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商功修筑〔七問〕

四元玉鑒 作者:朱世杰


商功修筑〔七問〕

今有積筑圓城一座,計積四百八十八萬五千三百四十四尺。只云下內(nèi)、外周差一百八尺,上內(nèi)、外周差四丈二尺。上、下外周差六十尺,上、下內(nèi)周差六尺。下廣少如高六尺,卻多上廣一丈一尺,高不及上內(nèi)周一萬六千二百二十四尺。令侵城撅壕,取土筑城。定壕廣三丈,問內(nèi)、外周,高及上、下廣并濠深各得幾何?

答曰:下外周〔九里三十步〕,內(nèi)周〔九里八步二尺〕,廣〔一丈八尺〕;上外周〔九里一十八步〕,內(nèi)周〔九里九步三尺〕,廣〔七尺〕;高二丈四尺,深一丈三尺二寸一萬二百七十五分寸之七十四。

術(shù)曰:立天元一為城高,如積求之。得四百八十八萬五千三百四十四為益實(shí),一十八萬六千九百四十八為益方,一萬六千二百四十七為從廉,一為正隅,立方開之,得高二丈四尺。余依加減求之。求濠深術(shù)曰:四因城積,三除為實(shí)。又城下外周并入六個壕廣及城外周,折半,以濠廣乘之為法。實(shí)如法而一,即濠深合問。

今有筑方城一座,計積四千五百四十一萬七千六百尺。只云下面外方減十步,余開方除之,并入下廣,共得六十五步。又開方數(shù)少如上面外方三千五百四十六步,上面內(nèi)外方差四步,上面外方多如下面內(nèi)方六步。上、下廣差三步,上廣不及高五步一尺。令侵城四角周回撅圜池,取土筑城及燒磚包城。令池上廣三丈五尺,下廣三丈。計料,內(nèi)、外城頭合用條磚二千四百萬個,其磚每個長一尺,闊五寸,厚二寸半。每人日常役二十四尺,每人日燒磚及包訖城磚三十個。今差夫五萬人,一齊興功。問上、下,內(nèi)、外方、廣及高,并興功畢日、池深各幾何?

答曰:下,外方〔一十里一十步〕,內(nèi)方〔一十里〕,廣〔二丈五尺〕;上,外方〔一十里六步〕,內(nèi)方〔一十里二步〕,廣〔一丈〕;高三丈六尺,池深二丈五尺五寸二千四百六十七分寸之四百八十三;興功五十一日一千一百二十五分日之四百七十三。

術(shù)曰:立天元一為下廣,如積求之。得四十一萬二千三百四十八為益實(shí),一萬一千一百四十八步六分為從方,一萬四千八百九十八步二分為從上廉,一百三十一步八分為益下廉,一為正隅,三乘方開之得下廣。余依加減求之。求池深術(shù)曰:列積四之三而一于上,又一磚之積乘合用磚數(shù),四之,五而一,加上為實(shí)。又城外方身外加四,三之,加六個池上廣,為池外周。又池內(nèi)周加六個池下闊,為池底外周;并而半之,為池底停周;又并池內(nèi)、外周而半之,為池上停周。倍之,加底停周,以上廣乘之于上,又倍底停周加上停周,以下廣乘之,并上,如六而一,所得為法,除實(shí),即池深。求興功畢日術(shù)曰:置城積并入合用磚數(shù),以二人乘之為實(shí)。并人日常積及人日燒用磚數(shù),以共差夫乘之,得數(shù)為法,實(shí)如法而一,合問。

今有仰觀臺一所,計積一萬八千五百二十八尺。只云并上、下袤為實(shí),平方開之,得數(shù)減于上廣,不及一丈三尺。卻于上、下袤差同,又如高三分之一。上、下廣差六尺。欲興功補(bǔ)為圓臺。上、下斜長就為圓徑。限一日畢役,每人常積二十七尺,問上、下廣袤,及高,大、小四段弧積、用徒各幾何?

答曰:上廣〔二丈一尺〕,下廣〔二丈七尺〕,上袤〔二丈八尺〕,下袤〔三丈六尺〕,高二丈四尺;二大弧積七千七百二十尺,徒二百八十五人二十七分人之二十五;二小弧積二千七百二尺,徒一百人二十七分人之二。

術(shù)曰:立天元一為臺上廣,如積求之。得一萬八千七百七十四為益實(shí),七百二為益方,三百九十一為從上廉,三十六為益下廉,一為正隅,三乘方開之得上廣。余依加減求之。求二大弧積術(shù)曰:上廣減于上弦,余半之為上兩邊各補(bǔ)之廣,上袤內(nèi)加補(bǔ)廣,為上兩邊各補(bǔ)之長。又下廣減于下弦,余半之,為下兩邊各補(bǔ)之廣,下袤內(nèi)加補(bǔ)廣,為下兩邊各補(bǔ)之長。倍上長,加下長,以上廣乘之于上。又倍下長,加上長,以下廣乘之加上,以高乘之,如六而一,得二大弧之積。如每人常積除之,得用徒。求二小弧積及用徒者,如前術(shù)入之即得,合問。

今有造龍尾堤一所,只云高多上廣二尺,如下廣三分之二。高并上廣自乘,不及袤九十六尺。每人日程常積二十九尺,用徒一千八百四十人,限一日役畢。問堤上、下廣及高、袤各幾何?

答曰:上廣一丈,下廣一丈八尺,高一丈二尺,袤五百八十尺。術(shù)曰:立天元一為堤高,如積求之。得四萬二十為益實(shí),二十五為益方,五十二為從上廉,五為益下廉,二為從隅,三乘方開之得堤高,合問。

今有造仰觀臺一所,只云上、下袤差一丈四尺。并上、下廣虛加二為實(shí),六為從方,一為從隅,平方開之,不及上廣八尺。上袤多于上廣二分之一,高多下袤七尺。每日用徒二百二十七人,每人日程常積二十四尺。五日役畢,問臺上、下廣、袤及高各幾何?

答曰:上袤〔二丈四尺〕,下袤〔三丈八尺〕,上廣〔一丈二尺〕,下廣〔二丈六尺〕,高〔四丈五尺〕。

術(shù)曰:立天元一為臺之上廣,如積求之。得七萬七千六百四為益實(shí),一千八百一十三為益方,五百四十六為益上廉,三十一為從下廉,六為從隅,三乘方開之即臺上廣,合問。

今有造圓臺一所,只云并上、下周、高為實(shí),平方除之,如上周弱半。高與上、下周差同,高多開方數(shù)二分之一。每日用徒一十九人,限一十二日役畢。每人日程常積三十二尺。問臺高及上、下周各得幾何?

答曰:上周〔四丈八尺〕,下周〔七丈二尺〕,高〔二丈四尺〕。

術(shù)曰:立天元一為開方數(shù),如積求之。得一十三萬一千三百二十八為益實(shí),二十八為從二廉,八為益三廉,一為正隅,四乘方開之,得十二為開方數(shù)。倍之,即高。余依加減求之,合問。

今有造方臺一所,共支功食錢二百五十七貫六百二十二文七分文之六。只云以臺高為正實(shí),十為益方,一為正隅,平方開之。所得再為實(shí),開平方除之,少如先開方數(shù)。中半上方,多如先開方數(shù)強(qiáng)半。上、下方和得三十八尺,每人日程常積二十八尺,每三人支錢二貫四百七十七文七分文之一。用徒日自倍,令四日役畢。問臺上、下方、高及逐日用徒、支錢各幾何?

答曰:上方〔一丈六尺〕,下方〔二丈二尺〕,高〔二丈四尺〕。

初日二十人五分人之四,錢一十七貫一百七十四文七分文之六;次日四十一人五分人之三,錢三十四貫三百四十九文七分文之五;三日八十三人五分人之一,錢六十八貫六百九十九文七分文之三;末日一百六十六人五分人之二,錢一百三十七貫三百九十八文七分文之六。

術(shù)曰:立天元一為后開方數(shù),如積求之。得六千五百五十二為益實(shí),三千六百一十為從上廉,七百四十一為益三廉,七十八為從五廉,四為益隅,七乘方開之,得二尺為后開方數(shù)。自之,即先開方數(shù)。四之,為臺上方。余依加、減求之。每日用徒及錢者,如法求之,合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