了風險。夜暗風大,巡邏的哨兵上下攀登陡峭的山路,不時有人摔傷,甚至滑落山崖。前任指導員就是因雪大路滑,深夜查哨時不慎墜崖犧牲的。

本書作者當年第一次到乃堆拉哨所采訪時同戰(zhàn)士一起住過的碉堡,官兵們風趣地稱之為“水簾洞”。

指導員邊講邊引領我們參觀陣地。順著戰(zhàn)士們剛挖好的一人多深的雪廊,我們先后進入了三個山洞碉堡,有住一個班的,也有住一個戰(zhàn)斗小組的。幾乎每個堡里光線都比較暗,而且濕氣很重,有的墻壁上結著冰;有的洞里還滴水,戰(zhàn)士們只好用雨布遮著。不少官兵都不同程度地患有風濕性關節(jié)炎。顯然,這都是該死的長年風雪氣候造的孽!若不是親眼所見,誰能想象得到,我們年輕的祖國衛(wèi)士們,竟是在這種艱苦的環(huán)境下長年累月地生活和戰(zhàn)斗的!見我們都有些動容,指導員連忙笑著說:現(xiàn)在情況比過去好多了,特別是總后勤部張震部長來連隊視察后,哨所的條件明顯得到了改善。接著他便給我們詳細講述起當時的情況。老將軍來到山上那天,也趕上陣地上下大雪。他親眼目堵了戰(zhàn)士們揮汗除雪后穿著被雪水濕透的棉大頭鞋又在哨位迎著寒風站崗的情景,又挨個碉堡查看戰(zhàn)士們的住處。當他掀開一個戰(zhàn)士床上的褥子,見到濕漉漉的床板上長著綠毛,兩床褥子都是濕的,不禁老淚橫溢,半晌沒有說話。他默默地走出碉堡,來到連部,心情沉重地對連隊干部說:“后勤機關工作沒做好,叫你們受苦了。”并當即向隨行工作人員交代,馬上通知有關部門,為西藏邊防一線守衛(wèi)部隊每人增發(fā)一雙高筒氈靴、一床氈墊、一副水銀鏡。沒多久,這批哨所急需的物資便落實到位。果然,我們掀開戰(zhàn)士的褥子查看,每床最下邊都有一個隔潮防水的氈墊,每個戰(zhàn)士腳上都穿著一雙高筒氈靴。官兵們每提起此事,心里都熱乎乎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