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引
為什么是“六說”,而不是四五或七八說?沒什么道理,就因為這幾篇東西擱在一起順眼。別的文章要加進來也可以,但最好作為附錄。多年前讀法國學者蒂博代的《六說文學批評》(趙堅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9年),對其中辨析自發(fā)的批評、職業(yè)的批評、大師的批評很感興趣。輪到自己編小冊子,竟然東施效顰。都是“說出來”的學問,人家一氣呵成,我卻是拼湊的——六文只是論題相關,且立場、思路及體例接近,如此而已。
詩意的校園、文學課程的設計、教學方法的改進、多民族文學的融通、中學語文課堂的馳想,不敢說步步蓮花,但卻是每一位文學(語文)教師都必須面對的有趣且嚴肅的話題。作為一個文學教授,關于“文學教育”,我其實有更專深的著述,如北京大學出版社剛推出的增訂版《作為學科的文學史》,比起初版來,增加三篇長文,更添上個副題“文學教育的方法、途徑與境界”??梢院敛豢鋸埖卣f,談論“文學”如何“教育”,不僅是我若干文章或書籍的標題(如《“文學”如何“教育”》,2002年2月23日《文匯報》;《“文學”如何“教育”——關于“文學課堂”的追懷、重構與闡釋》,【香港】《中國文學學報》創(chuàng)刊號,2010年12月;《“文學”如何“教育”》,【臺灣】新北市:新地文化藝術,2012年11月),更是我長期念茲在茲的心事。
這么重要的話題,為何用不到十萬字的篇幅來草草打發(fā)?這就說到我的一篇小文——初刊《中國新聞周刊》2006年39期(10月23日)、后收入增訂版《當代中國人文觀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的《懷念“小書”》。文章從錢鍾書對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的評論說起,表彰周書那樣雖有很多瑕疵,但“能引起讀者許多反想”的書籍,然后借題發(fā)揮:“現(xiàn)在這種‘小而可貴’的書籍,到哪里去找?記得前些年三聯(lián)書店出版‘三聯(lián)精選’、北京出版社刊行‘大家小書’,還有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袖珍經(jīng)典’,銷售情況據(jù)說都很好??赡阕屑毧?,那都是過去時代的書,都是老一代學者寫的。我們這一代,似乎不習慣寫這樣的‘小書’,一出手,沒有三四十萬字根本打不住。真的是這樣嗎?”不是這樣又能怎樣,難道你想試試?
是的,就是想試試。坦白交代,這是一本有意氣、有關懷、有見解,但體例蕪雜、毛病多多的小書。能否收獲幾位知音不得而知,但若能引起討論或刺激讀者反省當下中國的文學教育,則于愿足矣。
2016年2月23日于京西圓明園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