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名聲
人來到世界一遭,都想留個好名聲。正所謂“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誰也不愿遺臭萬年。
名聲有大小之分,有好壞之別。有的人在小范圍內(nèi)有名,而有的人在大范圍內(nèi),甚至在全世界都有名。有的人名聲很大,但那是遺臭萬年的名聲;而有些人卻能流芳百世。
根據(jù)我的觀察和分析,名聲具有這樣幾個特點:
第一,它不具有普遍性。同樣一個人,一部分人說他好,另一部分人就說他不好,被所有人都說好者,幾乎打著燈籠也難找。孫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推翻封建帝制的總司令,但也有不少人說三道四,有些人竟叫他“孫大炮”。
第二,名聲不具備長期性。一個人往往是在一個時期被說好,而在另一個時期則受人指責(zé)。在中國最典型的是孔夫子,時而被捧上天,時而又被打入地;時而被奉為圣賢,時而又被批為“孔老二”。
第三,名聲不具備強制性。凡是用強權(quán)樹立起來的名聲大多不長久。當(dāng)年希特勒的名聲可謂大矣,只要喊一聲元首駕到,“萬歲,萬萬歲”之聲不絕于耳。這種用強權(quán)樹立起來的名聲,必將遺臭萬年。
那么,好名聲是靠什么贏得的?我認為主要靠“三立”:立德,立功,立言。即:品德高尚,為廣大人民所愛戴;為社會立有卓著功勛;為人類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每個人都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自己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