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浪漫志摩
引言:“徹底的浪漫主義者”
談到徐志摩,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浪漫——
他一生堅守“愛”、“美”和“自由”的“單純信仰”。為人浪漫,婚戀浪漫,詩文浪漫,甚至連死也不尋?!獛侠寺?。
至于徐志摩死后,人們談得更多的,也還是他的浪漫。
因此,以“浪漫”二字概括徐志摩,雖然并不全面,但符合其最基本的特點。
所以我們說:浪漫是徐志摩的旗幟。
浪漫主義,作為始于18世紀末歐洲的一種文藝運動,以反對古典主義、唯理性主義為主導趨向,并在生活和審美態(tài)度上有一些很鮮明的特點,它們包括:對自然尤其是自然之美的崇拜;對自由、個性解放的向往;對心靈、情感尤其是愛情和苦悶、焦慮的關注;對已逝的歷史或異國情調(diào)的迷戀;對天才、英雄、非凡人物乃至生活中驚心動魄、暗晦神秘的事物的偏好;等等。
梁實秋說:“徐志摩是一個徹底的浪漫主義者?!?sup>
胡適也說:
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xiàn)的歷史。
“使用我生命的權(quán)利”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寧市硤石鎮(zhèn)(今海寧市)保寧坊。原名徐章垿,字槱森,小字幼申(一說又申)。
從家世、家境看,徐家可以說是以“商賈傳家”。
徐家祖籍河南開封,世代經(jīng)商,明朝正德年間才遷來海寧。至徐志摩出生時,徐家在商業(yè)、實業(yè)乃至金融業(yè)方面已經(jīng)打下穩(wěn)固的根基:
徐氏系出海鹽縣的花巷里。始遷祖名松亭,在明代正德年間經(jīng)商硤石,于是后代就一直居住了下去。曾祖廉墅諱宗泉,字詞源,太學生,先后娶朱、吳、張、王四氏,生六男四女。祖星匏諱明樞,試名元衡,附貢生,工書法,嫻習掌故,娶同邑伊橋太學生孫二酉女,繼娶嘉興王店國學生何松巖女,生二子長蓉初,譜名義煃,諱光濟,小字祖蔭,號寅庵,富收藏,尤多海寧文獻。次申如,即志摩的父親,譜名義烒,諱光溥,小字曾蔭,候選中書科中書,與南通張季直(謇)友善,興辦實業(yè)建設,在浙江很有名。娶同邑國學生沈炳華女。繼娶慈溪國學生錢純甫諱修德長女慕英。
因此,徐志摩說:
徐氏固商賈之家,沒有讀書人。
又說:
我查過我的家譜,從永樂以來我們家里沒有寫過一行可供傳誦的詩句。
從道理上講,商賈之家的傳統(tǒng),是謹慎務實,與“浪漫”二字不相干。那么,是什么因素促成徐志摩浪漫性格的形成呢?我們覺得主要因素有三。
其一,富足幸福的家庭。
父親徐申如(1872~1944年),是硤石一帶首富。因祖父徐民樞雙目失明,他自小繼承祖業(yè),除了在本鄉(xiāng)繼續(xù)經(jīng)營徐裕豐醬園、裕通錢莊、人和綢莊外,還投資開辦了硤石電燈廠、蠶絲廠、布廠、票莊銀號等,且在滬杭兩地也有工商業(yè)務。此后,他曾任硤石商會總理、會長、主席近30年。徐申如有膽有識,思想開放,且喜歡結(jié)交名流。這些對徐志摩浪漫性格的形成自然有影響。
母親錢慕英是海寧市慈溪村國學生錢純甫的長女。她雖是徐申如的繼室,在當?shù)匾菜忝T出身。母親對徐志摩非常疼愛,徐志摩對母親感情也極深。后來在《給母親》這首長詩中,他這樣表達對母親的愛和感激:
我完全是你的,你唯一的兒;
你那時是我思想與關切的中心:
太陽在天上,你在我的心里。
此外,徐志摩的祖母也非常疼愛這個孫子。在《我的祖母之死》一文中,徐志摩稱她是“愛我疼我寵我的祖母”:
早上走來祖母的床前,揭開帳子叫一聲軟和的奶奶,她也回叫了我一聲,伸手到里床去摸給我一個蜜棗或是三片狀元糕,我又叫了一聲奶奶,出去玩了,那是如何可愛的辰光,如何可愛的天真。
……她愛我寵我的深情,更不是文字所能描寫;她那深厚的慈蔭,真是無所不包,無所不蔽?!?sup>
總之,徐志摩出生在一個富足幸福的家庭,在家人的寵愛呵護下,度過幸??鞓返耐辍0凑崭ヂ逡恋碌挠^點,幸福快樂的童年,自然有助于徐志摩自信、積極、健康的心理性格的形成。
其二,良好全面的教育。
因為家境富足,徐志摩從小受到良好系統(tǒng)的教育:他4歲入家塾讀書,截至留學前,共接受了9年舊學、8年新學教育,且成績一直非常優(yōu)秀。
1900~1907年,徐志摩入家塾讀書。
1907~1909年,徐志摩入硤石開智學堂。
1910年春至1915年夏,徐志摩就讀于杭州府中學、杭州第一中學(根據(jù)前校改名),成績優(yōu)異,并在??队崖暋烽_始發(fā)表文章。
1915年秋,徐志摩19歲,考入上海滬江大學,并于10月29日與張幼儀結(jié)婚。
1916年春,肄業(yè)于上海滬江大學。秋,入天津北洋大學法科的預科學習。
1917年秋,北洋大學法科并入北京大學,他轉(zhuǎn)入北京大學法科學習,并拜梁啟超為師。
良好而全面的教育加上天資聰慧,使得徐志摩自小就富有才氣和才情——這也是一個人能夠“浪漫”的資本。
其三,風景如畫的環(huán)境。
硤石是一座著名的江南小城:東、西兩山環(huán)抱,中間硤河穿流而過。山上有寶塔、亭榭、樓閣,云樹環(huán)合;山下有廟宇、學堂、民家,溪水環(huán)繞。青山如黛,綠水長流,風景秀美。據(jù)說,當年乾隆皇帝6次巡視江南就有4次駐蹕硤石,忘情于硤石的山山水水。
徐志摩十分喜愛硤石的東西兩山,少年時代常在這里嬉戲,成年后幾度還鄉(xiāng),也在這里流連忘返(去世后也先后葬于東山與西山)。徐志摩在給友人的信中曾這樣描繪自己的家鄉(xiāng):
前窗望出去是一條小河的盡頭,一條藤蘿滿攀著磊石的石橋,一條狹堤,過堤一潭清水,……再望去是硤石鎮(zhèn)的房屋了。這里時常過路的是:香客,挑菜擔的鄉(xiāng)下人,青布包頭的婦人,背著黃葉蔞子的童子,戴黑布風帽手提燈籠的和尚,方巾的道士,寄宿在戲臺下與我們守望相助的丐翁,牧羊的童子與他的可愛的白山羊,到山上去尋柴,掘樹根,或掠干草的……
家鄉(xiāng)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自小就給他留下了不滅的印象,培養(yǎng)了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親近感:
我生平最純粹可貴的教育是得之于自然界,田野,森林,山谷,湖,草地,是我的課室;云彩的變幻,晚霞的絢爛,星月的隱現(xiàn),田里的麥浪是我的功課;瀑吼,松濤,鳥語,雷聲是我的教師,我的官覺是他們忠謹?shù)膶W生,愛教的弟子。
如前所述,親近、崇拜乃至敬畏自然,是中外浪漫主義,尤其是歐洲18~19世紀浪漫主義最主要的主題和精神特征之一。也正是在這一點上,徐志摩具有了與浪漫主義的相通之處和精神聯(lián)系。
“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
如果說,家園故國的“親情之愛”“自然之美”為少年徐志摩種下了最初的浪漫種子;那么,異域他鄉(xiāng)的“歐風美雨”則進一步使其茁壯成長,并激活其“追求自由”的精神。
從1918年8月至1922年8月,徐志摩先后留學美國和英國,共計4年。
1918年8月14日,在其父徐申如富足財力的支持下,徐志摩從上海起程,前往美國求學。同行者中有朱家驊、李濟元、查良釗、董任堅、劉叔和、汪精衛(wèi)等。途中曾寫下《啟行赴美文》分致親友。
諸先生既祖餞之,復臨送之,其惠于摩者至,抑其期于摩者深矣。
竊聞之,謀不出幾席者,憂隱于眉睫,足不踰閭里者,知拘于蓬蒿。諸先生于志摩之行也,豈不曰國難方興,憂心如搗,室如懸磬,野無青草,嗟爾青年,維國之寶,慎爾所習,以騞我腦。誠哉,是摩之所以引惕而自勵也。
傳曰:父母在,不遠游。今棄祖國五萬里,違父母之養(yǎng),入異俗之域,舍安樂而耽勞苦,固未嘗不痛心欲泣,而卒不得已者,將以忍小劇而克大緒也。恥德業(yè)之不立,遑恤斯須之辛苦,悼邦國之殄瘁,敢戀晨昏之小節(jié),劉子舞劍,良有以也。祖生擊楫,豈徒然哉?惟以華夏文物之邦,不能使有志之士,左右逢源,至于跋涉間關,乞他人之糟粕,作無憀之妄想,其亦可悲而可慟矣。
垂髫之年,輒抵掌慷慨,以破浪乘風為人生至樂,今自出海以來,身之所歷,目之所觸,皆足悲哭嗚咽,不自知涕之何從也。而何有于樂……
9月4日,徐志摩一行抵達舊金山。然后,徐志摩經(jīng)芝加哥、紐約等地中轉(zhuǎn),最后來到位于馬薩諸塞州的克拉克大學,入政治與社會學系(一說為歷史系)學習。
1919年9月,僅經(jīng)過一年的學習,徐志摩就以優(yōu)異成績從克拉克大學畢業(yè),并榮獲該校一等榮譽獎。同月,入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系(一說經(jīng)濟系)攻讀碩士學位。
1920年9月,亦僅一年后,徐志摩修完全部學分,以《論中國婦女的地位》一文獲碩士學位。為了前往英國師從羅素,徐志摩放棄了在哥倫比亞大學繼續(xù)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于同年9月24日離開了美國。
1920年9月底,徐志摩來到英國,欲入劍橋大學師從羅素學習哲學。不料羅素早于幾年前便被劍橋大學三一學院辭退,此時已去中國講學。10月上旬,徐志摩入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在拉斯基(Harold Joseph Laski)教授的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不久,徐志摩與陳西瀅和林徽因相識。
1921年春,在英國著名作家狄更生(G.L.Dickinson,又譯為迪金森)的推薦下,徐志摩得以入劍橋大學王家學院,以特別生資格讀書。同年10月25日,徐志摩同羅素相識。
1922年上半年,徐志摩由特別生轉(zhuǎn)為正式研究生。王家學院給他的評語頗佳:“持智守禮,放眼世界?!?sup>同年3月赴柏林與張幼儀離婚。8月,為追隨已先行回國的林徽因,徐志摩遂放棄學業(yè),取道意大利、法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地,于10月15日回到上海。
這4年的留學生涯雖然不算太長,但在徐志摩的人生道路上有著重要的影響。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西方文化的熏陶進一步開啟其心智。
留學期間,徐志摩先后主修歷史、政治、經(jīng)濟諸學科,加上興趣廣泛,先后涉獵哲學、文學等領域,對西方文化、文學有著較全面的接觸和理解。所有這些,對徐志摩的人生觀、價值觀乃至學識、學養(yǎng)和人格,都造成深遠的影響。如果把徐志摩念念不忘的“康橋”視為西方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的一種象征,那么徐志摩下面的話很能說明西方文化對他的影響:
我不敢說受了康橋的洗禮,一個人就會變氣息,脫凡胎。我敢說的只是——就我個人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其二,名校名人的影響進一步激發(fā)其性靈。
徐志摩性格開放,擅長人際交往,尤喜結(jié)交名流。留學尤其是留英時期,徐志摩的交往更加廣泛且具有精英文化色彩。羅素之外,從英國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的博士生導師拉斯基,到英國著名的小說家、劍橋大學兼職教授狄更生和王家學院的教師瑞恰慈,從英國著名作家嘉本特、威爾斯、卞固(Laurence Binyon),到英國知名新派畫家傅來義、中國文學專家魏雷(Arthur Waley),以及著名女作家曼殊斐爾(Katherine Mansfield,現(xiàn)通譯曼斯菲爾德),徐志摩都曾一一拜訪,并同他們中的許多人保持長久的友誼。在1920年11月給家人的信中,徐志摩還表露過結(jié)交“名士”的興奮和感受:
……兒自到倫敦以來,頓覺性靈益發(fā)開展,求學興味愈深,庶幾有成,其在此乎?兒尤喜與英國名士交接,得益倍蓰,真所謂學不完的聰明。兒過一年始覺一年之過法不妥,以前初到美國,回首從前教育如腐朽,到紐約后,回首第一年如虛度,今復悔去年之未算用,大概下半年又是一種進步之表現(xiàn),要可喜也。
在所有這些交往中,有三個人對徐志摩的影響最大。
一是羅素。
早在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期間,徐志摩就開始對羅素的思想產(chǎn)生興趣。他潛心閱讀了羅素約20年前撰寫的一系列著作,如《戰(zhàn)爭中的公理問題》《社會的改造原則》《政治理想》等,并對羅素在逆境中敢于堅持真理,不向豪門權(quán)貴低頭的人格精神十分欽佩。
到英國后,羅素在離婚事件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惜棄家出走、不顧世人謗議、不怕丟掉教職,也要大膽追求愛情的反傳統(tǒng)精神和自主人格,更叫徐志摩心往神儀,并給予極大的同情。例如,當羅素與前妻阿魯絲離異,與熱戀的多拉結(jié)婚生子后,徐志摩甚至邀約了一些中國留學生按中國的習俗為孩子進行滿月慶賀。還如,筆者雖不敢斷言徐志摩同張幼儀的離異是直接受到羅素婚變的影響,但是徐志摩的婚變也發(fā)生于康橋,且在結(jié)識羅素之后,應當是一個確鑿的事實。
二是威爾斯。
如果說,羅素對徐志摩的影響,主要是在大膽追求自由和愛情方面;那么威爾斯對徐志摩的影響,主要是在興趣轉(zhuǎn)向方面。
徐志摩與威爾斯認識,是經(jīng)由陳西瀅、章士釗引見的。威爾斯(H.G.Wells)是《世界史綱》的作者,著有很多科學小說,是英國著名的、頗有成就的一位作家。徐志摩與威爾斯相識之時,威爾斯已有50多歲,精神極好,正在同時寫3本書。威爾斯亦是性情中人,吃煙喝酒,斗牌打球,無一不來。他與徐志摩很談得來,談到近代小說,他建議志摩把中國近代的作品翻譯出來出小說集,他要辦一個書局,將來可以由他出版。一個有名望的老作家,對一個年輕的中國留學生這樣熱誠,徐志摩很是感動。因此,威爾斯鼓勵徐志摩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話,也使他動了心。
不久,威爾斯又把自己的好友魏雷介紹給徐志摩。此時,魏雷先生在大英博物館任職,專業(yè)是研究中國文學。魏雷經(jīng)常向徐志摩請教,徐志摩常在唐詩的理解和翻譯上對魏雷加以指導。直到1940年,魏雷還寫了《欠中國的一筆債》(A Debt to China)表示他對徐志摩的深切懷念。徐志摩也從魏雷那里獲得了對文學的新的認識。
此后,徐志摩又通過魏雷和卞固成為朋友,交往的圈子越來越大。
三是曼殊斐爾。
徐志摩曾多次談到與曼殊斐爾的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會面:
我看了曼殊斐爾像印度最純澈的碧玉似的容貌,受著她充滿了靈魂的電流的凝視,感著她最和軟的春風似的神態(tài),所得的總量我只能稱之為一整個的美感。她仿佛是一個透明體,你只感訝她粹極的靈澈性,卻看不見一些雜質(zhì)?!忪碃柕穆曇糁溃质且粋€Miracle。一個個音符從她脆弱的聲帶里顫動出來,都在我習于塵俗的耳中,啟示著一種神奇的異境,仿佛蔚藍的天空中一顆一顆的明星先后涌現(xiàn)。
我見曼殊斐兒,比方說,只不過二十分鐘模樣的談話,但我怎么能形容我那時在美的神奇的啟示中的全生的震蕩?——我與你雖僅一度相見——但那二十分不死的時間!
從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曼殊斐爾對徐志摩的影響,主要在審美和精神氣質(zhì)方面,即徐志摩所謂的“美的神奇的啟示”。
其三,紳士態(tài)度的養(yǎng)成。
就美英兩國的高等教育的風氣乃至整個社會風氣而言,美國注重科學和自由精神,而英國更具有人文氣和貴族紳士氣。關于這一特點,蔡元培曾說過這樣的話:
紳士教育以養(yǎng)成一部分紳士為目的,所謂Gentleman是也。得以英國為代表。如劍橋、牛津諸大學,初不以科學為重,而在養(yǎng)紳士之態(tài)度,此其最著者。其他各種學校,亦多有此習慣。曾聞有中國留學生,出言偶失紳士體統(tǒng),其友即與之絕交者。更聞有一中國官費女學生,因其冠不合時式,而受校長之責問者。其不自由如此。
英國,尤其是劍橋大學獨特的風氣,更激發(fā)了徐志摩浪漫的天性、瀟灑的紳士風情——而這,正是自由精神的現(xiàn)實呈現(xiàn)。徐志摩曾這樣說:
我在美國有整兩年,在英國也算是整兩年。在美國我忙的是上課,聽講,寫考卷,啃象皮糖,看電影,賭咒。在康橋我忙的是散步,劃船,騎自轉(zhuǎn)車,抽煙,閑談,吃五點鐘茶牛油烤餅,看閑書。如其我到美國的時候是一個不含糊的草包,我離開自由神的時候也還是那原封沒有動;但如其我在美國時候不曾通竅,我在康橋的日子至少自己明白了原先只是一肚子顢頇。這分別不能算小。
其四,澎湃詩情的勃發(fā)。
也正是在劍橋時代,徐志摩勃發(fā)了一種不可遏制的澎湃詩情。他后來回憶道:
整十年前我吹著了一陣奇異的風,也許照著了什么奇異的月色,從此起我的思想就傾向于分行的抒寫。
……
只有一個時期我的詩情真有些像是山洪暴發(fā),不分方向的亂沖。那就是我最早寫詩那半年,生命受了一種偉大力量的震撼,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顧間散作繽紛的花雨。我那時是絕無依傍,也不知顧慮,心頭有什么郁積,就付托腕底胡亂給爬梳了去,救命似的迫切,那還顧得了什么美丑!我在短時期內(nèi)寫了很多,但幾乎全部都是見不得人面的。
最后,也是徐志摩浪漫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點:正是在劍橋后期,徐志摩認識并愛上了林徽因,由此引發(fā)出一系列婚姻情感糾葛,并伴其一生。
換言之,正是在劍橋時代,“愛”、“美”和“自由”三者終于合而為一,拉開了徐志摩浪漫人生走向高潮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