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王寅之路——賀王寅先生七秩壽辰

為人為學 為師為友:慶賀王寅教授七十華誕 作者:劉玉梅,趙永峰 編


論王寅之路——賀王寅先生七秩壽辰

錢冠連

在當前國情下,大規(guī)模傳授基礎理論和技能,使得學生(學者亦如此)的知識水平普遍得以提高,但“方差”極小,簡言之,兩端的人少,就是出眾者少,杰出人才少,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少[1]。此情此景下,討論王寅之路及其意義,既顯得及時,又可得長遠之效。

王寅先生,著名語言學家,語言哲學家,撰寫與主編的專著和教材共達40多部;撰寫的文獻共達290余篇,達1800萬字。其中,5部專著獲省市(重慶市由中央直轄)級獎項,其中有兩部獲省級和國家一級學會一等社科獎,各種科研立項12個。如斯作為,在外語界乃至整個語言學界,都不愧為量大質深、出類拔萃,大超“均值”,且大及“方差”,鮮有出其右者,筆者自愧弗如。

何謂王寅之路?有何重要啟示?

一、極早地具備打通哲學與語言學的自覺意識。這一點對我國的語言學研究意義尤深,王寅先生就是這樣的學者。他是躺過兩個“搖籃”的人——哲學搖籃與語言學搖籃,可以說,他具備了兩個“童子功”。他少年時代起,親受其父訓詁學知識教導,積累了漢字的形、音、義來龍去脈等有關知識,再加上現(xiàn)當代語言學知識和哲學修養(yǎng),使得他敢于向索緒爾的語言任意說發(fā)問,多次論證像似性,引起同行的廣泛贊同與熱烈討論。他從青年時代起就對哲學感興趣,仔細研讀了希臘哲學史大師汪子嵩教授所撰寫的《歐洲哲學史簡編》,還讀過中國哲學史,以至于近來提出了“哲學與語言學互為搖籃”[2]這些有廣泛影響的命題。他之所以能提出這一觀點與這兩個“童子功”密切相關。

他七十歲前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語言哲學研究——21世紀中國后語言哲學沉思錄》絕非偶然所得,而是一生的積累,也是他打通哲學與語言學的標志性成果。此書中載有各種圖表80余張,將各種復雜關系梳理得如此清晰實在難得,可見功力之深,花費心血之巨!喜獲重慶市社科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這在語言學界是很難獲得的),乃實至名歸矣。

二、必須合攏兩個“兩張皮”。第一個分開的“兩張皮”是語言學與哲學,王寅先生合攏了這兩者。他的語言學知識得心應手地獲得了哲學理論的支撐。他幾乎在每個語言學派里都能找到哲學的根基,也能在每一個哲學流派中發(fā)現(xiàn)其對語言學的推動之處。他的研究成果之所以量大而質深,是因為他合攏了哲學和語言學這“兩張皮”。

第二個分開的“兩張皮”是漢語研究與外語研究常是涇渭分明,各顧各。對此,呂叔湘先生生前多有批評。漢語學者多不能直接閱覽國外文獻;外語學者多兩不挨:第一不敢挨邊古代漢語,二不敢深談漢語語法。但在王寅先生這里,漢外兩界合二而一。例如,他寫成了《易經(jīng)與認知語言學:語言體驗觀比較》[3]和《荀子論語言的認知辯證觀——語言哲學再思考》[4],以及200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組織的“中國外語知名學者文庫”系列叢書中收錄的《中西語義理論對比研究初探——基于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的思考》,在學界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對待本土資源的態(tài)度,幾乎從來都是考驗外語學者是否有智慧的重要指標。王寅先生不僅有此信念,且還身體力行,利用本土資源,他反復強調,外語界語言學者的眼光不能僅盯住西方,而忘卻寶貴的本土文化,這一教誨很有見地。

三、時刻不忘學術研究的著力點在于“創(chuàng)新”??疾橐幌峦跻壬娜繉V驼撐模浑y發(fā)現(xiàn)新觀點俯拾即是,到處閃爍著新思想及獨特見解。僅以四川外國語大學的體認團隊為例,嘗試將業(yè)已成為主流的認知語言學本土化為體認語言學,且逐漸將其建成了一個體系相對完整的語言學分支學科,此為國內外語言學界之首創(chuàng),難能可貴!以王先生為首的川外體認團隊提出了如下26個新觀點(文中L代表語言學,CL代表認知語言學,ECL代表體認語言學),令學界驚嘆!

如此的成就需要驚人的努力和驚世的智慧。這26個新觀點如下:

(1)率先提出了西方哲學的第四個轉向;

(2)明確指出當前世界人文社科之前沿;

(3)提出并充實中國后語言哲學的理論;

(4)分析言語行為理論在后現(xiàn)代的發(fā)展;

(5)將CL/ECL視為西方的語哲之延續(xù);

(6)嘗試提出體驗人本觀和體認普遍性;

(7)確立了主客主多重互動的理解模型;

(8)嘗試建“體認”及AS元認知機制;

(9)較為深入地剖析了人類的認知過程;

(10)據(jù)上細析了物質如何決定精神;

(11)基于經(jīng)典/原型范疇提出圖式范疇論;

(12)在學界提出哲學與語言學互為搖籃;

(13)嘗試給認知/體認語言學下權宜定義;

(14)首先用國外CL建我國的認知翻譯學;

(15)率先將國外CL引入我國翻譯學界;

(16)基于ECL建構了我國的認知傳播學。

(17)嘗試運用ECL和后現(xiàn)代闡釋修辭學;

(18)建構社會認知L和歷史認知語言學;

(19)用體認語言學原理進行英漢語對比;

(20)將國外ICM發(fā)展為事件域認知模型;

(21)依據(jù)“部代整”原則提出命名轉喻觀;

(22)較系統(tǒng)對比論述中西學者的隱喻觀;

(23)基于體認語言學對比中西語義理論;

(24)首倡構式本位觀、構式程序分析法;

(25)數(shù)年前論述的像似性已被學界接受;

(26)嘗試健全ECL及各分支學科的體系。

以上三個特點構建了王寅之路,它們同時集于一人之身實屬罕見,這才成就了王寅式的了不起成就。這些對于青年學者是最具意義的借鑒。

打通哲學與你的專業(yè),解除兩個“兩張皮”的分開之痛,不斷嘗試創(chuàng)造,你就不可能不冒尖,謂之“方差”之大。但你一心想著冒頭,你多半冒不了尖。因為出類拔萃是個自然而然的過程,靠長期不懈的努力和磨煉。

從“平均值”轉向“大方差”,是杰出人才的必由之路。我們不缺優(yōu)秀者,缺的是卓越人才,王寅之路教我們如何卓越。

參考文獻:

[1]錢穎一:中國教育好在哪里?問題在哪里?錢與西湖大學董事會主席的對話,見太平洋兩端5月10日網(wǎng)上視頻.

[2]王寅.哲學與語言學互為搖籃[J].外語學刊,2017,(2):1-6.

[3]王寅.《易經(jīng)》與認知語言學:語言體驗觀比較——四論語言的體驗性[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38(3):171-177.

[4]王寅.荀子論語言的體驗認知辯證觀——語言哲學再思考:語言的體驗性(之五)[J].外語學刊,2006,(5):1-8.2018年10月。

(作者:錢冠連教授,著名語言學家;工作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