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世第四
〔注〕與人羣者,不得離人。然人間之變故,世世異宜,唯無心而不自用者,為能隨變所適,而不荷其累也。
〔釋文〕人間世此人間見事,世所常行者也。
〇郭慶藩曰:潘安仁秋興賦注引司馬云:言處人間之宜,居亂世之理,與人羣者,不得離人。然人間之事故,與世異宜,唯無心而不自用者,為能唯變所適,而何足累!釋文闕。離人力智反。不荷胡我反,又音河。其累力偽反。,故百姓惶懼而吞聲,有過而無敢諫者也。輕用民死。
〔注〕輕用之于死地。
〔疏〕不凝動靜,泰然自安,乃輕用國民,投諸死地也。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
〔注〕舉國而輸之死地,不可稱數(shù),視之若草芥也。
〔疏〕蕉,草芥也?;蛘鲬?zhàn)屢興,或賦稅煩重,而死者其數(shù)極多。語其多少,以國為量,若舉為數(shù),造次難悉??v恣一身,不恤百姓,視于國民,如藪澤之中草芥者也。
〔釋文〕國量音亮。李力章反。若蕉似遙反。徐在堯反。向云:草芥也。崔云:芟刈也,其澤如見芟夷,言野無青草。稱數(shù)所主反。民其無如矣。
〔注〕無所依歸。
〔疏〕君上無道,臣子飢荒,非但無可柰何,亦乃無所歸往也。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yī)門多疾。』愿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其國有瘳乎!」
〔疏〕庶,冀也。幾,近也。瘳,愈也。治邦寧謐,不假匡扶;亂國孤危,應須規(guī)諫。顏生今將化衛(wèi),是以述昔所聞,思其稟受法言,冀其近于善道。譬彼醫(yī)門,多能救疾,方茲賢士,必能拯難,荒淫之疾,庶其瘳愈者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江南李氏本「思其」下有「所行」二字,「愿以所聞,思其所行」,文義甚明,「則」字當屬下讀。崔、李以「思其則」絶句,蓋不知「思其」下有敚文,姑就闕字之本讀之耳。
〔釋文〕治國直吏反。醫(yī)門于其反。思其則絕句。崔、李云:則,法也。有瘳丑由反。李云:愈也。也,讀若育。此育字即「賣」之叚字。經(jīng)傳每以「鬻」為之。「鬻」,亦音育也?!敢匀藧河涿馈梗^以人之惡鬻己之美也。鮮不息淺反。涉治直吏反。迕音誤。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注〕適不信受,則謂與己爭名,而反害之。
〔疏〕命,名也。衛(wèi)侯不達汝心,謂汝菑害于己,既遭疑貳,必被反菑故也。
〔釋文〕菑音災。下皆同。若殆為人菑夫!且茍為悅賢而惡不肖,惡用而求有以異?
〔注〕茍能悅賢惡愚,聞義而服,便為明君也。茍為明君,則不(若)[苦]無賢臣,汝往亦不足復奇;如其不爾,往必受害。故以有心而往,無往而可;無心而應,其應自來,則無往而不可也。
〔疏〕殆,近也。夫,嘆也。汝若往衛(wèi),必近危亡,為暴人所災害,深可嘆也。且衛(wèi)侯茍能悅愛賢人,憎惡不肖,故當朝多君子,屏黜小人。已有忠臣,何求于汝?汝至于彼,亦何異彼人?既與無異,去便無益。
〔釋文〕菑夫音扶。不肖音笑。徐蘇叫反,似也。惡用音烏。若唯無詔,王公必將乘人而鬭其捷。
〔注〕汝唯有寂然不言耳。言則王公必乘人以君人之勢,而角其捷辯,以距諫飾非也。
〔疏〕詔,言也。王公,衛(wèi)侯也。汝若行衛(wèi),唯當默爾不言。若有箴規(guī),必遭戮辱。且衛(wèi)侯恃千乘之勢,用五等之威,飾非距諫,鬭其捷辯,汝既恐怖,何暇匡扶也?
〔釋文〕若唯郭如字,一音唯癸反。無詔絕句。詔,告也,言也。崔本作「詻」,音頟,云:逆擊曰詻。王公必將乘人絕句。而鬭其捷在接反。崔讀「若唯無詻王公」絕句,「必將乘人而鬭」絕句。「捷」作「接」,「其接」,引續(xù)也。而目將熒之。
〔注〕其言辯捷,使人眼眩也。
〔疏〕熒,眩也。衛(wèi)侯雖荒淫暴虐,而甚俊辯聰明,加持人君之威,陵藉忠諫之士,故顏回心生惶怖,眼目眩惑者也。
〔釋文〕熒之戶扃反。向、崔本作「營」,音熒。眼眩玄遍反。而色將平之。
〔注〕不能復自異于彼也。
〔疏〕縱有諫心,不敢顯異,顏色靡順,與彼和平??趯I之。
〔注〕自救解不暇。
〔疏〕衛(wèi)侯位望既高,威嚴可畏,顏生恐禍及己,憂懼百端,所以口舌自營,略無容暇。容將形之。
〔疏〕形,見也。既懼災害,故委順面從,擎跽曲拳,形跡斯見也。
〔釋文〕容將形之謂擎跽也。心且成之。
〔注〕乃且釋己以從彼也。
〔疏〕豈直外形從順,亦乃內(nèi)心和同,不能進善,而更成彼惡故也。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注〕適不能救,乃更足以成彼之威。
〔疏〕以,用也。夫用火救火,猛燎更增;用水救水,波浪彌甚。故顏子之行,適足成衛(wèi)侯之暴,不能匡勸,可謂益多也。順始無窮。
〔注〕尋常守故,未肯變也。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注〕未信而諫,雖厚言為害。
〔疏〕汝之忠厚之言,近不信用,則雖誠心獻替,而必遭刑戮于暴虐君人之前矣。且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
〔注〕龍逢、比干居下而任上之憂,非其事者也。
〔疏〕謚法:賊民多殺曰桀,殘義損善曰紂。姓關,字龍逢,夏桀之賢臣,盡誠而遭斬首。比干,殷紂之庶叔,忠諫而被割心。傴拊,猶愛養(yǎng)也。拂,逆戾也。此二子者,并古昔良佐,修飾其身,仗行忠節(jié),以臣下之位,憂君上之民,臣有德而君無道,拂戾其君,咸遭戮辱。援古證今,足為龜鏡。是知顏回化衛(wèi),理未可行也。
〇俞樾曰:「下」字因下文「以下拂其上者也」誤衍。典案:俞說是也。疏「以臣下之位,憂君上之民」,是所見本已衍「下」字?;茨献觽m真篇「以聲華嘔苻嫗掩萬民百姓」,文義與此略同,「嘔苻」即「傴拊」也。
〔釋文〕關龍逢夏桀之賢臣。王子比干殷紂之叔父。以下遐嫁反。傴紆甫反。拊徐、向音撫。李云:傴拊,謂憐愛之也。崔云:猶嘔呴,謂養(yǎng)也。拂其符弗反。崔云:違也。又芳弗反。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是好名者也。
〔注〕不欲令臣有勝君之名也。
〔疏〕擠,墜也,陷也,毒也。夏桀、殷紂,無道之君,自不揣量,猶貪令譽,故因賢臣之修飾,肆其鴆毒而陷之。意在爭名逐利,遂至于此故也。
〔釋文〕以擠徐子計反,又子禮反。司馬云:毒也;一云:陷也。方言云:滅也。簡文云:排也。是好呼報反。欲令力呈反。昔者堯攻叢枝、胥敖,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實無已。是皆求名實者也,而獨不聞之乎?
〔注〕夫暴君非徒求恣其欲,復乃求名,但所求者非其道耳。
〔疏〕堯、禹二君,已具前解。叢枝、胥敖、有扈,并是國名。有扈者,今雍州鄠縣是也。宅無人曰虛,鬼無后曰厲。言此三國之君,悉皆無道,好起兵戈,征伐他國。豈唯貪求實利,亦乃規(guī)覓虛名,遂使境土丘虛,人民絕滅,身遭刑戮,宗廟顛殞。貪名求實,一至如斯,今古共知,汝獨不聞也?
〔釋文〕叢支才公反。有扈音戶。司馬云:國名,在始平郡。案:即今京兆鄠縣也。虛厲如字,又音墟。李云:居宅無人曰虛,死而無后為厲。名實者,圣人之所不能勝也,而況若乎!
〔注〕惜名貪欲之君,雖復堯、禹,不能勝化也,故與衆(zhòng)攻之,而汝乃欲空手而往,化之以道哉?
〔疏〕夫庸人暴主,貪利求名,雖堯、禹圣君,不能懷之以德,猶興兵衆(zhòng),問罪夷兇。況顏子匹夫,空手行化,不然之理,亦在無疑故也。雖然,若必有以也,嘗以語我來!」
〔疏〕嘗,試也。汝之化道,雖復未弘,既欲請行,必有所以。試陳汝意,告語我來。
〔釋文〕語我魚據(jù)反。下同。乎!斯則斥前端虛之術,未宜行用之矣。
〔釋文〕不訾向、徐音紫。崔云:毀也。,實有諷責之旨。
〔疏〕讁,責也。所陳之言,雖是教跡,論其意旨,實有諷責之心也。
〔釋文〕讁之直革反。諷責非鳳反。古之有也,非吾有也。
〔疏〕敻古以來,有此忠諫,非我今日獨起箴規(guī)者也。若然者,雖直而不病。
〔注〕寄直于古,故無以病我也。
〔疏〕若忠諫之道,自古有之,我今誠直,亦幸無憂累。是之謂與古為徒。
〔疏〕此結前也。若是則可乎?」
〔疏〕呈此三條,未知可不?
仲尼曰:「惡!惡可!大多政,法而不諜。
〔注〕當理無二,而張三條以政之,與事不冥也。
〔疏〕諜,條理也,當也。法茍當理,不俟多端,政設三條,大傷繁冗,于理不當,亦不安恬,故于何而可也。
〔釋文〕大多音泰。徐勑佐反。崔本作「太」。不諜徐徒協(xié)反,向吐頰反。李云:安也。崔云:間諜也。
〇俞樾曰:「政」字絕句。「大多政」者,郭注所謂「當理無二,而張三條以政之也」?!阜ǘ徽櫋?,四字為句。列御寇篇「形諜成光」,釋文曰「諜,便僻也」,此「諜」字義與彼同,謂有法度而不便僻也。李訓安,崔訓間諜,竝失其義。雖固亦無罪。
〔注〕雖未宏大,亦且不見咎責。
〔疏〕設此三條,雖復固陋,既未行李,亦幸無咎責者也。雖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
〔注〕罪則無矣,化則未也。
〔疏〕胡,何也。顏回化衛(wèi),止有是法,纔可獨善,未及濟時,故何可以及化也!又解:若止而勿行,于理便是;如其適衛(wèi),必自遭殆也。猶師心者也?!?
〔注〕挾三術以適彼,非無心而付之天下也。
〔疏〕夫圣人虛己,應時無心,譬彼明鏡,方茲虛谷。今顏回預作言教,方思慮可不,既非忘淡薄,故知師其有心也。
〔釋文〕挾三戶牒反。
顏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
〔疏〕顏生三術,一朝頓盡,化衛(wèi)之道,進趣無方。更請圣師,庶聞妙法。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心而為之,其易邪?
〔注〕夫有其心而為之者,誠未易也。
〔疏〕顏回殷勤致請,尼父為說心齊。但能虛忘,吾當告汝。必有其心為作,便乖心齊之妙。故有心而索玄道,誠未易者也。
〇「心」字舊敚。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有」下有「心」字。典案:張本「有」下有「心」字是也。郭注「夫有其心而為之者,誠未易也」,疏「必有其心為作,便乖心齊之妙。故有心而索玄道,誠未易者也」,是郭、成所見本竝有「心」字。今據(jù)張本補。
〔釋文〕曰齊本亦作「齋」,同,側皆反。下同。其易以豉反。后皆同。向、崔云:輕易也。易之者,暤天不宜?!?
〔注〕以有為為易,未見其宜也。
〔疏〕爾雅云:「夏曰皓天。言其氣皓汗也?!挂杂袨橹亩械罏橐渍撸瑫堤熘?,不見其宜。言不宜以有為心齋也。
〔釋文〕暤天徐胡老反。向云:暤天,自然也。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shù)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
〔疏〕茹,食也。葷,辛菜也。齋,齊也,謂心跡俱不染塵境也。顏子家貧,儒史具悉,無酒可飲,無葷可茹,簞瓢蔬素,已經(jīng)數(shù)月,請若此得為齋不。
〇典案:御覽五百三十引作「若此,則不可不為齋乎」,書鈔十引「如」亦作「若」。
〔釋文〕不茹徐音汝,食也。葷徐許云反。數(shù)月色主反。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
〔疏〕尼父答言,此是祭祀神君獻宗廟,俗中致齋之法,非所謂心齋者也。虛心者,心齋妙道也??芍^虛乎?」將來舍,而況人乎!
〔注〕夫使耳目閉而自然得者,心知之用外矣。故將任性直通,無往不冥,尚無幽昧之責,而況人間之累乎!
〔疏〕徇,使也。夫能令根竅內(nèi)通,不緣于物境,精神安靜,(志)[忘]外于心知者,斯則外遣于形,內(nèi)忘于智,則隳體黜聰,虛懷任物,鬼神冥附而舍止,不亦當乎!人倫鉆仰而歸依,固其宜矣。故外篇云「無鬼責,無人非」也。
〔釋文〕夫徇辭俊反。徐辭倫反。李云:使也。心知音智,注同。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
〔注〕言物無貴賤,未有不由心知耳目以自通者也。故世之所謂知者,豈欲知而知哉?所謂見者,豈為見而見哉?若夫知見可以欲(而)為[而]得者,則欲賢可以得賢,為圣可以得圣乎?固不可矣。而世不知知之自知,因欲為知以知之;不見見之自見,因欲為見以見之;不知生之自生,又將為生以生之。故見目而求離朱之明,見耳而責師曠之聰,故心神奔馳于內(nèi),耳目竭喪于外,處身不適而與物不冥矣。不冥矣而能合乎人間之變,應乎世世之節(jié)者,未之有也。
〔疏〕是,指斥之名也,此近指以前心齋等法,能造化萬物,孕育蒼生也。伏牛乘馬,號曰伏戲,姓風,即太昊。幾蘧者,三皇已前無文字之君也。言此心齋之道,夏禹、虞舜以為應物綱紐,伏戲、幾蘧行之,以終其身,而況世間凡鄙疏散之人,軌轍此道,而欲化物。
〔釋文〕所紐徐女酒反。崔云:系而行之曰紐。簡文云:紐,本也。伏戲本又作「羲」,亦作「犧」,同。許宜反。即大暤,三皇之始也。幾蘧其居反。向云:古之帝王也。李云:上古帝王。散焉悉旦反。李云:放也。崔云:德不及圣王為散。之聰一本作「聽」。竭喪息浪反。
葉公子高將使于齊,問于仲尼曰:「王使諸梁也甚重。
〔注〕重其使,欲有所求也。
〔疏〕楚莊王之玄孫尹成子,名諸梁,字子高,食采于葉,僭號稱公。王者,春秋實為楚子,而僭稱王。齊,即姜姓太公之裔。其先禹之四岳,或封于呂,故謂太公為呂望。周武王封太公于營丘,是為齊國。齊楚二國,結好往來,玉帛使乎,相繼不絕,或急難而求救,或問罪而請兵,情事不輕,委寄甚重,是故諸梁憂慮,詢道仲尼也。
〔釋文〕葉公音攝。子高楚大夫,為葉縣尹,僭稱公,姓沈,名諸梁,字子高。將使所吏反。注及下「待使」同。齊之待使者,蓋將甚敬而不急。
〔注〕恐直空報其敬,而不肯急應其求也。
〔疏〕齊侯跡爾往來,心無真實,至于迎待楚使,甚自殷勤,所請事情,未達依允。奉命既重,預有此憂。匹夫猶未可動,而況諸侯乎!吾甚栗之。
〔疏〕匹夫鄙志,尚不可動,況夫五等,如何可動?以此而量,甚為憂栗之也。
〔釋文〕栗之音栗。李云:懼也。子常語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懽成。
〔注〕夫事無大小,少有不言以成為懽者耳。此仲尼之所曾告諸梁者也。
〔疏〕子者,仲尼。寡之言少。夫經(jīng)營事緒,抑乃多端。雖復大小不同,而莫不以成遂為懽適也。故諸梁引前所稟,用發(fā)后機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作「寡有不道以成懽」。
〔釋文〕常語魚據(jù)反。下同。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
〔注〕夫以成為懽者,不成則怒矣。此楚王之所不能免也。
〔疏〕情若乖阻,事不成遂,則有人倫之道,刑罰之憂。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
〔注〕人患雖去,然喜懼戰(zhàn)于胸中,固已結冰炭于五藏矣。
〔疏〕喜則陽舒,憂則陰慘。事既成遂,中情允愜,變昔日之憂為今時之喜。喜懼交集于一心,陰陽勃戰(zhàn)于五藏,冰炭聚結,非患如何?故下文云。
〔釋文〕藏矣才浪反。若成若不成而后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注〕成敗若任之于彼而莫足以患心者,唯有德者乎!
〔疏〕安得喪于靈府,任成敗于前涂,不以憂喜累心者,其唯盛德焉!吾食也執(zhí)粗而不臧,爨無欲清之人。
〔注〕對火而不思涼,明其所饌儉薄也。
〔疏〕臧,善也。清,涼也。承命嚴重,心懷怖懼,執(zhí)用粗飡,不暇精膳。所饌既其儉薄,爨人不欲思涼,燃火不多,無熱可避之也。
〔釋文〕執(zhí)衆(zhòng)家本并然。簡文作「熱」。粗音麤,又才古反。而不臧作郎反,善也。絕句。一音才郎反,句至「爨」字。爨七亂反。無欲清七性反。字宜從冫。從氵者,假借也。清,涼也。之人言爨火為食而不思清涼,明火微而食宜儉薄。所饌士戀反。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nèi)熱與!
〔注〕所饌儉薄而內(nèi)熱飲冰者,誠憂事之難,非美食之為也。
〔疏〕諸梁晨朝受詔,暮夕飲冰,足明怖懼憂愁,內(nèi)心燻灼。詢道情切,達照此懷也。
〔釋文〕內(nèi)熱與音余。下「慎與」同。向云:食美食者必內(nèi)熱。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兩也。
〔注〕事未成則唯恐不成耳。若果不成,則恐懼結于內(nèi)而刑網(wǎng)羅于外也。
〔疏〕夫情事未決,成敗不知,而憂喜存懷,是陰陽之患也。事若乖舛,必不成遂,則有人臣之道,刑網(wǎng)斯及。有此二患,何處逃愆?
〔釋文〕則恐懼丘勇反。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語我來!」
〔疏〕忝為人臣,濫充末使,位高德薄,不足任之。子既圣人,情兼利物,必有所以,幸來告示!
〔釋文〕以任而林反,一音而鴆反。疑賣反,又音詣。本又作「疣」,音尤。疵士賣反,又齊計反。上若作「疣」,此則才知反??撕舜笾?,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而不知其然也。
〔注〕夫寬以容物,物必歸焉??撕颂?,則鄙吝心生而不自覺也。故大人蕩然放物于自得之場,不苦人之能,不竭人之歡,故四海之交可全矣。
〔疏〕夫克切責核,逼迫太甚,則不善之心歘然自應,情事相感,物理自然。是知躁則失君,寬則得衆(zhòng)也。
〔釋文〕克核幸格反。茍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終。
〔注〕茍不自覺,安能知禍福之所齊詣也!
〔疏〕夫急躁忤物,必拒之理,數(shù)自相召,不知所以。且當時以不肖應之,則誰知終后之禍者耶?
〇郭慶藩曰:文選鮑明遠擬古詩注引司馬云:誰知禍之所終者也。釋文闕。
〔釋文〕所齊如字,又才計反。故法言曰:『無遷令。
〔注〕傳彼實也。
〔疏〕承君令命,以實傳之,不得以臨時喜怒輒為遷改者也。無勸成。
〔注〕任其自成。
〔疏〕直陳君令,任彼事情,無勞勸獎,強令成就也。過度益也?!?
〔注〕益則非任實者。
〔疏〕安于天命,率性任情,無勞添益語言,過于本度也。遷令、勸成殆事。
〔注〕此事之危殆者。
〔疏〕故改其君命,強勸彼成,其于情事,大成危殆。美成在久。
〔注〕美成者任其時化,譬之種植,不可一朝成。
〔疏〕心之所美,率意而成,不由勸獎,故能長久。惡成不及改。
〔注〕彼之所惡而勸強成之,則悔敗尋至。
〔疏〕心之所惡,強勸而成,不及多時,尋當改悔。
〔釋文〕所惡烏路反。勸強其丈反。下「欲強」同??刹簧髋c!
〔疏〕處涉人世,啣命使乎,先圣法言,深宜戒慎。且夫乘物以游心。
〔注〕寄物以為意也。
〔疏〕夫獨化之士,混跡人閑,乘有物以遨游,運虛心以順世,則何殆之有哉!托不得已以養(yǎng)中,至矣。
〔注〕任理之必然者,中庸之符全矣,斯接物之至者也。
〔疏〕不得已者,理之必然也。寄必然之事,養(yǎng)中和之心,斯真理之造極,應物之至妙者乎。何作為報也。
〔注〕當任齊所報之實,何為為齊作意于其閑哉!
〔疏〕率己運命,推理而行,何須預生億度,為齊作報(故)也。
〔釋文〕為為上如字。下于偽反。莫若為致命。此其難者?!?
〔注〕直為致命最易,而以喜怒施心,故難也。
〔疏〕直致率情,任于天命,甚自簡易,豈有難耶!此其難者,言不難也。
顏闔將傅衛(wèi)靈公大子。
〔疏〕姓顏,名闔,魯之賢人也。大子,蒯瞶也。顏闔自魯適衛(wèi),將欲為太子之師傅也。
〔釋文〕顏闔胡臘反。向、崔本作「廅」。魯之賢人隱者。衛(wèi)靈公左傳云:名元。大子音泰。司馬云:蒯瞶也。而問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殺。
〔疏〕姓蘧,名瑗,字伯玉,衛(wèi)之賢大夫。蒯瞶稟天然之兇德,持殺戮以快心,既是衛(wèi)國之人,故言有人于此。將為儲君之傅,故詢道于哲人。
〔釋文〕蘧其居反。伯玉名瑗,衛(wèi)大夫。天殺如字。謂如天殺物也。徐所列反。與之為無方,則危吾國;與之為有方,則危吾身。
〔注〕夫小人之性,引之軌制則憎己,縱其無度則亂邦。
〔疏〕方,猶法。稟性兇頑,不履仁義。與之方法,而軌制憎己,所以危身;縱之無度,而荒淫顛蹶,所以亡國。
〔釋文〕無方李云:方,道也。其知適足以知人之過,而不知其所以過。
〔注〕不知民過之由己,故罪責于民而不自改。
〔疏〕己之無道,曾不悛革;百姓有罪,誅戮極深。唯見黔首之愆,不知過之由己。既知如風靡草,是知責在于君。
〔釋文〕其知音智。若然者,吾柰之何?」
〔疏〕然,猶如是。將柰之何,詢道蘧瑗,故陳其所以。除患,率然拊之,以至毀碎,失其所以愛矣。故當世接物,逆順之際,不可不慎也。
〔疏〕亡,猶失也。意之所在,在乎愛馬,既以毀損,即失其所愛。人間涉物,其義亦然,機感參差,即遭禍害。拊馬之喻,深宜慎之也。
〔釋文〕率然疏律反。本或作「卒」,七忽反。
匠石之齊,至于曲轅,見櫟社樹。
〔疏〕之,適也。曲轅,地名也。其道屈曲,猶如嵩山之西有轘轅之道,即斯類也。櫟,木名也。社,土神也。祀封土曰社。社,吐也,言能吐生萬物,故謂之社也。匠是工人之通稱,石乃巧者之私名。其人自魯適齊,涂經(jīng)曲道,覩茲異木,擁腫不材。欲明處涉人間,必須以無用為用也。
〔釋文〕曲轅音袁。司馬云:曲轅,曲道也。崔云:道名。
〇典案:類聚八十九、御覽九百五十八引「轅」作「園」。櫟力狄反。李云:木名,一云:梂也。其大蔽數(shù)千牛,絜之百圍。
〔疏〕絜,約束也。櫟社之樹,特高常木,枝葉覆蔭,蔽數(shù)千牛,以繩束之,圍麤百尺。江南莊本多言「其大蔽?!梗瑹o「數(shù)千」字,此本應錯。且商丘之木,既結駟千乘,曲轅之樹,豈蔽一牛?以此格量,「數(shù)千」之本是也。
〇典案:玉燭寳典、北堂書鈔八十七、藝文類聚三十九、卷子本玉篇引竝無「數(shù)千」二字。御覽三百九十九,五百三十二引竝無「數(shù)」字。碧虛子校云:文、成、李、張本同。舊闕,今依碧虛子校補。
〔釋文〕蔽牛必世反。李云:牛住其旁而不見。絜向、徐戶結反,徐又虎結反。約束也。
〇郭慶藩曰:文選賈長沙過秦論注引司馬云:絜,匝也。釋文闕。
〇典案:御覽五百三十二引「絜」作「潔」,又引注云:潔者,匝也。與文選注引司馬注同。百圍李云:徑尺為圍。蓋十丈也。其高臨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shù)。
〔疏〕七尺曰仞。此樹直竦崟岑七十余尺,然后挺生枝榦,蔽日捎云??盀榇?,旁有數(shù)十。木之大蓋,其狀如是也。
〔釋文〕十仞小爾雅云:四尺曰仞。案七尺曰仞。崔本作「千仞」?;蛟疲喊顺咴回?。
〇典案:御覽五百三十二引「臨山」作「山臨」,「十」作「千」,與崔本合。文選左太沖吳都賦劉淵林注引「十」亦作「千」。旁十數(shù)所具反。崔云:旁,旁枝也。
〇俞樾曰:「旁」讀為「方」,古字通用。尚書皋陶謨篇「方施象刑惟明」,新序節(jié)士篇「方」作「旁」;甫刑篇「方告無辜于上」,論衡變動篇「方」作「旁」,并其證也。在宥篇「出入無旁」,即出入無方,此本書叚「旁」為「方」之證。詩正月篇「民今方殆」,鄭箋云:方,且也?!钙淇梢詾橹壅叻绞當?shù)」,言可以為舟者且十數(shù)也。釋文引崔曰,旁,旁枝也,蓋不知「旁」為「方」叚字,故語詞而誤以為實義矣。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
〔疏〕輟,止也。木大異常,看者甚衆(zhòng),唯有匠石知其不材,行涂直過,曾不留視也。
〔釋文〕觀者古奐反,又音官。匠伯伯,匠石字也。崔本亦作「石」。
〇郭慶藩曰:文選何平叔景福殿賦注、王子淵洞簫賦注、嵇叔夜琴賦注、司馬紹統(tǒng)贈山濤詩注、張景陽七命注并引司馬云:匠石,字伯。釋文闕。不輟丁劣反?!篂椤笜选怪蝮w。蠹丁故反。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
〔注〕不在可用之數(shù),故曰散木。
〔疏〕閑散疏脆,故不材之木涉用無堪,所以免早夭。普系反。睨五系反。為予大用。
〔注〕積無用乃為濟生之大用。
〔疏〕不材無用,必獲全生,櫟社求之,其來久矣。而庸拙之匠,疑是文木,頻去顧盼,欲見誅翦,懼夭斧斤,鄰乎死地。今逢匠伯,鑒我不材,方得全生,為我大用。幾,近也。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
〔注〕若有用,必見伐。
〔疏〕向使我是文木而有材用,必遭翦截,夭折斧斤,豈得此長大而壽年乎!且也若與予也皆物也,柰何哉其相物也?
〔疏〕汝之與我,皆造化之一物也,與物豈能相知?柰何哉,假問之辭。而幾死之散人,又惡知散木!」
〔注〕以戲匠石。
〔疏〕匠石以不材為散,櫟社以材能為無用,故謂石為散人也。汝炫材能于世俗,故鄰于夭折;我以疏散而無用,故得全生。汝是近死之散人,安知我是散木耶?托于夢中,以戲匠石也。
〔釋文〕而幾死之絕句,向同。一讀連下「散人」為句,崔同。
匠石覺而診其夢。
〔疏〕診,占也。匠石既覺,思量睡中,占候其夢,說向弟子也。
〔釋文〕覺古孝反。而診徐直信反。司馬、向云:診,占夢也。
〇王念孫曰:向秀、司馬彪并云,診,占夢也。案下文皆匠石與弟子論櫟社之事,無占夢之事,「診」當讀為「畛」,爾雅云:畛,告也。郭注引曲禮曰「畛于鬼神」。「畛」與「診」古字通,此謂匠石覺而告其夢于弟子,非謂占夢也。弟子曰:「趣取無用,則為社何邪?」
〔注〕猶嫌其以為社自榮,不趣取于無用而已。
〔疏〕櫟木意趣,取于無用為用,全其生者,則何為為社以自榮乎?門人未解,故起斯問也。曰:「密!若無言!彼亦直寄焉。
〔注〕社自來寄耳,非此木求之為社也。
〔疏〕若,汝也。彼,謂社也。汝但慎密,莫輕出言。彼社之神,自來寄托,非關此木(櫟)[樂]為社也。以為不知己者詬厲也。
〔注〕言此木乃以社為不知己而見辱病者也,豈榮之哉!
〔疏〕詬,辱也。思此社神為不知我以無用為用,貴在全生,乃橫來寄托,深見詬病,翻為羞恥,豈榮之哉?
〔釋文〕詬李云:呼豆反。徐音垢。厲如字。司馬云:詬,辱也。厲,病也。不為社者,且?guī)子恤搴酢?
〔注〕木自以無用為用,則雖不為社,亦終不近于翦伐之害。
〔疏〕木以疏散不材,故得全其生道。假令不為社樹,豈近于翦伐之害乎?
〔釋文〕且?guī)滓魴C,或音祈。翦乎子淺反。崔本作「前于」。不近附近之近。下同。且也彼其所保與衆(zhòng)異。
〔注〕彼以無保為保,而衆(zhòng)以有保為保。
〔疏〕疏散之樹,以無用保生;文木之徒,以才能折夭。所以為其異之者也。而以義譽之,不亦遠乎!」
〔注〕利人長物,禁民為非,社之義也。夫無用者,泊然不為而羣才自用,自用者各得其敘而不與焉,此以無用之所以全生也。汝以社譽之,無緣近也乎!
〔疏〕夫散木不材,稟之造物,賴其無用,所以全生。而社神寄托,以成詬厲,更以社義贊譽,失之彌遠。
〔釋文〕義譽音余。注同。長物丁兩反。泊然步各反。不與音余。于鴆反。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異材?!?
〔疏〕子綦既覩此木,不識其名,疑有異能,故致斯大。仰而視其細枝,則拳曲而不可以為棟梁;俯而視其大根,則軸解而不可以為棺槨;
〔疏〕軸解者,如車軸之轉,謂轉心木也。周身為棺,棺,完也。周棺為槨。夫梁棟須直,拳曲所以不堪;棺槨藉牢,解散所以不固也。
〇典案:「俯而視」各本作「見」,世德堂本作「視」,與上文「夫仰而視其細枝」一律,御覽九百五十二引亦作「視」,今依世德堂本。
〔釋文〕異材夫音符。仰而向、崔本作「從而」。則拳本亦作「卷」,音權。軸直竹反。解李云:如衣軸之直解也。咶其葉,則口爛而為傷;嗅之,則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
〔疏〕以舌咶葉,則脣口爛傷;用鼻嗅之,則醉悶不止。酲,酒病也。
〇典案:御覽九百五十二引「口」作「舌」,疑是。
〔釋文〕咶食紙反。嗅崔作「齅」,許救反。狂酲音呈。李云:狂如酲也。病酒曰酲。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
〔疏〕通體不材,可謂全生之大才;衆(zhòng)(諸)[謂]無用,乃是濟物之妙用。故能不夭斤斧,而蔭庇千乘也矣。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注〕夫王不材于百官,故百官御其事,而明者為之視,聰者為之聽,知者為之謀,勇者為之捍。夫何為哉?玄默而已。而羣材不失其當,則不材乃材之所至賴也。故天下樂推而不厭,乘萬物而無害也。
〔疏〕夫至人神矣,陰陽所以不測;混跡人閑,和光所以不耀。故能深根固蒂,長生之久視,舟船庶物,蔭覆黔黎。譬彼櫟社,方茲異木,是以嗟嘆神人,用不材者大材也。
〔釋文〕為之于偽反。下「為之」皆同。
宋有荊氏者,宜楸柏桑。
〔疏〕荊氏,地名也。宋國有荊氏之地,宜此楸柏桑之三木,悉皆端直,堪為材用。此略舉文木有材,所以夭折,對前散木無用,所以全生也。
〔釋文〕荊氏司馬云:地名也,一曰:里名。宜秋柏桑崔云:荊氏之地,宜此三木。李云:三木文木也。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斬之;
〔疏〕兩手曰拱,一手曰把。狙猴,獮猴也。杙,橛也,亦桿也。拱把之木,其材非大,適可斬為桿橛,以擊捍獮猴也。
〔釋文〕拱恭勇反。把百雅反。徐甫雅反。司馬云:兩手曰拱,一手曰把。而上時掌反。狙七余反。猴音侯。之杙以職反,又羊植反。郭且羊反。司馬作「朳」,音八。李云:欲以棲戲狙猴也。崔本作「柭」,音跋,云:枷也。三圍四圍,求高名之麗者斬之;
〔疏〕麗,屋棟也,亦曰小船也。高名,榮顯也。三尺四尺之圍,其木稍大,求榮華高屋顯好名船者輒取之也。
〔釋文〕三圍崔云:圍,環(huán)八尺為一圍。之麗如字,又音禮。司馬云:小船也,又屋檼也。七圍八圍,貴人富商之家求樿傍者斬之。
〔疏〕樿旁,棺材也。亦言棺之全一邊而不兩合者謂之樿旁。七圍八圍,其木極大,富貴之屋,商賈之家,求大板為棺材者當斬取之也。
〔釋文〕求樿本亦作「擅」,音膳。傍薄剛反。崔云:樿傍,棺也。司馬云:棺之全一邊者謂之樿傍。故未終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
〔注〕有材者未能無惜也。
〔疏〕為有用,故不盡造化之年,而中途夭于工人之手。斯皆以其才能為之患害也。故解以之牛之白顙者,與豚之亢鼻者,與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適河。
〔注〕巫祝解除,棄此三者,必妙選騂具,然后敢用。
〔疏〕顙,額也。亢,高也。痔,下漏病也。巫祝陳蒭狗以祠祭,選牛豕以解除,必須精簡純色,擇其好者,展如在之誠敬,庶冥感于鬼神。今乃有高鼻折額之豚,白額不騂之犢,痔漏穢病之人,三者既不清潔,故不可往于靈河而設祭奠者也。古者將人沈河,以祭河伯,西門豹為鄴令方斷之,即其類是也。
〔釋文〕故解徐古賣反,又佳買反。注同。向古邂反。顙息黨反。司馬云:頟也??罕切旃旁岱础K抉R云:高也,額折故鼻高。崔云:仰也。痔徐直里反。司馬云:隱創(chuàng)也。適河司馬云:謂沈人于河祭也。騂具恤營反。此皆巫祝以知之矣。
〔注〕巫祝于此,亦知不材者全也。所以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為大祥也。
〔注〕夫全生者,天下之所謂祥也。巫祝以不材為不祥而弗用也,彼乃以不祥全生,乃大祥也。神人者,無心而順物者也。故天下所謂大祥,神人不逆。
〔疏〕女曰巫,男曰覡。祝者,執(zhí)板讀祭文者也。祥,善也,巫師祝史解除之時,知此三者不堪享祭,故棄而不用,以為不善之物也。然神圣之人,知侔造化,知不材無用,故得全生。是知白顙、亢鼻之言,痔病不祥之說,適是小巫之鄙情,豈曰大人之適智!故才不全者,神人所以為吉祥大善之事也?!?。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
〔疏〕筴,小箕也。精,米也。言其掃市場,鼓箕筴,播揚土,簡精麤也。又解:鼓筴,謂布蓍數(shù)卦兆也。播精,謂精判吉兇、辨精靈也。或掃市以供家口,或賣卜以活身命,所得之物,可以養(yǎng)十人也。
〔釋文〕鼓筴初革反,徐又音頰。司馬云:鼓,簸也,小箕曰筴。崔云:鼓筴,揲蓍鉆龜也。播精如字。一音所,字則當作「數(shù)」。精,司馬云:簡米曰精。崔云:播精,卜卦占兆也。鼓筴播精,言賣卜。以食音嗣。上征武士,則支離攘臂而游于其間;
〔注〕恃其無用,故不自竄匿。
〔疏〕邊蕃有事,征求勇夫,殘病之人,不堪征討,自得無懼,攘臂遨游,恃其無用,故不竄匿。
〔釋文〕攘如羊反。臂于其間如字。司馬云:間,里也。崔本作「攘臂于其開」,云:開,門中也。竄匿女力反。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
〔注〕不任徭役故也。
〔疏〕國家有重大徭役,為有痼疾,故不受其功程者也。上與病者粟,則受三鍾與十束薪。
〔注〕役則不與,賜則受之。
〔疏〕六石四斗曰鍾。君上憂憐鰥寡,矜恤貧病,形殘既重,受物還多。故郭注云「役則不預,賜則受之」者也。
〔釋文〕三鍾司馬云:六斛四斗曰鍾。不與音豫。夫支離其形者,猶足以養(yǎng)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者乎!
〔注〕神人無用于物,而物各得自用,歸功名于羣才,與物冥而無跡,故免人間之害,處常美之實,此支離其德者也。
〔疏〕夫支離其形,猶忘形也;支離其德,猶忘德也。而況支離殘病,適是忘形,既非圣人,故未能忘德。夫忘德者,智周萬物,而反智于愚;明并三光,而歸明于昧。故能成功不居,為而不恃,推功名于羣才,與物冥而無跡,斯忘德者也。夫忘形者猶足以養(yǎng)身終年,免乎人間之害,何況忘德者耶!其勝劣淺深,故不可同年而語矣。是知支離其德者,其唯圣人乎!」,曲也。有木,故火焚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疏〕桂心辛香,故遭斫伐;漆供器用,所以割之。俱為才能,夭于斤斧。
〇典案:御覽九百五十七引「伐」上有「斧」字。疏「俱為才能,夭于斤斧」,是成本亦有「斧」字。七百六十六引「割之」上有「人」字?!腹鹂墒常矢ブ?;漆可用,故人割之」,相對為文,有「人」字較長。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注〕有用則與彼為功,無用則自全其生。夫割肌膚以為天下者,天下之所知也。使百姓不失其自全而彼我俱適者,悗然不覺妙之在身也。
〔疏〕楸柏橘柚,膏火桂漆,斯有用也。曲轅之樹,商丘之木,白顙之牛,亢鼻之豕,斯無用也。而世人皆炫己才能,為有用之用,而不知支離其德,為無用之用也。故郭注云「有用則與彼為功,無用則自全乎其生」也。
〔釋文〕悗然亡本反。
【校記】飾,原作「節(jié)」,字之誤也。未嘗之可有也,「可」當為「回」之殘字且誤倒于「之」字之下,全句當作「未嘗回之有也」。容,原作「庸」,從集釋本改。至,原作「萬」,從集釋本改。言,集釋本、道藏本均無「言」字,據(jù)刪。簡,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問」,據(jù)改。教,原作「數(shù)」,從集釋本改。原文為「志一汝心」,全書后「補遺」改為「一汝志心」,據(jù)改。此條“典案”原文無,補遺于全書后,現(xiàn)移于原位。知,原作「如」,從輯要本改。壔,原作「擣」,從集釋本改。神,原作「祥」,從各本改。酣,原作「酬」,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改。始,原作「使」,從上莊子原文改。在,原作「至」,從郭象原意改??笆?,原作「甚餂」,從集釋本改。經(jīng),原作「徑」,從輯要本改。陰,原作「蔭」,從集釋本及郭注改。拆,原作「折」,從集釋本改。遂,原作「一」,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改。各,原作「若」,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改。功,原作「巧」,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改。山,從集釋本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