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生平和代表作

盧梭 作者:(英)尼古拉斯·登特


第二章 生平和代表作

在本章中,我首先介紹盧梭的主要經(jīng)歷,描繪他的生活畫卷。接下來概述他的重要著作,同時也會論及某些無法在本書中詳加研究的作品,以便讀者能獲得關(guān)于盧梭全部作品的整體印象。最后,我會進一步拓展我在導論中闡述的重要觀點,概括出核心主題,它們?yōu)檠芯勘R梭提供了方向和目標。

盧梭生平

1712年6月28日盧梭出生于日內(nèi)瓦,他是家中的第二個兒子,他的父親是伊薩克·盧梭,母親是高貴、富有的蘇珊娜·貝爾納。7月4日讓-雅克接受該市加爾文教派的洗禮;兩天后,他的媽媽去世,年僅40歲。母親的去世給盧梭造成深遠影響,這不僅體現(xiàn)在他的性格上,也體現(xiàn)在他對何為最好人際關(guān)系的認知上。他反思說,自己從沒體會過親密無間的關(guān)系。

盧梭的父親是日內(nèi)瓦的全權(quán)公民。當時城中居民被分為三個等級,享有政治權(quán)利的全權(quán)公民還不到全部人口的十分之一。他是一位受過相當良好教育的人,以鐘表制造為業(yè),酷愛閱讀,按照《懺悔錄》所寫,盧梭小時候和父親一起讀了許多書,其中就包括盧梭當時最喜歡的普魯塔克:

普魯塔克……是我尤為喜愛的作家,我一遍又一遍地讀著他的書,沉醉其中,這導致我對小說的熱情減少了許多……我的心靈時時被羅馬和雅典占據(jù),似乎生活在能與那些偉人對話的時代,我是一個出生于共和國的公民,父親具有強烈的愛國精神,這激勵我以他為榜樣,同時把自己想象成希臘人或羅馬人。(CⅠ:20,OCⅠ:9)

伊薩克·盧梭運氣不濟,在一次與他人的爭斗后不得不離開日內(nèi)瓦,那是1722年。盧梭由舅舅代為撫養(yǎng),他和表哥亞伯拉罕一起被送到不遠處的波塞村。盧梭在這里度過了幾年田園生活,在《懺悔錄》中可以見到他甜蜜的回憶。不過他也遭受了不公正的責罰,在責罰的疼痛中,他的青春期欲望開始萌動(見下文第7章)。當盧梭和亞伯拉罕返回日內(nèi)瓦后,他們的社會地位和財富差異開始顯現(xiàn),盧梭被送去給一位嚴厲、專橫的雕刻匠當學徒。

1728年3月,盧梭的生活出現(xiàn)戲劇性轉(zhuǎn)折。一天傍晚,當他從城外回來時城門已經(jīng)關(guān)閉,他決定離開,去更廣闊的外部世界尋找機會。經(jīng)過幾天的徘徊,他被介紹到安納西去拜見弗朗索瓦-路易斯·德·拉都爾家族的華倫夫人,華倫夫人正受到資助去尋找和幫助潛在的天主教信徒。不久以后他們的生活就緊密相連,不過她先把盧梭送到都靈接受天主教教育,1728年4月底盧梭宣誓放棄新教。盧梭在都靈沒有立刻找到穩(wěn)定工作,在經(jīng)過色情狂的糾纏和悲慘的第一次愛情等諸多波折之后,他終于在維爾塞里斯伯爵夫人家謀得一份仆人的工作。此后發(fā)生的一件事在盧梭的良心上刻下終生的烙印:他偷了一條緞帶,卻誣陷是另一位仆人瑪麗蓉所為,他在后來的回憶中不止一次提起這段令人慚愧的經(jīng)歷。1729年6月他返回華倫夫人家中,可是她去了巴黎,在接下來的18個月里盧梭居無定所。他靠教授自己都不太在行的音樂來勉強為生,同時也做一些其他事情,不過大多數(shù)時候,他在參加青年人的探險旅行。1731年秋天,他終于和華倫夫人在尚貝里定居,此后近十年里,他們一直如此生活。

盧梭和華倫夫人之間有著引人注意的特殊關(guān)系:她管他叫“小寶貝”,他管她叫“媽媽”。到了盧梭21歲時,她決定與他發(fā)生關(guān)系,這件事既讓他感到困惑不安,又感到無比喜悅。華倫夫人的管家克勞德·阿內(nèi)也居住在這幢18世紀的老房子里,他是她的另一個情人,1734年阿內(nèi)去世后,盧梭代替他,不僅成為華倫夫人的伴侶,也成為她日常事務的不太成功的管理者。在這段時間里,盧梭貪婪地閱讀著歷史、數(shù)學、音樂理論、哲學等書籍。他第一次嘗試寫作大概始于1737年或1738年,不過,此時他與華倫夫人的親昵甜蜜的關(guān)系開始退去,一個更好的情人兼仆人——溫增里德取代了盧梭的地位。盧梭生命中的又一個階段走向了尾聲。

1740年盧梭滿懷期待地來到里昂,成為讓·伯諾·馬布里兩個兒子的家庭教師。馬布里是一位富有的貴族,擔任警察局長。在里昂期間,盧梭給馬布里寫了兩篇論教育的短文,也給里昂的朋友寫了幾首詩,不過都不太有名。1741年他短暫地回到華倫夫人身邊,不過兩人都感覺歡情不再,盧梭決定前往巴黎開創(chuàng)事業(yè)、追求功名。他帶走了前幾年開始寫作的《新音樂記譜法》和《水仙》(或《自戀的人》)劇本草稿。馬布里家族的推薦信幫助盧梭敲開巴黎上流社會之門,1742年他得以在科學院宣讀自己的《新音樂記譜法》,結(jié)果是毀譽參半,不過他不為所動繼續(xù)研究,一年后推出了修改版。盧梭開始與巴黎新興的激進知識分子結(jié)識,尤其是丹尼·狄德羅,可是他既沒有固定工作也沒有收入,1743年他作為法國大使的秘書前往威尼斯,遺憾的是他們很快反目。盧梭在1744年夏末返回巴黎,一回來就投入各種音樂項目的緊張寫作中。1745年他遇到終生情侶黛萊絲·勒瓦塞爾,這是一位目不識丁的洗衣店女仆,有一位好管閑事的媽媽,黛萊絲成為盧梭家的女主人、五個孩子的媽媽(孩子全被盧梭丟棄到育嬰堂),直到1768年她才正式成為盧梭的妻子。他對她的情感有許多奇怪之處,雖然經(jīng)常稱贊她具有忠誠和奉獻精神,可是黛萊絲地位低微,而他似乎更青睞那些令他陷入無望愛戀的高貴女性。

由于還沒有確定人生方向,盧梭暫時做起秘書的工作——陪伴杜賓家族的成員。他同時繼續(xù)與狄德羅以及新興的百科全書派的成員密切交往,他們正在籌備著名的《大百科全書》(也稱《關(guān)于科學、藝術(shù)和手工藝的詳解詞典》),那是一部由狄德羅和達朗貝爾編纂的、體現(xiàn)了啟蒙思想的杰出作品,盧梭也準備為《大百科全書》撰寫若干音樂詞條。1749年8月盧梭經(jīng)歷了生命中最重大的變故。狄德羅的先進觀點導致他與統(tǒng)治者發(fā)生沖突,隨后被關(guān)進位于巴黎城外的萬塞納監(jiān)獄。盧梭在前往探望狄德羅的途中,讀到《法國信使報》刊登的第戎科學院有獎征文《科學與藝術(shù)的進步是否有助于凈化道德風尚》,一看到這個題目他就震驚了,諸多觀點和論斷在腦中涌現(xiàn),以致于他感到頭暈目眩而不得不停下來休息片刻。他后來說,去往萬塞納途中的“靈感閃現(xiàn)”確定了他今后人生的方向。他在這條新征程上的第一項成果是《論科學與藝術(shù)》,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第一論》,這篇論文獲得第戎科學院獎并于1750年底出版。他認為先進的科學和藝術(shù)事實上敗壞了道德,這種論點獲得廣泛關(guān)注,也引發(fā)許多回應,其中就包括波蘭國王時而耐心、時而暴躁的反駁。

此后的12年里盧梭高強度地工作,他的重要作品幾乎都產(chǎn)生于這一時期,他試圖寫下在那次靈感閃現(xiàn)時捕捉到的每一個想法。不過,最初他最鐘情于音樂創(chuàng)作。1752年春他完成《鄉(xiāng)村占卜師》的詞曲寫作,這是他唯一真正經(jīng)久不衰的音樂成就。同年10月,這部劇作在楓丹白露為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和蓬帕杜夫人演出,得到巨大好評,盧梭由此獲得國王賜予年金的機會。不過因心病和共和情感之故,(1)后來他離開楓丹白露返回巴黎,放棄了這一穩(wěn)定收入。《鄉(xiāng)村占卜師》在巴黎歌劇院上演,而意大利滑稽劇團的到來導致盧梭進一步卷入音樂事務,他們引發(fā)了人們對于法國音樂和意大利音樂優(yōu)缺點的爭論。盧梭完全站在意大利一方,在《論法國音樂的信函》中他強烈批評法國音樂,認為法語不適合音樂曲調(diào)。這篇發(fā)表于1753年的文章引發(fā)軒然大波,也給他帶來更高的知名度。

不過,當年他就將這些紛爭拋諸腦后。第戎科學院又一次進行有獎征文,主題是“不平等的起源及證明”。為回答這一問題,盧梭撰寫了他最具影響力、也是最重要的論文之一——《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也稱《第二論》,不過這次他沒有獲獎。與此同時他開始寫作《論語言的起源》,文章綜合了對于音樂和政治的許多思考,盡管主體部分流傳下來,但是全文并沒有寫完。盧梭在《第二論》中認為,現(xiàn)代社會包含著深重且令人憎惡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絲毫沒有任何可被正當化的理由,它只能導致人們生活在日趨嚴重的自我疏離和不幸之中。盧梭的觀點以及難以相處的脾氣令他與巴黎的許多朋友日生嫌隙。1754年他短暫返回日內(nèi)瓦,宣布重新皈依新教并恢復日內(nèi)瓦公民權(quán)?!兜诙摗烽_篇是飽含深情的、獻給日內(nèi)瓦共和國的大段致辭,在盧梭看來,那是一個包含了所有美德的城市,不過這一觀點他并沒有堅持太久,雖然他當時是經(jīng)過認真思考的?!兜诙摗酚?755年出版,幾個月之后他關(guān)于政治經(jīng)濟的長文刊登在《大百科全書》第5卷,不久以后就以“論政治與經(jīng)濟”為題單獨出版,這篇文章有時也被稱為《第三論》。

1756年4月,厭倦了虛偽的沙龍派對和紛擾嘈雜的城市生活,盧梭離開巴黎搬到蒙莫朗西的退隱廬居住,那是一位富有的朋友埃皮奈夫人借給他的。隨后的5年里他迎來了生命中的創(chuàng)作高峰。他繼續(xù)推進自己龐大的研究計劃:政治制度研究,這最初構(gòu)思于威尼斯;準備摘編圣·皮埃爾神甫的遺作《永久和平計劃》和《多部會議制》;寫作反駁文章,他在伏爾泰的詩作《論里斯本地震》中讀出了淡淡的悲觀主義,所以就寫了《論天命》進行反駁;搜集和增補音樂詞條,那是以前寫給《大百科全書》的,現(xiàn)在作為綜合性《音樂辭典》的準備材料;思考有關(guān)道德經(jīng)驗的論述《道德情感,或者智者的唯物主義》,不過這篇文章沒什么進展。

最讓盧梭耗費精力的是他開始寫作的另一本書,那是他在搬到鄉(xiāng)下之初時完全沒有想到的。蒙莫朗西的森林是一個充滿美景的迷人世界,漫步在其中,他深深地陶醉了,由此萌生出寫作書信體小說《朱莉》(或《新愛洛伊絲》)的計劃。小說女主角的原型是蘇菲·烏德托夫人,她是埃皮奈夫人的妯娌,1757年初與盧梭偶遇,后來盧梭陷入對她瘋狂的愛戀,黛萊絲對此作何反應我們不得而知。文章混雜著情欲渴望和道德克制——至少在《朱莉》的開篇我們隨處可見;另外,在那年冬天他送給蘇菲的別致愛情禮物《道德信札》中也有某種程度的體現(xiàn)。盧梭的朋友們對他的這段感情糾葛多有詬病。1757年末,他與埃皮奈夫人的關(guān)系無可挽回地破裂了,他不得不搬出退隱廬,繼而接受來自盧森堡公爵和公爵夫人的幫助。雖然沒有了其他事情的牽絆,可是小說也沒有繼續(xù)寫下去。盧梭的朋友、與狄德羅共同編纂《大百科全書》的達朗貝爾為《大百科全書》撰寫了一則關(guān)于日內(nèi)瓦的詞條,建議在當?shù)匦藿▌≡?。盧梭奮起捍衛(wèi)故鄉(xiāng)的習俗,寫作了一篇影響廣泛、鏗鏘有力的文章進行反駁,《致達朗貝爾——論戲劇》在1758年出版。

《朱莉》最終于1761年初出版,該書暢銷一時,不過他的高歌猛進沒有持續(xù)多久。1758年盧梭開始寫作《愛彌兒》,并準備在1761年出版,這是他自認為最重要的作品。與此同時,他放棄了政治制度的寫作,抽取出其中有用的材料,最終整理成他最負盛名的作品《社會契約論》?!稅蹚泝骸返某霭娌⒎且环L順,疾病纏身、心情低落的盧梭,擔心被陰謀算計,一連給馬爾澤爾布寫了四封信闡述自己的境況和自己對生命的態(tài)度。馬爾澤爾布是圖書出版(審查)總監(jiān),決定哪些書可以出版、哪些書不能出版。他一直對盧梭表現(xiàn)出友好的態(tài)度,給予他支持,當然,這里也許有職務的原因。這些信件是曠世自傳《懺悔錄》的前奏,后者包括了盧梭自“靈感閃現(xiàn)”之后近15年的經(jīng)歷。不過即便有馬爾澤爾布的支持也無濟于事。1762年4月《社會契約論》出版,5月《愛彌兒》出版,隨之而來的是災難性后果,這主要源于《愛彌兒》中的長文《一個薩瓦省神甫的信仰自白》。天主教廷認為其具有顛覆教義和異端邪說的觀點,遂判令燒毀圖書、逮捕作者。

由于得到事先預警,6月9日盧梭逃往瑞士的伊韋爾東,可是隨后日內(nèi)瓦當局也頒布禁令,銷毀《愛彌兒》和《社會契約論》。他不得不再次動身,前往相對安全的莫蒂埃,置身于普魯士弗雷德里克二世的保護之下。這些可怕的事件最初似乎并沒有攪擾到盧梭,他甚至在離開巴黎的路上寫了一首短詩——《以法蓮山地的利未人》,他聲稱這是自己“最珍貴”的作品,不過在我看來,這是一首非常古怪的詩作。此外,他開始反駁那些譴責之詞,他寫了一篇雄文,為自己和《愛彌兒》辯護,反擊巴黎大主教的指控,這篇題為《駁克里斯托弗·博蒙大主教》的文章于1763年出版,非常好地概括了盧梭眼中的、貫穿于自己作品中的主要觀點。1762年7月華倫夫人去世,這給盧梭帶來難以抹去的創(chuàng)傷,他后來修訂了自己的最后一部作品《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中的“第十次漫步”。這本書的所有章節(jié)都以“漫步”命名,象征著他對于自己在巴黎內(nèi)外孤獨前行的反思和回憶。

日內(nèi)瓦當局銷毀盧梭作品的行為激起盧梭的憤怒,1763年5月他宣布放棄自己的公民身份。不過雙方的爭執(zhí)并沒有到此為止。日內(nèi)瓦司法部長讓·羅伯特·特農(nóng)金寫作《鄉(xiāng)間來信》為打壓盧梭的行為辯解。盧梭則以《山中來信》作為反駁,該書在1764年12月出版,詳述了當時城中普遍存在的政府濫用權(quán)力的現(xiàn)象,同時也為自己所受到的指控辯護。在這段時間里,他對植物學產(chǎn)生濃厚興趣,這一興趣伴隨了他的余生,后文會繼續(xù)詳談。盡管盧梭不喜歡被打擾,但是他的聲望給他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訪客:開始是約翰遜的傳記作者詹姆斯·鮑斯韋爾;后來是泛歐旅行者(2);再后來是科西嘉解放運動領(lǐng)袖,他的到來是因為《社會契約論》第2卷第10章中對于該地的高度贊揚:“勇敢的科西嘉人依靠英勇無畏和堅持不懈而重獲自由,他們捍衛(wèi)自由的精神值得智者去教導他們?nèi)绾伪Wo勝利成果。”(OCⅢ:391)盧梭的論文《科西嘉憲法草案》就寫作于此時,不過沒有完成,殘稿直到1861年才出版。

盧梭并沒有享受到安靜的修養(yǎng)。1764年末伏爾泰匿名寫了一本小冊子,向世人揭露盧梭遺棄自己的孩子,盧梭為此飽受困擾,不過我們依然不知道黛萊絲對此作何感受。與此同時,盧梭與莫蒂埃宗教當局反目成仇,1765年9月他的房子被人投以石塊,他不得不再次逃離。在瑞士比爾湖的圣·皮埃爾島(近伯爾尼)過了幾天短暫的田園生活后,他最終返回巴黎,從那里前往似乎安全的英國,蘇格蘭哲學家、歷史學家休謨與之隨行并保護著他。當時他們還彼此仰慕,但是很快就變得疏遠。他們性格不同、社會地位不同,再加上休謨一些世故的朋友的行為,這使得休謨試圖讓盧梭生活舒適、為人接受的努力歸于失敗,盧梭變得焦慮不安。休謨將他們之間的爭執(zhí)寫成《簡要聲明》,在1766年10月出版。此時盧梭正遭受嚴重的精神病痛折磨,他患有迫害妄想癥,身體極度虛弱。在斯塔福德郡居住了一段時間,寫作了《懺悔錄》第一部分。1767年5月他倉促離開英國,當年晚些時候他終于完成《音樂辭典》并出版。在另一段顛沛流離的日子里,他終于娶黛萊絲為妻(1768年8月),1770年6月他最終返回巴黎,不過他在那里只能勉強隱居,因為對他的拘捕令直到去世都沒有撤銷。

盧梭在巴黎主要靠抄樂譜勉強為生,他的作品也能帶來一些穩(wěn)定的收入。另外,他的長期出版商馬克·米歇爾·雷伊(總部位于阿姆斯特丹)也定期給黛萊絲一些年金,這幫助她在盧梭去世后又活了22年。盧梭選取《懺悔錄》的部分內(nèi)容組織朋友們進行私人朗讀,但是這項活動很快迫于埃皮奈夫人的壓力而停止。她曾經(jīng)是盧梭的知己和資助人。他繼續(xù)進行植物采集,同時也開始寫作《盧梭批判讓-雅克:對話錄》,這是一部杰出的自我辯護和自我澄清的作品,從1771年一直寫到1776年。在無盡的絕望和精神病痛折磨中,1776年2月他試圖將這份文稿的副本藏到巴黎圣母院的祭壇上,但是發(fā)現(xiàn)祭壇大門緊閉。他堅信自己是卑劣陰謀的謀害對象,就在街道上向路人散發(fā)題為《致依舊熱愛正義和真理的全體法國人》的宣傳單,不過行人一定認為自己遇到了瘋子。1776年10月盧梭發(fā)生了意外,他被一條名為大丹的狗撲傷——而且傷得不輕,但是由于某些無法解釋的原因,這次意外受傷緩解了他的精神疾病。在最后的日子里,他創(chuàng)作短篇散文集《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這部作品直到他去世也沒有完成。

如前所述,盡管從1770年起盧梭就被嚴重的精神疾病困擾,但是在與波蘭國內(nèi)主張反俄羅斯控制的巴爾聯(lián)盟接觸后,他還是在此期間準備了一篇引人注目的政治論著《波蘭政府考察》。他也寫了幾篇有關(guān)植物學的小短文,由著名的玫瑰畫家雷杜德繪制插頁后制成精美版本出版。

1778年5月盧梭搬到靠近巴黎中心的埃默農(nóng)維爾。7月2日突然去世,在白楊島安葬。他的墓地成為許多巴黎人和崇拜者的朝圣之所。1794年在隆重的儀式中,盧梭的遺體被移入巴黎先賢祠。他最后十年的杰出自傳作品沒能在生前出版。盧梭的多年摯友、兩位日內(nèi)瓦人莫爾頓和杜·佩魯著手編纂盧梭作品全集,這使得他的許多作品第一次問世。如上文所說,包括科西嘉論文在內(nèi)的更多材料陸續(xù)被學者找到,不過重要文獻的發(fā)現(xiàn)工作至今依然在進行。比如,像格蕾絲·羅斯福的《在核武器時代閱讀盧梭》導言中所說,她復原了盧梭《國家戰(zhàn)爭》的手稿。

縱觀盧梭的一生,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學徒”期(1712—1749年),作品以音樂為主,此階段以去萬塞納路上“靈感閃現(xiàn)”而結(jié)束;成熟期(1750—1764年),這段時間產(chǎn)生了他最偉大的作品,包括:“三論”及《新愛洛伊絲》《愛彌兒》《社會契約論》《致達朗貝爾的信》;衰退期(1764—1778年),此時期以嚴重的精神疾病和心無旁騖的研究為特征,精彩的《懺悔錄》正是寫作于此時,不過此時的許多作品都顯得冗長拖沓、佶屈聱牙。J. H.布魯姆在他的《盧梭思想研究》中將盧梭的一生劃分為五個時期:童年時代,到1725年;冒險時代,到1741年;雄心時代,到1750年;成就時代,到1762年;贖罪至死亡時代,到1778年。人生階段的劃分顯然沒有涇渭分明的標準,但是這些分期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盧梭的復雜經(jīng)歷和深邃作品。

當然,透過我描述的盧梭的經(jīng)歷和著作,并不能(或不能真正)說明盧梭的脾氣秉性如何、他一定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想做什么事。我們知道,人們對他褒貶不一,贊成者為其傾倒,憎恨者對其充滿厭惡。任何人都很難說自己“真的”怎樣——無論如何定義“真”——鑒于盧梭的深遠影響,我們很難找到不帶任何情感偏見的論述,盡管盧梭自己常常試圖向我們真實、公正地展現(xiàn)自己。不過我認為金斯利·馬丁的評論很好地體現(xiàn)了盧梭的風格:

最開始(在巴黎)時,盧梭被狄德羅、埃皮奈夫人接受為新興的百科全書派的新成員。這是一個由聰明人組成的小圈子,他們具有共同的經(jīng)歷,擁有同樣的好惡,彼此充分了解,擔心新成員令人厭惡或者是不速之客,沒有什么事像融入這個圈子這樣困難,加入者需要有那么多的人生閱歷、那么多的泰然自若和獨立自信,這些條件盧梭一點都不具備……自負且敏感,熱切又多愁,不懂行事分寸,沒有容人之量,缺乏周旋之才,鄙視阿諛逢迎的社會,這個社會認識不到他的潛在才能、善良心靈、純潔愿望,無論他做什么都是錯的。飽受疾病困擾,他更渴望成為中心人物。人們嫉妒他的獨立,對于他獲得的每一份幫助都大為惱火。人們的每一句激勵之詞都會讓他堅信自己的主張,每一個細微眼神又會讓他驟然沮喪……像嚴格控制自己私人情欲的清教徒一樣,他也不能容忍放浪形骸的行為。他是真正的宗教信徒,相信情感體驗,不相信書面論證,總之,不能讓嘲笑者進行責難……毫無疑問,他渴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這是一個深情的、自然的人,他如此獨立,不介意別人的看法……他急切地與人建立親密關(guān)系,而人家僅僅想與他保持友好,這是他的宿命……幽默或機智也許可以拯救他,但是他又沒有……

(Martin: 110~112頁)

我想許多人都可以從這里看到自己,但是盧梭是獨一無二的,他的作品涵蓋廣泛、影響深遠。馬丁在幾頁之后繼續(xù)寫道:

毫無疑問盧梭是一位天才,他的影響無法細數(shù),在后世的思想中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人們對于盧梭的評價截然不同:他既開拓了想象力又耽溺于情感,既增加了人們對于公正的渴望又讓人們陷入思維混亂;他給貧困者以希望,但是即便是富人也可以用他的理論為自己辯護。盧梭的影響至少在以下方面是毫無爭議的:他不相信強力能成為國家的基礎(chǔ),他讓人們相信,政權(quán)的合法性僅僅來源于理性同意,任何不顧個人自由或是無法推進社會平等的政府都不能獲得正當化的理由。

(Martin: 219,同時參見:pp.195 ff.)

盧梭作品概述

本節(jié)勾勒盧梭大部分作品的主要內(nèi)容,以便讀者獲得對于他作品的整體印象。整節(jié)將簡要描述,不過,對于后文不會詳加闡述的文章,此處會多花一些筆墨。我不打算觸及每一個領(lǐng)域,畢竟某材料是盧梭專家的研究范圍。

盧梭的作品大體可被分為9類:

(1)社會和政治類著作——這是他最廣為人知的領(lǐng)域。

(2)教育著作。

(3)辯駁性著作。

(4)自傳以及其他自我解釋和反思的作品。

(5)關(guān)于音樂和語言的論著。

(6)小說《新愛洛伊絲》、各種散文和詩歌。

(7)音樂作品。

(8)植物學著作。

(9)通信;關(guān)于宗教和戰(zhàn)爭的文章。

我將依次介紹。

社會和政治類著作

這一主題之下的作品主要有“三論”及《社會契約論》《科西嘉憲法草案》《波蘭政府考察》。這些文章將在后文詳細分析,此處只做簡要介紹。

在《論科學與藝術(shù)》(《第一論》)中,盧梭論證說重建科學和藝術(shù)無助于道德凈化,科學和藝術(shù)興起于閑散奢華之所,這種社會鼓勵自我夸耀,導致人們背棄了正直忠誠。天才數(shù)量有限,只有他們才稱得上擁有天賦;至于大多數(shù)人,無論是為自己還是為他人考慮,都最好本分行事、誠實做人。文中盧梭集中精力批評人類追求差別,對私人財富的渴望遠遠勝于對同伴的忠誠,這會帶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這一觀點以及其他觀點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第二論》)中得到進一步的闡釋。盧梭指出,社會交往中到處都是支配他人、炫耀成就的情形,受此影響,自然人逐漸墮落,不再單純快樂。政府和法律只不過強化了富人享有特權(quán)、窮人遭受貶損的現(xiàn)象,這與人人被賦予公正和尊嚴的自然狀態(tài)背道而馳。

《論政治經(jīng)濟》(《第三論》)在許多方面是《社會契約論》中某些觀點的前期表述。盧梭認為國家政權(quán)必須建立在全民同意的基礎(chǔ)上,政權(quán)來源于公意:“(公意)常常關(guān)心國家整體以及每一部分人民的生命和福祉,它是法律的源泉?!保―PE: 132,OCⅢ:245)在文章的第二部分,盧梭將這一首要原則應用于稅收事務,以此避免同一國的人民陷入收入不平等的鴻溝。

《社會契約論》是盧梭最重要的著作,也是政治哲學領(lǐng)域的經(jīng)典文本之一。在這里我們會讀到對于公意和“自由、平等、博愛”原則更充分——盡管不見得更清晰——的論述,前者是政權(quán)的來源,后者是所有公正、仁愛的政治共同體的核心原則。盧梭塑造了一位類似神的“立法者”,在立法者創(chuàng)制的國家中,人們基于公正、平等的立場而聯(lián)合在一起。盧梭強調(diào)主權(quán)者和政府存在明顯區(qū)別:主權(quán)者是政治權(quán)威和政治合法性的來源;政府只是執(zhí)行機構(gòu),依據(jù)授權(quán)將法律運用于具體的案件和個人。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分析公民宗教原則時,也詳細討論了宗教信仰和宗教實踐在一個良好的社會中的地位。

前面說過,盧梭在《社會契約論》第2卷第10章對于科西嘉問題曾有過精彩論述。1764年科西嘉反政府武裝的領(lǐng)袖聯(lián)系他,希望他為革命后的科西嘉制定一套新的立法和憲政體系,雖然這篇文章沒有完成,不過本文連同1770—1771年寫作的《波蘭政府考察》,讓我們了解到他如何將《社會契約論》設(shè)想的正當、公正的抽象原則適用于具體政治實踐,在這一過程中原則要受時間、地點等偶然性因素制約。以上兩篇文章——尤其是關(guān)于波蘭的著作——中盧梭都強調(diào)培養(yǎng)國民性和社會風俗的重要性,鼓勵人們對祖國和同胞奉獻至高的忠誠。有趣的是,盡管盧梭視平等自由和代表全體人民為最高價值,可是他認為波蘭的農(nóng)奴只能逐步獲得解放,因為在遭受多年殘暴統(tǒng)治后,他們只會將新政權(quán)當成過去政治的延續(xù),而不是自己已經(jīng)掌握權(quán)力。

教育著作

盧梭討論教育目標和教育技巧的文章最早要追溯到1740—1741年,當時他在里昂,寫作了《致馬布里先生的備忘錄》《圣·馬西先生的教育計劃》,這是兩篇不太重要的小文章。盧梭在文中談到,教育不是枯燥無味的照搬書本,而是要陶冶心靈、培養(yǎng)判斷力、塑造精神氣質(zhì),有了這些情感,一個人既不會輕易反對,也不會輕易興奮。盧梭被視為一流的教育理論家,源于他在《愛彌兒》中提出的觀點,這本書的副標題是《論教育》。在此書中盧梭提出“消極教育”理論,他認為,孩子不能總是被控制、被管理、被訓誡,教育應該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和資源,通過自然健康和循序漸進的課程設(shè)置,根據(jù)孩子自己的接受能力,來培養(yǎng)他們的身體、情感和理解力,這樣他們才能身心健全、快樂成長。教育者要支持和鼓勵孩子的自發(fā)興趣,不要對孩子強加干涉和要求?!稅蹚泝骸愤€討論了宗教教育,在《一個薩瓦省神甫的信仰自白》中,盧梭捍衛(wèi)自然宗教,反對建立宗教團體、反對相信天啟。我會在本書第4章再次回到這一問題?!稅蹚泝骸返?卷詳盡討論了男人與女人之間的關(guān)系——這里的觀點常常被視為男權(quán)至上——在進一步學習《社會契約論》的核心觀點之前,這是愛彌兒作為成熟公民所必須接受的政治教育。

盧梭在《愛彌兒》中充分闡述了他最著名的觀點:人生而為善,卻被社會腐蝕。雖然他聲稱這部作品并不是真正的論述教育問題的實踐性文章,而是一部哲學作品,但是他的觀點顯然已經(jīng)影響了許多“進步教育”實踐者,并與那些將孩子視為邪惡生物、需要加以矯正和壓制的人形成鮮明對比。盧梭認為《愛彌兒》是自己最偉大的作品,我相信我們會在該書中發(fā)現(xiàn)許多深刻、精巧的觀點。大約1762年末,盧梭寫了一個簡短的續(xù)集《愛彌兒與蘇菲》。這篇文章描寫了他的學生愛彌兒和妻子蘇菲搬到巴黎后的生活:蘇菲不忠,愛彌兒離開法國卻被海盜所劫,成為阿爾及利亞統(tǒng)治者的奴隸,最后他憑借自己的才華擔任這位統(tǒng)治者的顧問。從這里可以看出,盧梭承認,即使人類百般努力,也總會遭受一個又一個的毀滅性打擊。

寫作于1757—1758年的《道德信札》是為蘇菲·烏德托(注意:不是愛彌兒的妻子)而作。從寬泛意義說,這些書信也可以被視為教育文獻,雖然他沒打算讓它們成為教育指南,不過文中諄諄教導的語氣確實像是《愛彌兒》討論主題的回聲。在這些信札中,盧梭強調(diào)遵從良心的重要性,這種內(nèi)在的原則指引我們熱愛美德和秩序。盧梭的這種觀點與《信仰自白》的觀點異曲同工。

辯駁性著作

《第一論》的出版引發(fā)了許多評論,盧梭有時謙虛而認真地回應它們,有時又帶著憤怒和責備。不久以后,他最徹底的反駁文章問世了,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寫于1756年的《致伏爾泰——論天命》,該文為抨擊伏爾泰的《論里斯本地震》而作。伏爾泰在詩中駁斥仁慈的上帝可以讓數(shù)萬人在地震中死于非命的觀點,譴責了信奉神義論的淺薄的樂觀主義者。盧梭撰文反駁伏爾泰,他指出,人們在對待生命中的幸運和不幸時總是忽略了根本原因,即存在于自身的甜蜜情感,對于天命秩序的相信應該出自內(nèi)心情感而不是理性論證。(3)時隔不久,達朗貝爾在給《大百科全書》撰寫日內(nèi)瓦詞條時接受伏爾泰的勸告,在文章中增加了為當?shù)亟ㄔ靹≡旱慕ㄗh。當時伏爾泰正居住于日內(nèi)瓦城外,已經(jīng)在自己的家鄉(xiāng)建造了劇院,盧梭懷疑他想要建造一個更大的舞臺。

看到伏爾泰的不良影響,盧梭動筆寫作了最激烈的反駁文章《致達朗貝爾——論戲劇》。他在文章中爭辯說,戲劇表演導致人們遠離公共生活,不再參加社會慶祝,而那些活動正是維系真正的共和精神和實現(xiàn)社會公正所必需的;相反,在戲劇演出中,人們被囚禁于黑暗之中,炫耀著自己的華麗服飾,癡迷于預先設(shè)定的情感,絲毫沒有道德責任感。像他的許多作品一樣,盧梭在本文中闡述了真誠和忠誠對于維持公正人道的社會的必要性。我們大概很難相信觀看戲劇會導致社會瓦解,不過同樣的對于電視作用的爭論在今天看來并不陌生。不管怎么說,我們從這次爭論中看到盧梭對于公共慶典的重視,人們集合在一起共同舉辦慶祝活動,這對他們感受公民身份、形成文化傳統(tǒng)具有重要意義。盧梭在論波蘭和科西嘉的文章中再次強調(diào)了這一觀點。

1762年《社會契約論》出版后遭到抨擊。當年稍晚些時候,巴黎大主教克里斯托弗·博蒙寫了一封牧函陳述抨擊理由。這引發(fā)了盧梭的強烈還擊,他要捍衛(wèi)自己的作品,質(zhì)疑那些判斷的合法性?!恶g克里斯托弗·博蒙大主教》發(fā)表于1763年,他說自己在所有作品中都一以貫之地堅持同樣的基本原則,尤其是“人本性為善,但是被社會所腐蝕”,所以他很難理解為什么僅在此時自己的學說遭到指責。他繼續(xù)逐條反駁大主教的批評,展現(xiàn)它們邏輯的混亂,他堅持稱,哪怕自己曾經(jīng)犯錯,也是公開而真誠的,這并不是一種罪行。此外他還強調(diào),要區(qū)分基督教信仰和教會順從,前者承諾仁慈寬恕,后者只是讓個人附屬于某一特定教會或教士,導致殘暴的沖突和謀殺,他的《信仰自白》中也有此種觀點。

盧梭最后一篇辯駁文章發(fā)表于一年后(1764),是針對J. R.特農(nóng)金的《鄉(xiāng)間來信》而作,當時特農(nóng)金在文中為日內(nèi)瓦當局禁毀盧梭著作的行為辯護。盧梭的《山中來信》共有9篇(章),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在第一部分,他辯解了自己的觀點,并質(zhì)疑那些針對他的行為的正當性;在第二部分,他論證日內(nèi)瓦的政治結(jié)構(gòu)和政治進程已經(jīng)背離了憲法原則,少數(shù)權(quán)貴集團掌控了主權(quán)和政治權(quán)力,而普通市民的自由權(quán)利和立法行為卻遭到否定。盧梭此處的文筆尖銳凌厲,但是即便是那些想要以盧梭受到不公正對待的事例來指控日內(nèi)瓦當局濫用權(quán)力的朋友們,也覺得這篇文章太感情用事、缺乏實際作用。不過我倒覺得這是一篇相當不錯的反擊對手的自辯文章,當然,由于它只與特定的沖突緊密相連,所以對于整體理解盧梭的思想作用有限。相比之下,對于達朗貝爾和博蒙大主教的反駁更具有廣泛意義。

自傳作品

在生命的最后15年中,盧梭寫作了許多重要的自傳、自我解釋和辯護的文章,其中的《懺悔錄》毫無疑問是一部偉大的著作。早在1761年,阿姆斯特丹的出版商馬克·米歇爾·雷伊就催促他寫作自傳,這一建議最初并沒落地生根。不過隨后他開始做筆記、整理信件,事實上他的第一篇自傳文章正是形成于此時,雖然這似乎與雷伊的建議沒有太大關(guān)系。前面說過,盧梭正為《愛彌兒》的出版受阻而困擾,他認為自己陷入對手的陰謀詭計之中。最終盧梭的支持者、圖書出版(審查)總監(jiān)馬爾澤爾布與他聯(lián)系,使他緩解了緊張的情緒。幾個月后,也就是1762年1月,盧梭接連給馬爾澤爾布寫了四封信,一方面向他表達感激之情,另一方面通過講述早期的主要生活經(jīng)歷來解釋自己的個性和行為,這些信件最初并沒打算出版。在第一封信中,盧梭解釋了自己為何遠離喧囂的城市而選擇鄉(xiāng)村隱居,因為只有在寧靜的鄉(xiāng)村他才能自由表達、才能遠離那些虛偽造作的繁文縟節(jié)。在第二封信中,我們第一次看到盧梭對于萬塞納“靈感突現(xiàn)”的說明,他還談到了當時頭腦中涌現(xiàn)出來的許多想法。第三封信談及他當時的思想狀況和簡單快樂的日常生活,他為實現(xiàn)夢寐以求的天性感到幸福不已。

在最后一封信中,他陳述自己如何看待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他一直在自己所有的著作中探尋全體人民的利益,他視所有人為與自己平等的同胞,所以他避免與人爭吵,雖然只要在社會中生活就總會產(chǎn)生這樣的問題。這些有趣的段落涉及許多論題,它們在后來的文章中得到了充分論述。

正如《致馬爾澤爾布的信》沒有在生前出版一樣,他的另外三部更偉大的自傳也沒有在有生之年出版。盧梭在1764年之前就開始斷斷續(xù)續(xù)地寫作《懺悔錄》,直到1767年末才寫完第一部分,這一部分以1741年到1742年盧梭到巴黎追求功名而結(jié)束;第二部分到1770年年中才完成,講述了1742年到1765年的經(jīng)歷,展現(xiàn)了他憂郁的性格和不太如意的人生。由于我將在第7章用大量篇幅來討論這部作品,所以此處僅做簡短評述。這本書將一個人的性格形成、情感經(jīng)歷和離奇生活娓娓道來,以前從沒有人如此寫作自傳。帶著令人心痛的坦誠,盧梭既回憶了那些不光彩的往事,也呈現(xiàn)了壯美和欣喜的瞬間。他第一次遇見華倫夫人,他第一次在威尼斯經(jīng)歷情愛冒險,他的歌劇收獲巨大贊譽,他對于蘇菲·烏德托夫人無望的愛情,等等。他飽含深情地寫下生命中的這些經(jīng)歷。這部記錄天才的產(chǎn)生和人生旅程的傳記引人注目,它成為浪漫主義自傳的典范。

寫作于1772年~1776年間的《盧梭批判讓-雅克:對話錄》是更自覺的自我辯護。這本書包括三篇對話,通過“盧梭”和“法國人”評價“讓-雅克”(盧梭本人)的性格、行為和作品來展現(xiàn)他如何無數(shù)次地被人們誤解和中傷。讓-雅克質(zhì)樸、直率,這使得其他人的虛偽暴露無遺,讓他們惱羞成怒。雖然這部作品冗長、拖沓、充滿妄想,不過還是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它包含了許多重要評論,比如:自愛的意義和特征,善良本性,以及盧梭對自己作品的評價。無論人們是否贊成本書展現(xiàn)了盧梭精神妄想的狀態(tài),我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到,盧梭完成本書時正陷入痛苦之中,他試圖把文稿的副本藏到巴黎圣母院的祭壇中,在行動失敗后他的精神瀕于崩潰。

盧梭最后一部自我反思的作品是《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該書寫作于1776—1778年,直到他去世都沒有完成。盧梭采用了一種高度原創(chuàng)的文學樣式,他將全書分為10個章節(jié),每節(jié)都冠以“漫步”之名,以此展現(xiàn)他在巴黎城內(nèi)郊外漫步時縈繞于腦海的回憶或遐想。在此框架內(nèi),他進行了一系列龐雜的反思,記錄了自己的生活和觀點,這里雖然有對丑陋的人類社會的敏銳觀察,不過大多數(shù)時候充滿了浪漫美好的情感。“漫步”包括許多內(nèi)容:盧梭談到最近經(jīng)歷的意外事件,他被一條名為大丹的狗所傷,后來竟然神奇地恢復了平和的心境;他對于誣陷瑪麗蓉偷緞帶的往事依然深感愧疚;他無愧于“把我的一生奉獻給真理”的座右銘;他在靜謐怡人的自然中恍惚出神……當他回憶第一次見到華倫夫人的情景時,作品戛然而止,那可能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盡管有人認為本書具有許多言外之意,不過它與《懺悔錄》一起成為得以了解盧梭的作品,它值得廣泛閱讀。

有時,人們對于盧梭似乎永無止境的自我反省和辯護會感到厭倦,但是總體上說《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是一部相當重要的作品,在他的所有成就中處于中心地位,是他狹義的“哲學”作品。

關(guān)于音樂和語言的論著

音樂和語言間的聯(lián)系似乎頗為古怪,不過盧梭發(fā)現(xiàn)這兩者有緊密聯(lián)系?!墩撜Z言的起源》大約寫作于1753年,后增補了許多年,但是一直沒有完成。盧梭在這篇文章中提出,人類的第一次講話是富有節(jié)奏、充滿韻律的表達,喚起了人們的熱情。他說,音樂的旋律類似于人的激情,但是追求形式和結(jié)構(gòu)的和諧會限制激情的表達。在這種對比中,盧梭抨擊法國占主流地位的拉莫的作品,為自己所支持的、富于旋律的意大利音樂辯護。我稍后再談論這一點。只有在語言承擔更廣泛的交往作用、更少用于表達個人情感之后,詞語才逐漸擁有固定的文字含義。理性觀念取代內(nèi)心情感,隨之而來的是單調(diào)乏味的增加。在盧梭看來,這種表現(xiàn)在荒涼的北方地區(qū)越發(fā)迅速和明顯,那里人們的首要需求是幫助而不是愛意,這與溫暖、濕潤的南方地區(qū)的優(yōu)先選擇截然相反。為了準確地表達訴求、提出要求,言辭變得尖刻唐突,語言變得更加清晰,盧梭成熟期作品的許多主題都體現(xiàn)了這一點:感覺具有優(yōu)先地位,語言的精確性和復雜性并不是人類走向高級的標志,而是退化和背離最初美好狀態(tài)的表現(xiàn)。

旋律至上的審美也體現(xiàn)在盧梭最重要的音樂論著《論法國音樂的信函》中,該文寫作于1753年,與他最初寫作《論語言的起源》屬于同一時期。盧梭對于法國和意大利音樂的各自優(yōu)點的爭論貢獻巨大。他說意大利語流暢婉轉(zhuǎn)、發(fā)音清楚、富有共鳴,這些完美的旋律有利于表現(xiàn)美妙的音樂;至于法語則尖銳刺耳、音調(diào)扁平、枯燥無味,這種缺乏色彩和節(jié)奏的語言無法單獨展現(xiàn)節(jié)奏,所以法國音樂以復雜和聲為主。盧梭略帶矛盾地總結(jié):“法國人沒有音樂,也不可能有音樂,或者,他們也許曾經(jīng)有,不過那對他們來說是更糟糕的事情?!保∣C V: 328)可以想象,這種說法絲毫不會安撫法國音樂的支持者,據(jù)盧梭所說,《論法國音樂的信函》出版后引起軒然大波(C 8:358,OC I: 384),它轉(zhuǎn)移了人們對于路易十五決定解散巴黎議會后出現(xiàn)的早期反叛的注意力。

回顧盧梭的職業(yè)生涯,他的《新音樂記譜法》頗值得注意。1742年(4)8月他到達巴黎不久,便在巴黎科學院宣讀了這種記譜法。他建議用線性數(shù)字排列代替標準樂譜,而且聲稱已經(jīng)成功地教會學生使用這些符號。雖然記譜法一度吸引了崇拜者,但最后并沒有形成重要影響,不過這在當時不容易看得出來。此外,盧梭在為狄德羅和達朗貝爾的《百科全書》撰寫詞條時多次涉足音樂題材,不久以后他把這些詞條集結(jié)成冊,再加上一些其他內(nèi)容,在1767年出版了《音樂辭典》。這本書獲得極大成功,為他最后幾年的生活帶來穩(wěn)定的收入。

小說、各種散文和詩歌

盧梭最受歡迎的作品是1761年1月出版的小說《朱莉》(或《新愛洛伊絲》),它引起巨大轟動,到1800年時已經(jīng)有70多個法語版本和30多種英文譯本。人們熱衷于閱讀這部小說,大家口口相傳,每個人都聲稱自己是或者知道某人是小說中的人物原型。我在前文曾講述過盧梭寫作這部小說時的生活狀況,此處不再贅述。

這部小說以書信體寫成,包括女主人公朱莉、她的導師兼情人圣普樂、她的表妹兼朋友克萊爾以及朱莉的未婚夫沃爾瑪男爵之間的通信。全書以一場危機開篇,圣普樂(朱莉的爸爸為她請來的家庭教師)承認愛上了朱莉。朱莉最開始非常震驚,隨即拼命勸告他保持冷靜、克制。朱莉一方面無法抗拒圣普樂的愛慕之情,陷入對他的依戀,另一方面又勸誡他擺脫愚蠢的激情。拋開無數(shù)細節(jié),這本書的情節(jié)可以概括如下:圣普樂和朱莉終于相戀了,朱莉懷孕。她爸爸發(fā)現(xiàn)真相后勃然大怒并打了朱莉?qū)е轮炖蛄鳟a(chǎn)。朱莉的媽媽因震驚而染上致命疾病。朱莉深感罪責,她也病倒了,患上天花后導致毀容。圣普樂不得不隨著愛德華·博姆斯頓大人離開,又隨安森探險出海,他似乎永遠地失去了朱莉。后來朱莉康復了,她對以往的行為懺悔不已,最終嫁給了拜倫·沃爾瑪,也就是她爸爸最初想讓她嫁的那個貴族。他們在克拉倫斯建造了一座模范莊園,與兩個孩子、克萊爾(現(xiàn)在是一位寡婦)、克萊爾的女兒共同生活在一起。圣普樂回來了。沃爾瑪,這位有點冷淡、克制又無所不知的莊園管理者,雖然知道圣普樂和朱莉之間的關(guān)系,依然決定聘請圣普樂做孩子們的家庭教師。他們在一起友好地生活了一段時間。當沃爾瑪短暫外出時,朱莉和圣普樂去日內(nèi)瓦湖劃船,兩人再次被困于當年他們飽受愛情折磨的地方,不過這回朱莉拒絕了圣普樂的再次表白,她似乎克服了年少時的不羈情感。朱莉在救了自己的一個溺水的孩子后罹患萎縮性肺炎,在她臨終的日子里,終于承認自己從沒有停止過對圣普樂的愛戀。這部小說以圣普樂、沃爾瑪和克萊爾共同生活在一起結(jié)束,他們對朱莉圣潔的靈魂永遠懷念。

人們對于如何看待這本書多有爭論。有人認為這是一些不連貫的篇目,前4卷描寫了許多炙熱的私情,到了最后2卷又將這些真實的情感予以否定,朱莉把自己純潔的生命奉獻給沃爾瑪。另一些人從本書中——尤其是從沃爾瑪全面控制的克拉倫斯的環(huán)境中看到,在盧梭的認知中,不受控制的激情和不受約束的關(guān)系,既不能構(gòu)成人類歡愉的恰當根基,也不能成為維持人類關(guān)系的紐帶。

盧梭的其他文學作品再沒有達到《朱莉》這樣的影響。他有許多短詩,也有一些出于興趣而寫的戲劇,它們只針對專家學者(事實上,他們并沒有興趣),不過這里有兩部作品值得注意。第一部是盧梭的戲劇《水仙》,這并不是由于戲劇本身重要(它本身微不足道),而是因為盧梭在1753年該書出版后所寫的序言。1750年盧梭在《第一論》中指出藝術(shù)不利于道德建設(shè),由此受到諸多指責,現(xiàn)在他要在《水仙》的序言中為自己受到的指控而辯護。那么,他如何推進自己的論述?他認為,首先,自己并不總是像現(xiàn)在這樣思考,《第一論》是年輕時候的作品。第二,更重要的是,像巴黎這樣的大城市的道德已經(jīng)嚴重墮落,最好的方法是讓人們轉(zhuǎn)向無害的戲劇,以此來降低他們彼此傷害的可能性。前文已經(jīng)提到盧梭論述戲劇的影響的長篇大論《致達朗貝爾——論戲劇》,下文第6章也會進一步分析這篇文章。無論他的戲劇獲得成功還是遭到失敗,都沒有對盧梭造成影響,他堅持前行,他的精神從沒有被渴望卓越而腐蝕。要知道,過度地評判藝術(shù)成就是否卓越,正是導致道德墮落的關(guān)鍵。最后要留意的是盧梭的古怪散文詩《以法蓮山地的利未人》,這是他在1762年6月逃離巴黎的途中寫下的。詩中重述了《士師記》第19—21章的恐怖故事,利未人的妾遭到殺害,由此導致便雅憫部族26000人遭到復仇性屠殺。有人可能認為,面對這殘酷故事,盧梭想象的也許是對自己所受委屈而進行復仇的圖景。不過對我來說,我確實無法理解為什么這首詩是盧梭自己最喜愛的作品。

音樂作品

盧梭著有大量音樂作品,其中包括膾炙人口的歌劇《鄉(xiāng)村占卜師》。這首作品雖然用法語寫成,其中卻充滿動人的鄉(xiāng)村旋律,這說明盧梭以前批評法語,認為法語不適合音樂創(chuàng)作的觀點是不正確的。音樂是盧梭最初醉心的事業(yè),盡管他基本上是自學成才。在《鄉(xiāng)村占卜師》之前,盧梭創(chuàng)作了風格不同的歌劇,包括《風流的繆斯》(1743—1745)和《拉米爾的節(jié)日》(節(jié)選自伏爾泰和拉莫的作品,1748),它們都曾經(jīng)為國王演出。《鄉(xiāng)村占卜師》是盧梭真正的成功,在楓丹白露的演出獲得好評,其后占據(jù)了巴黎劇院的演出舞臺。這部作品講述了牧羊女科林特和牧羊人科林的曲折愛情。當科林將迷戀的目光投向莊園小姐后,科林特向鄉(xiāng)村占卜師尋求幫助,讓科林相信她也有了心上人。后來科林戰(zhàn)勝了嫉妒,意識到科林特才是自己的真愛,于是重回她的懷抱。盧梭的音樂簡單微妙而又富有旋律,擺脫了他一直輕視的復雜曲風。蓬帕杜夫人完全被這部歌劇迷住了,1753年她甚至在百麗維鄉(xiāng)下的房子中舉辦私人演出,親自扮演科林,這成為布歇和弗拉戈納爾(5)描繪的場景。

植物學著作

盧梭寫過一些植物學著作,雖然比例很小,不過也很引人注意。我們在前文看到,他非常喜歡搜集各種植物,分門別類地進行登記,他曾打算向朋友們展示這些成果。直到老年他都保持著這種愛好,常常從巴黎中心走到田間和森林里尋找植物。他對植物的興趣最早萌發(fā)于1762年,當時他逃離巴黎,前往瑞士居住,打算寫一本《植物學術(shù)語字典》(現(xiàn)在只剩殘片)。甚至當他在英格蘭最飽受精神疾病困擾的時候,他也常常到斯塔福德郡的住所周圍搜集蕨類植物和苔蘚。在他最后一次返回巴黎的時候,他再次寫作關(guān)于植物的文章,1771年或1772年,他給一個朋友的孩子寫了8封《初級植物通信》。在這些信件中,他把植物學習當成清楚準確地觀察周圍世界的方法,通過欣賞自然奇跡,可以平復貪婪的野心。他寫道:“這純粹是出于好奇心的學習,沒有任何實際功用,只是一個善于思考的人對自然和宇宙奇跡的敏銳觀察。”(《第七封信》,OCⅣ:1188)。這些作品直到盧梭去世都沒有出版,1805年著名的玫瑰畫家雷杜德偶然發(fā)現(xiàn)了它們,他為其繪制了精美插畫,從而使這些作品制成漂亮版本出版。植物學文章雖然只是盧梭作品中的一小部分,不過他對植物的喜愛正是他最迷人的原因之一。

通信,關(guān)于宗教和戰(zhàn)爭的文章

我曾說過,我們很難按事先準備好的條目對盧梭作品進行分類,在最后一組,我將討論三種值得紀念但是又無法統(tǒng)一歸類的文章。

首先要談的是盧梭的通信。除了那些以公開信的形式出現(xiàn)的論辯作品(如《駁克里斯托弗·博蒙大主教》、《山中來信》),也不算他表明自己觀點的信件(如《致伏爾泰——論天命》、《致馬爾澤爾布》),盧梭還有大量的日常通信,他與朋友、咨詢者、出版商、占卜者通信頻繁,許多信件都保留了下來。R. A.利搜集、整理這些信件,出版了《讓-雅克·盧梭通信全集》,這是當代學術(shù)界的重要成果。通過這些信件,我們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盧梭的生活和性格,這比那些經(jīng)過刻意準備的自我辯駁和自我展示的文章更真實。盧梭在《懺悔錄》中摘錄了大量通信,1757年8月的五封信件展現(xiàn)了他與埃皮奈夫人之間的傷害、抱怨、請求、絕望、和解、冒犯等。當時他和埃皮奈夫人的關(guān)系正走向破裂的邊緣(C9:419-421,OCI: 450-453)。另外一本包含盧梭信件的作品是大衛(wèi)·休謨的《簡要聲明》,出版于1766年,在盧梭生前已經(jīng)問世。休謨在書中詳述了兩人之間的爭執(zhí),他引用盧梭的信件,指出盧梭基于假想對自己進行攻擊,對此進行了反駁。毫無疑問休謨完全正確,盧梭的信中飽含巨大的痛苦,令人難以閱讀。

第二,雖然盧梭沒有在單獨文本中詳細論述過自己對于宗教的觀點,不過將他的宗教主題作品匯集在一起還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愛彌兒》第4卷中的《一個薩瓦省神甫的信仰自白》(以下簡稱《信仰自白》),盧梭在文中討論了個人宗教信仰的基礎(chǔ)和特征。另外,他在《社會契約論》第4卷第8章分析了宗教信仰的地位以及穩(wěn)定、仁愛的公民社會中的宗教機構(gòu)。1756年的《致伏爾泰——論天命》包含了盧梭對于上帝治理人類的觀點。

盧梭在《信仰自白》中虛構(gòu)了一個薩瓦省的神甫(基于他早年認識的兩個神甫而創(chuàng)作),盧梭借他之口說出了自己的宗教觀點,比如宗教信仰的基礎(chǔ)、上帝的本質(zhì)、上帝與其創(chuàng)造物之間的關(guān)系、宗教信仰與道德之間的關(guān)系。前文已經(jīng)數(shù)次提到,正是這段內(nèi)容使《愛彌兒》和盧梭受到教廷抨擊,因為盧梭在文中概括了自然宗教的形式,并強烈譴責教會對非信徒的嚴苛迫害,這與基督教教義相違背,這段話直指人心,體現(xiàn)了愛與寬恕。

在《社會契約論》的“公民宗教”一節(jié)(第4卷第8章),盧梭依然認為,全體公民都應該遵從“公民信仰”,該信仰的主要宗旨是禁止宗教不寬容和其他形式的不寬容。盧梭同意宗教忠誠是行動最重要的動力之一,這就需要思考宗教忠誠如何與公正的政體相容,以便促進政治體的穩(wěn)定繁榮。這一問題的實質(zhì)是,沒有人能侍奉兩個主人,如果教會建立了一個與世俗權(quán)力相沖突的獨立權(quán)威,那么好的情況是,信徒只是三心二意地服從世俗秩序;壞的情況則是,他們有相當正當?shù)睦碛扇ッ暌暬蝾嵏矅业姆?。盧梭的這些觀點無疑是正確的,我將在第6章進一步闡述這些問題,并在第4章分析《信仰自白》文本。

第三,盧梭不時關(guān)注的另一個主題是戰(zhàn)爭的性質(zhì)和戰(zhàn)爭的正當性,雖然這類文章范圍很窄,影響也不算大,但是影響力卻相當持久。盧梭反對霍布斯所說的自然狀態(tài)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狀態(tài)”。在盧梭看來,人類從本性上看是膽怯且熱愛和平的,即使他們陷入爭斗,也不能被稱為戰(zhàn)爭,因為戰(zhàn)爭不是發(fā)生在個人之間,而是發(fā)生在國與國之間,由代表國家的戰(zhàn)士進行,在戰(zhàn)爭中“個人只是偶然地成為敵人,既不是自然人,甚至也不是公民,而是戰(zhàn)士”(SC 1:4,OCⅢ:357)。一旦那些處于戰(zhàn)斗狀態(tài)的人相遇,既不意味著他們拋棄了其他人性要求和道德關(guān)系,也不意味著他們將和另一個國家的所有成員進行戰(zhàn)斗。直到最近,前文提到的美國學者格蕾絲·羅斯福發(fā)現(xiàn)了盧梭的原始手稿,盧梭關(guān)于戰(zhàn)爭狀態(tài)的觀點才得到清楚闡釋。

以上是對于盧梭所有涉獵領(lǐng)域的粗略概括。在結(jié)束本章內(nèi)容之前,我將再一次論述引言中介紹的那些核心觀點,以便為接下來幾章的分析指明方向、提供重點。

重要主題和核心觀點

我在引言中曾強調(diào),對于盧梭思想進行“確定的”論述并非易事。不過我相信,我所突出的主題包含了盧梭著作中最深邃、最具影響力的內(nèi)容,這正是我持續(xù)關(guān)注這些主題的原因。我將擴展第1章中勾勒的研究草圖,以便在進行更深入討論之前指明總體方向,因為那些論證過程可能會讓人迷失整體方向。為了更好地說明盧梭如何整合觀點、支撐論證,我一共確定了五個主題,首先將從他早期的成熟作品談起,尤其是《論科學與藝術(shù)》和《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這兩篇文章體現(xiàn)了他對文明的罪惡的論述。

批評文明人

盧梭非常厭惡巴黎周遭的生活和當時法國的社會氛圍——雖然這種社會被普遍視為精致、高級、文明,而且并不為法國所獨有。不過他的批評并不是只適用于一時一地,而是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反思社會的基礎(chǔ),這其中就包括我們自己所處的社會,同時他還給我們提供了批評權(quán)力的視角。

盧梭最憎惡的是遍及社會的人與人之間的巨大不平等:財富、地位、權(quán)力、聲望、影響力等。他目睹了太多的弱者受到歧視的情況,人們被迫陷入貧窮,淪為邊緣人,失去尊嚴的人們只能依靠朝不保夕的社會救濟或僥幸而得的財富來勉強茍活。同為一國之內(nèi)的成員,卻有成千上萬的人無法得到同胞的承認。這種非人道的社會是如何形成的?對盧梭來說,關(guān)鍵原因是自尊心帶來的欲望。我們有必要分析盧梭語境中“自尊心”的準確含義,按照本意,我將自尊心解釋為“希望或需要他人的認同,獲得他人從心里到行動上的認可”。在盧梭看來,這種渴望具有進攻性和競爭性特征,人們喜歡高人一等,唯有如此才覺得自己獲得了應有的認可,他們在別人的恥辱落魄中享受自己的優(yōu)勢地位,并以此作為“上等階層”的標志。通過論述,盧梭指明了不平等產(chǎn)生和得以維持的原因,它只是為了滿足人們在社會中感覺自己重要性的渴望,統(tǒng)治與服從成為社會結(jié)構(gòu)和人際關(guān)系的關(guān)鍵標志。以后我們也會看到自尊心的積極作用,不過在盧梭早期寫作中,他最關(guān)心的是自尊心的負面影響。

盧梭不僅僅試圖揭示這種不平等的起源,他更要指出由此而產(chǎn)生的嚴重后果。對于那些被侮辱的、被忽略的、被剝奪的人來說,這一點是不言自明的;不過,對于那些擁有財富和聲望的成功人士來說,又會有哪些后果呢?盧梭認為,這些人將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交付他人判斷。這似乎意味著,他們事實上由凌駕于自己之上的人來操控,無法擁有自己的人生,也無法決定自己行為的價值,他們只能由別人決定。在此種情況下,他們淪落為他人的奴隸,屈從于別人的安排。名人的起落興衰最能說明這一情形。

以上這些問題是盧梭探討社會權(quán)力關(guān)系的中心議題,他是社會疾病的清醒診斷者??梢哉f,他一直關(guān)注人與人之間的權(quán)力不平等,不僅試圖解釋不平等的產(chǎn)生原因和惡劣后果,而且希望找出個人與社會的正常存在模式,在這里,平等、互助取代了艷羨、榮耀,人們過上幸福安寧的生活,這顯然是他的社會政治理論富有建設(shè)性的內(nèi)容。不過在進一步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看看他對“自然人”(natural man)和“善良本性”(natural goodness)的積極評價,這顯然是對批評文明社會的補充。

自然人和善良本性

如果文明的進步腐蝕了人類,導致人們彼此疏遠、對他人的苦難幸災樂禍,那么除了逃離社會或是用進入文明社會之前的自然人來重新改造生活,我們還能有什么更好的解決辦法?盧梭顯然被視為這種反歷史進程的擁護者。印度“高貴的野蠻人”(盡管這個詞不是盧梭自己使用)過著簡單的生活,他們自給自足,不依靠他人而生活,不為是否領(lǐng)先于他人而困擾,不為未來會發(fā)生什么而擔憂,這種原始的天真平靜生活似乎成為保留人們天性的替代性選擇。與文明社會悲慘、壓抑的生活比起來,毫無疑問,盧梭看到了這種生活方式的價值。不過我認為,如果以為這就是盧梭針對文明墮落提出的“解決方案”,那是錯誤的,這似乎意味著我們能夠而且應該返回到蒙昧狀態(tài),我們要放棄人文素質(zhì),把自己變成一個懵懂無知的生物。而盧梭的用意是,尋找到一種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基礎(chǔ),它非但不會扭曲和扼殺人們對完美生活的向往、對他人的認可的渴望,相反,它有助于實現(xiàn)每個人以及全體成員的共同追求。事實上他并不認為在社會中自然不復存在,對他來說,“自然”并不意味著未經(jīng)人類活動觸及的地域,而是指那些有助于保障人類福祉、增進人類幸福的地方。只是因為在盧梭眼中,人類的活動常常導致不當干涉,所以將“自然”和不受人類影響的事物等同起來似乎又是恰當?shù)?,不過這并不是一個必要條件。

與之相關(guān)的是盧梭對于“善良本性”的論述。盧梭因此觀點而聞名,這包含許多略有不同的表述,即人在本質(zhì)上是善的,只是被社會所腐蝕。我已經(jīng)提示過,這句警世之言的后半句是說,無論什么社會,都有腐蝕的危險。不過我們該如何理解“人類本性為善”的論述?批評者常說,盧梭天真地以為,如果不是受到壓迫,人們將善良、友好、和平相處。但是頭腦清醒的人認為這絕非真相,既然指責總是指向其他人,那就免除了個人對自己的邪惡意圖和行為承擔責任。

不過這根本不是盧梭的論點。首先,他嚴謹而細致地指出,邪惡的根源在于外界對于個人的影響,這并不是毫無根據(jù)的猜想,而是來自認真的分析。第二,在人類善良本性的總標題下,他討論許多不同情況。比如,他進行了對比,一方面是自發(fā)的、無須思考的關(guān)愛和慷慨,另一方面是有意識的、謹慎沉思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他也目光敏銳地指出道德的局限性:道德只關(guān)注責任、義務和要求,這些強制性規(guī)定卻適得其反地產(chǎn)生了其本想糾正的邪惡。相反,盧梭認為憐憫是人們形成道德聯(lián)盟的更仁愛、更有效的基礎(chǔ)。所以,盡管盧梭的關(guān)注點是人的本性,我們還是要謹慎闡述他的思想,避免刻板論述。

我已經(jīng)在這幾節(jié)中指出,盧梭的核心關(guān)切并不是一個人能否與他人共同生活、工作,而是人們以何種基礎(chǔ)進行聯(lián)合?聯(lián)合的條款有何特征?聯(lián)合的條件又是什么?他的政治著作充分體現(xiàn)了這些思考。

政治合法性的基礎(chǔ)和公意

國家機構(gòu)顯然是社會的權(quán)力中心,負責制定和實施法律。盧梭感興趣的是,如何能讓政治權(quán)力的擁有和行使具有合法性,使其對國家中的全體公民有利,而不是只有少數(shù)人享有特權(quán)。對于這個問題,下面這句話也許最好地體現(xiàn)了他的基本觀點:“服從法律的人們應該是法律的創(chuàng)作者?!保⊿CⅡ:6,212;OCⅢ:380)關(guān)于這個問題的確切含義將在下文第5章討論。

對盧梭來說,主權(quán)者是國家的最終權(quán)威,除此以外別無他者。主權(quán)者為共同體制定基本法,他要確保共同體中的全體成年成員擁有程序性的和基礎(chǔ)性的平等。如此一來,在共同體法律的安排下,所有公民就具有了平等地位,同時社會中權(quán)力和地位的不平等在一開始就得以排除。用盧梭自己的話來說,社會中每一位成員都是“全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SCⅠ:6,OCⅢ:361),他們作為社會共同體的平等參與者得到了認可和支持。主權(quán)者通過行使自己的意志——也就是來自全體成員的“公意”,來向所有人宣告基本規(guī)則。公意是一個復雜概念,其具體含義仍存在普遍爭論,不過寬泛說來,公意以公共利益為依歸,并通過法律來實現(xiàn)這一目的。盧梭嚴格區(qū)分了主權(quán)者和政府,前者是基礎(chǔ),后者只不過是主權(quán)者的執(zhí)行人,政府關(guān)注法律如何適用于具體的情況和個人。盧梭意識到,政府成員作為一個團體會擁有大量權(quán)力,可能包含與公共利益相沖突的部門利益,所以他試圖提出解決方案,以減少類似事件的發(fā)生。他強調(diào),無論何時政府都從屬于主權(quán)者,只享有被授予的權(quán)力。也許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盧梭根本不關(guān)心直接民主制,可能出于實踐原因,他偏愛的是選舉貴族制,也就是所謂的“代表制”民主。無論怎樣,他的目標都始終如一:每一位公民都應該享有包括地位、尊嚴、物質(zhì)支持在內(nèi)的基本平等。在盧梭看來,這是任何公正、仁慈的社會必須建立的原則,唯有如此,人的基本價值才能在公民社會中得到承認和實現(xiàn),同時,平等承認和平等地位也要求公民享有自由并由彼此忠誠的紐帶所維系。我們會在下一節(jié)看到盧梭如何整合這些分散的要素。

自由、友愛、平等

對盧梭來說,享受自由是人之為人的標志?!熬芙^自由就是拒絕為人?!保⊿CⅠ,4:170,OCⅢ:356)這很容易讓人過快地推論他的含義,而我們需要仔細把握他的想法。比如,有人認為,充分享受自由就意味著你有能力和機會在任何時候做你想做的事情,而根本無須考慮其他人。如果這就是完美的自由,那么它如何與遵守法律相統(tǒng)一?遵守法律要求承認他人的權(quán)利并約束自己的行為,這些內(nèi)容在這種自由中都很難看到。不過盧梭并沒有贊成完全不受約束的自由,在他看來,這種自由只會導致爭奪支配地位和追求勝過他人。前面說過,如此運用自由,最終后果是以各種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奴役他人。反之,遵從法律可以讓人免于對他人的依從,同時也能讓人享受有保障的自由,這與他人所享有的自由是相容的。所以,承認他人的要求和權(quán)利是法律的基礎(chǔ)規(guī)定,這應該被視為免于惡性競爭、保護自由的條件,而不是對自由的限制。

盧梭承認,與妄想的不受限制的自由相比,他所說的“嚴苛法律”的自由(GPⅥ:196,OCⅢ:974)并不那么吸引人,只有形成社會聯(lián)盟,使得他人的福祉就像自己的福祉一樣,人們才會接受法律的限制,此時人們感受到的不是束縛,而是達成自己的目標和意愿。盡管這不是盧梭使用的詞匯,不過這種觀點常常體現(xiàn)在以友愛精神聯(lián)合的社會中,最著名的體現(xiàn)就是法國大革命。盧梭在許多方面發(fā)展了這一觀念,也許最有問題的是他所說的準神的“立法者”?!傲⒎ㄕ摺蹦軌蛑厮苊癖娦愿瘢瑤ьI(lǐng)人們擺脫狹隘的利己主義,引導他們走向聯(lián)合。毫不意外的是,他在其他文章中強調(diào)了由國家的共同榮耀、共同歷史和共同命運而產(chǎn)生的情感聯(lián)系,現(xiàn)在我對此問題進行簡短論述。

文化和宗教

如剛才所說,在盧梭看來,如果人們將對所有人都有利的善法作為自己意志的原則,而不是將其視為對任意而為的自由的限制,那么與其他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具有共同的情感就是必要的,只是這種共同生活從何而來?又如何培養(yǎng)和維持?盧梭在解決這個問題時將愛國主義放在首位,他經(jīng)常訴諸人們對國家的獨特歷史所具有的認同感,這就為不同利益和情感的人建立共同體提供了基礎(chǔ)。我們很容易忽視,國家的擴張野心和壓迫其他民族文化的欲望,常常帶來巨大的沖突和人員傷亡。不過,一方面應該強調(diào)的是盧梭根本沒有興趣推動這種國家主張。他認為每一個國家都可以做得很好,它們可以自足、獨立于其他國家,避免因依賴而產(chǎn)生沖突;另一方面,盧梭仔細考察了這些問題,他認為遵守法律不僅僅出于理性的同意或是害怕懲罰,而是需要教育和培養(yǎng)人們發(fā)展出適當?shù)男郧椤.斘颐鎸σ蝗耗吧嘶蚴菍ξ襾碚f不重要的人時,我很難像維護自己的利益一樣為了維護他們的利益而有所行動,只有當他們是我的“同胞”不再是一個空洞的詞匯,我才能看到并感受到如此行動的價值。為了形成這一觀念,培養(yǎng)鮮活的社會情感、維護共同生活的習俗一定是相當重要的。

我們知道,在實踐中許多社會的共同體意識非常有限,一些局部利益總是尋求自己的支配性地位,無視或剝奪其他團體的利益,在這些例子中,共同體成員感情淡漠,甚至一些人被另一些人所奴役。如我們所見,盧梭對于這一點非常清楚,他的觀點是,如果共同體不是徒有其名,而是出于自然而建,那么就需要維系共同體的紐帶,它促使人們共享習俗、彼此忠誠。

正是出于對社會成員的聯(lián)系紐帶的關(guān)注,盧梭開始反思宗教在社會中的地位。他清楚地知道強有力的宗教情感會塑造人們的生活,同時也會導致暴力和流血沖突。與他慣常的做法一致,他認為,當宗教涉及公共行為時,信徒們應該嚴格維護和遵守社會基本法律,尊重所有人的權(quán)利,只要沒有人認為自己獨特的宗教信仰使得自己凌駕于法律和主權(quán)之上,那么信仰崇拜就是個人的事。這種觀點顯然毫無爭議,盧梭的主旨就是以法律維護社會團結(jié)、致力于共同的善,這當然是恰當?shù)姆绞健?/p>

結(jié)論和展望

上小節(jié)作為一個整體,試圖指明盧梭思考的方向,同時闡述他的一些觀點。在接下來的章節(jié)中,我將豐富對這些問題的討論,這樣到全書結(jié)尾時,我們就能獲得完整而又公允的對盧梭觀點的評價。我首先分析三篇文章——《論自然與藝術(shù)》、《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論政治經(jīng)濟》,在這些文章中(尤其是前兩篇),我們會看到盧梭對于文明墮落的詳細討論,也會看到他開始尋找治愈社會疾病的方法。

拓展閱讀

Maurice Cranston, Jean-Jacques: The Early Life and Work of 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54。London: Allen Lane, 1983。

Maurice Cranston, The Noble Savage: Jean-Jacques Rousseau, 1754—1762。London: Allen Lane, 1991。

Maurice Cranston,The SolitarySelfJean-Jacques Rousseau in Exile and Adversity。London:Allen Lane, 1997,completed by Sanford Lakoff。這三卷著作是盧梭最有趣、最重要的傳記。

Jean Guéhenno,Jean-Jacques Rousseau,tr. J. and D. Weightman, 2 vols。London:Routledge, 1966。利用盧梭的通信而寫成的引人入勝的傳記。

L. G. Crocker, Jean-JacquesRousseau: TheQuest (1712—1758)。New York: Macmillan, 1968。

L. G. Crocker,Jean-Jacques RousseauThe Prophetic Voice(1758—1778)。New York:Macmillan, 1973。另一部全面的盧梭傳記,不過有點敵意。

James Miller,Rousseau–Dreamer of Democrac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結(jié)合盧梭生平和作品的研究。

C. W. Hendel,Jean-Jacques RousseauMoralist,2 vols。New York:Bobbs-Merrill, 1934。對于盧梭生活和作品的完整、嚴謹?shù)恼撌觥?/p>

Timothy O’Hagan,Rousseau。London:Routledge, 1999。對盧梭作品全方位的細致論述。

Helena Rosenblatt,Rousseau and Genev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講述盧梭在日內(nèi)瓦的時光。


(1)盧梭擔心在覲見國王時因緊張而出丑,也擔心接受年金后不能再保持立場獨立、言論自由,因此決定放棄年金?!g者注

(2)指18世紀英國上層社會青年人在大學畢業(yè)前漫游歐洲的旅行?!g者注

(3) 1755年里斯本發(fā)生大地震,繼而發(fā)生大火和海嘯,造成數(shù)萬人喪生。伏爾泰寫作《論里斯本地震》,把災難的責任歸咎于上帝,他批評了當時歐洲流行的樂觀主義的神義論。盧梭與伏爾泰觀點不同,他認為要相信上帝的仁慈,人生遭受的苦難不可怪罪于上帝,這些困難雖有天災,但是更多的是人禍?!g者注

(4)原文誤寫為1752年?!g者注

(5)布歇(1703—1770),法國畫家,洛可可風格代表人物;弗拉戈納爾(1732—1806),法國畫家,布歇的學生?!g者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