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明季以來的《詩》學

詩經(jīng)講義稿 作者:傅斯年


四、明季以來的《詩》學

明季以來《詩》學最大的貢獻是古韻和訓詁兩事,這都是語言學上的事,若在《詩》之作用上反而泥古,不及宋人。陳季立(第)、顧寧人(炎武)始為系統(tǒng)的古韻學,以后各家繼起,自成一統(tǒng)系者十人以上,而江、戴、孔、段、王發(fā)明獨多。訓詁方面,專治《詩》訓詁者如陳奐、馬瑞辰、胡承珙諸家,在訓詁學第二流人物中,其疏通諸經(jīng)以成訓詁公誼者,如惠、戴、段、二王、郝、俞、章等,不以《詩》學專門,而在諸經(jīng)學之貢獻獨大。但談古音的人每不能審音,又少充分的認識方言之差別,聚周代漢初之韻以為一事,其結(jié)果分類之外,不能指實;而訓詁學亦以受音韻學發(fā)達之限制,未能建立出一個有本有源的系統(tǒng)來。這是待從今以后的人,用新材料,借新觀點去制造的。話雖這樣,清代人對于《詩經(jīng)》中訓詁的貢獻是極大的,至于名物禮制,既有的材料太紊亂,新得的材料又不多,所以聚訟去,聚訟來,總不得結(jié)論。

從孔巽軒、莊存與諸君發(fā)揮公羊?qū)W后,今文經(jīng)學一時震蕩全國,今文經(jīng)學家之治《詩》者,不幸不是那位學博識銳的劉申受,而是那位志大才疏的魏默深。魏氏根本是個文士,好談功名,考證之學不合他的性質(zhì),他做《詩古微》,只是要發(fā)揮他所見的齊、魯、韓《詩》論而已,這去客觀《詩》學遠著多呢!陳恭甫(壽祺)、樸園(喬樅)父子收集了極多好材料,但尚未整理出頭緒來,這些材料都是供我們用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