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上
15.梅 花
[宋]王安石
墻角數(shù)枝梅,
凌寒①獨(dú)自開。
遙知②不是雪,
為③有暗香④來。
【查閱詞典】
①凌寒:冒著嚴(yán)寒。凌,侵犯,冒犯。詩中指梅花不怕冰雪,敢于與寒冷對著干。 ②遙知:在遠(yuǎn)處就能知道。遙,很遠(yuǎn)。 ③為:因為。 ④暗香:不明顯的、淡雅的香味。暗,不顯露。
【領(lǐng)悟詩意】
墻角處有好幾枝梅花,冒著嚴(yán)寒獨(dú)自開放。人們在很遠(yuǎn)的地方就能知道那并不是壓在枝頭上的白雪,因為飄過來了淡淡的清香。
【了解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所以后人稱他為“臨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他二十一歲進(jìn)士及第,曾兩次任宰相,積極推行政治改革,但均遭失敗,最后罷相退居金陵(今江蘇南京),直至去世。后被追贈太傅,并獲謚號“文”,所以也被后人稱為“王文公”。他的散文雄健峭拔,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立意新穎,反對無病呻吟,提倡“有補(bǔ)于世”,并講究技巧,喜用典故,好寓議論。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但風(fēng)格高峻。
【交流感悟】
初讀此詩,我們很容易把它歸類于“狀物”,描寫對象無非就是幾株梅花:生長環(huán)境是“墻角”,并不起眼;生長季節(jié)是“凌寒”的冬天,并不嬌貴。詩中寫了梅花的顏色,不直接說是“白”,而是用“雪”來類比,讓我們聯(lián)想到它的純潔;還著重寫了梅花的香味,不寫作者主動去尋、去嗅,而用“暗香”形容,使作者“遙知”,也使讀者透過字里行間就能堅信它的存在??梢?,詩人對“物”的特點(diǎn)描繪得多么準(zhǔn)確、細(xì)致!
但這真的只是一首“狀物”詩嗎?我們很有必要再讀、再悟。結(jié)合前面的“了解作者”,我們能體會到作者借物抒情、托物明志的寫作目的。王安石是一位力主改革的政治家,要改革,就得“凌寒”般地克服保守勢力的阻力,就得不怕孤立、甘耐寂寞,在“墻角”“獨(dú)自開”,關(guān)鍵是自己要有以“暗香”取勝的決心和信心。于是,我們不難領(lǐng)悟:詩中的梅花形象正是作者自身的寫照。
【拓展視野】
1.古樂府中也有一首詠梅的詩篇:“庭前一樹梅,寒多未覺開。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來?!蓖醢彩芑们叭嗽娋洌粌H反其意,更賦予其深刻含義,是十分成功的推陳出新。
2.下面是一些帶“梅”字的成語,你能說出它們的意思嗎?能任選一兩個造句嗎?能再搜集一些嗎?
青梅竹馬 望梅止渴 梅妻鶴子 踏雪尋梅
梅開二度 雪胎梅骨 驛寄梅花 柳顰梅笑
16.小兒垂釣①
[唐]胡令能
蓬頭②稚子③學(xué)垂綸④,
側(cè)坐⑤莓苔⑥草映身⑦。
路人⑧借問遙招手⑨,
怕得⑩魚驚?不應(yīng)人?。
【查閱詞典】
①垂釣:釣魚。 ②蓬頭:形容頭發(fā)蓬亂的樣子。 ③稚子:幼稚的孩子。 ④垂綸:垂掛著釣魚用的絲線,指釣魚。綸,釣絲。⑤側(cè)坐:歪斜著身子,形容隨意地席地而坐。 ⑥莓苔:指野草、青苔等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 ⑦草映身:草叢掩映著身體。 ⑧路人:路過的行人。 ⑨遙招手:遠(yuǎn)遠(yuǎn)地擺擺手。 ⑩怕得:擔(dān)心。?驚:驚嚇。?不應(yīng)人:不回答別人。
【領(lǐng)悟詩意】
散亂著頭發(fā)的孩子學(xué)釣魚,隨意地坐在長滿苔蘚的地上,身子被草兒遮掩著卻還能讓人見到身影。路過的行人看見了,很客氣地向他問話,但他連忙遠(yuǎn)遠(yuǎn)地擺擺手,只因擔(dān)心魚兒受驚嚇跑掉,所以才沒應(yīng)答。
【了解作者】
胡令能,生卒年不詳,唐貞元、元和時期人,隱居圃田(今河南中牟)。早年是做鐵木器活兒的工匠,人稱“胡釘鉸”。詩語淺俗,卻頗具巧思。詩作現(xiàn)僅存四首。
【交流感悟】
一幅充滿童趣的圖畫!
這個鄉(xiāng)村兒童初學(xué)釣魚,外貌是樸實可信的(“蓬頭”),姿態(tài)是放松自然的(“側(cè)坐”在“莓苔”上),而神情則是專心致志的(“遙招手”和“不應(yīng)人”)。短短四句,刻畫得多么生動形象!
路人“借問”的內(nèi)容是什么?沒寫,可能是問路,可能是問釣到多少魚,可能是問小孩幾歲了……無關(guān)詩歌要反映的人物特點(diǎn),當(dāng)然不必交代,但我們相信,誰見了那“蓬頭稚子”的專注模樣,都會平添一種愛憐之情的。
【拓展視野】
1.胡令能的詩作生動傳神、精妙超凡,因此當(dāng)時被人譽(yù)為“仙家所贈之詩作”。民間甚至有這樣的傳說:一天,一位仙人來到胡令能家,脫光他的衣服,先剖開腹部,把一卷書放入血肉之中,縫上后,又剖開他胸膛,把一卷書放進(jìn)心臟旁邊,然后再縫上。仙人離開后,只見滿地鮮血,但胡令能從此便會寫詩了。
2.再介紹一首胡令能描寫一名為官者來家探訪時,他和孩子如何表現(xiàn)的小詩,生活氣息特濃,不妨一讀。
喜韓少府見訪
忽聞梅福來相訪,笑著荷衣出草堂。
兒童不慣見車馬,走入蘆花深處藏。
17.登鸛雀樓①
[唐]王之渙
白日②依③山盡④,
黃河入海流。
欲⑤窮⑥千里目⑦,
更⑧上一層樓。
【查閱詞典】
①鸛雀樓:又名“鸛鵲樓”,舊址位于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濟(jì))西面的黃河?xùn)|岸,因常有鸛、鶴一類的水鳥棲息而得名,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風(fēng)景勝地。詩人二十歲時登此樓,留下此不朽之作。②白日:明亮的太陽。 ③依:靠著,挨著,沿著。 ④盡:完,沒有。 ⑤欲:想。 ⑥窮:極,盡。 ⑦千里目:看得很遠(yuǎn)。⑧更:再。
【領(lǐng)悟詩意】
明亮的太陽沿著遠(yuǎn)處的高山慢慢地落下去了,滔滔的黃河向著大海奔流不息。你想要用盡眼力使自己看得更遠(yuǎn),就得再往高樓上面繼續(xù)攀登。
【了解作者】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常擊劍悲歌。曾入仕為官,任冀州衡水主簿,但遭人誣陷,憤然去職。盛唐時期著名詩人。其描寫西北風(fēng)光的詩篇尤具特色,悲涼壯闊、沉雄無比,多為當(dāng)時樂工譜曲吟唱,“傳乎樂章,布在人口”。在由文安縣尉遷任京官的前夕不幸重病而亡,連所作詩篇也大多失散,《全唐詩》中僅存六首。
【交流感悟】
詩歌氣魄恢宏。第一、二兩句一共不過十個字,視野卻十分廣闊,寫了天,寫了地,寫了山,寫了水;筆觸也十分深刻,寫了眼前目中之物(“日”“山”“河”),還寫了心里意中之景(“入海流”)。所繪畫面,壯美雄渾,令人心曠神怡、振奮激昂。
詩歌哲理深邃。第三、四句借景喻理,深刻而貼切。樓建于河畔山巔,登兩層已見如此壯觀景象,但詩人并沒有停步徘徊,而要“更上一層樓”,讓自己看得更遠(yuǎn)、更多、更盡情。這是一種多么可貴的奮發(fā)不止的進(jìn)取精神!登樓觀景如此,人生道路上不也時時處處是同樣的道理嗎?
【拓展視野】
1.鸛雀樓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被譽(yù)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鸛雀樓始建于南北朝時期的北周,宋以后曾被水淹沒,元初毀于戰(zhàn)亂。北宋科學(xué)家、文學(xué)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這樣的記述:“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1997年12月,鸛雀樓復(fù)建工程破土動工,2002年10月1日正式對海內(nèi)外游客開放。重新修建的鸛雀樓仿唐形制,四檐三層,總高度為73.9米。
2.唐代詩人暢當(dāng)也到過鸛雀樓,寫過一首五絕。你能讀懂嗎?
登鸛雀樓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18.望廬山①瀑布
[唐]李 白
日照香爐②生③紫煙④,
遙看⑤瀑布掛前川⑥。
飛流⑦直⑧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⑨落九天⑩。
【查閱詞典】
①廬山:山名,在江西九江以南,自古就是游覽和避暑的勝地。 ②香爐:山名,在廬山西北部,峰頂尖圓,云霧時聚時散,樣子很像香爐煙氣繚繞,所以得名。 ③生:產(chǎn)生。 ④紫煙:云霧纏繞著蒼翠的山峰,在日光照耀下呈現(xiàn)一片紫色,就好像升騰起一層紫色的煙氣。 ⑤遙看:遠(yuǎn)遠(yuǎn)看去。 ⑥掛前川:掛在山前的河流。川,河流。 ⑦飛流:飛快的急流,形容瀑布湍急。 ⑧直:筆直。 ⑨銀河:由許多恒星構(gòu)成的明亮光帶,其間夾雜著無數(shù)閃爍的小星,所以在晴朗的夜空看過去,好像是一條橫貫在天上的銀白色的河流。 ⑩九天:天的最高層。古人認(rèn)為天有九重。
【領(lǐng)悟詩意】
在陽光的照耀下,香爐峰頂上產(chǎn)生的云霧就像紫色的煙氣,遠(yuǎn)遠(yuǎn)看去,那瀑布就像是掛在山前的一條河流。湍急的水流從很高很高的地方筆直沖下來,真讓人猜疑,會不會是天上的銀河從最高處落到了人間?
【交流感悟】
品味一下詩人煉字鑄就的藝術(shù)效果,真可謂“字字珠璣”。
首句用“生”字描繪山巔云霧,讓人眼前浮現(xiàn)一幅薄煙不斷涌現(xiàn)并裊裊升騰的動感畫面,靜態(tài)的山景活起來了。次句卻偏偏相反,把動態(tài)的水流用一個“掛”字定格在靜止?fàn)顟B(tài),讓人驚嘆大自然的無窮威力:啊,竟能把飛流“掛”到山前,其力量多么偉大!第三句的“飛”字極傳神,既寫出了水勢的高、水速的快、水力的大,又抒發(fā)了詩人無比的熱愛、無盡的驚詫、無限的感慨。末句的“落”字,照應(yīng)前面的“掛”,讓定格的畫面又動了起來;照應(yīng)前面的“飛”,讓“直下三千尺”的過程有了從“九天”直落大地的氣勢磅礴的效果。
【拓展視野】
1.廬山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美譽(yù),而其中又以瀑布居首?!皬]山瀑布”指由三疊泉瀑布、開先瀑布、石門澗瀑布、黃龍?zhí)镀俨?、烏龍?zhí)镀俨?、王家坡雙瀑和玉簾泉瀑布等組成的廬山瀑布群,是中國最秀麗的十大瀑布之一。李白《望廬山瀑布》詩中描繪的,就是其中的開先瀑布景觀,它又是由東瀑(又名“馬尾瀑”)和西瀑(又名“黃巖瀑”)組成的。
2.詩人蘇東坡曾寫過一首詩,盛贊李白的這首《望廬山瀑布》,前兩句是:“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詞?!薄爸喯伞痹瓉淼囊馑际侵干裣墒艿教幜P,降到了人間。因李白性格爽、才學(xué)高,所以當(dāng)時的人們都稱他為“李謫仙”。
3.李白另有一首同名五言古詩,同樣寫了廬山瀑布的壯觀奇姿,最后甚至抒發(fā)了自己為“樂名山”而“永愿辭人間”的情懷。全詩共換四韻,每韻一層意思,值得一讀。
望廬山瀑布
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
掛流三百丈,噴壑?jǐn)?shù)十里。
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
初驚河漢落,半灑云天里。
仰觀勢轉(zhuǎn)雄,壯哉造化功。
海風(fēng)吹不斷,江月照還空。
空中亂潈射,左右洗青壁。
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閑。
無論漱瓊液,還得洗塵顏。
且諧宿所好,永愿辭人間。
19.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①鳥飛絕②,
萬徑③人蹤滅④。
孤舟⑤蓑笠翁⑥,
獨(dú)釣⑦寒江雪⑧。
【查閱詞典】
①千山:很多的山。 ②鳥飛絕:沒有鳥兒飛翔。絕,停止,消失。 ③萬徑:指無數(shù)條小路。 ④人蹤滅:沒有人的蹤跡。滅,消失。 ⑤孤舟:孤獨(dú)的小船。 ⑥蓑笠翁:身穿蓑衣、頭戴笠帽的老人。蓑,過去人們用棕絲編織而成的雨衣。笠,過去人們用竹篾夾筍皮或箬葉制成的雨帽。 ⑦獨(dú)釣:一個人在釣魚。 ⑧寒江雪:飛舞著雪花的寒冷江面。
【領(lǐng)悟詩意】
連綿起伏的群山中沒有鳥兒飛翔了,縱橫交錯的小路上沒有行人的蹤影了。一只孤獨(dú)的小船上,一個身披蓑衣、頭戴笠帽的老人,在那風(fēng)雪迷漫、寒氣襲人的江上釣著魚。
【了解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xùn)|(今山西運(yùn)城西)人,世稱“柳河?xùn)|”。唐代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在詩歌、散文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與韓愈倡導(dǎo)古文運(yùn)動,并稱“韓柳”,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其詩風(fēng)格清峭,與韋應(yīng)物并稱“韋柳”。有《河?xùn)|先生集》。
【交流感悟】
詩言志,全詩僅二十字,卻深刻反映了作者在逆境中的心情。
一是孤獨(dú)。改革失敗,抱負(fù)不能實現(xiàn),官職無端被貶,同時也帶來人事的冷落、處境的艱難。詩中那“鳥飛絕”“人蹤滅”的描寫,不正是這番遭遇的寫照嗎?
二是執(zhí)著。環(huán)境是惡劣的,漫天的大雪,徹骨的寒意;力量是單薄的,孤零零的小船,孤單單的一人。但是,他自我保護(hù)著,穿蓑衣,戴笠帽;孤膽堅持著,照樣釣魚,照樣吟詩。
于是,我們不僅看到了一幀雪景圖,更看到了一個“戰(zhàn)士”的形象。
【拓展視野】
1.讀古詩,不能死板地按詞序解釋句子意思,而要根據(jù)整體來體會。比如詩中最后一句,如果按詞序硬翻譯為“孤獨(dú)地釣著寒冷江中的大雪”,那就鬧出大笑話了。作者現(xiàn)在的詞序,一是突出了全詩的情感基調(diào)“獨(dú)”,二是可以與第三句“孤舟”相對偶,三是讓“雪”字與前面的“絕”和“滅”同韻腳。翻譯的時候應(yīng)融會貫通才妥當(dāng)。
2.柳宗元雖然活了不到五十歲,但留下六百多篇詩文作品,文學(xué)成就十分輝煌,在詩歌、辭賦、散文、游記、寓言、小說、雜文以及文學(xué)理論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貢獻(xiàn)。
古詩:柳宗元的詩作有一百四十余首,數(shù)量不算多,但多為傳世之作,前人把他與王維、孟浩然、韋應(yīng)物并稱“王孟韋柳”;蘇軾則評價說:“所貴乎枯淡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卑阉c陶淵明并列。
散文:柳宗元與韓愈齊名,位居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列。他們提出的“文道合一”、“以文明道”、先“立行”再“立言”等主張都具有非常進(jìn)步的現(xiàn)實意義。
游記、寓言:柳宗元的《永州八記》是我國古代山水游記的名作?!肚H》《永某氏之鼠》等著名寓言也出自他的手筆。
論說:柳宗元著有豐富的包括哲學(xué)、政論、議論等范疇的論說雜文,如《天說》《天對》《非國語》《封建論》等,筆鋒犀利,論證精確。
20.夜宿①山寺②
[唐]李 白
危樓③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④。
不敢高聲語⑤,
恐⑥驚⑦天上人⑧。
【查閱詞典】
①宿:住,夜里睡覺。 ②山寺:山中的廟宇。 ③危樓:高樓。詩中指建在高處(高山上)的樓房。危,高的,陡的。 ④星辰:夜空的星座。古代稱日月以外的發(fā)亮天體。 ⑤語:說話。⑥恐:害怕,擔(dān)心。 ⑦驚:受到驚嚇。詩中指打擾。 ⑧天上人:指神仙。
【領(lǐng)悟詩意】
夜晚,寄宿在深山寺廟中。山高,樓高,好像伸手就能觸碰到,甚至摘取到夜空中那閃亮的星星。距離天宮多近啊,簡直讓我不敢放開嗓門兒說話,只怕那樣會冒昧打擾了天上的神仙哪!
【交流感悟】
詩人借宿的寺廟,是一座建筑在高山上的高樓。于是,全詩就緊扣這“高”字做足了文章。
先是夸張:極言這樓“高百尺”?!鞍俪摺笔翘摂?shù),并非實指,用來形容樓高已夠令人吃驚,可也不失其度。試想,如果詩人把在《望廬山瀑布》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寫法用在這里,還會有真實感嗎?
接下去是在夸張之上再加一碼,把想象添了進(jìn)去:樓太高,高到我伸手就能把閃爍的星星摘下來了,高到我稍稍大聲點(diǎn)兒講話就可能打擾天宮中的神仙了。一個“可”,一個“不敢”,語氣十分肯定,不容置疑。于是,我們讀著讀著,也都身臨其境了,朗讀時,也會情不自禁地放輕聲音、放緩語調(diào)了……
【拓展視野】
1.關(guān)于《夜宿山寺》的創(chuàng)作時間,有幾種說法:有的認(rèn)為是李白少年時代登綿州越王樓時寫的《上樓詩》;另一種認(rèn)為是中年李白在湖北蘄州黃梅縣登蔡山峰,夜宿那里的江心寺時的作品,原題是《題峰頂寺》,原詩頭兩句是“夜宿峰頂寺,舉手捫星辰”。究竟如何?待你書讀多了,若有興趣,也可去考證一番。
2.不少同學(xué)讀了第一句“危樓高百尺”,就會驚訝:“呀,詩人住在那么高的樓上,有危險了!”或者疑問:“詩人為什么要借一座破舊危房夜宿呢?”他們都習(xí)慣于用現(xiàn)代漢語中“危”字的常用義“不安全”去理解全詩打頭的“?!弊?。其實,查查字典,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危”還有“損害”“高的”“端正”“星宿名”等解釋,讀詩時,就應(yīng)該聯(lián)系上下文選擇最合適的詞義“高的”。漢字這種一字或一詞多義的特點(diǎn),往往會給我們閱讀古詩文帶來一些困難,多借助工具書,多動腦思辨,才能逐步提高我們閱讀古詩文的能力。比如我們后面還要讀到宋代詩人葉紹翁的《游園不值》,詩題中的“不值”會是“不值得”的意思嗎?他還有一首《夜書所見》,能夠把詩題理解為“晚上讀書時看到的”嗎?
21.敕勒①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②,陰山③下。
天似穹廬④,籠蓋四野。
天蒼蒼⑤,野茫茫⑥,
風(fēng)吹草低見⑦牛羊。
【查閱詞典】
①敕勒:北齊時候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 ②敕勒川:敕勒人生活的地方,在今山西境內(nèi)。 ③陰山:山名,橫貫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南部。 ④穹廬:游牧民族居住的氈帳,就像現(xiàn)在的蒙古包。 ⑤蒼蒼:深青色,形容天空碧藍(lán)。 ⑥茫茫:遼闊,形容原野廣袤。⑦見:同“現(xiàn)”,顯露。讀xiàn。
【領(lǐng)悟詩意】
敕勒人居住的地方,在那陰山腳下。天空好像一頂大帳篷,籠蓋著四方原野。碧凈的藍(lán)天無邊無際,遼闊的草原一望無垠。風(fēng)兒吹過,草兒低伏,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成群的壯牛肥羊。
【交流感悟】
這首詩歷來被譽(yù)為北方民歌的絕唱,展現(xiàn)了一幅游牧民族生活環(huán)境的真實畫圖。吟誦全詩,貫穿始終的一個“大”字顯而易見:平川遼闊,廣大;群山巍峨,高大;仰首是藍(lán)天,望不到邊;放眼是草原,不見盡頭。但反復(fù)吟誦,你更能悟出融入字里行間的一個“愛”字:愛家鄉(xiāng)的美麗,愛自己的勞動,愛安寧的生活。你想,在這樣的地方,懷著這樣的心情,騎著馬兒,揮著鞭兒,唱著歌兒,放牧著牛兒、羊兒,該有多么博大的胸懷,該有多么豪邁的氣魄?。?/p>
【拓展視野】
1.詩中的“見”,是個通假字。通,通用;假,借。也就是說,借“見”字來表示“現(xiàn)”字的意思,“見”和“現(xiàn)”兩個字通用。為什么會有通假字?“本無其字,替而代之”是一個主要原因。古時候,還沒有造出“現(xiàn)”字來,于是,凡是表示“出現(xiàn)”意思的,就統(tǒng)統(tǒng)用“見”字了。
2.我們在《夜宿山寺》的“拓展視野”中談到了學(xué)古詩文要注意漢語一字或一詞多義的特點(diǎn),避免誤解或產(chǎn)生歧義。這首《敕勒歌》中剛好也有兩例:一是詩中“蒼蒼”一詞,詞典中有三種解釋:①深青色;②茂盛的樣子;③形容頭發(fā)花白。二是詩中的“茫?!币辉~,詞典中也有兩種解釋:①遼闊;②模糊不清。到底哪種解釋才符合詩歌的意境呢?值得好好推敲推敲,千萬不要“拉來黃牛就是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