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押韻
文章,從語音特點上分,有兩大體式,一是無韻之文,一是有韻之文。有韻之文是講究押韻的,以詩歌為代表;無韻之文是不講押韻的,以散文為代表。中國六朝以來,為了區(qū)別韻文和散文,把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jīng)傳子史諸書在內(nèi),都稱“散文”。隨著文學(xué)概念的演變和文學(xué)體裁的發(fā)展,散文又泛指詩歌以外的所有體裁。與散文相反的就是“韻文”,韻文之所以區(qū)別于散文,就在于講究押韻,如歌謠、辭賦、詩、詞、曲以及有韻的頌、贊、箴、銘、哀、誄等。中國有五千年歷史文化,是文章大國,更是詩歌大國。最早的文字記載,就已經(jīng)有了韻文。
原始社會,文學(xué)和藝術(shù)起源于勞動。今天我們都知道,詩歌的韻律產(chǎn)生于有節(jié)奏的勞動?!秴问洗呵铩ひo》引翟翦的話說:“今舉大木者,前呼輿?!薄痘茨献印さ缿?yīng)訓(xùn)》作“邪許”,說“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后亦應(yīng)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有人認為,如果“輿”“邪許”之外,再加進一些簡短的語言,也就是舉重的詩歌了。在上古時代,記事的文字已開始押韻。如《周易·大壯》上六爻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痹~面上的意思是說:公羊的角插進藩籬之中,被掛住,退不出來,又穿不過去。比喻一些人行動不慎,只顧亂撞,以致進退失據(jù)。其中“退”“遂”就押韻。
我國素享“詩國”盛名,在世界文學(xué)史上,中國的詩歌獨樹一幟。從西周時期的《詩經(jīng)》、戰(zhàn)國時期的《楚辭》,到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直至近代、現(xiàn)代、當代,韻文(主要是詩歌)的發(fā)展一脈相承,如長江大河,奔流不息。其中唐詩、宋詞、元曲,成為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的三座豐碑。近年人們對辭賦也頗多興趣;辭賦是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一種特殊文體,從語音特點上看,由于講究押韻,也屬于韻文體式,這里姑且把辭賦也納入大范疇的“詩歌”一類。詩、詞、曲、賦,它們的共同之處是都屬韻文,都講押韻。與散文不同的還有兩點,即押韻而外,詩、詞、曲、賦,大都要講平仄和對仗,我們把押韻、平仄、對仗,稱為“格律三要素”。格律,就是對文體格式的特殊要求。弄懂這“三要素”,學(xué)習并掌握詩詞曲的格律——辭賦雖無具體格律規(guī)定,但大體離不開這三要素——就不會有大的困難了。其中押韻,是從古以來就有的。講格律,應(yīng)當從唐代近體詩說起。唐代是近體詩定型、發(fā)展的時期,其創(chuàng)作達到高峰。近體詩的形成,為詩歌提供了最完美的表達形式。押韻的諧美、平仄的抑揚、對仗的工巧,是近體詩,尤其是律詩的三大基本要素,對后來詞曲格律的形成、發(fā)展與改造,均有決定性的影響。本書所要介紹的,包括古體詩的講究、近體詩的格律,以及由近體詩律衍生出來的詞律和曲律,兼及辭賦的基本講究。
這一講先說“押韻”。
韻是什么?韻是語音學(xué)概念。我們知道,漢字是記錄漢民族語言的符號。漢字,有聲、韻、調(diào)三個要素,即每一個漢字,都是由聲、韻、調(diào)三個要件構(gòu)成的。結(jié)合漢語拼音來講,即如漢字的“漢”字,拼音為“han”,就包含三個要件,缺一不可,少了哪一個,都不能準確記錄這個“漢”字。其中“h”是聲母,表示這個字的音,要從“h”發(fā)起;“an”是韻母,表示這個字要由聲母的“h”與之相拼(連續(xù)快讀)才能讀出字音。但是,如果不加限制,“han”相拼可以發(fā)出四種不同的字音,即如“酣”“寒”“喊”“漢”等,所代表的意思是不同的,于是人們發(fā)現(xiàn),漢語中的字,是有調(diào)的分別的。同樣的音,調(diào)的高低、升降不同,含義也有變化。如“han”這個音,是個降調(diào),即去聲,或者說第四聲,是“漢”“汗”“旱”“憾”等一些漢字的讀音。如果是“han”,改為升調(diào),即陽平聲,或叫第二聲,就成了“寒”“韓”“含”“函”等字的讀音,字義也不同了。而押韻,主要是對漢字的“韻”加以限制和調(diào)配。嚴格地要求,對“聲”(聲調(diào))也要講究。了解了什么是韻,什么是押韻也就迎刃而解了。
押韻,也寫作“壓韻”,又稱“葉(ye)韻”,目的在于以“同韻”求得回環(huán)往復(fù)之旋律美。所謂押韻,是把同一韻部(由同一韻母或相近似的韻母組成)的字放在詩詞曲賦等韻文的固定位置上,以構(gòu)成和諧的具有回環(huán)往復(fù)特征的音樂旋律美。一般用在偶句的末尾處,即句末一字押韻。因此,押韻的字又叫韻腳。
押韻是詩歌的第一要素。從上古的詩經(jīng)、楚辭,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直到今天的各體詩歌,戲劇、歌曲、曲藝(快板、快書、小品)……都是講押韻的。先看一首詩的押韻,唐代杜甫《秋興八首》中的第一首: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詩中第一句和四個偶數(shù)句句腳用字(字下加橫線表示押平聲韻),即“斜”(xie)、“華”(hua)、“槎”(cha)、“笳”(ji)、“花”(hu)這五個句腳字,它們的韻母是“a”、“ia”或“ua”(韻尾都是“a”),屬于同韻母或同類韻母,而為平聲字,在韻書中屬于同一個韻部。這五個字有規(guī)則地用在同一首詩中,就叫押韻。其中“斜”字,今天普通話讀作(xie),但舊時讀(xie)。按舊時傳統(tǒng)詩韻“平水韻”,這五個字同屬于“下平聲·六麻”韻部。關(guān)于“平水韻”,后文專門介紹。
再舉一首大家熟悉的宋詞,宋代蘇軾《水調(diào)歌頭·丙辰中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字下加橫線的,都是押平聲韻的字。“天”(tian)、“年”(nian)、“寒”(han)、“間”(jin)、“眠”(mian)、“圓”(yuan)、“全”(quan)、“娟”(jun),句腳的韻母是“an”、“ian”或“uan”,屬于同一個韻部里的字,在“詞韻”(《詞林正韻》)的第七部(平聲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刪、一先通用);其中上闋兩個六字句又夾兩個仄聲韻(字下加波浪線):“去”(qu)、“宇”(y^),在“詞韻”第四部(上聲六語、七麌)、去聲六御、七遇通用),下闋所夾兩個仄聲韻:“合”(he)、“缺”(que)在“詞韻”入聲第十八部、第十九部(屑合)通押。如果按普通話新韻衡量,可以以上海中華書局版的《詩韻新編》為準,平韻韻腳用字屬于“十四寒”部,仄韻韻腳“去”“宇”分屬于“十一魚·去聲和上聲”;“合”“缺”分屬于“三歌·入聲”“四皆·入聲”之部。
這,就是詩詞中的押韻,曲、賦的押韻也是如此,只不過各有不同的安排規(guī)律罷了,原理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