繕性第十六
〔釋文〕以義名篇。
繕性于俗學(xué),以求復(fù)其初;
〔注〕已治性于俗矣,而欲以俗學(xué)復(fù)性命之本,所以求者愈非其道也。
〔疏〕繕,治也。性,生也。俗,習(xí)也。初,本也。言人稟性自然,各守生分,率而行之,自合于理。今乃習(xí)于偽法,治于真性,矜而矯之,已困弊矣。方更行仁義禮智儒俗之學(xué),以求歸復(fù)本初之性,故俗彌得而性彌失,學(xué)愈近而道愈遠也。
〇蘇輿曰:舊作「繕性于俗俗學(xué)」,衍一「俗」字。
〇典案:下「俗」字衍?!缚樞杂谒讓W(xué)」,與下「滑欲于俗思」句法正一律。碧虛子南華真經(jīng)章句余事云張本作「繕性于俗□學(xué),以求復(fù)其初」。下「俗」字作□,可證此文不重「俗」字?;?qū)懻哂凇杆住棺窒录狱c句讀,傳寫遂誤重耳。注「已治性于俗矣,而欲以俗學(xué)復(fù)性命之本」,是其所見本已衍「俗」字。今刪。
〔釋文〕繕善戰(zhàn)反。崔云:治也?;蛟疲荷埔?。性性本也。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
〔注〕已亂其心于欲,而方復(fù)役思以求明,思之愈精,失之愈遠。
〔疏〕滑,亂也。致,得也。欲,謂名利聲色等可貪之物也。言人所以心靈暗亂者,為貪欲于塵俗故也。今還役用分別之心,思量求學(xué),望得獲其明照之道者,必不可也。唯當(dāng)以無學(xué)學(xué),可以歸其本矣;以無思思,可以得其明矣。本亦有作「滑欲于欲」者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改「俗」為「欲」,疑非。
〔釋文〕滑音骨,亂也。崔云:治也。
〇俞樾曰:釋文「滑音骨,亂也。崔云:治也」,此當(dāng)從崔說為長。上文「繕性于俗學(xué),以求復(fù)其初」,崔注「繕」亦訓(xùn)治,蓋二句一義,「繕」也「滑」也皆治也,故曰「求復(fù)其初」、「求致其明」。若訓(xùn)「滑」為亂,則與「求」字之義不貫矣?!富沟糜?xùn)治者,「滑」猶「汩」也。說文水部「汩,治水也」,是其義也。玉篇手部曰「抇,亦搰字」,然則「滑」之與「汩」,猶「搰」之與「抇」矣。
〇典案:此「滑」字訓(xùn)亂,于義為長,謂俗思適以亂欲而不可致明也。說文水部「汩,治水也。從水,曰聲」,與「滑」字義不相涉。俞說失之。思以李息吏反。注「役思」同。方復(fù)扶又反。下「無復(fù)」、「雖復(fù)」同。謂之蔽蒙之民。
〔注〕若夫發(fā)蒙者,必離俗去欲而后幾焉。
〔疏〕蔽,塞也。蒙,暗也。此則結(jié)前以俗學(xué)歸本,以思慮求明,如斯之類,可謂蔽塞蒙暗之人。
〔釋文〕必離力智反。下文同。去欲起呂反。
古之治道者,以恬養(yǎng)知;
〔注〕恬靜而后知不蕩,知不蕩而性不失也。
〔疏〕恬,靜也。古者圣人以道治身治國者,必以恬靜之法養(yǎng)真實之知,使不蕩于外也。
〔釋文〕治道如字,又直吏反。養(yǎng)知音智。下以意求之。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yǎng)恬。
〔注〕夫無以知為而任其自知,則雖知周萬物,而恬然自得也。
〔疏〕率性而照,知生者也;無心而知,無以知為也。任知而往,無用造為,斯則無知而知,知而無知,非知之而知者也。故終日知而未嘗知,亦未嘗不知,終日為而未嘗為,亦未嘗不為,仍以此真知養(yǎng)于恬靜。若不如是,何以恬乎?
〇典案:碧虛子校云:自「古之治道者」至「以知養(yǎng)恬」舊闕,見張君房本。今各本有此文者,后人依張本補之也。知與恬交相養(yǎng),而和理出其性。
〔注〕知而非為,則無害于恬;恬而自為,則無傷于知,斯可謂交相養(yǎng)矣。二者交相養(yǎng),則和理之分,豈出佗哉!
〔疏〕夫不能恬靜,則何以生彼真知?不有真知,何能致茲恬靜?是故恬由于知,所以能靜;知資于靜,所以獲真知。故知之與恬,交相養(yǎng)也。斯則中和之道,存乎寸心;自然之理,出乎天性。在我而已,豈關(guān)他哉!夫德,和也;道,理也。
〔注〕和,故無不得;道,故無不理。
〔疏〕德被于人,故以中和為義;理通于物,故以大道為名也。德無不容,仁也;
〔注〕無不容者,非為仁也,而仁跡行焉。
〔疏〕玄德深遠,無不包容;慈愛宏博,仁跡斯見。道無不理,義也;
〔注〕無不理者,非為義也,而義功著焉。
〔疏〕夫道能通物、物各當(dāng)理,理既宜矣,義功著焉。義明而物親,忠也;
〔注〕若夫義明而不由忠,則物愈疏。
〔疏〕義理明顯,情率于中,既不矜矯,故物來親附也。
〇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忠」作「中」,典案:江南古藏本是也。下文「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即承此而言。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
〔注〕仁義發(fā)中,而還任本懷,則志得矣。志得矣,其跡則樂也。
〔疏〕既仁義由中,故志性純實,雖復(fù)涉于物境,而恒歸于真情。所造和適,故謂之樂。
〔釋文〕樂也音洛。注同。信行容體,而順乎文,禮也。
〔注〕信行容體,而順乎自然之節(jié)文者,其跡則禮也。
〔疏〕夫信行顯著,容儀軌物,而不乖于節(jié)文者,其跡則禮也。
〔釋文〕信行下孟反。注同。下「以行」、「小行」,注「行者」、「行立」皆放此。禮樂徧行,則天下亂矣。
〔注〕以一體之所履,一志之所樂,行之天下,則一方得而萬方失也。
〔疏〕夫不能虛心以應(yīng)物,而執(zhí)跡以馭世者,則必滯于華藻之禮,而溺于荒淫之樂也。是以芻狗再陳,而天下亂矣。
〔釋文〕徧音遍。
〇俞樾曰:郭注曰「以一體之所履,一志之所樂,行之天下,則一方得而萬方失也」,是「偏」為一偏之「偏」,故郭以一體一志說之。釋文作「徧」而音遍,非是。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作「偏」,正與郭注義合。彼正而蒙己德,德則不冒,冒則物必失其性也。
〔注〕各正性命而自蒙己德,則不以此冒彼也。若以此冒彼,安得不失其性哉!
〔疏〕蒙,暗也。冒,亂也。彼,謂履正道之圣人也。言人必己冒亂,則物我失其性矣。
〔釋文〕不冒莫報反。崔云:覆也。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澹漠焉。
〔疏〕謂三皇之前,玄古無名號之君也。其時淳風(fēng)未散,故處在混沌芒昧之中,而與時世為一,冥然無跡,君臣上下,不相往來,俱得恬澹寂漠無為之道也。
〔釋文〕在混胡本反。芒莫剛反。崔云:混混芒芒,未分時也。澹徒暫反。當(dāng)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jié),萬物不傷,羣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
〔注〕任其自然而已。
〔疏〕當(dāng)是混沌之時,淳樸之世,舉世恬惔,體合無為。遂使陰升陽降,二氣和而靜泰;鬼幽人顯,各守分而不擾。炎涼順序,四時得節(jié),既無災(zāi)眚,萬物不傷,羣生各盡天年,終無夭折。人雖有心知之術(shù),無為,故無用之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得」作「應(yīng)」。
〔釋文〕不擾而小反。此之謂至一。當(dāng)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
〔注〕物皆自然,故至一也。
〔疏〕均彼此于無為,混是非于恬惔,物我不二,故謂之至一也。莫,無也。莫之為而自為,無為也。不知所以然而然,自然也。故當(dāng)是時也,人懷無為之德,物含自然之道焉。滅于素質(zhì),博學(xué)又沒溺于心靈,于是民始成蠢亂矣。欲反其恬惔之情性,復(fù)其自然之初本,其可得乎?噫,心知文博之過!
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世與道交相喪也。
〔注〕夫道以不貴,故能存世。然世存則貴之,貴之,道斯喪矣。道不能使世不貴,而世亦不能不貴于道,故交相喪也。
〔疏〕喪,廢也。由是事跡而觀察之,故知時世澆浮,廢棄無為之道,亦由無為之道,廢變淳和之世。是知世之與道,交相喪之也。
〔釋文〕世喪息浪反。下及注皆同。
〇郭慶藩曰:文選江文通雜體詩注引司馬云:世皆異端喪道,道不好世,故曰喪耳。釋文闕。道之人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哉!
〔注〕若不貴,乃交相興也。
〔疏〕故懷道圣人,高蹈塵俗,未肯興弘以馭世,而澆偽之世,亦何能興感于圣道也!道無以興乎世,世無以興乎道,雖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隱矣。
〔注〕今所以不隱,由其有情以興也。何由而興?由無貴也。
〔疏〕澆季之時,不能用道,無為之道,不復(fù)行世。假使體道圣人,降跡塵俗,混同羣生,無人知者,韜藏圣德,莫能見用,雖居朝市,何異山林矣!隱,故不自隱。
〔注〕若夫自隱而用物,則道世交相興矣,何隱之有哉!
〔疏〕時逢昏亂,故圣道不行,豈是韜光,自隱其德邪?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fā)也,時命大謬也。
〔注〕莫知反一以息跡,而逐跡以求一,愈得跡,愈失一,斯大謬矣。雖復(fù)起身以明之,開言以出之,顯知以發(fā)之,何由而交興哉!祇所以交喪也。
〔疏〕謬,偽妄也。非伏匿其身而不見,雖見而不亂羣;非閉其言而不出,雖出而不忤物;非藏其知而不發(fā),雖發(fā)而不眩矅。但時逢謬妄,命遇迍邅,故隨世污隆,全身遠害也。
〇典案:御覽五百一引「發(fā)」作「廢」。
〔釋文〕弗見賢遍反。祇所音支。當(dāng)時命而大行乎天下。
〔注〕此澹漠之時也。則反一無跡;
〔注〕反任物性而物性自一,故無跡。
〔疏〕時逢有道,命屬清夷,則播德弘化,大行天下。既而人人反一,物物歸根,彼我冥符,故無朕跡。不當(dāng)時命而大窮乎天下。
〔注〕此不能澹漠之時也。則深根寧極而待。
〔注〕雖有事之世,而圣人未始不澹漠也。故深根寧極而待其自為耳,斯道之所以不喪也。
〔疏〕時遭無道,命值荒淫,德化不行,則大窮天下。既而深固自然之本,保寧至極之性,安排而隨變化,處常而待終年,豈有窮通休戚于其閑哉!此存身之道也。
〔注〕未有身存而世不興者也。
〔疏〕在窮塞而常樂,處危險而安寧,任時世之行藏,可謂存身之道也。者也。至樂全矣,然后志性得焉。
〔釋文〕樂全音洛。注、下皆同。」,漢書伍被傳「黨可以徼幸」,并與「儻」同?;茨铣嫉榔腹中侵h見」,楊注訓(xùn)「黨」為頻,王念孫謂于古無據(jù)?;荻ㄓ罹沤?jīng)古義曰:「黨見」,猶所見也。又訓(xùn)「黨」為所,則據(jù)公羊注義也,亦似未協(xié)。崔云:黨,衆(zhòng)也,尤非。
〇典案:「非性命也」,語意未晰。碧虛子校引張本作「非性命之有也」。疑今本?!钢小苟?。又案:「黨」、「儻」古通用,此「儻」字當(dāng)為或然之詞。惟「怪星之黨見」,語出荀子天論篇,非淮南子,淮南亦無臣道篇,郭偶失檢。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
〔注〕在外物耳,得失之非我也。
〔疏〕時屬儻來,泛然而取軒冕;命遭寄去,澹爾而舍榮華。既無心于捍御,豈有情于留恡也!
〔釋文〕可圉魚呂反。本又作「御」。故不為軒冕肆志。
〔注〕澹然自若,不覺寄之在身。
〔釋文〕不為于偽反。下同。不為窮約趨俗。
〔注〕曠然自得,不覺窮之在身。
〔疏〕肆,申也。趨,競也。古人體窮通之有命,達榮枯之非己,假使軒冕當(dāng)涂,亦未足申其志氣。甘儉約以窮窘,豈趨競于囂俗!其樂彼與此同。
〔注〕彼此,謂軒冕與窮約。
〔疏〕彼,軒冕也。此,窮約也。夫軒冕、窮約,俱是儻來,既樂彼軒冕,亦須喜茲窮約。二俱是寄,所以相同也。故無憂而已矣。
〔注〕亦無欣歡之喜也。
〔疏〕軒冕不樂,窮約不苦,安排去化,所以無憂者也。今寄去則不樂,由之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
〔注〕夫寄去則不樂者,寄來則荒矣。斯以外易內(nèi)也。
〔疏〕今世之人,識見浮淺,是以物之寄也,欣然而喜,及去也,悒然不樂。豈知彼此事出儻來,而寄去寄來,常憂常喜,故知雖樂而心未始不荒亂也。故曰,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注〕營外虧內(nèi),甚倒置也。
〔疏〕夫寄去寄來,且憂且喜,以己徇物,非喪如何?軒冕窮約,事歸塵俗,若習(xí)俗之常,失于本性,違真背道,實此之由,其所安置,足為顛倒也。
〔釋文〕倒置之民崔云:逆其性命而不順也。向云:以外易內(nèi),可謂倒置。
【校記】在,別本作「任」。「任」、「在」形近,似以作「任」較長。前后使心,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作「前既師心」,據(jù)改。南華真經(jīng)注疏此句斷為:「故后依附文書,以匡時代,增博學(xué)而濟世?!闺[,從王校集釋本補。全之,從王校集釋本互乙。敵,王校集釋本依史記原文改作「就」,據(j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