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秦古韻
三秦文化中最負盛名的內(nèi)容,大多來自關(guān)中地區(qū)。當(dāng)公元前十一世紀(jì)周滅商后,周豐京和鎬京便成為號令全國的首都,由此開始直到公元906年唐王朝滅亡,關(guān)中地區(qū)一直作為中國經(jīng)濟、政治、文化重心而存在,僅西安一地作為歷代王朝建都的時間,累計可達一千多年,是古代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城市,難怪杜甫說“秦中自古帝王都”(《秋興八首》)了。一個地區(qū)能長期作為全國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中心,自然與它的地理環(huán)境有關(guān)。關(guān)中地區(qū)指西起寶雞散關(guān)、東至潼關(guān)的渭河盆地,有八百里秦川之稱。這里南有秦嶺,北有北山山脈,是一處地險國富之地。對此,漢代班固在《西都賦》中是這樣描述的:“左據(jù)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華、終南之山;右界褒斜、隴首之險,帶以洪河、涇渭之川。華實之毛,則九州之上腴也;防御之阻,則天下之奧區(qū)焉?!痹谌卮蟮刂T多文化中,唐詩有著光照千秋的地位,因為人們無論討論歷史人物、事件,尋訪建筑、石刻,欣賞樂舞,品味民俗風(fēng)情,總會發(fā)現(xiàn)有唐詩的情感跳躍其間。唐代“以詩取士”,因此,唐代詩人大都到過長安,都在三秦大地上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唐代詩人的活動,為三秦文化增添了一種熾熱、奔放的情感,以至于現(xiàn)在無論走在陜西的哪一塊土地上,都能品味到唐詩美妙動人的意境。
一 突兀壓神州
西安有大小二雁塔,大雁塔在市東南4公里的慈恩寺內(nèi)。寺建于隋開皇九年(589),初名無漏寺。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東宮太子李治(即后來的唐高宗)為紀(jì)念早逝的生母文德皇后,將無漏寺改建,更名大慈恩寺,取報答慈母養(yǎng)育之意。據(jù)《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載,當(dāng)時寺廟宏偉華麗,有十余進院落,各式房舍1897間。著名畫家閻立本、吳道子等人在寺內(nèi)作了許多幅壁畫。寺改建不久,玄奘法師即由弘福寺搬來慈恩寺東院“譯場”譯經(jīng)。他除譯出74部梵文經(jīng)典外,還在這里創(chuàng)立了中國佛教一大宗派慈恩宗(又稱法相宗、唯識宗)。因此寺院名聲遠揚,每日車水馬龍,游人香客云集,盛極一時。今日大慈恩寺是利用唐代慈恩寺西院舊址重修的,殿宇禪房均為明、清時建筑物,寺院面積也只有唐代的七分之一。新中國成立后,幾次修葺,已成為馳名中外的名勝。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高宗李治為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的佛經(jīng)、經(jīng)像、舍利,建慈恩寺塔。慈恩寺塔又稱慈恩寺浮圖。文獻所見第一次以雁塔稱之的是在塔建成后五年多的唐中宗時,有個叫孫佺作的《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yīng)制》詩之中。初建時只有5層,磚表土心。四五年后,塔身逐漸倒塌。武則天長安年間(701~704),又重修,全部用磚砌成,并增至7層。唐大歷年間(766~779),又改建為10層,高30丈。唐代后期長安屢遭兵火,大雁塔也從10層降至7層。后唐時又將殘留的7層重新修葺一番,即是現(xiàn)在遺留到今天的大雁塔。塔現(xiàn)高64米,7層,平面呈方形,底層邊長25米,逐層縮小。塔身仿木構(gòu)樓閣式,磚砌而成,四面辟門,每層有方形塔室,沿階梯可盤旋登上塔頂,并可從四面鳥瞰西安全城風(fēng)貌。
唐代,特別是貞觀之后,社會的繁榮導(dǎo)致游樂之風(fēng)盛行。曲江池一帶更是上自皇帝、下至普通百姓經(jīng)常光顧的地方。慈恩寺緊鄰曲江池,人們在暢游曲江池后,都要登臨大雁塔,眺望長安景色?;实塾闻d正濃時,會下令隨行官員賦詩助興,此即常見的應(yīng)制詩。每當(dāng)皇帝登臨大雁塔時,隨行群臣便借這座奇秀的建筑,歌功頌德。如當(dāng)時頗有詩名的宋之問,就曾因一首《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yīng)制》詩而備受獎賞。
平時,大雁塔更是文人墨客游玩、唱和的重要場所,他們登塔抒懷,留下了許多名篇佳作。在《全唐詩》中,僅杜甫、白居易、李商隱、韋應(yīng)物等著名詩人有關(guān)大雁塔的詩作就有八十余篇。唐玄宗天寶十一載(752)的一個秋日,高適、薛據(jù)、杜甫、岑參、儲光羲等五位詩人一起登上了慈恩寺塔。高適、薛據(jù)首先賦詩,杜甫等三人隨即奉和,這是文學(xué)史上很值得紀(jì)念的一件盛事。時過九百年之后,王士禛還不勝景慕地說:“每思高、岑、杜輩同登慈恩寺塔,李、杜輩同登吹臺,一時大敵旗鼓相當(dāng)。恨不廁身其間,為執(zhí)鞭弭之役?!?《池北偶淡》卷十八)五人除薛詩已佚,其余四首都成為吟詠雁塔的名篇。且看岑參的這首《與高適薛據(jù)同登慈恩寺浮圖》:
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fēng)。
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guān)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
詩集中描繪了大雁塔的高大雄偉,說它如從平地涌出,高至遮天蔽日,直摩蒼天。詩人還以登臨的感受再寫大雁塔之高險,云盤道而上有凌虛升空之感,高飛的小鳥已在視野之下,俯身能聽到忽忽有聲的大風(fēng),群山似波濤向東奔涌。大雁塔不僅高大險峻,而且建造工巧,登臨其上,馳道、宮館歷歷可見,關(guān)中、北原一片蒼茫秋色。
這次同題共作的詩可謂爭奇斗勝,各有千秋。而后人多認(rèn)為杜甫的《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詩壓倒群芳,獨擅勝場:
高標(biāo)跨蒼穹,烈風(fēng)無時休。
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
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
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蒼梧云正愁。
惜哉瑤池飲,日晏昆侖丘。
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
君看隨陽雁,各有稻梁謀。
這首詩不僅僅是一首登高寫景詩,更是一首政治抒情詩。天寶后期,唐王朝的政治危機越來越加重,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驕奢淫逸、政治腐??;對外則好大喜功,窮兵黷武。這一切的后果,是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負擔(dān)。當(dāng)時唐王朝表面是花團錦簇、歌舞升平,實際上已是病入膏肓,危機四伏。時刻關(guān)注國家和人民命運的杜甫,對此不能不感到憂慮。當(dāng)詩人登上大雁塔憑高遠眺時,不禁百憂翻涌,愁緒填膺。為了避時諱,他在詩中不得不采用比興手法,將對現(xiàn)實的憂慮與諷刺融進景物描寫和神話故事的詠嘆中。詩開頭兩句出語突兀,氣概不凡:慈恩寺塔頂高入天穹,大風(fēng)呼呼吹個不停?!白苑恰眱删湮裱詰眩鹤约翰⒎菚邕_之士,登上高塔,百感交集,心中翻起無窮憂慮。接下四句轉(zhuǎn)寫寺塔建筑。先是極贊塔之奇?zhèn)ズ犒?、巧奪天工,再寫塔內(nèi)之曲折幽深?!捌咝恰卑司湫稳菟斔姡罕倍菲咝窃谔焐祥W爍,銀河離得很近,似能聽到流水聲;駕日車的羲和用鞭子驅(qū)趕著太陽,天色將晚,秋神少昊已使時令行到清秋。塔頂下望,秦嶺大小山峰在暮色中模糊一片,怎分得出皇城長安?這幾句看是寫景,實則將山河破碎的預(yù)感融合進去了。“回首”八句是感事。虞舜早已身葬湘南蒼梧山,只有愁云繚繞山峰,而當(dāng)今皇帝卻只知與貴妃在華清宮飲酒作樂?!跋г铡倍浣栌弥苣峦醯抢雠c西王母在瑤池宴飲的故事,刺唐明皇不問政事,只知荒淫享樂。最后四句以黃鵠比喻胸有大志的憂國之士,說他們?yōu)閲鴳n嘆,卻無用武之地。而那些趨炎附勢之小人卻像專隨太陽往暖處的大雁一樣,只知為個人的生計打算。這首詩藝術(shù)表現(xiàn)力高超,同時也體現(xiàn)了詩人敏銳的洞察力和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清人楊倫評此詩云:“前半寫盡窮高極遠,可喜可愕之趣,入后尤覺對此茫茫,百端交集,所謂渾涵汪茫千匯萬狀者,于此見之。視同時諸作,其氣魄力量,自足壓倒群賢,雄視千古?!?《杜詩鏡銓》卷一)
從唐代神龍年間(705~706)始,歷屆新科進士都聚集在大雁塔下題名留念。唐代科舉取士,進士科錄取人數(shù)極少,考中進士先在曲江池舉行宴會,叫做曲江會,然后再集中到慈恩寺,在大雁塔下題名,推派擅長書法的人將考中者名字刻在磚上。在慈恩寺里還有專供題名用的建筑——題名屋。白居易二十七歲中進士,在同時考的17人中數(shù)他最年輕,他非常得意,曾題詩云:“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焙蟠娜艘渤0选按榷黝}名”當(dāng)做風(fēng)雅之事來模仿,現(xiàn)慈恩寺中仍有不少題名的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