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了人的尊嚴”——袁行霈

雙清集:恭祝袁行霈教授八秩華誕文集 作者:王能憲,董希平,程蘇東 編


“為了人的尊嚴”——袁行霈

張曼菱

當年,最令女生興奮的是袁行霈老師的“詩詞鑒賞”課。

大家比以往提前到達教室,甚至還注意了一下自己的衣著。

袁老師溫文爾雅,一表人才,面容和聲音都帶著一種磁性,整個的人和詩詞融合在一起。講課中,他不時地會提到吳小如先生,讓人感受到一份師承的深情。

他講課的特色是陶醉與完整。

他來了,就是詩與詞進了教室,他開口,教室就里容不下別的東西。他的話都有節(jié)奏和韻律,本身就像詩詞一樣迷人。就像樂曲一樣,奏完了,下課的鈴響起了,大家于是從夢境醒來,半天回不過神來。

上袁老師的課,最恨有人遲到,打擾。袁老師必緩慢地抬起頭,說:“請進來吧?!毕旅婢陀腥藲鈶嵉卣f:“遲到,就不要來了嘛!”

我和班里的女同學曾經(jīng)去過袁老師家:袁老師追求愛情始終不渝的故事,早已經(jīng)流傳于女生宿舍,大家暗存了心,想要看一看他的太太。

那天,我們闖進去,他夫人看見有學生來,很快就退出了小客廳,進臥室去了。我們只得坐在客廳里,跟袁老師閑聊。

我注意到,在袁師母的神色中,有一種愴然。后來我知道,那個時候,袁師母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政策還沒有落實,工作也不正常。然而他們夫妻相敬如賓的情景,已被我們感受到了。

那個雅潔的小家,他們二位雅潔的衣著,和雅潔的氛圍,在我的腦海中已經(jīng)定格。袁老師那細膩的,柔中有剛的,將文化寓于生活,將愛情寓于人生的理想,使他的形象總是別具一格。

袁老師的講課藝術(shù),是一種尊嚴的體現(xiàn),來自深層的內(nèi)修。

袁老師教給我們的,不只是詩詞,還有他的性情,他的追求與人生。他獨異的風采和生活故事,使得我們看見了那深藏于人心中的“北大中文系”的光彩,展示了歷史與傳統(tǒng)的再現(xiàn)。

有時候覺得,袁行霈老師好像不是今天這個時代的人,更像是民國人?!八谷霜氥俱病?、“新月”、“人間四月天”,那些才應(yīng)該是他的世界。在他的身上,你看不到不和諧,看不到傷口的痕跡,似乎一切都很優(yōu)美。

在袁老師的面前,誰也不愿意粗魯行事。

袁老師有時來到我們女生宿舍,錯過的人會很后悔。

那一次,袁老師來,看見桌子上一個罐頭空瓶里插了一大把削尖了的鉛筆,就問:“這是誰的?”

同學說是我,寫小說用的,寫完一支又一支,可以不換筆。

這時我從操場回來了。氣喘吁吁坐到自己床邊上。袁老師指著我床頭的一幅小油畫,問:“這是你畫的嗎?”

畫上是一個陽光下的干草堆。

我還沒及回答,就有人在一旁說:“要是她畫的,那我們就連站的地方都沒有了。”

我只說了一句:“那是我家鄉(xiāng)的田野?!?/p>

畢業(yè)前,在校園小徑上遇到袁老師,他問我,有沒有想過考研?我當時一門心思要搞文學創(chuàng)作,刻不容緩地想走出校門。

其實如果更多地學習,可能會發(fā)展得更加穩(wěn)健。

在中文系“百年系慶”的大會上,我第一次聽到袁行霈老師用一種高亢響亮的的聲調(diào)發(fā)言。

那天在北大百年講堂里,正當我煩惱著,校園講壇已經(jīng)被“贊助商”與“痞文化”所侵占時,忽然間,聽到袁老師登高一呼:“為了人的尊嚴!”仿佛清水出芙蓉,令我看到了“我們的”北大中文系,和它的百年歷史,精神為之一振。此行不虛。

從傳統(tǒng)國學到“五四”以來的新文化,從儒家學說到一切的外來思潮,最有價值的觀點,就是“人的尊嚴”。

魯迅作品中最膾炙人口的《祝?!罚谙榱稚┥砩纤x予的,正是她對“人的尊嚴”的渴求。

“文以載道”,不如“文以載尊嚴”。因為“道”往往以統(tǒng)治者為中心,而忽視平民?!白饑馈泵媲埃私云降?。

悲歡離合,春花秋月,都因為“人的尊嚴”,才有價值。

“人之尊嚴”,亟待成為我們今天的價值判斷的標準。

人的尊嚴,是這樣細小而切實,任何蔑視它的“偉大”模式都會導致災難。從“五四”到今天,進步了多少?進步在哪里?“人的尊嚴”就是一個尺度。

袁老師這番“系慶”演說,令我心存感佩?!盀榱巳说淖饑馈?,也是袁老師的自我表達。

那天散會后,我與中文系同窗冬去了一家餐廳,正好遇見袁老師一家人也來用膳。一陣熱烈的寒暄問候,正在談天,袁老師卻把我們的“單”也買了。我與冬俱無言,感受到老師從課堂、從詩歌、從闊別中傳出的那一股溫煦氣息,依然在滋養(yǎng)著學生。

人世間有很多不完美,袁老師時常地用他的一顆詩心使之完美。

他對待逆境中的妻子情深如一,這含義已經(jīng)超出了憐香惜玉的愛情,而是蘊含著一份“人的尊嚴”,他自己的尊嚴和妻子的尊嚴,還有那些被損害的人們的尊嚴。只有有尊嚴的人,才配擁有有尊嚴的愛情。

我曾向他們夫婦贈送我寫的《評點〈紅樓夢〉》。

袁行霈老師來信評說:“女兒之作,水做的骨肉。”他還說:“非書齋中人所能寫出。”

《紅樓夢》正是一部追求“人的尊嚴”的名著。

林黛玉一入賈府,就顯露出了“人的尊嚴”,從一開始的“不要被人恥笑了去”,到之后敏銳多思的心靈,才情繽紛的詩句,她無時不刻不代表著作者與寶玉心目中的尊嚴之美:書香門第的尊嚴、清白女兒的尊嚴、文化的尊嚴、愛情的尊嚴。

她扔掉皇帝王爺所賜的香串珠,譏諷送宮花的周瑞家,拒絕寶玉補送她的元妃之物,以及種種的“小性兒”,無不是她人格尊嚴的顯露。

“紅消香斷有誰憐?”“孤高傲世偕誰隱?”的吟唱,將會流傳千古。

我之所著,有袁行霈老師過目,得其所哉!

(作者系北京大學中文系1978級本科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