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生命如此沉重,又何止青春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愛情:國外最美詩歌里的深情與孤意 作者:凌小汐 著


4.生命如此沉重,又何止青春

從你全部的收獲中,

沉思的繆斯什么都沒有得到,

我的青春!—我不會回頭呼喚,

你曾經(jīng)是我的重負和累贅。

—茨維塔耶娃·瑪琳娜·伊萬諾夫娜《青春》

1

指針跳轉(zhuǎn)至午夜。

幽閉的房內(nèi),裸身的少女坐在床邊,修長的身體與蒼白的床單構(gòu)成一個十字架。

那個古老而神秘的生殖符號,向我們透露出來自生命私密之處的信息:苦難、復(fù)活、宗教內(nèi)部的莊嚴。

沉滯的暗色中,她光潔的軀體是初生的光源,照射著視野里最潔凈的羞恥感。如同隱喻,散發(fā)來歷不明的黏稠氣息。

空氣擴張,墻上巨大的黑影仿佛隨時都要蘇醒,將房間吞噬。床邊的少女,對自身在光線中放逐的危險毫無所知。

她雙腿并攏,兩手交叉,木訥又本能地遮住身體的最大私密,眼神焦慮、空茫、清醒、無處依賴、無從解脫……似乎已放棄對記憶的搜尋,正試圖用虛無進入另一種思維與空間——連同青春,那一顆蓬勃的種子,在她體內(nèi),在被幽禁的密林深處,發(fā)出的一片沉重而潮濕的尖叫。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的《青春期》。

十九世紀末的作品。時間流轉(zhuǎn)至今,畫上的青春,依然有著被遠古魘語環(huán)繞的驚恐……暗夜不去,夢境不醒。

此刻,夜色又欲濃,在靜謐的燈光下注視著畫面,我亦不得不臆想著,被往昔穿透的時光里,屬于青年時期的蒙克的那雙手,是怎樣抑郁地撫過畫布,帶著本質(zhì)的歡愉與痛楚,從松節(jié)油彌漫的植物香息中,與黑夜兀自相遇,繼而流露出孤寂的深情、關(guān)切,以及隱憂。

對于一個長期生活在苦難與病痛中的畫家,蒙克的心靈,其實一直處在一個病孩的狀態(tài)。

暗澀的童年、腐蝕的青春,一路見證著那至死無法治愈的頑疾。

所以他說:“我像一個病態(tài)的生物來到了這個世上,在這病態(tài)的人間,我的青春就像是其中的一間病房……我的生命因此不再完整?!?/p>

青春是一間病房。

就連陽光下殘余的人間的溫暖,也將在連續(xù)使用的藥片、針劑、消毒水中漸漸消失,殆盡。不完整的生命,苦難重重。隨意拾起其中一塊被絞碎的靈魂碎片,上面閃爍的詩意,都是致命的利器——足以殺死青春。

2

被詩意殺死。幽沉而險象環(huán)生的青春。

讓人想起茨維塔耶娃。

這位俄羅斯白銀時代的杰出女詩人,從六歲起,在她的鋼琴家母親的影響下,就開始練習詩歌,關(guān)注靈魂的浪漫之美。

在青春之年,她已深入地閱讀過所有十九世紀俄羅斯經(jīng)典詩人的作品,普希金、萊蒙托夫、涅克拉索夫……謂之身體中流淌著“普希金的黑色血液”,思考的是人生中愛情、死亡、信仰的意義。

她出版詩集,不斷與心中的幻想、殘烈、溫柔等情境對話。她用整個的青春歲月,成長為一個異數(shù)。猶如光陰里的小小女巫,執(zhí)掌著文字魔棒與十字架,才情中的優(yōu)秀、血液里的瘋狂,一樣地令人感到不安。

在茨維塔耶娃的中學年代,為了一份宛若幻覺的愛情,她可以寫上無數(shù)詩歌,情深到萬劫不復(fù);也可以在對方報之以冷漠后,買上一把手槍,去曾經(jīng)上演過心愛作家戲劇的劇院自殺。當然,她并不知道,槍內(nèi)裝的原是一枚啞彈。

自殺未遂后,她寫下《祈禱》,將在劇院中聞到的死亡的第一道香味,用詩意的盤子托起來,隆重地敬獻給了自己那紅色綢緞般的十七歲:

基督和上帝!我渴盼著奇跡,

如今,現(xiàn)在,一如既往!

啊,請讓我即刻就去死,

整個生命只是我的一本書。

我愛十字架,愛綢緞,也愛頭盔,

我的靈魂呀,瞬息萬變?

你給過我童年,更給過我童話,

不如給我一個死——就在十七歲。

——《祈禱》(汪劍釗 譯)

3

哦,十七歲。

這個曾用盡我全部寵愛的三個字。

帶著瓷片的質(zhì)地,粗糲、草率,卻是那么的珍貴與私人。如同身體里的某個器官,在那個歲時,尚且擁有最初的潔凈。

那一年,我坐著綠皮火車,去往一個遠方的城市,除卻青春,一無所有。

鄉(xiāng)愁與愛情,是一雙沉重的詞,我那單薄的青春,竟背負不起全部的重量。

在謀生之余的黃昏,我抱著自己的臂膀等著月光爬上樹梢,當路邊蒼黃的落葉被小小的蟲鳴驚飛,溫柔地掃蕩在腳脖子上,心里細密的孤單,就會燃燒得狼煙寂寂,繼而以一株老樹的姿態(tài),開遍山野。

“我真喜歡那樣的夢,明明知道你已為我跋涉千里,卻又覺得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好像你我才初相遇?!?/p>

席慕容的詩。

天蒼蒼,野茫茫,這個奔騰著蒙古族血液的女人,心中自有情意的江河浩蕩,又善于將其妥帖地流淌成最明澈的樣子。

那個在學校說喜歡我的少年,就曾把這樣的句子夾在信封里送給我。

而彼時我與他相隔那么近,卻寧愿在一個又一個的黑夜,捧著別人的詩歌哭得一臉鼻涕,也不敢買上一站車票去拉他的手。

在鳥窠一樣的被窩里,翻著薄薄的信件,我仰起臉,青春的蒼白如長空將我覆蓋,落下的卻是鐵銹一般的碎屑子。

古龍的書里說,歲月如摧,往事如寶劍出鞘不歸。

好一個歲月如摧。

這些年,在未完成的小說里,我執(zhí)意地安排女主角在十七歲遇見她的愛情,又讓那愛情,在她青春盛開到最艷烈的時刻,驀然凋零?;蛟S是我知道,寶劍出鞘的一剎總是最美,誓死不歸的鋒芒,才最惹人追憶。

猶記得,前年此時,我偶遇到一個校友網(wǎng)站。尋到曾經(jīng)熟悉的班級,竟看到他的名字。掙扎了片刻,還是顫抖著手彈開了他的鏈接。

頃刻之后,窗外是風起云涌的花香,我關(guān)上電腦,站在腥氣四溢的廚房里,沉默地切割著一條死去的魚,滿手血污……

憶起曾經(jīng)瘦弱的青春,以及網(wǎng)站里他那張幸福得發(fā)胖的臉,內(nèi)心一陣鈍痛,居然掉不下一滴眼淚。

是的,我的青春,我那過分用力疼愛的青春,并非死于歲月的刀劍,亦并非亡于老去的情懷,而是,絕命于美好的幻想。

4

一九一六年,即俄國十月革命以前,茨維塔耶娃曾寫下一首《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是時,她已步入婚姻,并出版了個人的第二部詩集。然而相較于她筆下眾多既情深,又毒辣,有著巖漿的沸騰,飽含滅絕之美的文字,這首詩的面世,在她那與苦難血肉相連的一生里,無疑是珍藏了對愛情幻想的最溫柔的一瞥。

形同水晶球里的美好牧歌,無限的慵懶與花香,隨著虔誠的鐘聲起伏滴落,綿綿不絕: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在某個小鎮(zhèn),

共享無盡的黃昏

和綿綿不絕的鐘聲。

在這個小鎮(zhèn)的旅店里——

古老時鐘敲出的

微弱響聲

像時間輕輕滴落。

有時候,在黃昏,自頂樓某個房間傳來

笛聲,

吹笛者倚著窗牖,

而窗口大朵郁金香。

此刻你若不愛我,我也不會在意。

在房間中央,一個磁磚砌成的爐子,

每一塊磁磚上畫著一幅畫:

一顆心,一艘帆船,一朵玫瑰。

而自我們唯一的窗戶張望,

雪,雪,雪。

你會躺成我喜歡的姿勢:慵懶,

淡然,冷漠。

一兩回點燃火柴的

刺耳聲。

你香煙的火苗由旺轉(zhuǎn)弱,

煙的末梢顫抖著,顫抖著

短小灰白的煙蒂——連灰燼

你都懶得彈落——

香煙遂飛舞進火中。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汪劍釗 譯)

我也是極愛這首詩的。詞句與語境帶來超強的畫面感,真是讓人緬懷。

在一個用夢境編織的小鎮(zhèn),在雪花飛揚的黃昏,她往爐子里添了一把柴薪,就靠在門口聽笛聲?;鸸馓S著,映紅她的臉,慈愛地將其拂上玫瑰的羞赧。而他在一旁閑閑地抽煙,吐煙圈,像一只魚,在光影中吐著泡泡。

5

然而,僅在短短的一年后,茨維塔耶娃的生活就變成了白色的冬天。只余絕望的白,支撐著烏云籠罩的穹天。

一九一七年十月,隨著革命的爆發(fā),她的丈夫謝爾蓋·艾伏隆毅然應(yīng)征入軍,在軍隊里經(jīng)歷種種兇險,發(fā)誓要為拯救俄羅斯而流盡最后一滴血。

艾伏隆的離開,導致了他們夫妻之間四年的分離。

在那個動亂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戰(zhàn)火帶來的苦厄與悲慨,深刻地影響了茨維塔耶娃。

那是時代投下的毒。生活在日光之下的人,哪一個又可以躲得了。

雖然詩集已經(jīng)不能出版,但茨維塔耶娃依然堅持寫作,并把戰(zhàn)爭分泌的毒液,一點一點地涂抹在文字的肌理中。

一九一八年,她在詩歌《我將一把燒焦的頭發(fā)》中寫到青春,殘忍而貼切地將其比喻成了金色頭發(fā)變成灰燼的過程,“又聾又啞,變得像苔蘚一樣干枯,像一聲嘆息一樣逝去”,在那樣的感嘆里,空氣中無法透氣的嚴寒,便再與浪漫的黃昏、雪景無關(guān)——鐘聲只能為亡魂哀悼,溫暖的爐火熄滅,潔白的天鵝飛走,留下的是烏鴉、血跡、廢墟……遍地盛開。

一九一九年秋,無所依靠的茨維塔耶娃忍痛將兩個女兒送進庫恩采夫育嬰院。然而,戰(zhàn)亂中的育嬰院早已失去了庇護的能力。

不久后,重病的大女兒阿利婭被遣送回家,小女兒伊利娜,更是不幸地被活活餓死……她跌入生活的深淵,飽受窮苦與孤獨的折磨,前途未卜。

在冰冷的閣樓上,沒有木材,帶著年幼的女兒,她只能用書籍點火生爐子來取暖。樓上是徹骨的貧困,樓下是國土自相傷殘的痕跡……她卻依舊堅強地在詩歌中尋求心靈的自救:“幫幫忙吧——我站立不穩(wěn),血泊血跡讓我神志恍惚!”

但她亦不曾知,如此凄涼的境況,僅僅還只是序幕,撲面而來的日子,將持續(xù)帶給她,一浪高過一浪的打擊與劫難。

一九二二年,艾伏隆隨著潰敗的弗蘭克爾軍隊逃離到了捷克。

那個一生渴望和平又渴望冒險的男人,在對白軍的行為感到失望后,在異國他鄉(xiāng)脫下了軍裝,選擇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

而身處莫斯科的茨維塔耶娃得知丈夫尚在人世后,不禁欣喜若狂。在朋友的幫助,她終于拿到了簽證,被獲準出國與丈夫團聚。

是年五月,茨維塔耶娃帶著女兒抵達德國柏林,在柏林暫居一段后,又于同年八月遷往布拉格郊區(qū)。

一九二五年冬,茨維塔耶娃隨夫帶著女兒與剛出生不久的兒子,移居至法國巴黎。自此開啟了她生命中又一段流亡生涯,長達十四年。

在巴黎的那些年,她面臨的是常人無法想象的窘迫。詩作不能發(fā)表,沒有經(jīng)濟來源,就連去跟朋友會面的路費都沒有。衣服都是從朋友那里討來的,每天只能不停地做工來貼補家用……

在寫給朋友的信中,她如是傾訴道:“我的整個青春時代都是在做粗活。莫斯科?布拉格?巴黎?圣吉爾?到處都是一樣。爐子,掃帚,金錢(沒有金錢)。時間總是不夠用……我對成為一個幸福的女人,要求非常之少,自己的寫字臺,自己人的健康,任何的天氣,全部的自由——就這些!”

直到一九三九年六月。茨維塔耶娃回到了故鄉(xiāng)。

她闊別多年的故國俄羅斯,那片被她視為記憶與血液中存在著不可抗拒性的土地,卻用一次大清洗行動迎接了她。

因為政府懷疑艾伏隆曾做過蘇聯(lián)特工,在莫斯科郊區(qū)博爾舌沃內(nèi)務(wù)部招待所,艾伏隆與女兒相繼被捕入獄。

而茨維塔耶娃帶著年少的兒子,已得不到當?shù)氐娜魏螏椭?/p>

在生養(yǎng)她的莫斯科,竟尋不到一絲溫暖。她的妹妹被流放西伯利亞,她從國外帶來的物品也被全部扣押。又冷又餓的夜晚,也只能露宿街頭。她的生活,因為與親人的分離和四處不可識別的危機,在本有的貧困之上,又新添了一層沉重與恐懼。沒有錢點煤油燈,沒有熱水,兒子總是生病……活著,如同深陷寒沼,她在泥淖中舉步維艱。

境況若此,茨維塔耶娃在繁重的生計之余,又開始了她的翻譯工作,用以換取微薄的酬薪。無論身處何時何地,能與文學打交道,終究是一種奢侈。

一九四一年八月,納粹的鐵蹄迫近了莫斯科,茨維塔耶娃與兒子被疏散到了韃靼自治共和國的葉拉布加鎮(zhèn),終于失去了最后的謀生的可能。

在那個小鎮(zhèn),她向當?shù)刈骷一饡磳㈤_設(shè)的食堂申請當個洗碗工,也遭到了拒絕……

“我對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在訣別時才喜愛,而不是與之相逢時;都是在分離時才喜愛,而不是與之相融時;都是偏愛死,而不是生?!?/p>

當最后一絲希望破滅,即是生之訣期。

八月三十一日,一個晴朗的禮拜天,貧病交加的茨維塔耶娃在狹小的房內(nèi),用一根繩索自縊身亡。

“請原諒我,我已陷入絕境?!贝木S塔耶娃在遺言中如是寫。

彼時,死亡,已是她在那個時代唯一能自主的權(quán)利。

“作為一個詩人而生,并且作為一個人而死。”

與茨維塔耶娃同時代的詩人愛倫堡曾經(jīng)這樣評價她。

她是天生的詩人,可是,她所有的高貴、卑微、幸福、苦難、信仰、幻想……由青春那間病房開始,都溺死在了生活的滿目瘡痍里。

詩人死后,當時的葉拉布加小鎮(zhèn),僅僅給予了她一個普通女人的葬禮。在一處荒郊,一座孤獨的墳?zāi)古?,給她象征性地立了一個十字架。

“從你全部的收獲中,沉思的繆斯什么都沒有得到,我的青春!——我不會回頭呼喚,你曾經(jīng)是我的重負和累贅。”

當我的指尖在鍵盤上抖落最后一個字,整個身體都感覺癱軟無力,嘴唇干澀,竟發(fā)不出一聲孤立無援的悲鳴……仿佛半生俱老,半生俱失。

眼神重新回到蒙克的畫上,只嘆,可以隔著光陰去感念亡者的作品,卻不能在死亡中窺視生之狀態(tài)……

唉,生命如此沉重,又何止青春。

附一

Молодость

Цветаева Марина Ивановна

1

Молодость моя!Моя чужая

Молодость!Мой сапожок непарный!

Воспаленные глаза сужая,

Так листок срывают календарный.

Ничего из всей твоей добычи

Не взяла задумчивая Муза.

Молодость моя!- Назад не кличу-

Ты была мне ношей и обузой.

Ты в ночи нашептывала гребнем,

Ты в ночи оттачивала стрелы.

Щедростью твоей давясь, как щебнем,

За чужие я грехи терпела.

Скипетр тебе вернув до сроку -

Что уже душе до яств и брашна!

Молодость моя!Моя морока-

Молодость!Мой лоскуток кумашный!

2

Скоро уж из ласточек - в колдуньи!

Молодость!Простимся накануне…

Постоим с тобою на ветру!

Смуглая моя!Утешь сестру!

Полыхни малиновою юбкой,

Молодость моя!Моя голубка

Смуглая!Раззор моей души!

Молодость моя!Утешь, спляши!

Полосни лазоревою шалью,

Шалая моя!Пошалевали

Досыта с тобой!- Спляши, ошпарь!

Золотце мое - прощай - янтарь!

Неспроста руки твоей касаюсь,

Как с любовником с тобой прощаюсь.

Вырванная из грудных глубин -

Молодость моя!- Иди к другим!

青春

茨維塔耶娃·瑪琳娜·伊萬諾夫娜

1

我的青春,我那異己的

青春!我的一只不配對的靴子!

瞇縫起一對紅腫的眼睛,

就這樣撕扯著一頁頁日歷。

從你全部的收獲中,

沉思的繆斯什么都沒有得到,

我的青春!——我不會回頭呼喚,

你曾經(jīng)是我的重負和累贅。

你常在夜半梳理著頭發(fā),

你常在夜半來磨快箭矢,

你的慷慨像石子似的硌著我,

我蒙受著別人的罪孽。

不曾到期我就向你交還權(quán)杖,

莫非是心里貪圖美味佳肴?

我的青春,我迷惘的

青春!我的一塊紅色的布片!

2

很快從燕子——變成女巫!

青春!我們馬上將告別……

讓我與你在風中小站片刻!

我黝黑的青春!請安慰你的姐妹!

讓紫紅的裙子像火苗一般閃爍,

我的青春!我膚色黝黑的

小鴿子!我的靈魂的碎片!

我的青春!安慰我,跳舞吧!

揮舞著天藍色的紗巾,

喜怒無常的青春!我倆

盡情兒玩耍!跳吧,跳得熱火朝天!

別了,我金色的青春,琥珀的青春!

我不無用意地握起你的雙手,

像告別情人一般與你告別。

從內(nèi)心深處迸發(fā)出來的青春——

我的青春!走吧,去找別人!

(汪劍釗 譯)

詩人檔案

茨維塔耶娃·瑪琳娜·伊萬諾夫娜(Цветаева Марина Ивановна,1892-1941),生于莫斯科,6歲習詩,1910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黃昏紀念冊》后,才華漸露。勃留索夫認為她是“不容懷疑的天才詩人”,她的詩可流露出“驚心動魄的內(nèi)心隱情”。但因為時代的動蕩,茨維塔耶娃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深受影響。長期的苦難與流亡,讓她筆下的詩歌,在生命和死亡、愛情和藝術(shù)、時代和祖國等大事的主題下,悲情又激情地奔騰不已,直至1941年自縊身亡。茨維塔耶娃在小說與劇作方面,也頗有成就,詩歌更是具有不朽的、紀念碑式的意義。在20世紀世界文學史上,她占有著重要的地位,被譽為20世紀俄羅斯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