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與詩歌的多民族特點

中國詩歌史通論 作者:趙敏俐 編


四、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與詩歌的多民族特點

中國詩歌在世界詩歌史上之所以獨具特色,與其多民族的特點是緊密相關的。在這片廣袤的東亞大地上,很早就形成了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華大家庭。形成了以漢語為主體、以其它少數民族語言相輔助的詩歌史寫作傳統(tǒng)。從時間上講,它上下縱貫數千年;從空間上講,它包括現(xiàn)有的56個民族;從詩歌所用語言來講,從古到今共使用了70多種語言,400多種方言。這在世界各國文學中是少有的。

其實,一部以漢語言為主要載體的詩歌通史,也不僅僅是單純的漢民族的詩歌史。準確地說,漢字從古以來就不僅僅屬于漢族,而是屬于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的。中華民族本來就是多民族的融合體。近代以來的考古發(fā)掘已經證明,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在中華大地上就同時存在著仰韶文化、紅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多種文化類型,它們同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傳說中的炎黃二帝,原本是以鳳與龍為圖騰的兩大部落,殷商與姬周則是兩個不同的民族。春秋時代的華夏大地上,所謂的南蠻、北狄、西戎、東夷,與中原各國雜居相處,因此我們可以說,先秦本來就是漢民族文化多元共生的時期。秦漢帝國大一統(tǒng)之后,在其版圖之內的先秦時代的各民族逐漸融而為一,在漢王朝內形成了一個新的多源融合的民族,這才有了“漢人”和“漢族”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期,晉人南渡,與南越之人相互融合,北方則有“五胡十六國”的朝代更迭,中國歷史又經歷了一個將近四百年的多民族融合時期。至隋唐復歸于一統(tǒng)之后,南北朝時期的各少數民族再一次融合于漢民族之內,漢民族的多元性特征更為明顯。北宋與西夏、遼并立,南宋先后與金、元南北對立。忽必烈建都北京,清朝時滿族入主中原,這又是多民族融合的兩個重要時期。因此,一部以漢語記載下來的中華民族的歷史,本來就是一部多民族融合的歷史。在這種語境下產生的中國詩歌,本來就包含著歷史上各族人民的共同創(chuàng)作?!对饺烁琛贰ⅰ峨防崭琛?、《木蘭辭》等,都是當時“少數民族”的杰作;大詩人屈原的創(chuàng)作深受荊蠻民族的影響,陶淵明的出身或為溪族,劉禹錫為匈奴人后裔,元稹為鮮卑人后裔,《全金詩》、《全元詩》、《全金元詞》所收的作品,大量的都出于金人、蒙古人之手,清代滿族人所創(chuàng)作的漢語詩詞更是無計其數。此外,歷史上還有許多少數民族也用漢語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因此,準確地說,即便是我們僅以傳統(tǒng)的漢語詩歌為主而撰寫的詩歌史,同樣不是漢族詩歌史,而是包含多民族詩歌創(chuàng)作的中國詩歌史。

這種多民族的融合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詩歌的內容,也豐富了漢語詩歌的形式,漢語詩歌的眾多詩體,也是在多民族融合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國最早成熟的詩歌形式為四言詩,其本身應為上古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楚辭體詩,同時吸收了當時南方民族詩歌的語言特點。秦始皇時代班壹避難于樓煩,受其影響而作鼓吹之樂,漢博望侯張騫入西域,帶回《摩訶兜勒》一曲,李延年以之創(chuàng)作“新聲二十八解”,受其影響而產生的《漢鼓吹鐃歌》十八曲全為雜言,與以齊言為主的詩騷體大不相同,可見中國的雜言體詩歌是受多民族文化影響的產物。佛經翻譯豐富了人們的音韻學知識,從而方便了詩人對新體詩律的表述。[23]詞體的產生與散曲的創(chuàng)作,也分別從不同程度受西域及北方諸少數民族詩歌語言的影響。當代中國新詩體的產生,更是深受西方詩歌漢譯的影響。多民族文化對漢語詩歌的影響之大,僅從詩歌體式的變遷就可以清楚地看到。

在中華民族形成的過程中,雖然以漢語漢字為基礎的中原文化在國家與民族的統(tǒng)一過程中發(fā)揮過巨大的作用,歷史上有眾多少數民族融入漢族大家庭,并逐漸采用了漢語言文字。但是,仍然有眾多的少數民族保持著自己的語言文字,也創(chuàng)作和流傳下來大量的詩歌作品,它們與漢語詩歌交相輝映,共同構成中國詩歌發(fā)展的壯美華章。這些少數民族的詩歌,雖然因為其民族成長的時間有早晚不同,其文明程度的發(fā)展歷程不同,因而顯示出與漢語詩歌的差異,因而很難將這些詩歌按照漢語詩歌史的線索整合在一起。但是它們同處于中華民族的歷史地理版圖,它們之間仍然存在著多種關聯(lián)。根據中華民族文化版圖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把中國各少數民族按其所居住的地域分為中原旱地文化圈、北方森林草原狩獵游牧文化圈、西南高原農牧文化圈和江南稻作文化圈四大版塊。生活在四大板塊中的各少數民族,在所使用的語言和詩歌形式方面往往有更多的共同性。通過歷時性的考察,我們不但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少數民族的詩歌發(fā)展歷程,并對其做出大致的描述,而且,可以更好地認識各文化圈之間的政治一體、經濟互補、文化互動和血緣互滲的關系,進而更全面地認識中華民族詩歌創(chuàng)作中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

各少數民族詩歌不僅使用著諸多不同的語言,其詩歌形式同樣豐富多彩。居住在西北地區(qū)的少數民族,很早就產生了《自然風光歌》、《節(jié)日歌》和《狩獵歌》等作品,并被記錄于《突厥語大詞典》中。產生于西南少數民族中的《蓋房歌》描繪了早期彝族先民從巢居、穴居到屋居的過程,納西族的《犁牛歌》語言極其簡樸,僅由呼喝耕牛的聲音構成,具有原始詩歌的鮮明特色。在云南一些少數民族中流傳著豐富的祭祀歌,如《祭火神》、《祭鍋莊》、《祭龍歌》、《敬竹詞》、《祭樹神》等。壯侗諸民族還有一種神話短歌,用簡短樸實的歌詞概括一個神話的主要內容,這種短歌可能是創(chuàng)世史詩的肇端,如侗族的《棉婆孵蛋》。康熙六十年(1721)黃叔璥任巡視臺灣御史,組織人員到臺灣西部各地村社采錄歌曲,運用漢文字擬音加以紀錄,并轉譯成漢文內容,記載了當時臺灣熟番的34首歌曲,共分為六類,有頌祀歌、耕獵歌、納餉歌、會飲歌、祝年歌、抒情歌,體式多樣,成為研究臺灣古代詩歌的寶貴材料。[24]各民族長篇詩歌的體類同樣豐富,包括創(chuàng)世史詩、英雄史詩、敘事長詩、抒情長詩、倫理道德長詩、宗教經詩、信體長詩、歷史長詩、文論長詩和套歌等十大類別。這些長詩,一個民族有幾百部、上千部的不在少數。其中包括以漢族題材創(chuàng)作的大量民族民間長詩,彌補了中原地區(qū)漢語詩歌缺少民間長詩的遺憾。各少數民族詩歌由于語言不同,語系不同,作為詩體構成的音律特點也不相同,僅以少數民族詩歌所用韻律來講,就明顯不同于漢族詩歌以押偶句尾韻為主的特點,如苗族與瑤族詩歌押調韻;有的民族詩歌押頭韻,以阿爾泰語系民族如維吾爾族、蒙古族最多;還有的民族詩歌運用尾頓韻、局部反復韻、調韻、頭腳韻、局部韻、復合韻,等等。這些,極大的豐富了中華民族詩歌寶庫,同時它也以藝術的形式,揭示了中華民族多元統(tǒng)一的文化特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