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元曲是元雜劇和元散曲的總稱,由金元之際隨著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而帶來的新鄉(xiāng)土文化與中原的詞曲文化相結合而成。元人的精神特質從元曲里大致可以看到七八分,這個馬背上的王朝給元曲賦予的人文精神,無法被人輕視。
對于這個時代,元朝的文人傾訴著一切:有離開故國的悲傷,與往日的浮生盛世告別的不甘;有羈旅在外、離愁別緒的難抑;有對人生和戀愛的情殤;有對生不逢時的憤恨;也有對整個時代灰暗背景的不滿;亦有不斷掙扎在社會邊緣的可憐人。他們之中不乏瀟灑之人,但滿腹牢騷卻總是不在少數(shù)。對他們而言,一生苦苦尋覓,苦苦把握,苦苦追求,把義憤難紓的情感捧在掌心,終日凝望,他們直言不諱對統(tǒng)治者的不滿,卻并沒有因此獲罪。由于元王朝的專制性并不如明、清兩代,特別是在文化政策上,蒙古人無意間摧毀了宋代以前的文化碩果,而其無意識的包容令文人們敢于傾吐不滿,這也間接造就了元曲文化的繁盛。
元代文人抒發(fā)了不同的人生路徑所爆發(fā)的種種情感,最直接的承載物就是他們所寫的曲戲。仔細品味那涓涓筆墨和嚶嚶歌聲,可以深切體會到他們處于一個大盛大而混亂的時代所爆發(fā)的生命狂想。對于匆匆而去的人生而言,因一切向往而產生的溫馨與美好,因一切專注而產生的哀怨與瘋魔,因一切癡狂而產生的荒唐與罪惡,無不讓人感到憐惜、肅然而又莊重。我們可以從他們的字里行間,體會那清幽的墨香和銷魂的滋味。
如若可以,請許我一段靜美時光,拋開所有的背景,單純地來欣賞元曲中的美:她是那場戲里顧影自憐的青衣,踏著細碎的音韻,邁著溫婉的步調,衣袂飄飄,款款走來,待曲終人散,便安靜離去,不訴歸期;他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臺柳,待品完那些酸甜苦辣,看盡那些冷暖炎涼,便回歸自然,將身心融入天地間。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明月。他們或夢碎斷腸,或破鏡重圓;或天涯相伴,或風雨同眠。多少人,多少事,多少景,也逃不過化成恍惚久遠的吟誦、唇齒留香的曲調,最終漸行漸遠。
掩卷之后的我們,仍可以細細回味,在婉約古典的文字里品味愛恨,了悟悲歡。正是:幾多風情,兀自開放,生、旦、凈、末驚艷亮相;筆尖流轉,清韻盈香,幻化出千般情致、萬縷柔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