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愛情的幻滅與死亡
我認為,《包法利夫人》的主題是愛情的“幻想”與“幻滅”。上一節(jié)我談了愛瑪愛情的幻想,這一節(jié)則專談愛瑪愛情的幻滅。對一般人來說,愛情幻想破滅的結局有可能——僅僅是“有可能”——導致死亡;但對愛瑪來說,愛情幻想破滅的必然結果是死亡——自殺?!皭郜斨馈睔v來令人唏噓不已!自《包法利夫人》出版以來,僅僅是表現(xiàn)愛瑪服毒自殺主題的繪畫就有多種,而以法國的佛爾(Albert August Fourie,1854—1889)所繪《臨終前的包法利夫人》最為著名。那么,愛瑪?shù)膼矍闉槭裁磿盎脺纭??愛瑪為什么要自殺?愛情的幻滅就必然要導致死亡嗎?/p>
進化心理學:女性外遇的代價
按《包法利夫人》中文版對《臨終前的包法利夫人》畫作的解釋:“愛瑪不切實際地一味追求浪漫高雅的生活,背著丈夫與情夫約會,為此債臺高筑,家產(chǎn)被封。她求助于情夫和所謂的‘正人君子’,但一一遭到拒絕。絕望之余,愛瑪最終選擇了服毒自殺這條路,表達了對摧殘她的社會和人們的憤慨而無奈的抗爭?!?/p>
對此畫,乃至對《包法利夫人》的這般解釋,我認為至多只涉及其表面化的東西,并沒有觸及福樓拜所要表達的真實含義。我的闡釋是這樣的:“愛瑪之死”,始于其對愛情的幻想,終于其愛情的幻滅。愛瑪愛情的“幻滅”,才是她自殺的直接而真實的原因。
現(xiàn)實生活表明,無論男女,搞婚外戀都是要付出代價的。而進化心理學所要探討的是,這類“代價”的付出是否值得、劃算?對生存和繁衍是否有意義?人類是否進化出了一種專門的機制來應對或權衡這類代價?下面就進化心理學關于女性外遇的代價問題做簡要介紹。
與男性相比,一般來說,女性因短期擇偶所付出的代價,通常比男性要大得多。這也就是為什么從現(xiàn)象上看,好像女性的外遇比男性要少。當然這是一種錯覺。從外遇的數(shù)量上說,男性與女性應該是對等的。
盡管如此,外遇的女性所付出的代價通常還是要更大些。首先,這是由男性婚姻擇偶的心理機制所決定的。男性盡管有“花心”的天性,但他在選擇“老婆”的時候,一般是不大會出錯的——這是由男性進化而來的心理機制決定的。男人既要求女人是“處女”(婚前貞潔),又要求婚后不讓自己“戴綠帽”(婚后忠貞)。這樣,男人一般都對未來妻子的忠貞度要求極高,而女性一旦被冠以“放蕩”或“淫亂”的名聲,就很有可能嫁不出去。正是由于男人選擇長期配偶時厭惡放蕩的女人,女性若“行為不端”,肯定就會有損她們的名聲。
其次,如果沒有長期配偶(即丈夫)的“身體保護”,那些采取短期擇偶策略的女性,就有可能遭遇更大的侮辱和性虐待。盡管婚姻中的女子有時也遭到丈夫的毒打,甚至“強奸”,但在心理學家對“約會強奸”(date rape)的發(fā)生率的統(tǒng)計中,高達15%的女大學生都認為,沒有長期配偶的女性,其約會強奸的危險系數(shù)也相當高。巴斯在對短期擇偶和長期擇偶的比較研究中,發(fā)現(xiàn)女性十分痛恨動不動就對妻子使用暴力(如拳腳相加)和精神虐待的人。所謂“精神虐待”,是指使人處于時刻擔心被虐待的狀態(tài)中。假如一個女性能明智地運用擇偶的偏好,來避免有潛在危險的男性,就能使暴力和精神虐待最小化。
再次,那些行為不太檢點的未婚女性,可能面臨這樣一種尷尬的境地,即在沒有男性支援的情況下懷孕生子。這樣出生的孩子,在遠古時期很可能會遭遇疾病、傷痛甚至是早夭。即使在今天,在沒有男性保障的情況下,有些女性甚至會親手殺死自己的孩子。例如,根據(jù)進化心理學家戴利(M.Daly)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在加拿大,單身母親所生的嬰孩,只占1977年至1983年間新生兒的13%,而在警方報道的64起母親“殺嬰案”(infanticides)中,單身母親就占據(jù)了50%以上。在其他文化中,未婚母親殺嬰的比例甚至更高,例如非洲的巴干達地區(qū)。
還有一個代價是,已婚婦女如若不忠,她丈夫很可能會收回投資,或把她打入“冷宮”。如果她希望再次生育,就必須費時費力尋找婚外伴侶。但這樣一來,由于她的子女經(jīng)?!案鼡Q”父親,就容易產(chǎn)生同胞兄弟姐妹之間的不和、相互競爭與沖突。
最后,女性在短期擇偶中還容易感染性病——女性比男性的可能性更大。統(tǒng)計研究表明,如果一個女性在同一時段內(nèi)擁有多個性伴侶,那她被感染上性病的概率比男性要高得多。
總之,短期擇偶(包括外遇)對男女兩性而言都有危險。不過,從進化的觀點看,或許是因為短期擇偶的“收益”也很大,男性和女性才進化出了特定的心理機制,用以權衡利弊,選擇適宜的情境,使代價最小而收益最大。
“愛瑪之死”:她為什么自殺?
初看起來,愛瑪服毒自殺是因為她償還不了巨額債務,或者說,因為她“債臺高筑,于絕望中自殺”。應該說,持這種意見者還真不少,就連英國著名小說家毛姆也這么認為。他在《福樓拜與〈包法利夫人〉》一文中說:“當時(指1857年——引者按)好像沒有人想到,包法利夫人之所以倒霉,其實并不是因為她通奸,而是因為她無法償還債務。”不過,毛姆筆鋒一轉:“當然,關于她的債務也是有問題的。法國農(nóng)民天生具有經(jīng)濟頭腦,福樓拜既然告訴我們說她是農(nóng)民的女兒,那就沒有理由不讓她順順當當?shù)卦谒那槿酥g周旋,從而設法還清債務?!?/p>
這一筆鋒“轉”得好!我們在這里必須深究一下:愛瑪自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其實,福樓拜已經(jīng)給我們點了題,或至少是給出了暗示:愛情已經(jīng)徹底拋棄了她,再活下去完全沒有意義!且不說《包法利夫人》的整個背景性鋪墊,僅僅是在下卷第8章中,從愛瑪向羅多爾夫借錢遭拒絕而走出他家,到她跑下山坡直奔奧梅藥店服下砒霜,福樓拜對這一時段愛瑪心理活動的描寫,就已經(jīng)昭示出來了:
愛瑪步履踉蹌地走出了羅多爾夫的莊園,回過頭,又一次掃一眼那座“陰森森的”古堡。她呆呆地站在那里,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她腦子里的種種記憶、思想,一下子全部迸發(fā)出來,就像一枚煙火,轟的一聲在天空散開成千萬個火花:她看到了她與萊昂在旅館的房間、羅多爾夫的面孔……她腦子里一片混沌,幾乎什么都想不起來了。
……她只是為愛情而痛苦,一想到過去的愛情,就覺得靈魂在拋棄她,恰如傷員在垂死之際,感到自己的生命正隨著傷口的血流走似的。
愛情的幻滅,才是愛瑪自殺的真正原因!
幻滅一:“婚姻和家庭生活的平庸”
在婚前,愛瑪按照小說中的描寫去想象、憧憬:“愛情像一只玫瑰色羽毛的大鳥,在詩的絢爛天空回翔?!笨苫楹竽兀喼辈荒芟胂?,眼前與夏爾這種平靜、無聊、乏味的婚姻生活,就是她曾夢想的“幸?!??
從西方文學史來看,《包法利夫人》對婚姻本質的探討,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福樓拜最獨到之處,是深刻地揭示了“婚姻是如何使愛情平庸的”這樣一個論題!我們知道,文學家和哲學家往往喜歡說婚姻的刻薄話——總是在無意中要調侃一下婚姻的弊端和無奈。例如,蒙田(M.de Montaigne)說:“美好的婚姻是由視而不見的妻子和充耳不聞的丈夫組成的。”斯威夫特(J.Swift)說:“天堂中有什么我們不知道,沒有什么我們卻很清楚——恰恰沒有婚姻!”周國平說:“如果說性別是大自然的一個最奇妙的發(fā)明,那么,婚姻就是人類的一個最笨拙的發(fā)明。所以,我們只好自嘲。能自嘲是健康的,它使我們得以在一個無法避免的錯誤中坦然生活下去?!?/p>
但作為科學心理學家,我們要更理性一些。我主張從“功能”的觀點(做什么,有什么用,或起什么作用)看婚姻。進化心理學在論及婚姻的起源的時候,實際上也是主張這種功能的觀點。簡單說,婚姻的基本功能或主要功能是繁衍,甚至是“為繁衍而繁衍”——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傳宗接代”。
按進化心理學的婚姻功能觀,至少就男人來說,婚姻可以增加“父子關系的可信度”,這是最首要的繁殖收益。在進化史上,我們的男性祖先面臨著確認父子關系的問題,即在女性排卵期隱蔽的情況下,如何確認自己的父親身份。而通過婚姻,男性實際上就增加了父子關系的確信度:如果一個女性在整個生理周期中,她只與一個特定的男性反復進行性接觸,那么該女性懷上該男性的孩子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這也正好體現(xiàn)了婚姻的社會功能,即婚姻是兩人關系的公共紐帶,它清楚地表明:誰是誰的配偶。結婚還讓男人們有機會深入了解自己配偶的性格特征,使其很難掩飾對自己的性背叛。
婚姻還可以增加男性吸引異性——通過給出可信的“承諾”和“愛”的行為表現(xiàn)——的成功概率,進而傳遞更多的基因。也有助于吸引一個更有魅力的配偶,即經(jīng)由婚姻,男性能夠提高自己吸引女性的品質和技巧。因為女性進化了一種想要保持長久關系的心理機制——女人比男人更在乎婚姻?;橐龅姆毖芄δ苓€表現(xiàn)在,能夠提高人類子女的存活率。嬰兒和幼童在沒有雙親,特別是在沒有父親呵護的情況下,夭折的可能性就大。
還有一點不可忽視:在婚姻關系中父親對子女的投資,能進一步促進他的子女的成功繁衍。父親對于促成子女的美滿婚姻,特別是對于女兒能否找到一個中意的丈夫,都是強有力的后盾和支持。對孩子來說,沒有父親的呵護,總是一種欠缺,甚至會構成不小的傷害。
由此說來,無論男人還是女人,從生存與繁衍的角度看,都需要“婚姻”這種擇偶形式;不論婚姻有多少弊端,人們總還是要結婚的!但正如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一樣,不可否認的是,婚姻也的確有它不可避免的負面效應。其中一個是,正如《包法利夫人》所表明的那樣,婚姻使愛情平庸!
婚姻使愛情平庸的表現(xiàn)在《包法利夫人》中比比皆是?;橐鰧θ祟惿饬x的一個悖論是:“生活上越接近,心卻離得越遠了。”愛瑪渴望對丈夫傾訴,并根據(jù)自以為正確的“理論”去培養(yǎng)自己的愛情;但她絕望地發(fā)現(xiàn),自己就像“在自己的心靈上敲擊著打火石,卻并沒有迸發(fā)出一點火星”。例如,在夏爾給伊波力特瘸腿做手術失敗,只好請別的醫(yī)生為其截肢的那一天,“兩個人互相對望著,突然意識到彼此坐在對方眼前,不勝驚訝,可見他們思想上相距多么遙遠”!
為什么婚姻會使兩性關系變得如此遙遠?這里我試圖根據(jù)我的“愛情的模塊理論”發(fā)揮一下。如果你同意我上面所說的婚姻的功能是“繁衍”,而且愛情又具有自身特定的功能,那么,婚姻與愛情就具有可分離性。這種“可分離性”表現(xiàn)在:
第一,婚姻是人類被動接受的契約制度。
我把婚姻當做一個專門的“模塊”(一個“模塊”,就是一個功能獨立的特殊單元),是因為從功能上說,它與性和愛情都截然不同。婚姻所意味的是制度、體制、習俗、習慣、法律和文化傳承。古希臘人非常深入地探究過婚姻的本質,一般把“生育”(獲得后代)和“共享生活”(生命共同體)作為婚姻的雙重職能。他們甚至認為這就是“婚姻的自然性”。古希臘哲學家穆索尼烏斯這樣說:“假若有什么東西是符合自然的,那么這就是婚姻?!倍橐龅淖匀恍酝ǔJ且砸幌盗械脑驗榛A的:男女為了生育必須性交;為了確保后代的生存教育必須讓這種性交以一種穩(wěn)定的關系延續(xù)下去;兩人生活能夠在提供責任和義務的同時帶來一切幫助、舒服和娛樂的總和。最后,還有作為社會基本要素的“家庭”的構成。
進化心理學進一步表明,婚姻是在進化過程中遠祖被迫接受下來的以“契約”為基礎的制度。婚姻從性質上說是男女之間的契約關系:共同生活、彼此承擔養(yǎng)育子女的責任和義務。古希臘人特別強調這一點。像哲學家埃比克泰德(Epictetus)說,結婚不屬于一種“最好的范疇”,它是一種義務?;橐鲫P系是有“普遍準則”的。人的存在是在一種既是自然的又是理性的沖動的引導下,走向婚姻?;橐鍪菍λ邢脒^一種“符合自然的生存方式的人”都普遍適用的義務。
既然婚姻是契約,它就意味著不自由,是對人的天性中渴求自由的愿望的否定。而愛情的本質恰恰是自由,來不得半點束縛。薩特和波伏娃之所以終生沒有履行正式的結婚手續(xù),是因為他們的信念:人的存在的本質是“自由”。
第二,婚姻不是愛情的必然結果。
也許是因為人類婚姻制度的長期“習慣”,人們往往誤以為婚姻是愛情的必然結果。如果你參加你的好友的婚禮儀式,就會聽到熱情的司儀反復地說,“今天是他們見證愛情的喜慶日子”,“有情人終成眷屬”,“愿他們的愛情天長地久”……這聽起來,似乎促使男女結婚的唯一動力是他們之間的愛情。但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看,這是天大的錯覺!
進化心理學所提供的證據(jù)表明,愛情與婚姻并不構成因果關系。也就是說,愛情并不是導致婚姻的原因。一般說來,因果關系是指包括時間順序在內(nèi)的、由一種現(xiàn)象引起另一種現(xiàn)象的必然關系。因果關系同時也意味著必然關系。但科學研究表明,愛情與婚姻并不構成這樣的必然關系。例如,進化心理學有關男性的婚姻擇偶研究表明,促使男性結婚的因素多種多樣,而年輕、貌美、性魅力、體形、腰臀比率、健康才是驅動男人的主導因素,其中愛情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一個排在次要位置(評分居中)的因素。用科學的術語來說,愛情與婚姻是“相關”關系——盡管不排除其相關度會隨著某些背景因素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但畢竟是相關的關系,而不是因果關系。我認為,所謂男女“因愛情而結婚”,這是一種錯覺。認識到這一點,對于將愛情從常識心理學上升到科學心理學,極為重要。
正是因為人們在這一點上的認知偏差,就導致婚姻上的許多災難性后果。其中之一是,當某個男人的婚姻出現(xiàn)問題或危機時,他便斷言他和妻子之間的“婚姻完蛋了”,因為“我們的愛情結束了”。這是把婚姻等同于愛情的典型例證。
第三,婚姻使愛情平庸。
我沒有考證過,是誰說出了“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一至理名言。從科學心理學觀點看,這仍然是真的。既然婚姻不是愛情的必然結果,那么一個合理的結論是:婚姻對愛情具有不可避免的負面效應。這也正是古今中外人們總是在調侃婚姻的弊端的原因。而智者或哲學家最熱衷于或擅長此道。
在我看來,愛情與婚姻的不和諧,說到底是二者功能上的不同。概括地說,愛情是一種浪漫的、激情化的情感狀態(tài),婚姻則是一種平板的社會制度——與情感根本不沾邊;愛情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神圣信念,婚姻則是出自社會外在壓力的無奈;愛情是過程,婚姻則是結果;愛情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婚姻只需遷就世俗的習慣,如此等等。
如果你接納我以上關于婚姻與愛情可分離性的觀點,再仔細體會一下《包法利夫人》,你的感觸就會更深些。
幻滅二:“舊情”不可再來
羅多爾夫是擅長“短期擇偶”策略的最典型人物,他具備男性獵艷高手的全部特質。前面我已經(jīng)說過他這類男人的一個特質:見到一個中意的女人,一開始就會既琢磨著如何盡快將其獵取到手,又同時考慮如何在短期內(nèi)將其甩掉。福樓拜還向我們揭示了羅多爾夫的另一個特質:徹底絕交,不讓“舊情”從頭再來!
我在思考愛瑪?shù)膼矍槊\的時候,經(jīng)常會情不自禁地假想:愛瑪最后去找羅多爾夫借錢,是她最致命的錯誤!要是她不去找他的話,也許她不會那么快地決定自殺。我的這個假想是合理的。因為羅多爾夫在愛瑪身陷困境時徹底摧毀了她那最美好、最溫馨的愛情之夢!
愛瑪在最后實在無路可走時:
羅多爾夫突然像黑夜里一道巨大的閃電,劃過她的腦際:他曾是那樣友善,那樣體貼,那樣慷慨!她一廂情愿地以為,只要她多情地看他一眼,就能使他想起他們之間的舊情;見面時,她撲到了他懷里,甚至嬌媚地拿頭蹭他,比發(fā)情的母貓還要溫柔:“我們重新開始,對不對?”
愛瑪錯了,徹底錯了!對于擅長短期擇偶策略的羅多爾夫來說,愛情的“重新開始”,實際上是不可能的!進化心理學為我們揭示了這一點。
根據(jù)我的推算,愛瑪與羅多爾夫相愛2年,到最后一次找他借錢時,已分手3年。分手這么長的時間,羅多爾夫早已獵取到新的女人。正像愛瑪有一次與萊昂約會時,聽老船家說,他前一天載過一群人,其中有一位個兒高高的美男子,留著小胡子,特別能逗樂子;他“得到不少女人的喜歡”。當時,愛瑪還不禁哆嗦了一下!在羅多爾夫這樣的情感背景下,愛瑪居然找上門來借錢:“哦!”羅多爾夫突然變得臉色煞白,想道,“她是為這個來的!”他便斬釘截鐵地說:“我沒有錢!”
對于一個采用短期擇偶策略的男性來說,如果他與同一個女人總是分分合合、藕斷絲連,勢必就會減少他與其他女性接觸的機會,從而也就失去了短期擇偶的繁殖收益。這就可以解釋羅多爾夫為何如此絕情了。其實,男人的“絕情”,是由其進化而來的心理機制所支配的,與道德、品質、好壞無關;只是,這絕情的程度或行為表現(xiàn),在不同的男人之間有個體差異。有的表現(xiàn)得明顯、強硬、果斷些(像羅多爾夫),有的表現(xiàn)得隱晦、柔弱,略顯纏綿些(像萊昂)。目前,進化心理學已做了大量觀察與實驗研究,表明盡快而徹底的“分手”,是男性短期擇偶的一個顯著特征。
巴斯和施米特專門研究過男女相識后多久會發(fā)生性關系的可能性。在他們的一項研究中,假設和一個有魅力的異性相識只有一小時、一天、一個星期、一個月、半年、一年、兩年或五年,要求男女大學生評估在不同時間間隔下同意發(fā)生性關系的可能性。結果表明,在更短的時間間隔內(nèi),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發(fā)生性關系。假如只認識一個星期,男性通常會接受對方的性請求;而女性恰好相反,她們通常不可能只認識一個星期就委身于人。即使只認識一小時,男性也會稍微傾向于考慮性交,而且沒有很大的厭惡情緒。而對大部分女性來說,只認識一小時就發(fā)生性關系,是完全不可能的。
在男性進化而來的“欲望”中,他們傾向于在獵取性伴侶前只花費少量的時間,因為這有助于他們獲取多個性伴侶。男性在很短時間的交往后就產(chǎn)生性交的傾向,目前已在美國不同區(qū)域和不同年齡層的男人中,得到了反復的驗證。例如,進化心理學家蘇爾貝(Michele Surbey)和他的同事在研究“發(fā)生隨意性關系的意愿”中,得到了同樣的結果。根據(jù)性魅力的程度、性格和行為表現(xiàn)在內(nèi)的不同特征,他們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所有的情況下,男性都比女性表現(xiàn)出發(fā)生性關系的更大的意愿”,而且,男性發(fā)生隨意性關系時會降低標準。此外,在婚外擇偶背景下,男性更青睞那些擁有“更容易發(fā)生性關系”特征的女性。
幻滅三:厭倦私通的“平淡無奇”
第一次外遇失敗后,盡管愛瑪付出了患腦熱病43天的慘痛代價,并且很長時間腦力未能完全恢復。但她并不認為她與羅多爾夫的相愛是一個我們所說的“錯誤”。她仍堅持閱讀,每當一本書讀完放下之時,總覺得自己沉浸在最純潔、最正直的“傷感”之中。
至于對羅多爾夫的回憶,她把它埋在心靈的最底層。它待在那里,比墳墓里國王的木乃伊還要莊嚴肅穆。他們之間那不尋常的愛情,仿佛涂上了防腐香料,散發(fā)著一股芳香,滲透一切,連她立意生活其中的純潔空氣,也清香纏繞,平添幾分柔情。
盡管在愛瑪?shù)纳钪心遣粚こ5膼矍橄Я耍匀簧l(fā)著陣陣芳香,少不了幾分柔情。她平靜地期待著。直到再次見到永維鎮(zhèn)過去的那位見習生,她便自然回憶起他們倆“那段可憐的愛情”:那樣平靜、長久,那樣謹慎又那樣甜蜜,而她竟然把它忘到了腦后!現(xiàn)在,在萊昂新的誘惑之下,她縱然知道自己的“貞操”岌岌可危,可還是義無反顧地再次越軌了。
可愛瑪?shù)谋瘎≡谟?,她又愛錯了人!熱戀的激情沒過多久,她就發(fā)現(xiàn),“他這個人沒有一點大丈夫氣概,軟弱,平庸,比女人還優(yōu)柔寡斷,而且又小氣,又膽小?!边@句話概括了萊昂全部的人格特征。平庸!像夏爾一樣平庸!
福樓拜有一句絕妙的話精到地揭示了這種平庸的難以復加的程度:“他崇慕她心靈的熱烈,也欣賞她裙子的花邊?!彼坪踉僖舱也坏揭粋€男人像萊昂這樣,對一個女人如此盲目而又“無我”地崇拜了。他無謂地欣賞她媚俗的一面,如考究的服飾、睡鴿般的姿態(tài)、琥珀色的肌膚、細長的腰身、雪白的胸脯;他也崇慕她舉止的高雅、情感的豐富、語言的優(yōu)雅,一句話,即“心靈的熱烈”。正是這后一方面,凸顯出萊昂的極度平庸。連愛瑪那種時而高深莫測,時而笑逐顏開,時而喋喋不休,時而沉默寡言,時而熱烈奔放,時而又倦怠疏懶的變化無定的性格,都激起了萊昂無窮的欲望,喚醒了他種種的本能以及悠遠的回憶。每次幽會,他總是只知道一味地討愛瑪?shù)臍g心。有一次,愛瑪要他寫一首專門為她寫的情詩,可他寫來寫去,第二行怎么也押不上韻,最后只好在別處抄一首十四行詩“交卷”了事。更為可笑的是,對于愛瑪?shù)乃邢敕?,他從來不持反對意見;而愛瑪?shù)呐d趣愛好,他統(tǒng)統(tǒng)接受(這點,很像夏爾)。以至于福樓拜譏諷道“與其說愛瑪是他的情婦,倒不如說他是愛瑪?shù)那閶D”!
萊昂的平庸,到了所謂“關鍵時刻”——他就要成為“見習生領班”了——就徹底暴露無遺了。現(xiàn)在該是“正經(jīng)”的時候了!為此,他不再吹笛子,也不得不拋棄浮華的感情和不切實際的幻想;他開始尋思愛瑪會繼續(xù)給他帶來種種麻煩和流言飛語,更何況同事們早就已經(jīng)說三道四了。以至福樓拜對萊昂這樣的人做了入木三分的刻畫:“即使最沒有出息的浪蕩子,也會幻想幸遇東方王后;每個公證人身上,都殘留著詩人的浪漫氣質?!?/p>
愛瑪?shù)膼矍?,最終必然幻滅:“婚姻生活的平淡無奇,愛瑪在私通中又全部體會到了。”
愛之不能:“另一種更厲害的毒藥”
福樓拜對愛瑪從開始服毒到最后咽氣這期間的心理活動的描寫,是全書中最令人揪心的一幕。這一幕再好不過地表明了,愛之“不能”或“絕望”,才是愛瑪自殺的真正原因。或者說,愛之“不能”或“絕望”,是致使愛瑪死亡的“另一種更厲害的毒藥”!
愛瑪在藥店主家服下一大把“白色粉末”之后,突然平靜了下來,幾乎像完成了一項任務之后那樣安詳。直挺挺躺在床上后,她想道:“我睡過去,就萬事皆休了!”她覺得,那一切“背棄”的卑鄙行為,還有那“折磨她的無窮無盡的欲望”,都與她不相干了;此刻她不再恨任何人。她要求把小女兒帶到床前,白爾特還以為是像過去在新年接受禮物一樣;當不見禮物時,她問道:“是奶媽拿走了嗎?”
聽到奶媽兩個字,包法利夫人想起了自己的私通和不幸,情不自禁掉開頭,好像有另一種更厲害的毒藥,從胃里反到嘴里,令她一陣惡心。
此時,使愛瑪惡心的倒不是砒霜,而是另一種更厲害的毒藥——“自己的私通和不幸”。似乎只是到了臨終之際,她才把自己的私通與“不幸”關聯(lián)到了一起,而她以前無論如何都是不愿承認這一點的。也許,福樓拜是想讓愛瑪——也讓讀者——最終醒悟:哪怕是私通,也不能使你得到愛情的幸福!而“不幸”,倒是所有追尋愛情之夢的人不可避免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