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憤激的呼喊——淺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名家講唐詩 作者:《文史知識》編輯部 編


憤激的呼喊——淺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袁行霈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凡讀過這首詩的人都覺得它好,但好在哪里卻難說清楚。當(dāng)我執(zhí)筆寫這篇文章之前,也曾躊躇了許久。一般用來分析詩詞的招數(shù),如情景交融、比喻擬人之類,對這首詩全用不上。它的語言是那么枯槁,它的構(gòu)思是那么平直,它的表現(xiàn)手法又是那么簡單!感情噴涌著,使陳子昂顧不上雕琢和修飾,兩句五言,兩句騷體,就那么直截了當(dāng)?shù)睾傲顺鰜?,卻成為千古之絕唱。其中的奧妙究竟何在呢?

還是從我讀這首詩的感受說起吧。欣賞以感受為基礎(chǔ),沒有真切的感受就沒有藝術(shù)的欣賞。因此,從自己的感受出發(fā),進(jìn)而探索作者的用心,不失為藝術(shù)欣賞的一條途徑。每當(dāng)我讀這首詩的時候,眼前總仿佛有一位詩人的形象,他像一座石雕孤零零地矗立在幽州臺上。那氣概,那神情,有點像屈原,又有點像李白,風(fēng)雅中透出幾分豪情,憤激中滲出一絲悲哀。他的眼睛深沉而又悵惘,正凝視著無盡的遠(yuǎn)方。他為自己的不幸而苦惱著,也為一個帶有哲理意味的問題而困惑著。這,就是陳子昂。于是,在我耳邊響起了他的喊聲:“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陳垣書《登幽州臺歌》

這首詩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劇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的不平,他的憂憤,他心底的波瀾,是那么鮮明地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

陳子昂是在統(tǒng)一的唐帝國建立以后成長起來的一個知識分子,他胸懷大志,才情四溢,夢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fù)。二十四歲中進(jìn)士,擢為麟臺正字。此后屢次上書指論時政,提出許多頗有見識的主張,但因“言多直切”而不見用,一度還因“逆黨”牽連被捕入獄。公元696年,契丹攻陷營州,武攸宜出討,陳子昂以參謀隨軍出征。第二年軍次漁陽,前鋒屢敗,三軍震懾。陳子昂挺身而出,直言急諫,并請求率領(lǐng)萬人為前驅(qū),武攸宜不允。他日又進(jìn)諫,言甚切至,復(fù)遭拒絕,并被降為軍曹。陳子昂報國無門,滿腔悲憤,一天登上薊丘(即幽州臺)。這附近有許多燕國的古跡,它們喚起詩人對燕國歷史的回憶,特別是燕昭王禮賢下士的故事深深地觸動了他的心,他于是作了《薊丘覽古七首》。接著又“泫然涕下”,唱了這首《登幽州臺歌》。在這首歌里,詩人說:古代那些明君賢士早已逝去,只留下一些歷史的陳跡和佳話供人憑吊追憶,再也見不到他們了。即使今后再有那樣的英豪出現(xiàn),自己也趕不上和他們見面(當(dāng)今這般碌碌之輩,如同塵芥一樣,還值得一提嗎)。從戰(zhàn)國以來,天地依舊是原來的天地,它們的生命多么悠久!相比之下,人的一生卻是太短暫了!自己的雄心壯志來不及實現(xiàn),自己的雄才大略來不及施展,就將匆匆地離開人世。想到這里,怎能不愴然涕下呢?詩人的孤獨和悲愴,是那個壓抑人才的封建社會造成的。他的這首浸透著淚水的詩就是對那黑暗社會的控訴。

陳子昂像

成都浣花溪公園的陳子昂雕像

然而,這首詩還有更普遍的意義和更大的啟發(fā)性?!肮湃恕焙汀皝碚摺?,不一定只限于指燕昭王和樂毅那樣的明君賢臣,也可以在一般的意義上理解為“前人”和“后人”?!扒安灰姽湃耍蟛灰妬碚摺?,這是一聲人生短暫的感喟。詩人縱觀古今,放眼歷史的長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幾十年真如白駒之過隙,轉(zhuǎn)瞬之間就消失了。這種感嘆既可以引出及時行樂的頹廢思想,也可以引發(fā)加倍努力奮斗的志氣。自古以來,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暫而消沉頹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無限的意義。正因為陳子昂抱著這種積極態(tài)度,所以他才“愴然涕下”。也正因為在悲愴的深層,蘊蓄著一股積極奮發(fā)、欲有所作為的豪氣,所以才能引起我們的共鳴。

《登幽州臺歌》在藝術(shù)上也并不是沒有什么可講的。詩之取勝,途徑非一。有以詞藻勝的,有以神韻勝的,有以意境勝的,有以氣勢勝的……取勝之途不同,欣賞的角度也就不一樣。這首詩純以氣勢取勝,詩里有一股勃郁回蕩之氣,這股氣挾著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歷史情懷,以不可阻遏之勢噴放出來,震撼著讀者的心靈。我們?nèi)缒芊磸?fù)涵泳、反復(fù)吟誦,自然能感受到它的磅礴氣勢,得到藝術(shù)的享受。

陳子昂曾稱贊他的朋友東方虬所寫的《詠孤桐篇》,說它“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修竹篇序》)。用這幾句話評論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也正合適。陳子昂和初唐四杰都不滿意梁陳以來流行的宮體詩,都試圖開創(chuàng)新的詩風(fēng)。四杰的方法是改造它,試著從宮體里蛻變出一種新的詩歌。陳子昂則是根本拋棄了它,直接繼承建安風(fēng)骨的傳統(tǒng)。所以他寫詩不肯堆積詞藻,也不大講究對偶和聲律,而是追求一種慷慨悲涼、剛健有力的風(fēng)格。這首《登幽州臺歌》就是體現(xiàn)了陳子昂詩歌主張的成功之作。像這種詩在初唐是十分難得的,它代表著詩歌創(chuàng)作的新方向,標(biāo)志著自梁陳以來宮體詩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結(jié)束,盛唐時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高潮即將來臨。文學(xué)史家之所以重視這首詩,原因就在這里。

幽州臺就在今天的北京附近?,F(xiàn)在還有沒有什么遺跡可以發(fā)掘呢?這有待考古學(xué)家回答。如能在那確切的地址上,立一塊刻有《登幽州臺歌》的碑石,供“來者”憑吊,也許不是一件多余的事吧?我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