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破碎離亂歌
動蕩的不僅是塵囂,也是人心。一曲曲離別的歌,親人執(zhí)手諄諄,朋友把酒辭行,愁腸難斷,黯然銷魂。這些離亂之曲讀起來看似波瀾不興,其實情濃切切,激蕩人心。
黯然銷魂,唯別故土
在青山綠水之中,如果偶然見到一些居住的民家,總會覺得別有一番韻味。農(nóng)家的裊裊青煙,點綴著蔥郁的江山,一幅可靜可動的溫馨畫面,往往會吸引過往行人的駐足觀望,猜測那小樓烏房中居住的不是野民,便是世外之人。
地處西南的三峽,古往今來都是文人墨客最喜歡留筆墨或拽詩文的地方,在這里或許遺下了很多名士的足跡,但更多的是行走在山間的住戶。由于水域的變換和地址變遷,巫峽深處的一戶人家舉家遷徙,背著鍋碗瓢盆、床褥席子,拉著牛、馬、狗登船,準備南下?lián)Q個好地方墾田居住。但讓人驚奇的是,船尾竟有一棵小小的被連根拔起的水青樹。
從古到今,大凡搬家遷居,搬家具、搬動物都屬正常,可是竟有人帶著樹木,實在是件奇聞。一問這戶人家的主人才知,原來他們等到換了新家之后,要把樹種到門前,這樣就不會有離故鄉(xiāng)太遠的感覺了。
這眷戀故土之情,說起來簡單,細想之下,忍不住叫人為之動容。
人類眷戀故土純屬常情,特別是經(jīng)歷了國破家亡的彷徨,那噬心蝕骨的滋味,只能用黯然銷魂來形容。南朝江淹在《別賦》的開頭就用了“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來形容齊梁時代動亂導(dǎo)致了人們流離失所。時光流轉(zhuǎn)到了南宋末年,又是一個史無前例的亂世,金人南下,直打得趙宋江山不保,元人鐵蹄又來襲,金、宋皆滅,多少人沉浮在這世上,朝不保夕。大字兒不識一個的老百姓,背著包袱四處奔逃,逃到哪兒就在哪兒安家落戶,甭說帶走一棵門前的樹苗,就算是心愛的小物件,也顧不得攜帶。那些文人墨客同樣也遭受著流離失所的命運,他們比普通百姓幸運的是,可以用自己的筆和智慧創(chuàng)造無數(shù)的喪亂詞曲和詩句,以抒情懷??粗@些充滿離愁的詞曲,如何能不悲從中來。
重岡已隔紅塵斷,村落更年豐。移居要就,窗中遠岫,舍后長松。十年種木,一年種谷,都付兒童。老夫惟有,醒來明月,醉后清風。
玄都觀里桃千樹,花落水空流。憑君莫問,清涇濁渭,去馬來牛。謝公扶病,羊曇揮涕,一醉都休。古今幾度,生存華屋,零落山丘。
——元好問《人月圓》
這兩首曲子是文人元好問重臨故土時所寫。他本來是金哀宗時期的一個小史官,專門負責記錄歷史。他在金朝為官不過數(shù)年的時間,蒙古人的鐵蹄就已來到,金首都開封汴京失守,他成了蒙古人的俘虜,后來流落在外。至于他的家鄉(xiāng)忻州,早在他年輕時就被蒙古人攻破。幾十年之后,年過半百的元好問回到老家,看到家鄉(xiāng)與從前相比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家鄉(xiāng)的人口雖多,可是大多數(shù)都很面生,一切看起來欣欣向榮,其實已如隔世。
首曲的第一句,交代的便是他對盛衰無常的感慨。在家鄉(xiāng)逗留數(shù)日,元好問決定“移居”此地,并開始對定居的屋子和周圍環(huán)境進行整修:窗戶對著遠山,屋后種植長松,而種樹、種田的工作交給孩子們?nèi)ジ?,自己則坐在屋中,看庭前屋后,察看樹上有幾只鳥、池塘里有幾條魚。這種生活幽靜閑適,卻無事可做,他只好喝酒觀月。但到頭來卻忍不住一腔酸楚,滿腹故國的不堪回首。
明明回到家鄉(xiāng)卻沒有回到家的感覺,聽起來似乎可笑,但是如果家鄉(xiāng)沒有等你、認識你的人,土地也換成了其他國主來統(tǒng)領(lǐng),人當然會變得對周圍充滿陌生感。第二首曲子便繼第一首,將元好問“居無定所”的情感進一步升華。
在長安城的玄都觀里,曾經(jīng)開滿了無數(shù)桃花,清風拂過,桃舞妖嬈,可是一夜之間,桃花便凋謝被溪水沖走,不留一絲痕跡??吹竭@種情景,元好問心情更抑郁,暗道再沒必要去談?wù)摫剂髟陂L安城外的河水是清涇還是濁渭,來來往往的是馬還是牛,總之一切都匆匆地消逝,根本就無回天之力把當時的美景挽留。
南唐后主李煜的詞中有這樣的句子:“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痹脝栐谇又幸灿昧恕盎渌樟簟币徽Z,意思與李煜的相去不遠。桃花在詞人、曲人的筆下,成了寄托懷念的事物,然而流水無情,將落下的桃花盡數(shù)漂走,使得元好問的哀思無處承載。
在第二首曲子里,元好問還借用了東晉謝安和羊曇的典故,來形容自己的悲痛心情。謝安是東晉的著名宰相,晚年受諂,辭官離開京城建業(yè)(今江蘇南京),后來他又帶病回到京城治療身體,在路過西州門(建業(yè)的城門名)時,對自己的侍從說:我可能活不久了。沒過多久,謝安竟真的離世。謝安生前特別疼愛他的外甥羊曇,羊曇得知舅父去世傷心不已,每次出京都避開西州門,怕觸動了心事。一次,他喝得酩酊大醉,無意間走到西州門,仆人告訴了他身處的位置,羊曇一聽,號哭一通,借曹植的《箜篌引》仰天悲呼:“盛時不可再,百年忽我遒。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毖驎业倪@番話是說謝安大半生富貴顯赫,且將東晉治理得井井有條,盛世重現(xiàn),可是他的晚年卻那般凄涼,慘淡地歸于黃土。羊曇對人生無常的悲,正與元好問的心情相符,因此,元好問借謝、羊的典故,以寓自身的萬念俱灰。
家園被奪,的確可悲;無家可歸,則更是令人難受。法國作家都德在他的《最后一課》中,以一個童稚無知的小學生自述的方式,寫普法戰(zhàn)爭后被割讓給普魯士的阿爾薩斯省一所鄉(xiāng)村小學所上的告別祖國課。當老師懷著悲痛的心情在黑板上寫下“法蘭西萬歲”時,能體會個中酸楚的人,就會變得哽咽無言。
古代世界戰(zhàn)爭頻發(fā),為人類造成的罹難太多,走投無路者遍地都是。重新定居下來時,過去的陰影始終無法拋卻,唯有一醉方休,感慨不管活著時享盡了多少榮華富貴,死后都不過一抔黃土。人生有限,世事無常。《人月圓》后曲的最后一句話,既是羊曇的感慨,也是歷盡種種滄桑之后元好問的長嘆。
一首首思念故土的曲子,唱不盡的喪亂之情,繼元好問之后,許多久經(jīng)動亂的文人內(nèi)心當中仍對舊河山進行著哀悼,楊果便是其中之一。
采蓮人和采蓮歌,柳外蘭舟過,不管鴛鴦夢驚破。夜如何?有人獨上江樓臥。傷心莫唱,南朝舊曲,司馬淚痕多。
——楊果《小桃紅·采蓮女》
楊果與元好問幾乎生活在同一個時代,金亡后出來做官,然而元朝內(nèi)部又極其黑暗,因此他描寫事態(tài)的散曲與元好問多少會有共通之處。這曲《小桃紅》是楊果在白日聽聞河面上采蓮女歡快的歌聲,對興亡的感慨本已被沖淡,可是到了晚上,江上偏偏傳來商女凄切的歌,一時間悲從中來,回憶起南朝陳后主荒淫無度,與當下的帝王都是半斤八兩。他的最后一句“司馬淚痕多”,正是影射白居易《琵琶行》中那兩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來升華自己思念故國、離家失意之情。
去者已矣,來者可追,失去鄉(xiāng)土,任何人都不愿如此,但又能如何?世事無常,住在山野間的小民尚且因地質(zhì)的變動被逼得遷徙,那么被人情事態(tài)所逼的情況就更時有發(fā)生了。人們懷念故土故國,單只去疾呼悲呼如何傷心難過,想必也于事無補。其實,如果還有力氣,不如去將故土重新建設(shè)成自己的家,讓美好的江山成為后人的故土,豈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