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道德為人生藝術(shù)

出世入世:梁漱溟隨筆 作者:梁漱溟 著


道德為人生藝術(shù)

普通人對于道德容易誤會是拘謹?shù)?、枯燥無趣味的、格外的或較高遠的,仿佛在日常生活之外的一件事情。按道德可從兩方面去說明;一面是從社會學(xué)方面去說明,一面是從人生方面去說明。現(xiàn)在我從人生方面來說明。

上次所說的普通人對于道德的三點誤會,由于他對道德沒有認識使然;否則,便不會有這種誤會。道德是什么?即是生命的和諧,也就是人生的藝術(shù)。所謂生命的和諧,即人生生理心理——知、情、意——的和諧;同時,亦是我的生命與社會其他的人的生命的和諧。所謂人生的藝術(shù),就是會讓生命和諧,會作人,作得痛快漂亮。凡是一個人在他生命某一點上,值得旁人看見佩服、點頭、崇拜及感動的,就因他在這個地方,生命流露精彩,這與寫字畫畫唱戲作詩作文等作到好處差不多。不過,在不學(xué)之人,其可歌可泣之事,從生命自然而有,并未于此講求。然在儒家則與普通人不同,他注意講求人生藝術(shù)。儒家圣人讓你會要在他整個生活舉凡一顰一笑一呼吸之間,都感動佩服,而從他使你的生命受到影響變化。以下再來分疏誤會。

說到以拘謹,守規(guī)矩為道德,記起我和印度太戈爾的一段談話。在民國十三年時,太戈爾先生到中國來,許多朋友要我與他談話,我本也有話想同他談,但因訪他的人太多,所以未去。待他將離北平時,徐志摩先生約我去談,并為我們作翻譯。到那里,正值太戈爾與楊丙辰先生談宗教問題。楊先生以儒家為宗教,而太戈爾則說不是的。當時徐先生指著我說:梁先生是孔子之徒。太戈爾說:我早知道了,很愿聽梁先生談?wù)勅寮业览?。我本無準備,只就他們的話而有所辯明。太戈爾為什么不認儒家是宗教呢?他以為宗教是在人類生命的深處有其根據(jù)的,所以能夠影響人。尤其是偉大的宗教,其根于人類生命者愈深不可拔,其影響更大,空間上傳播得很廣,時間上亦傳得很久遠,不會被推倒。然而他看儒家似不是這樣。仿佛孔子在人倫的方面和人生的各項事情上,講究得很妥當周到,如父應(yīng)慈、子應(yīng)孝、朋友應(yīng)有信義,以及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等等,好像一部法典,規(guī)定得很完全。這些規(guī)定,自然都很妥當,都四平八穩(wěn)的;可是不免離生命就遠了。因為這些規(guī)定,要照顧各方,要得乎其中;顧外則遺內(nèi),求中則離根。因此太戈爾判定儒家不算宗教;而很奇怪儒家為什么能在人類社會上與其他各大宗教卻有同樣長久偉大的勢力!我當時答他說:孔子不是宗教是對的;但孔子的道理卻不盡在倫理綱常中。倫理綱常是社會一面?!墩撜Z》上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所有這一層一層的內(nèi)容,我們雖不十分明白,但可以看出他是說到自己生活,并未說到社會。又如《論語》上孔子稱贊其門弟子顏回的兩點“不遷怒,不貳過”,也都是說其個人本身的事情,未曾說到外面。無論自己為學(xué)或教人,其著重之點,豈不明白嗎?為何單從倫理綱常那外面粗的地方來看孔子呢?這是第一點。還有第二點,孔子不一定要四平八穩(wěn),得乎其中。你看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志氣很大,很豪放,不顧外面;狷者狷介,有所不為,對里面很認真;好像各趨一偏,一個左傾,一個右傾,兩者相反,都不妥當。然而孔子卻認為可以要得,因為中庸不可能,則還是這個好。其所以可取處,即在各自其生命真處發(fā)出來,沒有什么敷衍牽就。反之,孔子所最不高興的是鄉(xiāng)愿,如謂:“鄉(xiāng)愿德之賊也?!庇终f:“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唯鄉(xiāng)愿乎!”鄉(xiāng)愿是什么?即是他沒有他自己生命的真力量,而在社會上四面八方卻都應(yīng)付得很好,人家稱他是好人。孟子指點得最明白:“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那就是說外面難說不妥當,可惜內(nèi)里缺乏真的??襻m偏,偏雖不好,然而真的就好。——這是孔孟學(xué)派的真精神真態(tài)度,這與太戈爾所想象的儒家相差多遠??!太戈爾聽我說過之后,很高興的說:“我長這樣大沒有聽人說過儒家這道理;現(xiàn)在聽梁先生的話,心里才明白?!笔浪渍`會拘謹,守規(guī)矩為道德,正同太戈爾的誤會差不多。其實那樣正難免落歸鄉(xiāng)愿一途,正恐是德之賊呢!

誤以為道德是枯燥沒趣味的,或者與誤認拘謹守規(guī)矩為道德的相連。道德誠然不是放縱浪漫;像平常人所想象的快樂仿佛都在放縱浪漫中,那自然為這里(道德)所無。然如你了解道德是生命的和諧,而非拘謹守規(guī)矩之謂,則生命和諧中趣味最深最永。“德者得也”,正謂有得于己,正謂有以自得。自得之樂,無待于外面的什么條件,所以其味永,其味深。我曾說過人生靠趣味,無趣味則人活不下去。活且活不下去,況講到道德乎?這于道德完全隔膜。明儒王心齋先生有“樂學(xué)歌”(可看《明儒學(xué)案》),歌曰:“樂是樂此學(xué);學(xué)是學(xué)此樂,不樂不是學(xué),不學(xué)不是樂?!逼渌钢畬W(xué),便是道德,當真,不樂就不是道德呀!

道德也不是格外的事。記得梁任公先生、胡適之先生等解釋人生道德,喜歡說小我大我的話,以為人生價值要在大我上求,他們好像必須把“我”擴大,才可把道德收進來。這話最不對!含著很多毛病。其實“我”不須擴大,宇宙只是一個“我”,只有在我們精神往下陷落時,宇宙與我才分開。如果我們精神不斷向上奮進,生命與宇宙通而為一,實在分不開內(nèi)外,分不開人家與我。孟子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這時實分不出我與他(孺子)。“我”是無邊際的,那有什么小我大我呢?雖然我們?yōu)槿祟惿鐣?,或為朋友為大眾賣力氣,然而均非格外的,等于我身上癢,我要搔一搔而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