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那個時代,對于中國有思想的男人們來說,是一個讀書的美好時代,然而,對于女人,她們已經(jīng)逐漸開始不能自主閱讀了,她們所有的閱讀活動,都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biāo)——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一個“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三從模范和有“婦德”、有“婦言”、有“婦容”、有“婦功”的“四有新人”。
姆師的出現(xiàn),帶來了女子閱讀的春天。那么早期的女子都讀些什么呢?
《禮記·昏義》中有這樣一段話:
古者婦人先嫁三月,祖廟未毀,教于公宮,祖廟既毀,教于宗室,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這段話是說從前女子在出嫁前三個月,要進(jìn)一個學(xué)習(xí)班,如果自家的祖廟還完好,就在祖廟里學(xué)習(xí),如果沒有祖廟了,就在本族的祠堂里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的內(nèi)容是婦德、婦言、婦容和婦功。
婦德、婦言、婦容和婦功合稱四德,又稱“四行”。
婦德就是守節(jié)操,“從一而終”,“一女不嫁二夫”。
婦言是要求婦女語言美,講話講究分寸、得體,不講粗話。
婦容是女性的容貌美,“女為悅己者容”,要以端莊嫻雅的容貌取悅于丈夫。
婦功是指勞動,如紡紗、織布、縫紉、刺繡等。
是古代封建禮教要求婦女遵循的四種德行,《周禮·天官·九嬪》中有:“掌婦學(xué)之法,以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睎|漢末年的經(jīng)學(xué)大師鄭玄(127~200)的解釋是:“婦德為貞順,婦言為辭令,婦容為婉娩,婦功為絲枲。”
漢班昭(約45~約117)《女誡·婦行》給了四行(四德)以評估標(biāo)準(zhǔn):
女有四行,一曰婦德,二曰婦言,三曰婦容,四曰婦功。夫云婦德,不必才明絕異也;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婦容,不必顏色美麗也;婦功,不必技巧過人也。幽閑貞靜,守節(jié)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擇辭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后言,不厭于人,是謂婦言;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謂婦容;專心紡織,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供賓客,是謂婦功。此四者,女人之大節(jié)。
班昭對婦德的解釋是不一定要絕頂聰明,但要能清而不貪、閑而不暴、貞而不邪、靜而無妄、操守大節(jié)、整齊不亂、行己之間輒有羞恥、一動一靜卓有法度,這才叫做婦人之德。
班昭說婦言不一定非得要能言善辯,而是要溫言軟語,不惡語傷人,在合適的時間和場合說得體的話,說出來的話既要合道理,更要使人愛聽,不讓人厭惡,這才叫做婦人之言。
班昭對婦容的解釋是,不要求天生麗質(zhì),但要經(jīng)常洗衣沐浴,保持服飾的潔凈整齊,講究個人衛(wèi)生。
至于婦功,班昭說不必技巧過人,但要能專心紡線績麻,只務(wù)本分內(nèi)的事,不好與人戲笑,安排些潔凈整齊的酒食,以奉賓客,這才叫做婦人之功。
那么如何才能達(dá)到四德的標(biāo)準(zhǔn)呢?《孔雀東南飛》里的劉蘭芝是這樣說的:
十三能織素
十四學(xué)裁衣
十五彈箜篌
十六誦詩書
十七為君婦
在中學(xué)學(xué)這篇課文時,老師一定告訴過你,這里有個修辭叫互文,十三也不是實(shí)數(shù),而是說很小,十七同樣也不一定是十七,只是說到了出嫁的年齡。意思就是說:我從小就學(xué)織素,學(xué)裁衣,學(xué)彈樂器,學(xué)詩書,然后還學(xué)習(xí)婦道。總的來說,我是一個德才兼?zhèn)涞暮孟眿D。
女孩十歲前的教育與男孩基本相同,早期的教材有《詩經(jīng)》、《論語》、《孝經(jīng)》、《楚辭》等,隨著時代的變遷,《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等也進(jìn)入了女子早期的讀本,女孩們讀書識字并習(xí)練楷書。十歲后開始進(jìn)行以四德為核心的女教。
在清初的《甲申朝事小紀(jì)》中有這樣一段關(guān)于宮女讀書的記載:
凡內(nèi)廷選入宮女,未有名位,則曰某人女,必連其父之名為稱,恐得寵后防假冒也。女初入門,選內(nèi)宮之博學(xué)善書且有德行者,教之讀書,先讀《百家姓》、《千字文》,次及《孝經(jīng)》、《女訓(xùn)》、《女孝經(jīng)》、《女誡》、《內(nèi)則》、《詩經(jīng)》、《大學(xué)》、《中庸》、《論語》等書,其有志學(xué)者,隨意讀之。學(xué)規(guī)最嚴(yán),能通者升女秀才,升女史,升宮正司六局掌印。凡宮中太后后妃禮儀等事,則女秀才為贊禮官,主引禮。
文中說到明末崇禎朝時宮女中的“博學(xué)善書且有德行者”,就會有讀書的機(jī)會,讀物的范圍已經(jīng)擴(kuò)大到女教讀物以外了,并且有很大的隨意性,書讀得好的,還能成為女秀才、女史和宮正司六局掌印,出任宮中重大活動的“節(jié)目主持”。
但在先秦時期,由于沒有專門的女教讀物,女子的讀本主要從《禮記》、《詩經(jīng)》、《孝經(jīng)》中選取。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是由西漢禮學(xué)家戴德(前43~前33),和他的侄子戴圣編訂的。戴德選編的85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xù),到唐代只剩下了39篇。戴圣選編的49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本書各有側(cè)重和取舍,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xué)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后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說經(jīng)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jīng)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jīng)”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jīng)”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三禮”,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過深遠(yuǎn)的影響,各個時代的人都從中尋找思想資源。因而,歷代為《禮記》作注釋的書很多,當(dāng)代學(xué)者在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們這里選錄的原文依據(jù)清代阮元??痰摹妒?jīng)注疏》,注釋和譯文則廣泛參閱了各種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準(zhǔn)確、簡明、易懂。選錄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標(biāo)題(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較長),原則上采用選文的首句作標(biāo)題,注釋中只說明選自某篇。
《禮記》有不少篇章講修身做人的,像《大學(xué)》、《中庸》、《儒行》等篇就是研究儒家人生哲學(xué)的重要資料?!肚Y》、《少儀》、《內(nèi)則》等篇記錄了許多生活上的細(xì)小禮節(jié)。
《禮記》是早期女教的核心,而其中的《郊特牲》、《內(nèi)則》和《昏義》篇就是女教的必讀書目中的必讀篇章。
什么是“郊特牲”,漢代鄭玄的解釋是:“以其記祭天用骍犢之義也。郊者,祭天之名,用一牛,故曰特牲?!币簿褪钦f《郊特牲》就是《禮記》中關(guān)于以牛祭天的事件的記載。
《左傳》中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在古代是一件比天還大的事。在祭祀中,男子主祭,女子主獻(xiàn),所以《禮記·內(nèi)則》中會說“女子十年……觀于祭祀,納酒漿籩豆菹醢,禮相助奠”。
祭祀,是向神靈求福消災(zāi)的傳統(tǒng)禮俗儀式,被稱為吉禮?!凹漓搿币惨鉃榫瓷?、求神和祭拜祖先。祭祀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禮儀中最重要的部分,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祗、人鬼。天神稱祀、地祗稱祭、宗廟稱享。祭祀的法則詳細(xì)記載于儒教圣經(jīng)《周禮》、《禮記》中,并有《禮記正義》、《大學(xué)衍義補(bǔ)》等經(jīng)書進(jìn)行解釋。古代中國“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祭祀有嚴(yán)格的等級界限。天神地祗只能由天子祭祀。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則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清明節(jié)、寒食節(jié)、端午節(jié)、中元節(jié)、重陽節(jié)是祭祖日。祭祖也是漢人宣告自己為炎黃子孫最直接的方式。
原始時代,人們認(rèn)為人的靈魂可以離開軀體而存在。祭祀便是這種靈魂觀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動比較簡單,也比較野蠻。人們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靈偶像,或在石巖上畫出日、月、星辰、野獸等神靈形象,作為崇拜對象的附體。然后在偶像面前陳列獻(xiàn)給神靈的食物和其他禮物,并由主持者祈禱,祭祀者則對著神靈唱歌、跳舞。進(jìn)入文明社會后,物質(zhì)的豐裕,使祭祀禮節(jié)越來越復(fù)雜,祭品也越來越講究,并有了一定的規(guī)范。
《郊特牲》就是《禮記》中關(guān)于祭祀規(guī)范的篇章。
【郊特牲第一】
郊特牲,而社稷大牢。天子適諸侯,諸侯膳用犢,諸侯適天子,天子賜之禮大牢。貴誠之義也。故天子牲孕弗食也,祭帝弗用也。大路繁纓一就,先路三就,次路五就。郊血,大饗腥,三獻(xiàn)焰,一獻(xiàn)孰。至敬不饗味而貴氣臭也。諸侯為賓,灌用郁鬯。灌用臭也,大饗,尚修而已矣。
【譯文】
郊祀上天只用一頭牛,而祭祀社稷卻要用牛、羊、豬三牲的大牢。天子到諸侯那兒去,諸侯招待天子的膳食只是一頭牛犢。諸侯到天子那兒去朝見,天子賜予的宴飲禮卻用三牲大牢。這就是以專誠為貴的意思。所以天子不吃懷孕的牛,祭祀天帝也不用懷孕的牛。祭天用的大輅車,馬腹的飾帶是一圈,祭祀祖先用的輅車的馬腹飾帶是三圈,次輅車的是五圈。祭天要用牲血,祭祀宗廟要用生肉,祭祀社稷用半生半熟的肉,而在小規(guī)模祭祀時反而用熟肴。極其尊敬的天神是不享用祭品的味道,而只享用祭品的氣味。
諸侯朝見天子以及互相間拜訪,只進(jìn)獻(xiàn)郁鬯的香酒,進(jìn)獻(xiàn)上酒的氣味,正是以氣味為貴的行禮。天子宴會諸侯,雖設(shè)大牢招待,但先進(jìn)獻(xiàn)干肉和姜桂。
上面說的是一段關(guān)于祭祀和天子與諸侯間宴請款待的禮節(jié)。而如何向神靈進(jìn)獻(xiàn)祭品的禮節(jié),《禮民·禮運(yùn)》是這樣說的:
【禮運(yùn)第四】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杯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譯文】
祭禮起源于向神靈奉獻(xiàn)食物,只要燔燒黍稷并用豬肉供神享食,鑿地為穴當(dāng)做水壺而用手捧水獻(xiàn)神,敲擊土鼓作樂,就能夠把人們的祈愿與敬意傳達(dá)給鬼神。
向神進(jìn)獻(xiàn)祭品,當(dāng)然也要投其所好,而神喜好什么,其實(shí)都是人根據(jù)自己的喜好認(rèn)定的,如人自己喜歡美食,就向神進(jìn)獻(xiàn)美食,自己喜歡美女,就向神進(jìn)獻(xiàn)美女,如秦靈公以公主獻(xiàn)河伯(《史記·六國年表》秦靈公八年“初以君主妻河”司馬注曰:“君主,猶公主也;妻河,謂嫁之河伯。”)。
《禮記》出現(xiàn)的時代,神靈們喜好的層次并不高,《禮記·郊特牲》載:
有虞氏之祭也,尚用氣。血、腥、爓、祭,用氣也。
殷人尚聲。臭味未成,滌蕩其聲。樂三闋,然后出迎牲。聲音之號,所以詔告于天地之間也。
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陰達(dá)于淵泉。灌以圭璋,用玉氣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陰氣也。蕭合黍稷,臭陽達(dá)于墻屋。故既奠,然后蓻蕭合膻薌。凡祭慎諸此,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故祭求諸陰陽之義也。殷人先求諸陽,周人先求諸陰,詔祝于室,坐尸于堂,用牲于庭,升首于室。直祭祝于主,索祭祝于祊,不知神之所在。于彼乎,于此乎,或諸遠(yuǎn)人乎。祭于祊,尚曰求諸遠(yuǎn)者與,祊之為言驚也,肵之為言敬也。富也者,福也。首也者,直也。相饗之也,嘏,長也,大也。尸,陳也,毛、血、告幽全之物也。告幽全之物者,貴純之道也。血祭,盛氣也。祭肺肝心,貴氣主也。祭黍稷加肺,祭齊加明水,報陰也。取膟■燔燎升首,報陽也。明水涚齊,貴新也。凡涚,新之也,其謂之明水也。由主人之絮著此水也,君再拜稽首。肉袒親割,敬之至也。敬之至也,服也。拜,服也?;?,服之甚也。肉袒,服之盡也。祭稱孝孫孝子,以其義稱也。稱曾孫某,謂國家也。祭祀之相,主人自致其敬。盡其嘉,而無與讓也。腥、肆、爓、腍、祭,豈知神之所饗也。主人自盡其敬而已矣。舉斝角,詔妥尸。古者尸無事則立,有事而后坐也。尸,神象也。祝,將命也??s酌用茅,明酌也。盞酒涚于清,汁獻(xiàn)涚于盞酒,猶明清與盞酒,于舊澤之酒也。祭有祈焉,有報焉,有由辟焉,齊之玄也。以陰幽思也,故君子三日齊,必見其所祭者。
【譯文】
有虞氏時代的祭祀,崇尚“生氣”。祭祀用鮮血、生肉、半生的肉,都是用生氣。
殷代的人崇尚聲樂。在其尚未造成香氣和口味之前,便一直用那高低不平的聲音來代替。奏過三個樂章之后,再走出廟門迎接祭牛。他們大聲呼喊,用聲音在天地間昭告鬼神。
周人崇尚氣味,灌地降神用郁鬯的香氣。那是一種郁金香草和著鬯酒,其香味可以直達(dá)地下。灌地時用有柄的玉勺,也是用玉的氣味。灌地以后,才迎祭牲。這是借助陰氣求神。用點(diǎn)燃的香蒿和著黍稷,讓陽氣充滿墻屋。向尸獻(xiàn)酒以后,用祭牲的腸脂合著原先點(diǎn)燃的香蒿產(chǎn)生氣味,這是借助陽氣求神。凡是祭祀,都要求求神降臨,都要按這些儀式慎重行事。因?yàn)槿怂乐螅隁馍仙谔?,形魄埋藏于地。所以,祭祀的意義在于求神于陰陽。殷人先求魂于陽,周人先求魂于陰。祭祀時,在室中告神,在堂上獻(xiàn)尸,在庭中殺牲,然后在室內(nèi)獻(xiàn)上牲首。正祭直接祭告神主,索祭在廟門邊祭告。這樣,仍然不知神所在的地方,在這邊呢,還是在那邊呢?還是在遠(yuǎn)離人們的地方呢?在大門旁祊祭,幾乎可以說是求神于遠(yuǎn)古了。所謂“祊”,也就是“倞”,在亮處求神。所謂“肵”,也就是“敬”。所謂“富”,就是“?!?。所謂“首”,就是“直”。所謂“相”,是向尸勸食勸飲之人,也就是“饗神”。所謂“嘏”,是長大的意思。所謂“尸”,是代表神主。
祭祀用毛、血,是將內(nèi)外均完好的牲祭告于神。告神祭牲內(nèi)外均完好,是重視純粹的意思。用血祭神,以示生氣旺盛。用祭牲的肺、肝、心,是重視其為生產(chǎn)所憑借的主要器官。用黍稷加肺祭祀,用濁酒加清水祭祀,這都是報陰。用祭牲的腸脂合香蒿點(diǎn)燃,并供奉牲首,這都是報陽。用清水使?jié)峋谱兦?,這是以明潔為貴。凡是用清水摻入,都是為了使它們變得明潔。所用的清水之所以稱為“明水”,是因?yàn)橹魅说拿鳚嵵目蓮倪@水里顯示出來。國君祭祀時要再拜兩次,叩頭至地。主人親自割宰牲體,恭敬到極點(diǎn)。恭敬到極點(diǎn)就是服從。跪拜也是服從,叩頭至地,是非常服從。肉袒表示服從到極點(diǎn)。祭祀時,稱“孝孫”、“孝子”,是根據(jù)倫理的名義來稱呼的;稱“曾孫某”,是代表國家的稱呼。祭祀時的“相”,是告訴尸要怎么做并勸尸飲食的,但因祭祀是主人通過尸向神表示所有的誠敬,所以相不讓尸謙讓。祭祀時獻(xiàn)上生肉、牲體、半熟的肉和熟肉,怎么知道神享受了呢?也只是主人盡自己的誠敬之意罷了。尸剛即席端起玉杯時,祝告訴主人要請尸安坐。古時候,尸在沒有飲食之事時是站著的,有飲食之事時才坐下。尸是神的象征。祝是在人神之間傳話的人。過濾禮酒,使用茅束,為的是使酒澄清透明。禢酒用清水沖和,郁鬯酒用禢酒中和,如同清酒與禢酒調(diào)和在陳年醇酒中一樣。祭祀,有的是為了祈福,有的是為了獲福以后的報答,有的是為了消災(zāi)弭禍。齋服用黑色,是為了達(dá)到陰幽之思。所以君子齋戒三日,清整身心后,祭祀時一定能看到所祭的人。
這一段講的是有虞氏時代(也就是舜帝時代,距今四千多年前的時代)、殷代、周代的先人們祭祀時的禮節(jié)。著重講述的是周人的祭祀禮儀程序。這個禮儀程序是古人,包括古代的女子要重點(diǎn)學(xué)習(xí)的知識。
祭祀最后的環(huán)節(jié),祭品的處理也是“有章可循”的:
祭地神時除將血、酒灌注于地,其他祭品則要挖坑瘞埋?!抖Y記·郊特牲》孔穎達(dá)疏:“地示在下,非瘞埋不足以達(dá)之。”也就是說,只有將祭品埋于地下,地神才會知道人們正在祭祀他,才能接受祭品。
祭水神時,將祭品(祭品也可能是獻(xiàn)給水神如河伯的美女)沉入水中,《儀禮·覲禮》中說:“祭川,沉?!编嵭⑨屨f:“祭山林曰埋,川澤曰沉。”水神居住在水下,容易被水神接受。
祭山神時把祭品懸掛起來禮神?!秲x禮·覲禮》說:“祭山丘陵,升?!?/p>
祭祀場所主要有以下幾種:
1.平地
《禮記·禮器》稱:“至敬不壇,掃地而祭?!薄抖Y記·祭法》說:“除地為■?!薄啊觥本褪菕叱蓛粲脕砑漓氲钠降?。
2.壇
《禮記·祭法》注:“封土為壇”,即用土石堆砌成一個高出地面的祭壇。
3.平坑
《禮記·祭義》稱:“祭日于壇,祭月于坎?!薄抖Y記·祭法》說:“掘地為坎?!薄翱病本褪窃诘厣贤谝粋€大平坑做祭壇,壇高起為陽用來祭日,坎下陷為陰用來祭月。
4.宮廟
在壇或■的基礎(chǔ)上又筑墻蓋屋,即成為宮;宮中陳列上祭祀對象以后,就成為“廟”。宮廟最初只是為人神而建造的,后來許多神靈有了廟,如土地廟、龍王廟、城隍廟等。但社壇上不得蓋房,否則被視為“喪國之社”。
5.墳?zāi)?/p>
墳場墓地是祭祀祖先神的場所。古人認(rèn)為,到墳?zāi)辜漓腚x祖先最近,祖先神聽得最清楚。《禮記·檀弓下》記載:孔子出外游說時,“去國則哭于墓而后行,返其國不哭,展墓而入”。
除祭祀外,對于古代女子來說最重要的莫過于嫁為人婦,關(guān)于男婚女嫁的禮儀是女子的必備知識。
【原文《禮記·郊特牲》】
天地合而后萬物興焉。夫昏禮,萬世之始也。取于異姓,所以附遠(yuǎn)厚別也。幣必誠,辭無不腆。告之以直信,信,事人也,信,婦德也。一與之齊,終身不改。故夫死不嫁。男子親迎,男先于女,剛?cè)嶂x也。天先乎地,君先乎臣,其義一也。執(zhí)摯以相見,敬章別也。男女有別,然后父子親。父子親,然后義生。義生,然后禮作。禮作,然后萬物安。無別無義,禽獸之道也。婿親御授綏,親之也。親之也者,親之也。敬而親之,先王之所以得天下也。出乎大門而先,男帥女,女從男,夫婦之義由此始也。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夫也者,夫也。夫也者,以知帥人者也。玄冕齋戒,鬼神陰陽也。將以為社稷主,為祖先后,而可以不致敬乎?共牢而食,同尊卑也。故婦人無爵,從夫之爵,坐以夫之齒。器用陶匏,尚禮然也。三王作牢用陶匏。厥明,婦盥饋;舅姑卒食,婦酚啵私之也。舅姑降自西階,婦降自阼階,授之室也?;瓒Y不用樂,幽陰之義也。樂陽氣也。昏禮不賀,人之序也。
【譯文】
天上的陽氣下降,地上的陰氣上升,陰陽二氣合,而后產(chǎn)生萬物?;槎Y,是傳宗接代的事。娶于不同的姓者,既可使疏遠(yuǎn)的人結(jié)成親家,又可以嚴(yán)別同血統(tǒng)的配合。訂婚送聘必出于誠意,但也無須客氣說什么不夠優(yōu)厚。是為了告誡女方要正直、誠信。誠信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婦人的美德。只要一次和男人喝過了交杯酒,就一輩子不變心。因此有夫死不嫁的風(fēng)俗。結(jié)婚的時候,是男的迎娶女的,男先去,女后來,這是剛和柔的義理。天先于地,君先于臣,它們的義理是一致的。男方拿著鴻雁到女方家去,揖讓登堂,再拜而置雁,然后相見。這時,男的女的分的很清楚。男女有了區(qū)別,父子才有親恩可言。父子有了親恩,然后人倫義理才產(chǎn)生。人倫義理產(chǎn)生之后才會有禮。有了禮,然后社會上的萬事萬物才得以安定。男女無別,沒有倫理關(guān)系,是禽獸之道,男方迎親時要親自駕車,親手把升車的繩索交給女方,拉女方上車。男方這樣做是尊重女方。尊重、親近女方,女方也尊重、親近男方。對妻子敬而且愛,先王就是由此而得天下的。出了女家大門,男方領(lǐng)先,女方隨后,夫唱婦隨之義,由此開始。婦人,就是附從于人的人。幼年附從于父兄;出嫁時附從于丈夫;丈夫死了則附從于兒子。夫,就是丈夫。丈夫,就是以才智引領(lǐng)指導(dǎo)別人的人。行婚禮時要穿祭祀時禮服,且要齋戒沐浴,這是很嚴(yán)肅的,如同奉事鬼神陰陽。因?yàn)榻Y(jié)婚之后,將為一家之主,為祖先接續(xù)后代,責(zé)任重大,難道可以不鄭重其事嗎?新郎新娘合吃著一碗菜,共喝著一杯酒,這是說夫婦平等。所以婦人沒有封爵,以丈夫的爵位為爵位,亦以丈夫的輩分為輩分?;槎Y飲食用器亦用陶器,為著尊重其自然的本質(zhì)。在夏商周三代,男女結(jié)婚時有同牢合巹之禮,而且用的是陶器。婚禮舉行后的第二天,新婦早晨起來梳洗,然后向公公婆婆奉上親手烹調(diào)的膳食。公公婆婆吃過之后,讓新婦吃公婆嘗過的,表示特別寵愛媳婦。下堂時,公婆從西邊的賓階走下,媳婦從東邊的主階走下,表示公婆已經(jīng)把家中的事交給她了?;槎Y不用音樂,這是幽陰的義理決定的,因?yàn)橐魳穼訇??;槎Y不慶賀,因?yàn)檫@是人生相承代的正常秩序。
對于古代的女子來說,最重要的知識是如何侍奉公婆(古稱舅姑)的知識,《禮記·內(nèi)則》是古代女子關(guān)于如何侍奉父母和公婆的必讀篇章?!抖Y記·內(nèi)則》對婦女行為的規(guī)范更是細(xì)致入微,連坐、立、視、聽都有嚴(yán)格的要求。鄭玄對《內(nèi)則》的解釋是:“名曰內(nèi)則者,以其記男女居室事父母舅姑之法,閨門之內(nèi),軌儀可則,故曰內(nèi)則?!?/p>
《內(nèi)則》篇所記內(nèi)容主要為家庭內(nèi)部的規(guī)則、禮儀、制度等?!秲?nèi)則》對子女兒媳侍奉父母公婆之禮、父母公婆對待子女兒媳之禮、男女防嫌之禮、夫妻及妻妾之禮、嫡子庶子敬事宗子宗婦之禮、養(yǎng)老敬老之禮、生子禮、接子禮、見父命名禮、教育孩子的禮儀,以及飲食的規(guī)定、烹飪的描述等均有詳細(xì)記載?!皟?nèi)則”作為《禮記》的篇名,其含義便是“家庭成員在家中所應(yīng)遵循的禮儀規(guī)則”。
王夢鷗(1907~2002)先生《禮記今注今譯》在介紹《內(nèi)則》內(nèi)容時說:今觀全篇所言,除篇首十一字無所承應(yīng)者外,約分為四部分:一內(nèi)則,二養(yǎng)老,三食譜,四育幼?!皟?nèi)則”部分,依其適應(yīng)對象來分,又有四種:第一言子、婦服侍父母舅姑的禮節(jié);第二為舅姑對待子?jì)D之禮;第三是家庭通禮;第四是夫婦之禮。“養(yǎng)老”部分顯然是“王制”的復(fù)簡,而“食譜”部分,其文又與《儀禮·公食大夫禮》、《周禮·天官·酒人》、《危人》、《食醫(yī)》諸職以及《少儀》中文句時相雷同,可參考以上各篇。只有“育幼”部分,是說的子法。
按照王夢鷗先生對《禮記·內(nèi)則》內(nèi)容體系的劃分,該篇四部分的內(nèi)容大致如下:
一、內(nèi)則
(1)子女兒媳侍奉父母公婆的禮儀。這是《內(nèi)則》篇最為主要的內(nèi)容,具體包括:子女兒媳侍奉父母公婆飲食起居的細(xì)則;子女兒媳無私財(cái)、無私物,財(cái)物全歸父母公婆所有;在父母面前兒子要注意儀態(tài);父母有過錯時,兒子要勸諫父母之過;兒子要敬愛父母所愛之人;行事要考慮父母聲譽(yù)等。同時還介紹了未成年兒女和官至命士以上的兒子侍奉父母的禮儀。
(2)父母公婆待子女兒媳的禮儀。具體包括:不阻止子女兒媳干分內(nèi)之事、禮待不孝子女兒媳。
(3)男女之問的禮儀。具體包括:男女防嫌、夫婦避嫌、妻妾侍夜規(guī)定。同時還涉及妻妾之間衣服、飲食、侍奉丈夫過夜的規(guī)定。
(4)族人敬事宗子、宗婦的禮儀。
(5)家內(nèi)其他禮儀。
二、飲食
(1)飲食的等級差別。具體包括:周代天子至庶人食物之差別、天子至士美食閣之等級差別、周王珍肴“八珍”的做法、諸侯之飲食、大夫之飲食。
(2)食物的選取與調(diào)制搭配。具體包括:水果、水產(chǎn)、動物的處理方式及擇制名稱,動物獸肉不能吃的病癥,肉的切法名稱,各種食物的相互搭配和調(diào)料搭配。
三、養(yǎng)老:
講述虞、夏、商、周各個時代養(yǎng)老所用禮儀、養(yǎng)老的場所、行養(yǎng)老禮的著裝、養(yǎng)老禮的意義以及尊老規(guī)定。
四、育子:
(1)生子禮。講述生子過程的禮儀,展示妻妾生子之差異、男女之差別。
(2)接子禮。主要講述國君接太子之禮,并講述不同身份的新生兒在舉行儀式時的用禮差異。
(3)見父命名禮。包括國君之子見父命名禮、卿大夫、士、庶人之子命名兼及孫見祖父、祖父命名的相關(guān)禮儀。
(4)養(yǎng)子禮。主要講述諸侯國君養(yǎng)子禮,并提及大夫、士之子喂養(yǎng)問題。
(5)學(xué)習(xí)教育禮儀。包括男女10歲之前和10歲之后兩個不同階段。
首先讓我們看《內(nèi)則》對子女兒媳孝敬父母的要求:
【原文】
子事父母,雞初鳴,咸盥漱,櫛縱笄總,拂髦冠緌纓,端■紳,搢笏,左右佩用,逼屨著綦。婦事舅姑如事父母,雞初鳴,咸盥漱,櫛縱笄總,衣紳,左右佩用,衿纓綦屨。以適父母舅故之所,及所,下氣怡聲,問衣燠寒,疾痛苛癢,而敬抑搔之,出入則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進(jìn)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問所欲而敬進(jìn)之,柔色以溫之,父母舅姑,必嘗之而后退。
這段的大意是講子女侍奉父母的禮儀與程式規(guī)范:
兒媳侍奉公婆就要跟侍奉自己的父母一樣。雞叫第一遍,就和丈夫穿戴整齊,到父母公婆住所,兒子兒媳要怡聲下氣地詢問父母公婆冷暖、痛癢,并為他們按摩或搔癢。父母公婆出入走動,要或先或后扶持他們。父母公婆洗手時,年幼的子?jì)D捧盆,年長的捧盛水的器物,洗畢遞上毛巾。及時詢問父母公婆有何需要,并恭敬地遞上所需物品???、麥、稻、黍等,父母公婆要吃就為他們獻(xiàn)上。兒子兒媳要將食物調(diào)制得甘甜、柔滑、香美,等到父母公婆嘗過食物后方可退下。
對于未成年的子女,《禮記·內(nèi)則》對他們的孝道是這樣要求的:
【原文】
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咸盥漱,櫛縰,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昧爽而朝,問何食飲矣。若已食則退,若未食則佐長者視具。
這段的大意是:
雞初鳴,未成年兒女起床洗漱、梳理頭發(fā)、戴髦、在頭兩側(cè)束發(fā)為角、系香囊準(zhǔn)備見父母。黎明時,到父母居所問安。詢問父母是否吃過早餐。如已進(jìn)餐,則告退;若父母尚未進(jìn)餐,則幫助查看早餐的準(zhǔn)備情況。
《內(nèi)側(cè)》更多的是對兒媳侍奉父母的要求,雖然文字上并提子?jì)D,但由于男子主外,家中的事務(wù)完全由兒媳來照料,這些規(guī)矩也基本上都是為兒媳立的。
【原文】
子?jì)D孝者敬者,父母舅姑之命,勿逆勿怠。若飲食之,雖不耆,必嘗而待;加之衣服,雖不欲,必服而待;加之事,人待之,己雖弗欲,姑與之,而姑使之,而后復(fù)之。
子?jì)D有勤勞之事,雖甚愛之,姑縱之,而寧數(shù)休之。子?jì)D未孝未敬,勿庸疾怨,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后怒之;不可怒,子放婦出,而不表禮焉。
上文的大意是:
凡是孝順的兒子媳婦,對待父母公婆的安排不能有所違逆,不能有所怡惰。當(dāng)父母公婆賞賜飲食的時候,即使不喜歡吃,也要嘗一嘗,聽候安排;給予衣服的時候,即使不想穿,也要穿上,聽候安排。安排事情讓他人代理的時候,即使自己不愿意,也先暫時讓他人去辦理,然后再由自己辦理。
婆婆雖然疼愛兒媳,但還是要讓她去辛勤勞作,不能舍不得讓她干活,實(shí)在不得已,可以讓她在干活時多休息幾次,不要累壞了身體就可以了。兒媳婦不孝敬公婆,公婆不要生氣,也不要怨恨,先教育她。如果教育不聽,然后再訓(xùn)斥她。訓(xùn)斥也不起作用,就讓兒子休掉她,但不表明她的失禮之罪。
上文說到了兒子兒媳對父母公婆應(yīng)該表現(xiàn)出的孝敬,對于不孝敬的行為,父母對自己的兒子并沒有什么有章可循的處罰,但對兒媳則不然,輕則訓(xùn)斥,重則休掉。在這里我們看到一個女人從兒媳到婆婆的身份和權(quán)威的轉(zhuǎn)變。
《禮記·郊特牲》中對兒媳也有如下的要求:
厥明,婦盟饋。舅姑卒食,婦餃余,私之也。
意思是:新婚第二天早晨,新媳婦沐浴打扮后去拜見公婆,洗手伺候公婆用飯,公婆吃罷,讓兒媳婦吃剩余的饌食,這竟然是疼愛她的意思。
除了飲食之外,《內(nèi)則》篇中提到對父母公婆的坐臥也要注意。
【原文】
父母舅姑將坐,奉席請何鄉(xiāng);將衽,長者奉席請何趾。少者執(zhí)床與坐,御者舉幾,斂席與簟,縣衾篋枕,斂簟而襡之。
大意是:侍奉父母公婆入座時,子女兒媳手捧座席,詢問他們座席朝什么方向鋪放。休憩躺臥時,年長的子?jì)D捧席向他們請示腳的一頭朝向何方。年幼的子?jì)D拿床,侍者拿幾。侍者要將父母公婆睡覺用的大席和籮席收起來,將被子懸掛起來,把枕頭收入竹箱,將籮席卷起裝入布套,以免沾上灰塵。
恭敬父母公婆還表現(xiàn)在父母的個人形象與衛(wèi)生上:
【原文】
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幾不傳,杖履只敬之,勿敢近。敦牟卮匜,非馂?zāi)矣?;與恒食飲,非馂,莫之敢飲食。
父母唾洟不見,冠帶垢,和灰請漱;衣裳垢,和灰請浣;衣裳綻裂,紉箴請補(bǔ)綴。五日,則燂湯請?jiān)?,三日具沐,其間面垢,燂潘請靧;足垢,燂湯請洗。
這段大意是:
恭敬父母公婆物品:父母公婆的被子、席子、枕頭和幾等不能隨便移動。對他們的杖和鞋子要懷有恭敬的心情,不敢靠近。父母公婆用的敦、牟、卮、匜等器物,只有到吃父母公婆剩余食物時,才敢用。平時供給父母公婆的飲食,子?jì)D只能吃父母公婆剩下的。
地上若有父母的痰、鼻涕等污物,要及時清理,以免別人看到損壞父母形象。父母的冠、紳帶、衣裳臟了,要為其清洗。衣裳綻裂了,要為其縫補(bǔ)。每五天燒一次水請父母洗澡;每三天燒一次水請父母洗頭。這期間若父母的臉臟了,要燒淘米水為其洗臉;腳臟了,要燒水為其洗腳。
《內(nèi)則》篇還提出作為子女如何委婉地勸誡父母的過錯。
【原文】
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說則復(fù)諫。不說,與其得罪于鄉(xiāng)黨州閭,寧孰諫。父母怒,不說,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大意是:
父母有過錯,兒子要?dú)庀⒌拖隆⒑皖亹偵剡M(jìn)行勸諫。勸諫不聽,要更加恭敬、孝順,等到父母心情好時再進(jìn)行勸諫;若父母不高興,與其讓父母犯錯得罪地方上的人,不如犯顏復(fù)諫。父母發(fā)怒,鞭打自己,即使流血也不能怨恨父母,要對他們更加恭敬、孝順。
《內(nèi)則》對子女禮待父母喜愛之人是這樣規(guī)定的:
【原文】
父母有婢子.若庶子庶孫.甚愛之.雖父母沒.沒身敬之不衰.子有二妾.父母愛一人焉.子愛一人焉.由衣服飲食.由執(zhí)事.毋敢視.父母所愛.雖父母沒不衰.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說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婦之禮焉.沒身不衰.
大意是:
若父母有非常喜愛的女婢、庶子、庶孫等,即使父母過世,兒子也要一直禮待這些人。若兒子有兩妾,父母喜歡一人,兒子喜愛另一人,兒子喜歡的妾在衣服、飲食等方面,都不敢同父母所喜愛的相比。即使父母過世,也不改變。若兒子覺得妻與自己很相配,但父母不喜歡,就要把妻休掉。兒子覺得妻與自己不般配,只要父母喜歡,兒子就要一直對她行夫婦之禮。
子女要處處為父母著想,即使父母去世,行事也要考慮父母聲譽(yù)。
【原文】
父母雖沒,將為善,思貽父母令名,必果。將為不善,思貽父母羞辱,必不果。
大意是:
即使父母已過世,自己想做好事,想給父母留下好名聲,就要做出成績來。想做壞事,考慮到會給父母帶來恥辱,就不能去做。
長媳要給其他兒媳婦做出表率,并擔(dān)當(dāng)其他兒媳的“領(lǐng)導(dǎo)”,《內(nèi)則》如是說:
【原文】
舅沒則姑老,冢婦所祭祀賓客,每事必請于姑。介婦請于冢婦,舅姑使冢婦,毋怠,不友無禮于介婦。舅姑若使介婦,毋敢敵耦于冢婦,不敢并行、不敢并命、不敢并坐。
大意是:
公公去世、婆婆年老后,家政傳于長媳。長媳在祭祀和接待賓客時,要事事請示婆婆,其他兒媳請示長媳。公婆使喚長媳,長媳不能怠慢,不能對其他婦人無禮、不友好。
子女兒媳不能違背、怠慢父母公婆的命令,在父母公婆面前要有合乎規(guī)矩的儀態(tài)。
【原文】
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應(yīng)唯,敬對,進(jìn)退周旋慎齊,升降出入揖游,不敢噦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視,不敢唾洟,寒不敢襲,癢不敢搔,不有敬事,不敢袒裼,不涉不撅,褻衣衾不見。
大意是:
父母公婆若有吩咐,要答應(yīng)“唯”,并恭敬地回答問話。進(jìn)前、后退、轉(zhuǎn)身,要謹(jǐn)慎莊重。上下堂、出入,要從容不迫地先行揖禮。在父母跟前,不能打飽隔,不能打噴嚏或咳嗽,不能伸懶腰,不能獨(dú)腳站立或斜倚著身子,眼睛不能斜視,不能吐唾沫、擤鼻涕,冷了不能加衣,癢了不能抓撓。不能隨便袒露胳膊,不能隨便撩起衣裳。比較臟的衣服里子,不能露出來。
在家庭財(cái)產(chǎn)方面,所有財(cái)產(chǎn)盡歸父母公婆所有。
子?jì)D無私貨,無私畜,無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與(兒子兒媳無私財(cái)、無私物,不敢私下把東西借給別人或送給別人)
《內(nèi)則》最早提出了“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思想。
【原文】
男不言內(nèi),女不言外。非祭非喪,不相授器。其相授,則女受以篚,其無篚,則皆坐,奠之,而后取之。外內(nèi)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內(nèi)言不出,外言不入。男子入內(nèi),不嘯不指。夜行以燭,無燭則止。女子出門,必?fù)肀纹涿妗R剐幸誀T,無燭則止。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這段文字主要講了男女防嫌之禮,大體可分為:
別居處:周代建造宮室,分別內(nèi)外,男子居于外,女子居于內(nèi)。內(nèi)外相距較遠(yuǎn),所以謂之“深宮”。男子不得隨便入內(nèi),女子亦不能隨便外出。有專人看守,出入限制頗為嚴(yán)格。
別職責(zé):男主外,女主內(nèi),互不干涉,各司其職。男子不談?wù)摷覄?wù),女子不談?wù)摴珓?wù)。
別用物:男女不共用水井、浴室,不互用臥席,不互相求借東西,不混穿衣服,不將衣服搭在同一竹竿或衣架上。
不親授:除祭祀或喪禮外,男女一般不互相傳遞東西。若需傳遞,女子要用竹筐接受物品。若沒有竹筐,則男女都跪坐,把東西放在地上,而后由對方拿取。
別行路:行路時,男子靠右走,女子靠左走。有特殊事情時,男子入內(nèi)、女子外出也要有所注意:男子入內(nèi),不能吹口哨,不能用手指畫;女子出門必須遮掩面部。夜晚行走要手拿火把,沒有火把不能隨便走動。
對于夫婦、妻妾之禮,《內(nèi)則》是這樣說的:
【原文】
禮始于謹(jǐn)夫婦,為宮室,辨外內(nèi)。男子居外,女子居內(nèi)。深宮固門,閽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男女不同椸枷,不敢縣于夫之楎椸,不敢藏于夫之篋笥,不敢其湢浴。夫不在,斂枕篋簟席,襡器而藏之。少事長,賤事貴,咸如之。
夫婦之禮,唯及七十,同藏?zé)o間。故妾雖老,年未滿五十,必與五日之御。將御者,齊,漱,澣,慎衣服,櫛縱,笄,總角,拂髦,衿纓,綦履。雖婢妾,衣服飲食,必后長者。妻不在,妾御莫敢當(dāng)夕。
這段文字說了以下三點(diǎn):
1.夫婦避嫌:夫妻不共用衣架、衣箱及浴室。丈夫不在,妻子要把丈夫的枕頭放入竹箱,器具裝入布套,連同簟席等收藏起來,生怕弄臟。七十歲時,年老人衰,沒有避忌,夫婦的衣服器物可一起存放。
2.妻妾侍夜:侍夜的妻妾要先齋戒、洗漱,穿干凈的衣服,梳頭時用黑繒纏發(fā)髻,發(fā)髻中插筍,束好頭發(fā),帶好香囊,系好鞋帶。妻妾有序,即使妻不在,妾也不能占用妻侍夜的日子。妾未滿五十歲,必須參加五天一次侍奉丈夫過夜。
3.妻妾之間禮儀:丈夫?qū)檺鄣逆炬?,衣服、飲食也必須在長者之后。
《內(nèi)則》篇中對族人敬事宗子、宗婦之禮是這樣交代的:
【原文】
適子庶子,只事宗子宗婦。雖貴富,不敢以貴富入宗子之家。雖眾車徒,舍于外,以寡約人。子弟猶歸器、衣服、裘衾、車馬,則必獻(xiàn)其上,而后敢服用其次也。若非所獻(xiàn),則不敢以入于宗子之門,不敢以貴富加于父兄宗族。若富,則具二牲,獻(xiàn)其賢者于宗子。夫婦皆齊而宗敬焉,終事而后敢私祭。
大意是:
嫡子、庶子要敬事宗子、宗婦。即使嫡子、庶子比較富貴,也不能以富貴身份或姿態(tài)入宗子家門。若是車馬隨從眾多,必須停在大門外,以簡約形式入宗子家。宗子的弟子若有人因功德而受贈物品,無論是衣服、皮襖、被褥、車馬,都要把其中最好的獻(xiàn)給宗子,而后自己才用次一等的。不是獻(xiàn)給宗子的東西,不能拿進(jìn)宗子家門。為人子弟,不能以富貴的身份凌駕于父兄和宗族之上。如果富貴者參加祭祀,要準(zhǔn)備兩頭祭祀用牲,把好的那份獻(xiàn)給宗子,夫婦二人要事先齋戒以示對宗廟祭祀的虔敬之心,協(xié)助宗子祭祀完畢,才可進(jìn)行自家祭祀。
《內(nèi)則》篇的第二部分是關(guān)于飲食禮儀的,在古人看來,烹調(diào)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文化和禮儀。飲食禮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飲食的等級差別
具體包括:周代天子至庶人食物之差別、天子至士美食閣之等級差別、周王珍肴“八珍”的做法、諸侯之飲食、大夫之飲食。
《內(nèi)則》篇是這樣說的:
【原文】
羹食,自諸侯以下至于庶人,無等。大夫無秩膳。大夫七十而有閣。天子之閣,左達(dá)五,右達(dá)五。公侯伯于房中五,大夫于閣三,士于坫一。
這段是說:
白天子至庶人都吃肉羹和飯,不分等級。但大夫、士、庶人平日所吃食物有差異:大夫平日吃飯,或有肉絲,或有肉脯。士平日吃飯不能吃兩樣肉羹和肉塊。庶人六十歲以上,平日吃飯要有肉。
周代放置美食的閣有等級差別:天子的美食閣是左、右夾室各五閣。公侯伯的美食閣在房中,共有五閣。大夫在夾室中有三閣。大夫七十歲后有經(jīng)常放置美食的閣。士的美食閣是室中一土臺。
八珍是供周王食用的美食,分別為:
淳熬、淳毋、炮豚、炮拜、搗珍、漬、熬、肝昔。
這八種美食的制作方法是:
【原文】
淳熬:煎醢,加于陸稻上,沃之以膏曰淳熬。淳毋煎醢,加于黍食上,沃之以膏曰淳毋。
炮:取豚若將,到之刳之,實(shí)棗于其腹中,編萑以苴之,涂之以謹(jǐn)涂,炮之,涂皆乾,擘之,濯手以摩之,去其皽,為稻粉糔溲之以為酏,以付豚煎諸膏,膏必滅之,鉅鑊湯以小鼎薌脯于其中,使其湯毋滅鼎,三日三夜毋絕火,而后調(diào)之以醯醢。
搗珍: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脄,每物與牛若一捶,反側(cè)之,去其餌,熟出之,去其餌,柔其肉。
漬:取牛肉必新殺者,薄切之,必絕其理;湛諸美酒,期朝而食之以醢若醯醷。
為熬:捶之,去其皽,編萑布牛肉焉,屑桂與姜以灑諸上而鹽之,乾而食之。施羊亦如之,施麋、施鹿、施麇皆如牛羊。欲濡肉則釋而煎之以醢,欲乾肉則捶而食之。
內(nèi)則:糝: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
肝菺:取狽肝一,幪之,以其菺濡炙之,舉焦,其菺不蓼;取稻米舉糔溲之,小切狼臅膏,以與稻米為酏。
大意是:
“淳熬”即陸稻米上加煎炒的肉醬和油脂?!按疚恪奔词蛎咨霞蛹宄吹娜忉u和油脂?!按景尽迸c“淳毋”二珍就像今天人們吃的蓋澆飯。“炮豚”就是烤、炸、燉后調(diào)以肉醬的乳豬。“炮樣”即經(jīng)過烤、炸、燉等工序制作而成的羔羊?!皳v珍”是經(jīng)過反復(fù)捶搗等做成的牛、羊、麋、鹿、麇里脊肉?!皾n”是美酒浸泡的牛肉片?!鞍尽笔怯媒?、桂皮、鹽腌制后再火烤而成的牛、羊、麋、鹿、麇肉干?!案挝簟奔从霉纺c間的脂肪包裹后火烤的狗肝。
周王的“八珍”屬于“特供食品”,不是有錢就能享受得到的,從諸侯國君到平民百姓,在飲食上沒有什么等級之分(羹食,自諸侯以下至于庶人無等),他們平日用餐吃的食物有:
食:蝸釀而藍(lán)食、雄羹,麥?zhǔn)?、脯羹、雞羹,折賒、犬羹、兔羹,和摻不寥。濡豚,包苦實(shí)寥;濡雞,酞醬實(shí)寥;濡魚,卵醬實(shí)寥;濡鱉,釀醬實(shí)寥。鍛惰,虹釀;脯羹,兔酷;糜膚,魚釀;魚膾,芥醬;糜腥,酷醬;桃諸、梅諸、卵鹽。
飲品:清稻醛、糟稻醛、清黍醋、糟黍醋、清粱醛、糟粱醛、用粥釀造的醋、黍粥、醋水、清水、梅漿、水酒。酒:清酒、昔酒、事酒。羞:模餌、粉酗。
但諸侯國君以下,各等級的飲食標(biāo)準(zhǔn)還是有差別的,《內(nèi)則》上說:“大夫燕食,有膾無脯,有脯無膾。士不二羹胾,庶人耆老不徒食”。意思是大夫的中餐和晚餐,膾和脯只能上一種,士則肉湯也只能喝一樣,平民百姓中的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也要有點(diǎn)肉吃。
(2)食物的選取與調(diào)制搭配
具體包括:水果、水產(chǎn)、動物的處理方式及擇制名稱,動物獸肉不能吃的病癥,肉的切法名稱,各種食物的相互搭配和調(diào)料搭配。
食物之選取牲肉要剔除骨頭,魚要去鱗,棗子要擦拭去塵,栗子要挑選,桃子要去毛,山楂、梨要摳去蟲眼(肉曰脫之,魚曰作之,棗曰新之,栗曰撰之,桃曰膽之,祖梨曰攢之)。
在處理動物時,要去除對一人有害的部位,如狼去腸,狗去腎,貍?cè)フ?,兔去臀,狐去頭,豬去腦,魚去腸,鱉去肛門(不食:雛鱉,狼去腸,狗去腎,貍?cè)フ梗萌ュ?,狐去首,豚去腦,魚去乙,鱉去丑)。
周代人總結(jié)出許多禽獸肉不可吃的種種病癥。如:牛如果夜里鳴叫,肉就惡臭。羊毛稀零又多結(jié),羊肉就膻。狗后腿沒有毛且性子暴躁,肉就臊。鳥羽毛失去光澤且叫聲嘶啞,肉就發(fā)臭。豬若作遠(yuǎn)視狀且眼睫毛相交,肉中就會有囊蟲,馬脊背為黑色且前腿有雜斑,肉會有一鏤姑臭。(牛夜鳴則唐,羊泠毛而毳,膻。狗赤股而躁,臊。鳥皫色而沙鳴,郁。豕望視而交睫,腥。馬黑脊而般臂,漏)。
各種肉的切法及調(diào)味:
生肉細(xì)切稱為“膾”,切成大片稱為“軒”(肉腥細(xì)者為膾,大者為軒)。也可以把麋、鹿、魚和獐肉做成肉醬,野豬肉切成大片軒狀,兔肉做成肉醬。切蔥或野蒜,和肉一起放入醋中,攪拌均勻(麋鹿魚為菹,麇為辟,雞、野豕為軒,兔為宛脾,切蔥若薤,實(shí)諸醯以柔之)。
調(diào)制食物要領(lǐng)四時膳食所宜:
調(diào)制飯食要像春天一樣,以溫為宜。調(diào)制湯羹要像夏天一樣,以熱為宜,調(diào)制醬類要像秋天一樣,以涼為宜。調(diào)制飲料要像冬天一樣,以寒為宜。(凡食齊視春時,羹齊視夏時,醬齊視秋時,飲齊視冬時)。調(diào)和食物滋味的原則是“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diào)以滑甘”。
牛肉宜配稻飯,羊肉宜配黍飯,豬肉宜配程飯,狗肉宜配粱飯,雁肉宜配麥飯,魚肉宜配煎米飯(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麥,魚宜苽)。
春季適合吃羊肉、豬肉,當(dāng)用有香味的牛膏脂煎食。夏季適宜吃野雞和魚的干脯,當(dāng)用有臊味的狗膏脂煎食,秋季適合吃小牛和小獸肉,當(dāng)用有膻味的雞膏脂煎食。冬季適宜吃鮮魚和雁肉,當(dāng)用有膻味的羊膏脂煎食(春宜羔豚,膳膏薌。夏宜腒鱐,膳膏臊。秋宜犢麛,膳膏腥。冬宜鮮羽,膳膏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