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愛情紅玫瑰——關于愛情的隨想

獻給命運的紫羅蘭 作者:劉心武 著


愛情紅玫瑰

——關于愛情的隨想

1

晨光中,你沒有因為他或她的容光煥發(fā)而激動嗎?

夕暉中,你沒有因為他或她的身影消失而悵然嗎?

青春的靈魂啊,倘若你從未品味過初戀的滋味,該是多么的不幸!

2

你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一回事。單知道在眾人之中,他或她對你有著一種甜蜜酸辛的吸引。

他或她不知道你是怎么一回事。單感覺在眾人中,你的眼光似乎有些異樣,你的面容似乎有些超常,你的話語似乎有些阻塞。

你并沒有從眾人中挺身而出。

他或她并沒有從眾人中把你鉤稽出來。

你的心默默地痛。

他或她的心只微微有點發(fā)癢。

這是朦朧的初戀。

3

你們在一起游戲,漫步,交談……你有些害怕,怕家長、老師、同學、鄰居看見,怕游戲很快結束,怕腳下的路太短,怕你的話太多而他或她的話太少,怕黃昏降臨,怕明天不再能如此美妙……

你的心又甜又苦。像蜜糖里拌著辣醬。他或她的心其實也差不多,但他或她只給你一個含混的微笑,仿佛他或她的心只不過飲了一杯淡茶。

你從眾人當中把他或她挑了出來。

他或她仿佛不經意地偏總是偶然同你相遇。

這是明媚的初戀。

4

青春已逝,而尚未嘗到過初戀滋味,是人生無可彌補的欠缺。

人可以在青春后初戀。那滋味也許更為獨特。然而人在青春期中竟然無戀,那無論如何是一種遺憾。

人在青春前、青春中、青春后都未嘗到自發(fā)愛戀的滋味,只有“搞對象”和結婚,更是人生的不足。據說“婚后戀”(先結婚,后戀愛)差可彌補人生的這一缺憾,但雖為玉石雕成的花朵,總不及自然的花蕾別有情趣。自然的花蕾多有未能綻開便從枝上萎落的,不過綴著露珠的花蕾,即使終于萎落,它的一度存在仍屬宇宙間最美妙的事情。

5

初戀而發(fā)展成婚姻,并維系到白頭偕老,成為終生戀,當然是人世的佳話,然而,此種情形千中難一。

初戀而未發(fā)展成熱戀,更未發(fā)展成婚戀,仿佛花蕾尚未綻開、尚未綻圓便萎落飄零;后來初戀的雙方都另有成熟之戀,另有婚嫁,乃至嗣后的婚姻和家庭都很幸福,也白頭偕老,也天倫融樂;然而那逝去的初戀依舊是人世的美事,人生的芬芳。此種情形屢見不鮮。

初戀的花蕾凋落后,再無真正的戀情,只是盡人生義務般地結婚、生兒育女,維系家庭;回憶初戀只能是隱秘的痛苦,偶有懷舊的流露便會惹來屋頂下的風波,初戀,仿佛是一次失足,一種羞恥,此種情形絕非罕有,甚至頗為多見。

夫妻能坦然對待對方有過初戀的事實,必是較為和諧的婚姻。夫妻雙方都能傾聽對方講述初戀經歷并予充分理解,必是相當美滿的婚姻。夫妻雙方在交流各自對初戀的緬懷時,充滿了童真和幽默,則必是富有藝術氣質的婚姻。

對對方的初戀不能容忍的夫妻,他們的婚姻必不美妙。甚至那就是他們婚姻必將破裂的根本原因。倘這樣的婚姻竟一直維系下去,那就說明在他們追求的目的中也許什么都有,卻單單獨少一樣——情感上的幸福。

6

“早戀”一詞不知為誰發(fā)明。將“早戀”作為一“社會問題”提出,更不知始于何人。

凡初戀,大都在少年期、青春期,也許都可劃入“早戀”的范疇。

上中學期間相戀,就屬早戀么?我絕非一個主張中學生都去談戀愛的人,然而,中學生,特別是高中生,他們之間倘出現(xiàn)花蕾般的戀情,難道就都屬社會問題、道德問題、思想問題、品格問題么?

《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林黛玉,即使按最夸張的辦法計算他們的年齡,也絕不到十八歲,按小說中的種種暗示,他們甚至只有十四五歲,但上至革命領袖、社會賢達,下至平民百姓、庸夫凡婦,少有斥他們的戀情為“早戀”,為“胡鬧”,為“問題”,為“堪憂”的,一出戲曲舞臺上的《紅樓夢》、一套電視連續(xù)劇《紅樓夢》,寶、黛的愛情惹出了多少同情,那悲劇的結局惹出了多少淚水。

為什么一到遠比《紅樓夢》的時代昌明的今世,我們就那么懼怕少男少女之間的戀情呢?

7

我知道有不少學校教師、社會人士乃至于公安部門的人員掌握著成千乃至上萬的事例,我們的社會中確有著少年人——不僅是中學生,甚或還有小學生——“亂搞”的情形,他們小小年紀便不僅談情說愛、爭風吃醋、打情罵俏,還發(fā)生性關系,女孩子因而懷孕、墮胎乃至生出不明不白的嬰兒。這當然是一種必須正視并應力求減少、抑止的社會問題。

然而,盡管做到這一點相當艱難——我們還是要劃清花蕾般的早戀同膿瘡般的早期非道德性行為之間的界限。

這界限其實并不含混。花蕾般的早戀,充溢著異性間美妙的吸引,但一般并不會含有做愛的企圖;而直奔赤裸裸的性行為而去的“亂搞”,往往竟毫不知曉異性間相處的詩意和曼妙。只要細加考察,是并不難區(qū)分和澄清的。

然而不少成年人懶于去做這樣的區(qū)分,他們只要一看見少男少女的親密行為,便感到驚心動魄,往往如臨大敵,急急忙忙地出面干預,雷厲風行地加以禁絕,有時更施之于從外而內的壓力,當然有時他們確也挽狂瀾于既倒,但往往他們也就如同摧殘花蕾的冰雪寒霜,在本是一片天籟的少男少女心中留下甚至一生都難以愈合的傷痕。

我誠懇地奉勸普天下的父母、教師、社會工作者和一切成年人,當你發(fā)現(xiàn)少男少女之間出現(xiàn)你判定為“非正常”的親密關系時,一定要不怕艱苦地、小心翼翼地作出區(qū)分:他們究竟是在開始朦朧的初戀,還是已發(fā)生明朗的初戀,還只不過僅僅是連初戀也還談不到的無猜情誼,抑或確實是膿瘡般地受了什么壞東西的影響在那里“亂搞”?

8

初戀往往如一個美麗的夢,夢醒后無比惆悵,然而亦可豁然清醒。

許多人在初戀結束后都有被生活施以啟蒙之感。他們在傷逝之時,往往也就松一口氣:原來這并不是真正的愛情。

初戀的經歷,可促成人去尋求成熟而穩(wěn)定的愛情。人一生中可能有多次愛情,但初戀之不可重復,不可取代,不可與其他的感情經歷相提并論,并不僅僅在于它是“初次”,而是因為它既不是花朵也不是果實,它是一種未經證實的可能,一種已經證實的未必。人的情感往往就在初戀結束的那一天成熟。

9

朦朧的初戀往往只是一種單戀。

單戀的初戀,作為人生的一種早期感情經歷,不僅無足怪,而且往往可豐富人的情愫,細膩人的感知,精微人的思維,回憶起來,我們不免羞澀,不免自嘲,不免惆悵,然而,無可悔,無可責。

單戀的初戀,應如天邊的云霞,時過而盡散,倘固執(zhí)不散,則有可能構成心理疾患,嚴重的,甚或可轉為精神失常。

我原住北京一所大雜院中,后院有一男子,年已50,他的弟妹,均早已成家,唯獨他仍與父母同住,乍看上去,他長相神態(tài)都還正常,細一觀察,就發(fā)現(xiàn)有種隨時處于夢游中的眼神——原來他少年時曾有一次機會接近了一位女電影明星,從那以后,他便處于狂熱的單戀中,他搜集所有關于那位女明星的便裝照、劇照、文章、報道,裝滿了一只碩大的箱籠,并固執(zhí)地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百、百而千次地給那位女明星寄去情書……結果他不僅中途輟學,并且無法就職工作,成了一名靠父母養(yǎng)活的精神病患者。據說他所單戀的那位女明星早已去世,父母也曾鄭重其事地告訴他,他卻只是傻笑,并不改其初戀。

因此,我又要誠懇地提醒少男少女們,我衷心地維護你們圣潔的初戀,然而,你們又要自持不昏啊!尤其是那單戀的初戀,又尤其那單戀的初戀對象竟是電影明星一類的“幻影”時,可千萬不能陷溺其中而不能自拔?。?/p>

10

不要單戀“幻影”。除上述提及的電影明星外,凡體育明星、歌星、舞星,以及知名作家、藝術家……包括其他社會知名人士,等等,倘僅憑一次觀賞、一次神聊、一次簽名或握手,便單戀不止,戀情癡濃,都屬“幻影之戀”。也不一定都得是“星”,像有的學生暗戀有婦之夫,有的少男少女暗戀比自己大一輩的父母的同事、朋友,甚或有的愛上一附近商店的不知底細的售貨員,愛上一總在附近綠地散步的陌生獨行者……也都可納入“幻影之戀”?!盎糜爸畱佟碧葴\淺地、隱隱地、偶爾地、易消地浮現(xiàn)過,不足為怪,倘濃烈起來,明顯起來,經常起來,固執(zhí)起來,則應自敲警鐘——那不是真正的愛戀,那是一種心理偏斜,應及時化解,應自覺抑止。

11

不是“幻影之戀”而是確確實實對生活中經常相處的同輩人產生了戀情,卻不敢正視,不僅出于羞澀和怯懦,不能坦然地同其談笑、嬉戲、共學、互勵,反而越有戀慕之心,越是回避、躲閃,甚而當對方來主動接觸時,偏示之以冷淡,報之以拒絕,但又暗暗地監(jiān)視他或她同別人的往來,生出嫉妒、猜疑、嫌怨、恚恨,那也是一種心理偏斜。稍有這類的心理偏斜,也許尚屬人之常情常態(tài)吧,但一任其發(fā)展、泛濫、僵凝,則會毀掉自己原本純潔美好的情愫,或使自己墮入痛苦的淵藪,或使自己愛戀的對象受到難以治愈的傷害。

勇敢些吧,坦蕩些吧??v使對方不能對你報之以對等之愛,但要相信這條公理——沒有任何一個正常的人會將別人對他的愛戀視為侮辱和損害。你投之以桃,他或許不會報之以李,但絕不可能擲你以蒺藜。

不要怕人家不愛你。要怕人家根本不知道你在愛,甚至誤以為你在厭、在恨。

12

愛入肺腑,情深骨髓,則難免由愛撫、親吻而產生做愛之沖動。

情愛中含有性愛,這很正常。

但男女之做愛,應既受社會道德之約束,也受自我尊嚴之約束。

社會道德之約束,這里姑且不論。單論自我尊嚴之緊要。

自我尊嚴所包含的內容又很寬泛,這里單說自我之性尊嚴。

對于女性,自我之性尊嚴似乎更加重要。這倒不是我輕視婦女,這是由女性的生理特征所決定的——因為女性的童貞是否已然消失,有著最為明顯的標志。倘一女性對自我童貞毫不珍惜,輕易許人,孟浪舍棄,那么,她也許并沒有享受到真正的愛情,她們得到的,只是生理欲望上的滿足。

我特別珍惜少女的初戀之情,我對任何褻瀆少女初戀之情的攻擊、誹議乃至誤解,都大抱不平,然而我誠懇地勸告每一位懷春的少女,請珍重你那一生中只能具有一次、一旦失去再不復還的童貞!縱使你無法抑止你情感流云般變化,卻不可任他人那流云般的情感輕易突破你的童貞!縱使你的情感已穩(wěn)定而專一,你所愛的人的情感也已凝聚而不移,你也不應輕易邁出那關鍵的一步,對于你一生中只能具有一次的童貞的奉獻,應在神圣而純真的時刻實行,容不得半點的輕率與戲謔!

對于男性,自我之性尊嚴也絕不可或缺。許多少男不懂得什么是童貞,家長和教師應當告訴他們。失卻珍惜童貞感的少男比失卻珍惜童貞感的少女更可悲,也更具破壞性。人只能生活一世。一世中只有一期的童貞。童貞的結束不僅應伴隨著生理上的快樂,而應升華出為人的責任感和在世的義務感,構成一種身為男子漢的豪氣與瀟灑。

不要諱談性,不要諱言做愛,但要提倡具有自我性尊嚴。

13

沒有研究過柏拉圖。不知道他那“精神戀愛”究竟是怎樣一種戀法。難道確實連起碼的異性間生理吸引性愛因素都沒有嗎?

卻確實聽說過那樣的真事:“文革”期間,經人撮合,一女“兵團戰(zhàn)士”與一男“兵團戰(zhàn)士”舉行了“革命婚禮”,場面頗為隆重,唱了革命歌曲,朗誦了革命詩歌,領了作為禮物的“紅寶書”,表了“革命到底”的決心;但第二天一早那女“兵團戰(zhàn)士”卻哭著跑到連指導員那里揭發(fā)她的丈夫:“沒想到他是個壞蛋!昨天晚上他非跟我耍流氓!”連指導員愕然,傳出去后有人引為笑談,也有人私下里互相探問:“結婚究竟是怎么回事兒呢?”我曾將此素材,用到長篇小說《鐘鼓樓》中。1978年,我寫過一篇小說,叫《愛情的位置》,是一種“直奔主題”的寫法,宣稱“革命者也可以講戀愛”,當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就廣播了,結果,收到7000封讀者來信,有封信一開頭就說:“當我聽到電臺里播出這題目,并且聽下去發(fā)現(xiàn)果真是在談愛情時,我簡直覺得是發(fā)生了政變?!睍r過境遷,當今的青年人,對這些存在過的人和事,恐怕聽了只會發(fā)愣吧?然而我們這個民族,在“文革”中的確倒退到了那樣一種愚昧化的狀態(tài)。

柏拉圖搞純粹的“精神戀愛”時,大概還不曾企圖把世人的戀愛都“精神化”,更不曾連“愛情”也抹殺掉而只保留所謂的“精神”。我想,就是在今天,倘有人在不干涉他人的前提下,進行他個人的精神戀愛,而排拒性欲望和性行為,我們也應當予以尊重;倘有人連愛情也不要,純粹精神上的異性相愛也以為恥辱,而只追求純粹的革命戰(zhàn)友之情,只要他是僅作為個人的一種存在方式而不擬推及于他人,我們自然也應當予以尊重。

但正常的愛情,不能缺少精神的共鳴,也不應缺少性的愉悅。

14

前幾年電影院里演過一部電影,名曰《誰是第三者》。編導者講了一個“第三者插足”的故事,但所插足時那對夫婦,已無任何感情可言,女方且十分狹隘、庸俗乃至于偏執(zhí),明明維系那樣的婚姻對夫妻雙方都是苦不堪言如居地獄,但女方為不讓男方獲得那“第三者”的愛情卻死不同意離婚……影片有生活依據,也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而編導者的傾向性也是很鮮明的——他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那純真貢獻愛情的“第三者”并不應遭到譴責,那死不同意離婚的妻子倒是個梗在有情人當中的“第三者”。

影片拍攝過程中據說頗感到社會輿論的壓力,因為編導者這樣一種拍法顯然具有“反潮流”的意味。不過我總覺得他們拍得十分費力,而并未向社會提出多少新鮮的有深度的啟迪。

這類事其實往往是難以理論清楚的。倘若那妻子并不如影片所表現(xiàn)的那么狹隘、偏執(zhí),倘若那位“第三者”也并不如影片所描繪的那么純情、高尚——生活中更多是這類兩極端的無數(shù)難以評估的狀態(tài)——再倘若那丈夫也并不如影片所塑造的那么正派和男子氣,那么,“誰是第三者?”的問題也就成了一個沒有什么意義的問題——他們或許應當被視作互為“第三者”,或許觀眾會說:“第三者”是一個固定的概念,即使尚未離婚的夫妻的兩人中有一人是十足的混蛋,而且那“第三者”要取代的恰是那個混蛋,那么他或她也總還是“第三者”,你只能說他或她是一個“可愛的第三者”,而不能提出“誰是第三者”這樣一個用不著回答的問題。

“第三者插足”的問題實質是一個婚外戀的問題?;橥鈶偕婕胺蓡栴},因為現(xiàn)今世界上幾乎絕大多數(shù)的國家都從法律上維護一夫一妻的制度,都視重婚為有罪,而離婚都必須依照法律程序辦理,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婚外的性行為和夫妻之間的“第三者插足”當然都有可能引出法律糾紛。但這種民事糾紛一般都只牽扯到夫妻和那“第三者”,他們或“私了”,或對簿公堂,或既“公了”又“私了”或“竟不了了之”,只要他們的事不干擾他人和社會,我們局外人似很難進行是非判斷,更無必要卷進他們的法律糾紛。

婚外戀是否也構成著道德問題?特別是“第三者插足”,是否必定構成著道德問題?我以為既可能,也未必。從道德角度切入這類問題,去構成文學藝術作品,往往是難以成功的。然而,倘從人生的角度,把人的情感世界視為一不能用單一道德尺度衡量的復雜宇宙,去構成文學藝術作品,就往往大有可為了。讀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我們不會落入到“誰是第三者”這樣的純道德陷阱中,因為“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清官難斷家務事”,渥倫斯基不是個簡單的浮蕩公子,安娜也不是個簡單的墮落婦女,而卡列寧也不是個簡單的死不愿給他人幸福的壞蛋,他們之間的關系,非“簡單”的道德尺度可以衡量,他們的人生遭際、情感遇合和內心沖突,樁樁都映襯著那個時代,那個人文環(huán)境以及他們個性的多棱奇光、我們讀《安娜·卡列尼娜》也就既不是讀一部道德宣講錄,也不是讀一部“逆時尚道德”的“反潮流”挑戰(zhàn)書?;橥鈶俑蟪潭壬鲜且粋€遭遇者的個人情感危機問題。

15

一首著名的青海情歌唱道:

我愿做一只小羊,

跟在她身旁;

我愿她拿著細細的皮鞭,

不斷輕輕打在我身上……

這首歌透露出了愛情中的一種秘密——愛者有施虐的潛意識,被愛者有受虐的潛意識。

輕微的施虐與受虐,簡直是青春期中的男女愛戀時不可或缺的“作料”。

愛情也確像一盤菜。成熟的愛情,夕陽之戀,就像一盤清淡的菜;而青春戀情,又尤其是初戀,往往如一盤百味雜陳、濃釅刺喉的熱肴,像辣椒、咖喱、油、芥末一類的“作料”,有時也過量摻拌。

你沒有過這樣的體驗嗎?約定的時間早已過去,等候的戀人卻仍不見倩影,焦躁、疑惑、擔心、痛苦……正當你熱鍋上螞蟻般煎熬著時,她卻突然出現(xiàn)在你面前——其實她并沒有遲到,她只是躲在附近一家店鋪,隔著玻璃櫥窗,目不轉睛地盯住你觀察,直到她覺得看夠了你為她而付出的苦楚,她才翩然逸出,予以你快樂的補償……

或許你還有過這樣的體驗——散步中,明明是戲謔性的爭吵,她卻忽然認真到琴弦繃斷的程度,突然轉身棄你而去,任憑你如何追上去牽挽、道歉,她硬是不予原宥,甚而臉兒漲得紅紅,嘴兒噘得高高,發(fā)辮甩得兇兇,掙脫你的牽拉一路小跑著遠去,給你一個“決絕”的刺激——自然,第二天,或第三天,總之并不會太久,經你的苦苦哀求,她又同你和好如初,而你漸漸也才發(fā)現(xiàn),她其實那一回也并沒有真正生你的氣,她只不過是故意要那樣“考驗”你一下罷了。

一般來說,初戀中、熱戀中的青年男女,女方對男方小施虐待的情形較男方對女方如此而為的要多,而男方在小受虐待中體驗到一種酸麻的快感者,又比女方在同種情況下生出快感者為多。

人們常說愛情“好事多磨”,其實往往一大半的“磨”并非來自戀人以外,而是戀人間的相互折磨。磨來磨去,愛情也就如玉石般圓潤光澤,雙方都神采煥發(fā),樂貫滿盈了!

不過,要警惕!男女間的情愛,那施虐被虐,只能是“拿著細細的皮鞭,不斷輕輕地打在身上”,“細細的”、“輕輕地”,至為緊要!倘一味地虐待起來,便可能發(fā)生心理偏執(zhí),形成虐待狂;而倘若一味地樂于受虐,也可能發(fā)生更怪異的心理偏執(zhí),形成被虐狂,甚或在失戀或單相思的情況下,變成自虐狂,那可就糟糕了!

16

一見鐘情——中外古今愛情的常見模式。

為什么會一見鐘情?

傳誦千古的元曲《西廂記》開鑼后的第一折,張生正在普濟寺游逛,忽見崔鶯鶯引紅娘拈花枝上,不由得立即“呀”了一聲,立即唱道:“正撞著五百年前風流業(yè)冤?!彼谎劭粗辛塌L鶯的相貌:“顛不剌的見了萬千,似這般可喜娘的龐兒罕曾見。只教人眼花繚亂口難言,魂靈兒飛在半天?!碑斎贿€有她的風度:“恰便似嚦嚦鶯聲花外囀,行一步可人憐。解舞腰肢嬌又軟,千般裊娜,萬般旖旎,似垂柳晚風前。”再加以她的呼應和暗示:“眼角兒留情……將心事傳。慢俄延,投至到櫳門兒前面,剛挪了一步遠。剛剛的打個照面,風魔了張解元……”

一個郎才,一個女貌,這還其次,更主要的是“正撞著五百年前風流業(yè)冤”。也就是說,一見鐘情是一個緣分問題。

《紅樓夢》也這樣設計賈寶玉和林黛玉的一見鐘情,第三回寫到林黛玉進到榮國府,寶玉一進屋,“黛玉一見便吃一大驚,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寶玉對黛玉的反應也是“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全書基本是按嚴格的現(xiàn)實主義筆調寫寶、黛愛情的,但其所以一見鐘情,則已在第一回中用一神話故事極其浪漫地明確交代,一個是神瑛侍者的化身,一個是絳珠仙子的轉世,分明是“風流冤家下凡造歷”。他們的緣分也是前世天定。

究竟有沒有“緣分”這么個東西呢?

我以為確實是有的。只不過我并不篤信它是前世的“風流冤家下凡造歷”,并且每五百年為一輪回周期。

或許人體都確有一至今未察明的“場”,異性間的“場”互感,達到完全呼應并強度極大時,便可能導致“一見鐘情”。

凡經歷過初戀的人都會記憶猶新,當接近到所愛戀的人兒時,本身會有一系列的物理性的、化學性的、心理性的強反應,例如心跳加速、臉龐潮熱、喉部燥澀、手心沁汗、內分泌活躍、神經系統(tǒng)超敏、心中忐忑不安、理智阻塞而潛意識流奔涌……但這類的反應,在與異性朋友(純然是朋友而不含戀情)共處時,是幾乎一點兒也不存在的。

一見鐘情的愛情是可貴的還是危險的?

我以為是可貴的。

除非在二者中,一方是一見鐘情,另一方卻并非鐘情而是逢場作戲,乃至別有所圖,那才是危險的。

一見鐘情的愛情加穩(wěn)定牢固的婚姻加白頭偕老的結局,是人生所開放的最美麗芳馥的花朵。

17

親情可貴。親情如溪流,明澈、晶瑩、爽凈、潺湲,可掬一捧飲用,可坐聽汨汨奔淌,清心怡神,熏靈鑄性。

友情可貴。友情如江河,浩蕩、寬闊、深厚、活潑,可載生命之舟,可在托載中順流而下,可歌可感,銘心刻骨。

愛情可貴。愛情如大海,浩瀚無邊,瞬息萬變,蘊含無窮的力量,又無比神秘玄奧,可予人最大的歡樂,也可予人最酸辛的磨難,在人的生死歌哭中,它的旋律即使時隱時現(xiàn),或掩沒在樂曲的深處,卻永遠是最令人心動神馳的音符。

人活一世,親情、友情、愛情三者缺一,已為遺憾;三者缺二,實為可憐;三者皆缺,活而如亡!

18

愛情可以描寫,可以表現(xiàn),可以謳歌,可以詠嘆,可以嘲諷,可以鄙薄,可以心儀,可以神往,可以追求,可以排拒,可以重視,可以忽略,可以公開,可以隱秘,可以坦然,可以赧顏,可以褒獎,可以貶抑……

唯獨,愛情不可分析。

所以,世界上有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性學,卻至今并無一門愛情學。有談愛情的書,可讀,然而建構不成一種專門的學問。

19

世界上各民族差不多都把鮮艷的紅色同愛情、婚姻聯(lián)系到一起。

紅玫瑰,是許多民族用以象征熱烈而純真的愛情的花朵。據希臘神話,主宰自然萬物生死的神阿多尼斯是一個風度翩翩的男子,女神阿芙洛狄忒(即維納斯)愛上了他。一天阿多尼斯外出打獵,一向嫉妒他們愛情的戰(zhàn)神變成一頭野豬,將他咬傷。阿芙洛狄忒得知后,急忙向奄奄一息的阿多尼斯奔去,不想一腳踩在白玫瑰上,玫瑰刺扎進女神的腳板,鮮血從女神的腳板流出,后來,在她的血滴里,便長出一叢異常美麗的紅玫瑰,從此紅玫瑰在西方便成為愛情的象征。又有一種說法,是阿多尼斯被野豬咬傷后竟血盡而死,阿芙洛狄忒悲痛之中,以阿多尼斯的鮮血澆灌了一株小苗,使其長成一叢灌木,開出殷紅的花朵,但那花兒一開,便被一陣風吹落花瓣,于是她再以鮮血灌溉,花兒再開,亦隨風再謝……故那花兒又名“風花”?!帮L花”之說,更意味著愛情的高貴與易逝,能引出人無限的思緒與感慨。

中國自己的花卉中,如紅牡丹,如紅蓮,如紅梅,如碧桃,如鳳仙……也都是愛情的象征,玫瑰傳入中國后,紅玫瑰也備受青睞,當今的青年男女,以饋贈紅玫瑰表示獻上愛心,已非罕事。

據說只有德國人,對紅色花朵無濃厚的興味,他們比較喜歡藍色矢車菊一類的情調,這大約同日耳曼民族比較嚴肅、比較富于哲理思考、作風比較謹慎有關;不過,大束紅玫瑰,自是他們婚禮上常見的裝飾物,可見即使是比較喜愛冷色的人們,在愛情和婚姻中也都并不排拒紅玫瑰所體現(xiàn)的熱烈與真摯。

縱使我對愛情有著品評、議論的高昂興致,誠如上面所說,對其進行科學式精微分析亦無能為力;自知這一束隨筆也完全算不得愛情紅玫瑰,但思緒是真誠的,秉筆是直書的,讓過往的風將它們片片吹散吧,留不下些微的芳馨,能有一縷淡淡的水汽也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