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德充符第五

莊子補(bǔ)正 作者:劉文典


德充符第五

〔注〕德充于內(nèi),物應(yīng)于外,外內(nèi)玄合,信若符命,而遺其形骸也。

〔釋文〕崔云:此遺形棄知,以德實(shí)之驗(yàn)也。

魯有兀者王駘。

〔疏〕姓王,名駘,魯人也。刖一足曰兀。形雖殘兀,而心實(shí)虛忘,故冠德充符而為篇首也。

〔釋文〕兀者五忽反,又音界。李云:刖足曰兀。案篆書「?!?、「介」字相似。王駘音臺,徐又音殆。人姓名也。從之游者與仲尼相若。

〔注〕弟子多少敵孔子。

〔疏〕若,如也。陪從王駘,游行稟學(xué),門人多少,似于仲尼者也。

〔釋文〕從之如字,李才用反。下同。相若若,如也,弟子如夫子多少也。常季問于仲尼曰:「王駘,兀者也,從之游者與夫子中分魯。

〔疏〕姓常,名季,魯之賢人也。王駘游行,外忘形骸,內(nèi)德充實(shí),所以從游學(xué)者數(shù)滿三千,與孔子之徒中分魯國。常季未達(dá)其趣,是以生疑。

〔釋文〕常季或云:孔子弟子。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shí)而歸。

〔注〕各自得而足也。

〔疏〕弟子雖多,曾無講說,立不教授,坐無議論,請益則虛心而往,得理則實(shí)腹而歸。又解:未學(xué)無德,亦為虛往也。

〔釋文〕立不教坐不議司馬云:立不教授,坐不議論。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

〔注〕怪其殘形而心乃充足也。夫心之全也,遺身形,忘五藏,忽然獨(dú)往,而天下莫能離。

〔疏〕教授門人,曾不言議。殘兀如是,無復(fù)形容,而玄道至德,內(nèi)心成滿。必固有此,衆(zhòng)乃從之也。

〔釋文〕五藏才浪反。后同。是何人也?」

〔疏〕常季怪其殘兀而聚衆(zhòng)極多,欲顯德充之美,故發(fā)斯問也。

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將以為師,而況不若丘者乎!

〔疏〕宣尼呼王駘為夫子,答常季云:王駘是體道圣人也,汝自不識人,所以致疑。丘直為參差在后,未得往事。丘將尊為師傅,咨詢問道,何況晚學(xué)之類,不如丘者乎!請益服膺,固其宜矣。

〔釋文〕丘也直后而未往耳李云:自在衆(zhòng)人后,未得往師之耳。奚假魯國,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

〔注〕夫神全心具,則體與物冥。與物冥者,天下之所不能遠(yuǎn),奚但一國而已哉!

〔疏〕奚,何也。何但假藉魯之一邦耶!丘將誘引宇內(nèi)稟承盛德,猶恐未盡其道也。

〔釋文〕能遠(yuǎn)于萬反。,發(fā)此疑也。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

〔注〕人雖日變,然死生之變,變之大者也。而不得與之變;

〔注〕彼與變俱,故死生不變于彼。

〔疏〕夫山舟潛遁,薪指遷流,雖復(fù)萬境皆然,而死生最大。但王駘心冥造物,與變化而遷移,跡混人間,將死生而俱往,故變所不能變者也。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

〔注〕斯順之也。

〔疏〕遺,失也。雖復(fù)圜天顛覆,方地墜陷,既冥于安危,故未嘗喪我也。

〔釋文〕雖天地覆芳服反。墜本又作「隊(duì)」,直類反。李云:天地猶不能變已,況生死也!審乎無假。

〔注〕明性命之固當(dāng)。而不與物遷。

〔注〕任物之自遷。

〔疏〕靈心安審,妙體真元,既與道相應(yīng),故不為物所遷變者也。命物之化。

〔注〕以化為命,而無乖迕。

〔釋文〕怪迕五故反。本亦作「遻」。下同。而守其宗也?!?

〔注〕不離至當(dāng)之極。

〔疏〕達(dá)于分命,冥于外物,唯命唯物,與化俱行,動不乖寂,故恒住其宗本者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宗」下有「者」字。

〔釋文〕不離力智反。

常季曰:「何謂也?」

〔疏〕方深難悟,更請決疑。

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

〔注〕恬苦之性殊,則美惡之情背。

〔疏〕萬物云云,悉歸空寂。倒置之類,妄執(zhí)是非,于重玄道中,橫起分別。何異乎膽附肝生,本同一體也。楚、越迢遞,相去數(shù)千,而于一體之中,起數(shù)千之遠(yuǎn),異見之徒,例皆如是也。

〔釋文〕肝膽丁覽反。美惡烏路反。下皆同。情背音佩。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注〕雖所美不同,而同有所美。各美其所美,則萬物一美也;各是其所是,則天下一是也。夫因其所異而異之,則天下莫不異。而浩然大觀者,官天地,府萬物,知異之不足異,故因其所同而同之,則天下莫不皆同。又知同之不足有,故因其所無而無之,則是非美惡,莫不皆無矣。夫是我而非彼,美己而惡人,自中知以下,至于昆蟲,莫不皆然。然此明乎我而不明乎彼者爾。若夫玄通泯合之士,因天下以明天下。天下無曰「我非也」,即明天下之無非;無曰「彼是也」,即明天下之無是。無是無非,混而為一,故能乘變?nèi)位?,迕物而不慴。

〔疏〕若夫玄通之士,浩然大觀,二儀萬物,一指一馬;故能忘懷任物,大順羣生。然同者見其同,異者見其異,至論衆(zhòng)妙之境,非異亦非同也。

〇典案:淮南子俶真篇「是故自其異者視之,肝膽胡、越;自其同者視之,萬物一圈也」,即襲用莊子文。

〔釋文〕中知音智。不慴之涉反。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

〔注〕宜生于不宜者也。無美無惡,則無不宜;無不宜,故忘其宜也。

〔疏〕耳目之宜,宜于聲色者也。且凡情分別,耽滯聲色,故有宜與不宜,可與不可。而王駘混同萬物,冥一死生,豈于根塵之間而懷美惡之見耶?而游心乎德之和。

〔注〕都忘宜,故無不任也。都任之而不得者,未之有也;無不得而不和者,亦未聞也。故放心于道德之間,蕩然無不當(dāng),而曠然無不適也。

〔疏〕既而混同萬物,不知耳目之宜,故能游道德之鄉(xiāng),放任乎至道之境者也。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

〔注〕體夫極數(shù)之妙心,故能無物而不同,無物而不同,則死生變化,無往而非我矣。故生為我時,死為我順,時為我聚,順為我散。聚散雖異,而我皆我之,則生故我耳,未始有得;死亦我也,未始有喪。夫死生之變,猶以為一,既覩其一,則蛻然無系,玄同彼我,以死生為寤寐,以形骸為逆旅,去生如脫屣,斷足如遺土,吾未見足以纓茀其心也。

〔疏〕物視,猶視物也。王駘一于死生,均于彼我,生為我時,不見其得;死為我順,不見其喪。覼視萬物,混而一之,故雖兀足,視之如遺土者也。

〔釋文〕所喪息浪反。下及注同。說然始銳反。又音悅。脫屨九具反。本亦作「屣」,所買反。斷足丁管反。

常季曰:「彼為己,以其知;

〔注〕嫌王駘未能忘知而自存。

〔疏〕彼,王駘也。謂王駘修善修己,猶用心知。嫌其未能忘知而任獨(dú)者也。

〔釋文〕為己于偽反。得其心,以其心。

〔注〕嫌未能遺心而自得。

〔疏〕嫌王駘不能忘懷任致,猶用心以得心也。夫得心者,無思無慮,忘知忘覺,死灰槁木,泊爾無情,措之于方寸之間,起之于視聽之表。同二儀之覆載,順三光以照燭,混塵穢而不撓其神,履窮塞而不忤其慮,不得為得,而得在于無得,斯得之矣。若以心知之術(shù)而得之者,非真得也。得其常心,物何為最之哉?」

〔注〕夫得其常心,平往者也。嫌其不得平往而與物遇,故常使物就之。

〔疏〕最,聚也。若能虛忘平淡,得真常之心者,固當(dāng)和光匿耀,不殊于俗,豈可獨(dú)異于物,使衆(zhòng)歸之者也?

〔釋文〕最之徂會反。徐采會反。下注同。司馬云:聚也。豈由役意,直置自然。王駘合道,其義亦爾。郭注曰「下首唯有松柏,上首唯有圣人」者,但人頭在上,去上則死;木頭在下,去下則死。是以呼人為上首,呼木為下首。故上首食傍首,傍首食下首。下首,草木也,傍首,蟲獸也。

〇典案:「松柏獨(dú)也」下「正」字、「堯」字、「在萬物之首」五字舊敚,文不成義。今依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補(bǔ)。郭注「下首則唯有松柏,上首則唯有圣人」,是其所見本當(dāng)有「在萬物之首」句。幸能正生,以正衆(zhòng)生。

〔注〕幸自能正耳,非為正以正之。

〔疏〕受氣上玄,能正生道也,非由用意,幸率自然。既能正己,復(fù)能正物,正己正物,自利利他,內(nèi)外行圓,名為大圣。虞舜既爾,王駘亦然。而舜受讓人,故為標(biāo)的也。夫保始之征,不懼之實(shí)。勇士一人,雄入于九軍。將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猶若是。

〔注〕非能遺名而無不任。

〔疏〕征,成也,信也。天子六軍,諸侯三軍,故九軍也?;蛴幸蝗?,稟氣勇武,保守善始之心,信成令終之節(jié),內(nèi)懷不懼之志,外顯勇猛之姿,既而直入九軍,以求名位,尚能伏心要譽(yù),忘死忘生,何況王駘。體道之狀,列在下文也。

〔釋文〕保始之征李云:征,成也,終始可保成也。九軍崔本云:天子六軍,諸侯三軍,通為九軍也。簡文云:兵書:「以攻九天,收九地,故謂之九軍?!棺砸贿b反。而況官天地,府萬物。

〔注〕冥然無不體也。

〔疏〕綱維二儀曰官天地,苞藏宇宙曰府萬物。夫勇士入軍,直要名位,猶能不顧身命,忘于生死。而況官府兩儀,混同萬物,視死如生,不亦宜乎!直寓六骸。

〔注〕所謂逆旅。

〔疏〕寓,寄也。六骸,謂身、首、四肢也。王駘體一身非實(shí),達(dá)萬有皆真,故能混塵穢于俗中,寄精神于形內(nèi)。直置暫遇而已,豈系之耶!

〔釋文〕六骸崔云:手、足、首、身也。象耳目。

〔注〕人用耳目,亦用耳目,非須耳目。

〔疏〕象,似也。和光同塵,似用耳目,非須也。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嘗死者乎!

〔注〕知與變化俱,則無往而不冥,此知之一者也。心與死生順,則無時而非生,此心之未嘗死也。

〔疏〕一知,智也。所知,境也。能知之智照所知之境,境智冥會,能無所差,故知與不知,通而為一。雖復(fù)跡理物化,而心未嘗見死者也,豈容有全兀于其間哉!彼且擇日而登假,人則從是也。

〔注〕以不失會為擇耳,斯人無擇也,任其天行而時動者也。故假借之人,由此而最之耳。

〔疏〕彼王駘者,豈復(fù)簡擇良日而登升玄道?蓋不然乎,直置虛淡忘懷而會之也。至人無心,止水留鑒,而世間虛假之人,由是而從之也。

〔釋文〕彼且如字。徐子余反。下同。假人古雅反,借也。徐音遐,讀連上句,「人」字向下。

〇典案:「登假」即「登遐」也。列子黃帝篇「又二十有八年而天下大治,幾若華胥氏之國,而帝登假」,張注:假,當(dāng)為「遐」。周穆王篇「世以為登假焉」,注同。「假」、「遐」古字通用。郭注「故假借之人,由此而最之耳」,以「假」字屬下,既失其讀,又非其指矣。大宗師篇「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淮南子精神篇「此精神之所以能登假于道也」,亦竝以「登假」連文,與此文一例,尤其確證。今從徐讀。彼且何肯以物為事乎!」

〔注〕其恬漠,故全也。

〔疏〕唯彼王駘冥真合道,虛假之物自來歸之,彼且何曾以為己務(wù)!

申徒嘉,兀者也,而與鄭子產(chǎn)同師于伯昏無人。

〔疏〕姓申徒,名嘉,鄭之賢人,兀者也。姓公孫,名僑,字子產(chǎn),鄭之賢大夫也。伯昏無人,師者之嘉號也。伯,長也?;?,闇也。德居物長,韜光若闇,洞忘物我,故曰伯昏無人。子產(chǎn)、申徒,俱學(xué)玄道,雖復(fù)出處殊隔,而同師伯昏,故寄此三人,以彰德充之義也。

〇典案:御覽四百四引「伯昏無人」作「伯昏瞀人」,與列子合?!割Α?、「無」古亦通用,列御寇篇字亦作「瞀」。

〔釋文〕申徒嘉李云:申徒氏;嘉名。無人雜篇作「瞀人」。子產(chǎn)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

〔注〕羞與刖者并行。

〔疏〕子產(chǎn)執(zhí)政當(dāng)涂,榮華富貴;申徒稟形殘兀,無復(fù)容儀。子產(chǎn)雖學(xué)伯昏,未能忘遣,猶存寵辱,恥見形殘,故預(yù)相檢約,令其必不并己也。

〔釋文〕刖者音月,又五刮反。其明日,又與合堂同席而坐。子產(chǎn)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今我將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

〔注〕質(zhì)而問之,欲使必不并己。

〔疏〕子產(chǎn)存榮辱之意,申徒忘貴賤之心,前雖有言,都不采領(lǐng),所以居則共堂,坐還同席。公孫見其如此,故質(zhì)而問之。且子見執(zhí)政而不違,子齊執(zhí)政乎?」

〔注〕常以執(zhí)政自多,故直云子齊執(zhí)政,便謂足以明其不遜。

〔疏〕違,避也。夫出處異涂,貴賤殊致。我秉執(zhí)朝政,便為貴大;汝乃卑賤形殘,應(yīng)殊敬我。不能遜讓,翻欲齊己也?

申徒嘉曰:「先生之門,固有執(zhí)政焉如此哉?

〔注〕此論德之處,非計(jì)位也。

〔疏〕先生,伯昏也,先生道門,深明衆(zhòng)妙,混同榮辱,齊一死生。定以執(zhí)政自多,必如此耶?

〔釋文〕之處昌慮反。子而說子之執(zhí)政而后人者也?

〔注〕笑其矜說在位,欲處物先。

〔疏〕汝猶悅愛榮華,矜夸政事,推人于后,欲處物先。意見如斯,何名學(xué)道?

〔釋文〕而說音悅。注同。聞之曰:『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猶出言若是,不亦過乎!」

〔注〕事明師而鄙吝之心猶未去,乃真過也。

〔疏〕鑒,鏡也。夫鏡明則塵垢不止,止則非明照也,亦猶久與賢人居則無過,若有過則非賢哲。今子之所取可重可大者,先生之道也。而先生之道,退己虛忘,子乃自矜,深乖妙旨,而出言如是,豈非過乎!

子產(chǎn)曰:「子既若是矣。

〔注〕若是形殘。猶與堯爭善,計(jì)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

〔注〕言不自顧省,而欲輕蔑在位,與有德者并。計(jì)子之德,故不足以補(bǔ)形殘之過。

〔疏〕反,猶復(fù)也。言申徒形殘如是,而不自知,乃欲將我并驅(qū),可謂與堯爭善。子雖有德,何足[在]言!以德補(bǔ)殘,猶未平復(fù)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文如海、成玄英、李氏、張君房本,「不」字皆作□,疑當(dāng)據(jù)刪。

〔釋文〕爭善如字。中如字。央于良反,舊于倉反。郭云:弓矢所及為彀中。中地丁仲反。下「不中」、注「中地」、「中與不中」同。單豹音善。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

〔注〕皆不知命,而有斯笑矣。我怫然而怒;

〔注〕見其不知命而怒,斯又不知命也。

〔疏〕怫然,暴戾之心也。人不知天命,妄計(jì)虧全,況己形好,嗤彼殘兀。如此之人,其流甚衆(zhòng)。忿其無知,怫然暴怒,嗔忿他人,斯又未知命也。

〔釋文〕怫然扶弗反。而適先生之所,則廢然而反。

〔注〕見至人之知命遺形,故廢向者之怒而復(fù)常。

〔疏〕往伯昏之所,稟不言之教,則廢向者之怒,而復(fù)于常性也。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之自寤邪?

〔注〕不知先生洗我以善道故耶,我為能自反耶?斯自忘形而遺累矣。

〔疏〕既適師門,入于虛室,廢棄忿怒,反覆尋常。不知師以善水洗滌我心,為是我之性情自反覆?進(jìn)退尋責(zé),莫測所由,斯又忘于學(xué)心,遺其系累。

〇典案:「吾之自寤耶」五字舊敚,惟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有。郭注「不知先生洗我以善道故耶,我為能自反耶」,是所見本有此句。今依張本補(bǔ)。吾與夫子游十九年矣,而未嘗知吾兀者也。

〔注〕忘形故也。

〔疏〕我與伯昏游于道德,故能窮陰陽之妙要,極至理之精微。既其遺智忘形,豈覺我之殘兀!

〔釋文〕知吾介本又作「?!梗瑑赏?。今子與我游于形骸之內(nèi),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過乎!」

〔注〕形骸外矣,其德內(nèi)也。今子與我德游耳,非與我形交也,而索我外好,豈不過哉!

〔疏〕郭注云:「形骸外矣,其德內(nèi)也。今子與我德游耳,非與我形交也,而索我外(交)[好],豈不過哉!」此注意更不勞別釋也。

〔釋文〕子索色百反。注同。

子產(chǎn)蹴然改容更貌曰:「子無乃稱?!?

〔注〕已悟,則厭其多言也。

〔疏〕蹴然,驚慚貌也。子產(chǎn)未能忘懷遣欲,多在物先。既被譏嫌,方懷驚悚,改矜夸之貌,更丑惡之容,悟知已至,不用稱說者也。

〔釋文〕蹴子六反。乃稱如字,舉也。又尺證反。

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

〔注〕踵,頻也。

〔疏〕叔山,字也。踵,頻也。殘兀之人,居于魯國,雖遭刖足,猶有學(xué)心,所以接踵頻來,尋師訪道。既無足趾,因以為其名也。

〔釋文〕叔山無趾音止。李云,叔山,氏。無足趾。踵朱勇反。向、郭云:頻也。崔云:無趾,故踵行。見賢遍反。仲尼曰:「子不謹(jǐn),前既犯患若是矣。雖今來,何及矣?!?

〔疏〕子之修身,不能謹(jǐn)慎,犯于憲綱,前已遭官,患難艱辛,形殘若此。今來請益,何所逮耶!

〔釋文〕子不謹(jǐn)前絕句。一讀以「謹(jǐn)」字絕句。

無趾曰:「吾唯不知務(wù)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

〔注〕人之生也,理自生矣,直莫之為而任其自生,斯重其身而知務(wù)者也。若乃忘其自生,謹(jǐn)而矜之,斯輕用其身而不知務(wù)也,故五藏相攻于內(nèi),而手足殘傷于外也。

〇典案:御覽六百七引「身」作「生」。今吾來也,猶有尊足者存。

〔注〕刖一足未足以虧其德,明夫形骸者逆旅也。

〇典案:御覽六百七引「存」下有「焉」字,文義較完。御覽引書,多刪削,少增益,此必舊有「焉」字,而今本敚之也。吾是以務(wù)全之也。

〔注〕去其矜謹(jǐn),任其自生,斯務(wù)全也。

〔疏〕無趾交游恭謹(jǐn),重德輕身,唯欲務(wù)借聲名,不知務(wù)全生道,所以觸犯憲章,遭斯殘兀。形雖虧損,其德猶存,是故頻煩追討,務(wù)全道德。以德比形,故言尊足者存。存者,在也。

〔釋文〕去其羌呂反。夫天無不覆,地?zé)o不載。

〔注〕天不為覆,故能常覆;地不為載,故能常載。使天地而為覆載,則有時而息矣;使舟能沈而為人浮,則有時而沒矣。故物為焉則未足以終其生也。

〔釋文〕不為于偽反。下「不為」、「而為」皆同。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

〔注〕責(zé)其不謹(jǐn),不及天地也。

〔疏〕夫天地亭毒,覆載無偏,而圣人德合二儀,固當(dāng)弘普不棄,寧知夫子尚不舍形殘?善救之心,豈其如是也?

孔子曰:「丘則陋矣。

〔疏〕仲尼所陳,不過圣跡;無趾請學(xué),務(wù)其全生。答淺問深,足成鄙陋也。夫子胡不入乎,請講以所聞?!篃o趾出。

〔注〕聞所聞而出,全其無為也。

〔疏〕夫子,無趾也。胡,何也。仲尼自覺鄙陋,情實(shí)多慚,故屈無趾,令其入室,語說所聞方內(nèi)之道。既而蓬廬久處,芻狗再陳,無趾惡聞,故默然而出也。

孔子曰:「弟子勉之!夫無趾,兀者也,猶務(wù)學(xué)以復(fù)補(bǔ)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

〔注〕全德者生便忘生。

〔疏〕勉,勖勵也。夫無趾殘兀,尚實(shí)全生,補(bǔ)其虧殘,悔其前行。況賢人君子,形德兩全,生便忘生,德充于內(nèi)者也!門人之類,宜勖之焉。

〇典案:御覽六百七引「補(bǔ)」下有「其」字,又「全」作「令」。

〔釋文〕前行下孟反。」。桎之實(shí)反,郭真一反。木在足也。梏古毒反。木在手也。為己于偽反。下「者為人」同。舍己音舍。

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

〔注〕欲以直理冥之,冀其無跡。

〔疏〕無趾前見仲尼談講之日,何不使孔丘忘于仁義,混同生死,齊一是非?條貫既融,則是帝之縣解,豈非釋其枷鎖,解其杻械也?

〔釋文〕一貫古亂反。

無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注〕今仲尼非不冥也。顧自然之理,行則影從,言則向隨。夫順物則名跡斯立,而順物者非為名也。非為名則至矣,而終不免乎名,則孰能解之哉?故名者影向也,影向者形聲之桎梏也。明斯理也,則名跡可遺;名跡可遺,則尚彼可絕;尚彼可絕,則性命可全矣。

〔疏〕仲尼憲章文、武,祖述堯、舜,刪詩、書,定禮樂,窮陳、蔡,圍商、周,執(zhí)于仁義,遭斯戮恥。亦猶行則影從,言則響隨,自然之勢,必至之宜也。是以陳跡既興,疵釁斯起,欲不困弊,其可得乎?故天然刑戮,不可解也。

〔釋文〕向隨許丈反。本又作「向」。下同。

魯哀公問于仲尼曰:「衛(wèi)有惡人焉,曰哀駘它。

〔注〕惡,丑也。

〔疏〕惡,丑也。言衛(wèi)國有人,形容丑陋,內(nèi)德充滿,為物所歸。而哀駘是丑貌,因以為名。

〔釋文〕惡人惡,貌丑也。哀駘音臺,徐又音殆。它徒何反。李云:哀駘,丑貌。它,其名。丈夫與之處者,思而不能去也。婦人見之,請于父母曰:『與為人妻,寧為夫子妾』者,十?dāng)?shù)而未止也。

〔疏〕妻者,齊也,言其位齊于夫。妾者,接也,適可接事君子。哀駘才全德滿,為物歸依,大順羣生,物忘其丑。遂使丈夫與同處,戀仰不能舍去;婦人美其才德,競請為其媵妾。十?dāng)?shù)未止,明其慕義者多;不為人妻,彰其道能感物也。未嘗有聞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

〔疏〕滅跡匿端,謙居物后,直置應(yīng)和而已,未嘗誘引先唱。

〔釋文〕常和戶臥反。下同。無君人之位以濟(jì)乎人之死。

〔注〕明物不由權(quán)勢而往。

〔疏〕夫人君者,必能赦過宥罪,恤死護(hù)生。駘它窮為匹夫,位非南面,無權(quán)無勢,可以濟(jì)人。明其懷人不由威力。無聚祿以望人之腹。

〔注〕明非求食而往。

〔疏〕夫儲積倉廩,招迎士衆(zhòng),歸湊本希飽腹,而駘它既無聚祿,何以致人。明其慕義,非由食往也。

〇李楨曰:「望人」之「望」,當(dāng)讀如易「月幾望」之「朢」。說文:朢,月滿也。與「望」各字。腹?jié)M則飽,猶月滿為朢,故以擬之。與逍遙游篇「腹猶果然」同一字法。叚「望」為「朢」,不見其妙。又以惡駭天下。

〔注〕明不以形美故往。

〔疏〕駘它形容,異常鄙陋,論其丑惡,驚駭天下。明其聚衆(zhòng)非由色往。

〔釋文〕惡駭胡楷反。崔本作「駴」。和而不唱。

〔注〕非招而致之。

〔疏〕譬幽谷之響,直而無心,既不以言說招攜,非由先物而唱者也。知不出乎四域。

〔注〕不役思于分外。

〔疏〕域,分也。忘心遣智,率性任真,未曾役思運(yùn)懷,緣于四方分外也。

〔釋文〕役思息嗣反。且而雌雄合乎前。

〔注〕夫才全者與物無害,故入獸不亂羣,入鳥不亂行,而為萬物之林藪。

〔疏〕雌雄,禽獸之類也。夫才全之士,與物同波,人無害物之心,物無畏人之慮,故鳥與獸且羣聚于前也。

〔釋文〕雌雄合乎前李云:禽獸屬也。亂行戶剛反。是必有異乎人者也。

〔疏〕一無權(quán)勢,二無利祿,三無色貌,四無言說,五無知慮。夫聚集人物,必不徒然,今駘它為衆(zhòng)歸依,不由前之五事,以此而驗(yàn),固異于常人者也。寡人召而觀之,果以惡駭天下。與寡人處,不至以月數(shù),而寡人有意乎其為人也;

〔注〕未經(jīng)月已覺其有遠(yuǎn)處。

〔疏〕既聞有異,故命召看之。形容丑陋,果驚駭于天下。共其同處,不過二旬,觀其為人,察其意趣,心神凝淡,似覺深遠(yuǎn)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國無宰,寡人傳國焉。

〔注〕委之以國政。

〔疏〕日月既久,漬鍊彌深,是以共處一年,情相委信。而國無良宰,治道未弘,庶屈賢人,傳于國政者也。

〔釋文〕期年音基。傳國丈專反。悶然而后應(yīng)。

〔注〕寵辱不足以驚其神。

〔疏〕悶然而后應(yīng),不覺之容,亦是虛淡之貌。既無情于利祿,豈有意于榮華!故同彼世人,悶然而應(yīng)之也。

〔釋文〕悶然音門。李云:不覺貌。崔云:有頃之閑也。后應(yīng)應(yīng)對之應(yīng)。泛而若辭。

〔注〕人辭亦辭。

〔疏〕泛若者,是無的當(dāng)不系之貌也。雖無驚于寵辱,亦乃同塵以遜讓,故泛然常人辭亦辭也。

〔釋文〕泛浮劍反,不系也。寡人丑乎,卒授之國。無幾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卹焉若有亡也,若無與樂是國也。是何人者也?」

〔疏〕愧,慚也。卒,終也。幾何,俄頃也。卹,憂也。寡人是五等之謙稱也。既見良人,泛然虛淡,中心愧丑,戀慕殷勤,終欲與之國政,屈為卿輔。俄頃之間,逃遁而去,喪失賢宰,實(shí)懷憂卹,情之恍惚,若有遺亡,雖君魯邦,曾無歡樂。來喜去憂,感動如此,何人何術(shù),一至于斯?

〔釋文〕丑乎李云:丑,慙也。崔云:愧也。無幾居豈反。與樂音洛。子皆驚而走也。蓋始焉不知其為死母,就之而食;少焉覺其死,故皆驚走也?!副喨簟苟?,以其子言,不以其母言。釋文又引崔云:目動也,謂死母目動。然則其母不死,與下意不合矣。下文「不見己焉爾,不得類焉爾」,郭注曰「夫生者以才德為類,死而才德去矣,故生者以失類而走也」。若從崔說,死母之目尚動,是其才德未去,何為以失類而走乎?所愛其母者,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

〔注〕使形者,才德也。

〔疏〕郭注曰「使形者,才德也」,而才德者,精神也。豚子愛母,愛其精神;人慕駘它,慕其才德者也。戰(zhàn)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資。

〔注〕翣者,武所資也。戰(zhàn)而死者無武也,翣將安施?

〔釋文〕翣資所甲反,扇也,武王所造。宋均云:武飾也。李云:資,送也。崔本作「翣杴」,音坎,謂先人墳?zāi)挂?。刖者之屨,無為愛之。

〔注〕所愛屨者,為足故耳。

〔釋文〕為足于偽反。皆無其本矣。

〔注〕翣、屨者,以足、武為本。

〔疏〕翣者,武飾之具,武王為之,或云周公作也。其形似方扇,使車兩邊。軍將行師,陷陣而死,及其葬日,不用翣資。是知翣者武之所資,屨者足之所使用,形者神之所使;無足,屨無所用;無武,則翣無所資;無神,則形無所愛。然翣、屨以足、武為本,形貌以才德為原,二者無本,故并無用也。為天子之諸御,不爪翦,不穿耳。

〔注〕全其形也。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復(fù)使。

〔注〕恐傷其形。

〔疏〕夫帝王宮闈,揀擇御女,穿耳翦爪,恐傷其形。匹夫取妻,停于外務(wù),使役驅(qū)馳,慮虧其色。此重舉譬,以況全才也。

〔釋文〕不得復(fù)使扶又反。章末注同。崔本作「不得復(fù)使矣」,云:不復(fù)入直也。形全猶足以為爾。

〔注〕采擇嬪御,及燕爾新昏,本以形好為意者也。故形之全也,猶以降至尊之情,回貞女之操也。

〔釋文〕形好呼報(bào)反。而況全德之人乎!

〔注〕德全而物愛之,宜矣。

〔疏〕爾,然也。夫形之全具,尚能降真人,感貞女,而況德全乎!此合譬也。故郭注云「德全而物愛之,宜矣哉」。今哀駘它未言而信,無功而親,使人授己國,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疏〕夫親由績彰,信藉言顯。今駘它未至言說而已遭委信,本無功績而付托實(shí)親,遂使魯侯虛襟,授其朝政,卑己遜讓,唯恐不受。如是之人,必當(dāng)才智全具而推功于物,故德不形見之也。流轉(zhuǎn),日夜不停,心心相系,亦無閑斷也。

〔釋文〕無郄去逆反。李云:閑也。而與物為春。

〔注〕羣生之所賴也。

〔疏〕慈照有生,恩霑動植,與物仁惠,事等青春。是接而生時于心者也。

〔注〕順?biāo)臅r而俱化。

〔疏〕是者,指斥以前事也。才全之人,接濟(jì)羣品,生長萬物,應(yīng)赴順時,無心之心,逗機(jī)而照者也。

〔釋文〕是接而生時乎心者也司馬云:接至道而和氣在心也。李云:接萬物而施生,順?biāo)臅r而俱作。是之謂才全?!?

〔疏〕總結(jié)以前,是才全之義也。以和而我不喪者,方可以謂之德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

〔注〕無事不成,無物不和,此德之不形也。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疏〕夫明齊日月,而歸明于昧,功侔造化,而歸功于物者也,德之不形也。是以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天下樂推而不厭,斯物不離之者也。

〔釋文〕能離力智反。

哀公異日以告閔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執(zhí)民之紀(jì)而憂其死,吾自以為至通矣。今吾聞至人之言,恐吾無其實(shí),輕用吾身而亡其國。吾與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注〕聞德充之風(fēng)者,雖復(fù)哀公,猶欲遺形骸,忘貴賤也。

〔疏〕姓閔,名損,字子騫,宣尼門人,在四科之?dāng)?shù),甚有孝德,魯人也。異日,猶它日也。南面,君位也。初始未悟,矜于魯君,執(zhí)持綱紀(jì),憂于兆庶,養(yǎng)育教誨,恐其夭死,用斯治術(shù),為至美至通。今聞尼父言談,且陳才德之義,魯侯悟解,方覺前非。至通憂死之言,更成虛幻;執(zhí)紀(jì)南面之大,都無實(shí)錄;于是隳肢體,黜聰明,遺尊卑,忘爵位,觀魯邦若蝸角,視己形如隙影,友仲尼以全道德,禮司寇以異君臣。故知莊、老之談,其風(fēng)清遠(yuǎn),德充之美,一至于斯。

〔釋文〕閔子孔子弟子閔子騫也。,大癭貌。崔同。大癭一領(lǐng)反。說文云:瘤也。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

〔注〕其德長于順物,則物忘其丑;長于逆物,則物忘其好。

〔疏〕大癭、支離,道德長遠(yuǎn),遂使齊侯、衛(wèi)主忘其形惡。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

〔注〕生則愛之,死則棄之。故德者世之所不忘也,形者理之所不存也。故夫忘形者,非忘也;不忘形而忘德者,乃誠忘也。

〔疏〕誠,實(shí)也。所忘,形也。不忘,德也。忘形易而忘德難也,故謂形為所忘,德為不忘也。不忘形而忘德者,此乃真實(shí)忘。斯「德不形」之義也。

故圣人有所游。

〔注〕游于自得之場,放之而無不至者,才德全也。

〔疏〕物我雙遣,形德兩忘,故放任乎變化之場,遨游于至虛之域也。而知為孽,約為膠,德為接,工為商。

〔注〕此四者自然相生,其理已具。

〔疏〕夫至人道邁三清,而神游六合,故蘊(yùn)智以救殃孽,約束以檢散心,樹德以接蒼生,工巧以利羣品。此之四事,凡類有之,大圣慈救,同塵順物也。

〔釋文〕而知音智,下同。為孽魚列反。司馬云:智慧生妖孽。約為膠司馬云:約束而后有如膠漆。崔云:約誓所以為膠固。德為接司馬云:散德以接物也。工為商司馬云:工巧而商賈起。圣人不謀,惡用知?不斲,惡用膠?無喪,惡用德?不貨,惡用商?

〔注〕自然已具,故圣人無所用其己也。

〔疏〕惡,何也。至人不殃孽謀謨,何用智惠?不散亂彫斲,何用膠固?本不喪道,用德何為?不貴難得之貨,無勞商賈。衹為和光和物,是故有之者也。

〔釋文〕惡用音烏,下同。不斲陟角反。無喪息浪反。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

〔注〕言自然而稟之。

〔疏〕鬻,食也。食,稟也。天,自然也。以前四事,蒼生有之,稟自天然,各率其性,圣人順之,故無所用己也。

〔釋文〕天鬻音育,養(yǎng)也。天食音嗣。亦如字。既受食于天,又惡用人?

〔注〕既稟之自然,其理已足。則雖沈思以免難,或明戒以避禍,物無妄然,皆天地之會,至理所趣。必自思之,非我思也;必自不思,非我不思也?;蛩级庵蛩级幻?,或不思而免之,或不思而不免。凡此皆非我也,又奚為哉?任之而自至也。

〔疏〕稟之自然,各有定分,何須分外,添足人情?違天任人,故至悔者也。

〔釋文〕受食如字。又音嗣。沈思息嗣反。亦如字。免難乃旦反。有人之形。

〔注〕視其形貌若人。無人之情。

〔注〕掘若槁木之枝。

〔疏〕圣人同塵在世,有生處之形容;體道虛忘,無是非之情慮。

〔釋文〕掘若其勿反。槁木苦老反。有人之形,故羣于人;

〔注〕類聚羣分,自然之道。

〔疏〕和光混跡,羣聚世閑。此解「有人之形」。

〔釋文〕羣分如字。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注〕無情,故付之于物也。

〔疏〕譬彼靈真,絕無性識;既忘物我,何有是非?此解「無人之情」故也。眇乎小哉,所以屬于人也!

〔注〕形貌若人。

〔疏〕屬,系也。跡閔嚚俗,形系人羣,與物不殊,故稱眇小也。此結(jié)「有人之形」耳。

〔釋文〕眇亡小反。簡文云:陋也。

〇郭慶藩曰: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九十八、廣弘明集音卷十五引司馬云:眇,高視也。釋文闕。謷乎大哉,獨(dú)成其天!

〔注〕無情,故浩然無不任。無不任者,有情之所未能也,故無情而獨(dú)成天也。

〔疏〕謷,高大貌也。謷然大教,萬境都忘,智德高深,凝照宏遠(yuǎn)。故嘆美大人,獨(dú)成自然之至。此結(jié)「無人之情」也。

〔釋文〕謷乎五羔反。徐五報(bào)反。簡文云:放也。今取遨游義也。獨(dú)成其天如字。崔本「天」字作「大」,云:類同于人,所以為?。磺楹嫌谔?,所以為大。

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

〔疏〕前文云,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惠施引此語來質(zhì)疑。莊子所言人者,必固無情慮乎?然莊、惠二賢,并游心方外,故常稟而為論端。莊子曰:「然。」

〔疏〕然,如是也。許其所問,故答云「然」?;葑釉唬骸溉硕鵁o情,何以謂之人?」

〔疏〕若無情智,何名為人?此是惠施進(jìn)責(zé)之辭,問于莊子。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

〔注〕人之生也,非情之所生也。生之所知,豈情之所知哉?故有情于為離、曠而弗能也,然離、曠以無情而聰明矣;有情于為賢圣而弗能也,然賢圣以無情而賢圣矣。豈直賢圣絕遠(yuǎn)而離、曠難慕哉,雖下愚聾瞽及雞鳴狗吠,豈有情于為之,亦終不能也。不問遠(yuǎn)之與近,雖去己一分,顏、孔之際,終莫之得也。是以關(guān)之萬物,反取諸身,耳目不能以易任成功,手足不能以代司致業(yè)。故嬰兒之始生也,不以目求乳,不以耳向明,不以足操物,不以手求行。豈百骸無定司,形貌無素主,而專由情以制之哉?

〔疏〕惡,何也。虛通之道,為之相貌;自然之理,遺其形質(zhì)。形貌具有,何得不謂之人?且形之將貌,蓋亦不殊。道與自然,互其文耳。欲顯明斯義,故重言之也。

〔釋文〕惡得音烏。下「惡得」同。吠扶廢反。一分如字。足操七刀反。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

〔注〕未解形貌之非情也。

〔疏〕既名為人,理懷情慮。若無情識,何得謂之人?此是惠施未解形貌之非情。

〔釋文〕未解音蟹。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

〔注〕以是非為情,則無是無非,無好無惡者,雖有形貌,直是人耳,情將安寄?

〔疏〕吾所言情者,是非彼我,好惡憎嫌等也。若無是無非,雖有形貌,直是人耳,情將安寄!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

〔注〕任當(dāng)而直前者,非情也。

〔疏〕莊子所謂無情者,非木石其懷也,止言不以好惡緣慮分外,遂成性而內(nèi)理其身者也。何則?蘊(yùn)虛照之智,無情之情也。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注〕止于當(dāng)也。

〔疏〕因任自然之理,以此為常;止于所稟之涯,不知生分?;葑釉唬骸覆灰嫔?,何以有其身?」

〔注〕未明生之自生,理之自足。

〔疏〕若不資益生道,何得有此身乎?未解生之自生,理之自足者也。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

〔注〕生理已自足于形貌之中,但任之則身存。

〔疏〕道與形貌,生理已足,但當(dāng)任之,無勞措意也。無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

〔注〕夫好惡之情,非所以益生,祇足以傷身,以其生之有分也。

〔疏〕還將益以酬后問也。

〔釋文〕無以好惡呼報(bào)反。下烏路反。注同。祇足音支。今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吟,據(jù)槁梧而瞑。

〔注〕夫神不休于性分之內(nèi),則外矣;精不止于自生之極,則勞矣。故行則倚樹而吟,坐則據(jù)梧而睡,言有情者之自困也。

〔疏〕槁梧,夾膝幾也。惠子未遺筌蹄,耽內(nèi)名理,疏外神識,勞苦精靈,故行則倚樹而吟詠,坐則隱幾而談?wù)f,是以形勞心倦,疲怠而瞑者也。

〔釋文〕倚樹于綺反。據(jù)槁苦老反。梧音吾。而瞑音眠。崔云:據(jù)琴而睡也。

〇典案:瞑,「眠」之正字而。說文云:瞑,翕目也。從目冥,冥亦聲。文選陸士衡答張士然詩「薄莫不遑瞑」,李注,瞑,古眠字。嵇叔夜養(yǎng)生論「逹旦不瞑」注同。而睡垂臂反。天選子之形,子以堅(jiān)白鳴!」

〔注〕言凡子所為,外神勞精,倚樹據(jù)梧,且吟且睡,此世之所謂情也。而云天選,明夫情者非情之所生,而況他哉!故雖萬物萬形,云為趣舍,皆在無情中來,又何用情于其間哉!

〔疏〕選,授也。鳴,言說也。自然之道授與汝形,夭壽妍丑其理已定,無勞措意,分外益生。而子稟性聰明,辨析明理,執(zhí)持己德,炫燿衆(zhòng)人,亦何異乎公孫龍作白馬論,云白馬非馬,堅(jiān)守斯論,以此自多!信有其言,而無其實(shí),能伏衆(zhòng)人之口,不能伏衆(zhòng)人之心。今子分外夸談,即是斯之類也。

〔釋文〕天選宣轉(zhuǎn)反,舊思緩反。

〇典案:疏「辨析明理」,「明」疑當(dāng)作「名」,聲之譌也。

【校記】」,據(jù)莊子集釋改。達(dá),原作「妄」,從輯要本改?!赣菟础乖鳌赣?、舜」,頓號誤植。張弓也,原作「張也」,據(jù)集釋補(bǔ)「弓」字。氣化,原作「駘它」,文義不通,據(jù)輯要本改。軌轍,原作「軌徹」,據(jù)集釋改。物得,原作「之德」,據(jù)集釋改。無脤,原作「無蜄」,據(jù)莊子原文及集釋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