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仕時隱
陶淵明(369—427),名潛,字淵明、元亮(一說他在晉時名淵明,入宋后改名潛),別號五柳先生,死后友人私謚“靖節(jié)征士”,世稱陶靖節(jié)或陶征士。尋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赫赫有名的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封長沙郡公。但由于“望非世族”,遂在門閥制度森嚴的朝廷中受人譏諷。他的祖父陶茂、父親陶敏都曾為官,但家族卻已日漸衰落。淵明的母親孟氏,是東晉名士孟嘉之女、陶侃的外孫女。淵明出生時,家境更是每況愈下,甚至到了“簞瓢屢空”的貧困地步。
青年時期,陶淵明過的是“居無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給,母老子幼,就養(yǎng)勤匱”(顏延之《陶征士誄》)的艱難生活,但他并不為意,平生耽好儒家六經,又深受老莊及魏晉玄學影響,始終崇尚自然、淡泊名利。出身名流卻并非世族,祖上榮耀卻家道衰落,加之身處東晉十六國的動亂時期,以及深受“儒玄雙修”的時風熏染,都對他的人生道路、處世方式,乃至文學創(chuàng)作風格,產生了決定性的重大影響。
陶淵明最初出為江州祭酒,是在太元二十一年(396),最后為官彭澤令,是在義熙元年(405),前后歷時十年。在此期間,他曾先后出任過桓玄的幕僚、劉裕鎮(zhèn)軍參軍和劉敬宣建威參軍,任期長則幾年,短則數月。關于出仕和辭官的原因,據《宋書》本傳、蕭統《陶淵明傳》及其本人的自述,大約不外“親老家貧”和“不堪吏職”,即迫于家庭生計和性不諧俗兩點。但若予深究,則又不盡其然。如他入幕桓玄,正值其高舉勤王義旗之時;他為官劉裕軍,又恰逢其討伐桓玄篡晉之日。這種歷史的“巧合”,正說明陶淵明并不是一個自甘淡泊、不思有所作為的人;相反,他曾胸懷“大濟蒼生”的抱負,只是在看慣了世事翻覆、“有志不獲騁”的情況下,最后才迫不得已地選擇了歸隱的道路。
在這段時間內,他留下了從《五柳先生傳》到《歸去來兮辭》等一批詩文佳作。從中不難看出他徘徊在出仕和歸隱之間的心理路程,以及早期創(chuàng)作的質樸風格。
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靖少言
,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
。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
,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環(huán)堵蕭然
,不蔽風日。短褐穿結
,簞瓢屢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睒O其言茲若人之儔乎
?酣觴賦詩
,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
,葛天氏之民歟?
- 何許人:什么地方人。
- 閑靖:安閑平靜。
- 不求甚解:指不穿鑿附會,刻意求深。
- 造:到,去。輒:總。
- 吝情:在意,顧及。
- 環(huán)堵:指屋內四壁。蕭然:空虛貌。
- 褐:粗布衣。穿:破洞。結:補丁。
- 簞瓢二句:語本《論語·雍也》:“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焙劊⑹持衿?。瓢,舀水用具。晏如,安然自在。
- 黔婁:春秋時魯人,不求仕進。死后妻子說他“不戚戚于貧賤,不忻忻于富貴”(《列女傳》)。
- 戚戚:憂愁不解貌。汲汲:盡力以求貌。二句又見《漢書·揚雄傳》。
- 極:推究。其言:指黔婁妻之言。儔:類。
- 酣觴:猶暢飲。觴,酒杯,代指酒。
- 無懷氏:與下“葛天氏”同為傳說中民風淳樸時的上古帝王。
據沈約《宋書·隱逸傳》及蕭統《陶淵明傳》等書記載,詩人“少有高趣,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且事在“起為州祭酒”之前,因知它是陶淵明出仕前的一篇早期作品。這篇傳記以自畫像的方式記事立言,真實而又傳神地反映了傳主年輕時貧寒的家境和處之泰然的情懷。你看他盡管家貧,“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卻全然不以為懷。相反,讀書成癖,卻不求甚解,只求意會;嗜酒成性,而不能常得,逢招必醉;著文成習,又自得其樂,以明心志——一種率真、任性而又豁達、灑脫的情懷,一個“不慕榮利”、“忘懷得失”的高士形象,就這樣通過寥寥數語,被栩栩如生地傳示了出來,讓人直覺面對的就是性情淳樸的上古遺民。詩人以后的人生道路,雖然曾因迫于生計而不得不違心出仕,但仕而復隱直至終結的總體軌跡,則完全實踐了他在這篇短文中所稱許的處世美德,那就是“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因此這篇早期之作,既是陶淵明為人性格特征的真實寫照,同時又是他一生處世的行為準則。我們今天要走進詩人所處的那個時代和那種生活環(huán)境,要體驗他的感受、了解他的情懷,就不能不由此起步。
辛丑歲七月赴假 還江陵夜行涂口
閑居三十載,遂與塵事冥。詩書敦宿好
,林園無世情。如何舍此去,遙遙至南荊
。叩
新秋月
,臨流別友生
。涼風起將夕,夜景湛虛明
。昭昭天宇闊
,皛皛川上平
。懷役不遑寐
,中宵尚孤征
。商歌非吾事
,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舊墟
,不為好爵縈
。養(yǎng)真衡茅下
,庶以善自名
。
- 冥:昏暗不清。
- 敦:看重。宿好:平生嗜好。
- 南荊:荊州(治江陵,今屬湖北)在晉宋時的稱謂。一作“西荊”。
- 叩枻:擊槳。枻,船槳。
- 友生:朋友。《詩經·小雅·常棣》:“雖有兄弟,不如友生?!?/li>
- 湛:澄清。虛明:空曠明朗。
- 昭昭:明亮貌。
- 皛皛(xiǎo):皎潔貌。
- 役:指因公赴假還江陵。遑:閑暇。
- 中宵:半夜。征:遠行。
- 商歌:春秋時寧戚窮困,因行商于齊,飯牛車下,“擊牛角而疾商歌”,遂為桓帝所用(見《淮南子·道應訓》)。后以商歌指自薦求官。
- 依依:思慕貌。耦耕:并肩而耕。語出《論語·微子》。
- 投冠:即掛冠棄官。旋:回返。舊墟:故鄉(xiāng)。
- 好爵:指高官厚祿。
- 養(yǎng)真:保持修煉本性。衡茅:橫木為門的茅草屋。
- 庶:幸,希冀之詞。善自名:保持好自己的名聲。
陶淵明第一次外出做官,是在晉武帝太元二十一年(396)。當時他28歲,已與發(fā)妻生有長子儼和次子俟。因迫于“親老家貧”、“母老子幼”,“起為州祭酒(學官名)”(《宋書·隱逸傳》),不久解歸。安帝隆安三年(399)冬始仕桓玄幕府。期間曾于隆安五年(401,即詩題中的“辛丑歲”)回潯陽休假,七月期滿還江陵,路經涂口(今湖北安陸)時寫了這首詩(按本書陶詩系年,多參考龔斌《陶淵明集校箋》所附《陶淵明年譜簡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由于公職在身,這天深夜淵明孤身一人尚在旅途,不免對景生嘆,感慨系之。詩從懷念往日閑居的自由自在入手,先寫出遠離塵事世情、偏好詩書園林的本性,然后用“如何”兩字轉折,抒寫假滿后不得不遠赴南荊身不由己的無奈。雖然這時江天空闊,新月皎潔,涼風吹拂,景色怡人,但是為行役所累的詩人卻無心欣賞,他心中充滿了沉重的失落感。與過去無拘無束的閑居生活相比,眼下的旅途奔波和夜不能寐簡直使人無法忍受,于是自然萌生了強烈的去意。既然自己追求的不是春秋時寧戚所向往的高官厚祿,而是像古代賢人長沮、桀溺那樣躬耕田畝,那么又何不就此投冠歸里,在茅屋中修身養(yǎng)性、保持名節(jié)呢?全詩就事感懷,即景抒情,集中表現了即使在為官任職期間,歸樸返真也始終是詩人時刻縈繞于心的人生目標。而這種對人性自適的不懈追求,正是陶淵明詩文創(chuàng)作的靈魂。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選一)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
,轉欲志長勤
。秉耒歡時務
,解顏勸農人。平疇交遠風
,良苗亦懷新。雖未量歲功
,即事多所欣。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
。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
。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
- 先師二句:孔子有“君子憂道不憂貧”之語(見《論語·衛(wèi)靈公》)。道指道德修養(yǎng)。
- 瞻望:仰望。邈:遙遠。逮:及。
- 長勤:指常年累月辛勤耕作。
- 秉:執(zhí)持。耒:泛指農具。時務:應時的農活。
- 平疇:平整的田地。交:接受。
- 量:估算。歲功:一年的收獲。
- 問津:孔子曾讓子路去問路于躬耕田畝的長沮、桀溺(見《論語·微子》),此即以長沮、桀溺自況。津:渡口。
- 壺漿:以壺裝酒。勞:慰問。
一個突發(fā)事件,使詩人在前首詩中期盼的“依依在耦耕”隨即變成了現實。那是隆安五年(401)冬,詩人因母親孟氏病故,離職回潯陽居喪,得以重新親躬農事。這兩首作于癸卯歲(即元興二年,403)的田舍懷古詩,即以輕松的筆調,描寫了歸耕故里的喜悅心情。其第一首為:
在昔聞南畝,當年竟未踐。
屢空既有人,春興豈自免。
夙晨裝吾駕,啟途情已緬。
鳥弄歡新節(jié),泠風送余善。
寒竹被荒蹊,地為罕人遠。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復返。
即理愧通識,所保詎乃淺。
這里選注的是第二首。在首引“憂道不憂貧”的先師遺訓作為立身的依據之后,詩人就眼前所見和身邊所事落筆,把初春田野欣欣向榮的景象和秉耒擔漿的耕種交織在一起,使人在感受“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的同時,充分領悟了詩人以長沮、桀溺自況的稱心如愿。盡管生活貧苦,農事辛勞,但春光可喜,農人可親,足以調適身心,遵循遺訓。詩中“平疇”二句生意盎然,尤為一時興到之言;一個“交”字,把風吹拂曠原的情形表現得異常生動。與此相似的描寫,還有四言詩《時運》中的“有風自南,翼彼新苗”。如果不是經常親躬農事,細心觀察,是不可能獲得這種欣喜,寫出如此自然入妙的詩句的。陶詩的清新和淳樸,由此可予體味。
和郭主簿二首(選一)
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
。凱風因時來
,回飆開我襟
。息交游閑業(yè)
,臥起弄書琴。園蔬有余滋
,舊谷猶儲今。營己良有極
,過足非所欽。舂秫作美酒
,酒熟吾自斟。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
。遙遙望白云,懷古一何深。
- 藹藹:茂盛貌。
- 中夏:仲夏,夏季第二個月。貯:積存。
- 凱風:南風。
- 回飆:回旋之風。
- 息交:停止交往。閑業(yè):指下句中的“弄書琴”。
- 余滋:多種美味。
- 營己:料理自己。良:實在。極:限度。
- 舂秫(shú):搗碎谷物。秫,一種粘性谷物。
- 用:以。華簪:華美的固冠飾物,此代指榮華富貴。
陶淵明在潯陽因母喪居憂期間,由于有了前一階段出仕的經歷,這時更加覺得遠離塵事俗務、耕種田畝的踏實和親切。這首詩與前詩作于同年,題中的“郭主簿”生平不詳,主簿是縣級管理文書的小官。原詩二首,這是第二首。寫的是春耕已過、秋收未到時,夏天一段短暫的空閑。前四句寫景記實,時值仲夏,盡管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jié),但由于堂前有茂密的樹木遮擋,南風因時吹來,使身處堂上的詩人感到陣陣清涼。其中一個“貯”字,不僅形象、含蓄地留住了自然界不可觸摸的感受,而且還生動地體現了詩人內心的平靜,這是整首詩的詩眼。由此出發(fā),詩人在睡起后悠閑地翻開詩書讀上幾頁,操起琴來彈上幾曲。日常生活因耕作而不乏新鮮的菜蔬和陳年的谷糧,又有可供品嘗的自制美酒,這不能不使他深感滿足;加上幼子在旁嬉笑玩耍,能充分享受難得的天倫之樂,更使他感到有了這種現實生活真實的樂趣,便足以拋棄對世俗榮華的虛幻追求。末二句遙望白云,懷古情深。從表面看,是宕開一筆,以景情兩得收結,似無具體所指;但如果聯系其他作品,如前錄一文二詩所涉及的懷古內容來看,那么像黔婁之妻、先師孔子、長沮、桀溺等一些古代賢人形象就會一一浮現。由此可見,時時以古代賢人的言行自礪,以及始終盡可能地從現實的農耕生活中發(fā)掘出真實的樂趣,是詩人一生之所以能不斷抵御世俗利祿誘惑的兩大精神支柱,而這也恰恰形成了詩人獨特的人格魅力,使他能在后代深受推崇。
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
。顧盼莫誰知,荊扉晝長閇
。凄凄歲暮風,翳翳經日雪
。傾耳無希聲
,在目皓已潔。勁氣侵襟袖
,簞瓢謝屢設
。蕭索空宇中,了無一可悅
。歷覽千載書,時時見遺烈
。高操非所攀,謬得固窮節(jié)
。平津茍不由
,棲遲詎為拙
。寄意一言外,茲契誰能別
。
- 寢跡:止跡,指隱居。衡門:橫木為門的陋室。
- 邈:遠。世:指繁華的城市。
- 荊扉:柴門。閇:同“閉”。
- 翳翳(yì):陰暗貌。經日:整天。
- 希聲:輕微的聲響。
- 勁氣:強勁的寒氣。
- 簞:盛食竹器。瓢:舀水或盛酒用的器皿。簞瓢指簡陋的飲食,語出《論語·雍也》。謝:以辭相告。
- 了:竟然。
- 遺烈:留存的業(yè)績。
- 謬得:錯承。自謙語。固窮節(jié):言堅持安貧樂道的節(jié)操。
- 平津:坦途,此指入仕道路。茍:假如。由:經歷。
- 棲遲:游息,指歸隱。詎:豈,難道。
- 茲契:這種體悟。指以上對出仕和歸隱的領會。
在支撐陶淵明的兩大精神支柱中,后者即現實生活中的樂趣并不是時常都有的;當它一旦消失時,那么前者,也就是古代賢人的品行,就自然成了他堅守陣地的唯一的依靠了。這首詩雖與前二首作于同年,但時值隆冬嚴寒,生活清苦,田園生氣全無。即便如此,詩人還是以書中記載的歷代遺烈自我砥礪,并與表弟敬遠相互勉勵,堅持不為榮華富貴所動的為人節(jié)操。當時詩人曾為其幕僚的桓玄已稱帝改元,而詩仍以舊書干支“癸卯”紀年,正可發(fā)人深思。因此清人陶必銓曾指出其“著眼年月,方知文字之外,所具甚多”(《萸江詩話》)。詩中前四句記事,衡門閉關,不與人接;接四句寫景,是詠雪名句;次四句寫屋空食陋,天冷情索;后四句突兀振起,以遺烈為楷模自固窮節(jié),凜然不屈;末四句對比仕隱,傲物自高。從中我們不僅可以體會出全詩如層波疊浪般的章法技巧,而且更主要的是能明顯地觸摸到詩人高傲的心性。誠如延君壽《老生常談》所說:“每聞人稱陶公恬淡,固也;然試想此等人物,如松柏之耐歲寒,其勁直之氣與有生俱來,安能不偶然流露于楮墨之間!”這真是所謂知人論詩之言了。
歸去來兮辭并序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
,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
,脫然有懷
,求之靡途
。會有四方之事
,諸侯以惠愛為德
,家叔以余貧苦
,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波未靜
,心憚遠役
,彭澤去家百里
,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與之情
。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
。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
,當斂裳宵逝
。尋程氏妹喪于武昌
,情在駿奔
,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序乙巳歲十一月也
。
- 瓶:古代儲糧陶器。
- 生生所資:維持生計的需要。
- 親故:親戚舊友。長吏:縣級官吏。
- 脫然:漫不經心貌。
- 靡途:沒有門路。
- 會有:適逢。四方之事:指地方割據勢力相互爭戰(zhàn)。
- 諸侯:指江州刺史、建威將軍劉敬宣。
- 家叔:指太常卿陶夔。
- 風波未靜:指各地戰(zhàn)火未熄。
- 憚:害怕,擔憂。遠役:去遠方任職。
- 彭澤:今屬江西。去:離。
- 眷然:思戀貌。歸與:回去。語出《論語·公冶長》。
- 矯厲:矯正磨礪,猶強迫限制。
- 口腹自役:指為糊口而役使自己。
- 一稔:一年。稔,谷物成熟。
- 斂裳:收拾行裝。宵逝:連夜啟程。
- 尋:不久。程氏妹:嫁給程氏的妹妹。作者另有祭文。武昌:今湖北鄂城。
- 駿:急。
- 乙巳:晉安帝義熙元年(405)。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
,奚惆悵而獨悲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
,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
,載欣載奔
。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
,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壺觴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顏
。倚南窗以寄傲
,審容膝之易安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
,時矯首而遐觀
。云無心以出岫
,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
,撫孤松而盤桓
。
- 胡不歸:語本《詩經·邶風·式微》。胡:為何。
- 心為形役:即“口腹自役”,為了生活而扭曲本性。
- 奚:為什么。
- 悟已往二句:語本《論語·微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敝G,勸阻挽回。追,指重新開始。
- 遙遙:同“搖搖”,搖晃貌。飏:飄蕩。
- 熹微:晨光微弱。
- 瞻:望見。衡宇:猶衡門,橫木為門,指陋居。
- 載:語助詞。欣:高興。
- 三徑:用《三輔決錄》載漢代名士蔣詡隱居,只辟三條小道與求仲、羊仲往來事,指舍前小道。就:將。
- 樽:貯酒器。
- 引:把持。壺觴:酒壺酒杯。
- 眄(miǎn):閑視??拢簶渲?。怡:取悅。
- 寄傲:寄托傲世的情懷。
- 審:深知。容膝:極言居處狹窄。句本《韓詩外傳》記北郭先生妻言“所安不過容膝”語。
- 策:手執(zhí)。扶老:即扶竹,因可作老人的手杖而稱。流憩:留連休息。
- 矯首:抬頭。遐觀:遠眺。
- 岫(xiù):山坳。
- 景:陽光。翳(yì)翳:漸漸昏暗。
- 盤桓:徘徊不去。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
?;蛎碥?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3/12/27/20544211690948.png" />,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尋壑
,亦崎嶇而經丘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
,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富貴非我愿,帝鄉(xiāng)不可期
。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東皋以舒嘯
,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
,樂夫天命復奚疑
!
- 息交、絕游:同義反復,指與官場世俗斷絕交往。
- 駕言:指駕車出游。語本《詩經·邶風·泉水》“駕言出游”。言,語助詞。
- 有事:指農事。疇:田畝。
- 巾車:有帷之車。
- 棹:槳,此用作動詞,劃。
- 窈窕:幽深貌。壑(hè):溝谷。
- 崎嶇:高低不平貌。
- 行休:即將結束。
- 寓形:寄身。宇內:猶世間。
- 曷:何。委心:順從本意。去留:指死和生。
- 遑遑:匆促不安貌。欲何之:指四處奔波。之,至。
- 帝鄉(xiāng):天帝所居之仙境。期:盼望。
- 植杖:插杖于地。耘耔:除草壅苗。
- 皋:水邊高地。舒嘯:放聲長嘯。嘯,撮口而呼。
- 乘化:順應自然變化。歸盡:指死。
- 樂夫天命:語本《易·系辭》“樂天知命故不憂”,指樂于聽從自然命運。
淵明于隆安五年(401)冬因母卒歸潯陽居喪,于元興三年(404)期滿,東下京口,為劉裕鎮(zhèn)軍參軍,有《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曲阿作》等詩。次年三月,為劉敬宣建威參軍,有《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等詩。八月,改作彭澤令。在職不滿百日,就在十一月以妹病逝武昌前往奔喪為由,辭官歸里。這篇《歸去來兮辭》即作于當時,它是詩人一生中樹立在仕、隱兩個階段間的一塊界碑。
辭前小序,以簡潔精煉的文筆,交待了寫作的原因。詩人的外出做官,實出于為生計所迫的無奈。幾經周折,最終還因“質性自然”,不愿違背本性,在“饑凍雖切”與“違己交病”的矛盾中作出了“自免去職”的果斷抉擇。序作于乙巳歲冬,辭卻全是春日歸里時的情景描寫,前人因有“追錄”之說。其實,這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常見的即興想象,完全不必拘泥于一時一地。
辭分前后兩段,各以“歸去來兮”領起。前段以流暢輕松的筆調,傳寫出辭官返歸故鄉(xiāng)途中及到家時的歡快情形。其中“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四句,是整篇的主旨所在,也是全文一片神行的基點。歸途中的急不可待以及回家后的稱心遂意,處處流露出一種兒童般的天真,一種如釋重負的快愜,畫面如見,真情可感。后段揣想居家時的種種生活情景,其中充滿了親情的真誠、琴書的愉悅、農事的可親、自然的感召和人生的自得。在行云流水似的字里行間時時回蕩著對自然的贊美、對生命的謳歌。它是詩人經過長期痛苦的矛盾斗爭后作出的果斷抉擇,是從詩人內心深處迸發(fā)和流淌出來的一片真情。
如果說宋代歐陽修云“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辭》一篇而已”(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卷五引)顯得有些夸張,那么在當時和后世,能與其相埒者,確實也寥寥無幾。前人曾把此文與諸葛亮《出師表》、劉伶《酒德頌》和李密《陳情表》并舉,說這些文章“皆沛然如肝肺中流出,殊不見斧鑿痕”(《詩人玉屑》卷十三李格非論《歸去來辭》)。又說其“自出機杼,所謂無首無尾,無終無始,前非歌而后非辭,欲斷而復續(xù),將作而遽止;謂《洞庭鈞天》而不淡,謂《霓裳羽衣》而不綺,此其所以超然乎”(《詩人玉屑》卷十三休齋論《歸去來辭》),這又是從章法上嘆其出神入化了。宋代蘇軾的《赤壁賦》在天趣湊泊上或可與其相比,但純真任情卻又有所不及。這也是后代學陶者雖然層出不窮,而罕有能及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