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知北游第二十二

莊子補正 作者:劉文典


知北游第二十二

〔釋文〕以義名篇。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隱弅之丘,而適遭無為謂焉。

〔疏〕此章并假立姓名,寓言明理。北是幽冥之域,水又幽昧之方,隱則深遠難知,弅則郁然可見。欲明至道玄絕,顯晦無常,故寄此言,以彰其義也。

〔釋文〕知北游音智,又如字。于玄水之上李云:玄,水名。司馬、崔本「上」作「北」。隱弅符云反,又音紛,又符紛反。李云:隱出弅起,丘貌。知謂無為謂曰:「予欲有問乎若:

〔疏〕若,汝也。此明運知極心問道,假設(shè)賓主,謂之無為。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

〔疏〕此假設(shè)言方,運知問道。若為尋思,何所念慮,則知至道?若為服勤,于何處所,則安心契道?何所依從,何所道說,則得其道也?

〇奚侗曰:禮器鄭注:道,由也,從也。此「何道」即何從也。典案:奚說是也。三問而無為謂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

〔疏〕知,分別也。設(shè)此三問,竟無一答,非無為謂惜情不答,直是理無分別,故不知所以答也。穴反。司馬、李云:狐闋,丘名。而睹丁古反??袂笪鸱矗煊制涫龇?。司馬、向、崔本作「詘」。李云:狂屈,侜張,似人而非也。以之言司馬云:之,是也??袂唬骸赴?!予知之,將語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疏〕唉,應(yīng)聲也。初欲言語,中途忘之,斯忘之術(shù),反照之道。

〔釋文〕唉哀在反。徐烏來反。李音熙,云:應(yīng)聲。語若魚據(jù)反。于三問。,日損華偽,既而前損有,后損無,有無雙遣,以至于非有非無之無為也,寂而不動,無為故無不為也。此引老經(jīng)重明其旨。今已為物也。

〔注〕物失其所,故有為物。欲復(fù)歸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

〔注〕其歸根之易者,唯大人耳。大人體合變化,故化物不難。

〔疏〕倒置之類,浮偽居心,徇末忘本,以道為物,縱欲歸根復(fù)命,其可得乎?今量反本不難,唯在大圣人耳。

〔釋文〕其易以豉反。注同。生也死之徒。

〔注〕知變化之道者,不以死生為異。

〇典案:注「不以」下?!杆郎苟帧=褚捞茖懕狙a。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

〔注〕更相為始,則未知孰死孰生也。

〔疏〕氣聚而生,猶是死之徒類;氣散而死,猶是生之本始。生死終始,誰知紀綱乎?聚散往來,變化無定。

〔釋文〕更相音庚。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注〕俱是聚也,俱是散也。

〇典案:御覽十五引作「人之生,氣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類書征引,多從刪節(jié)故也。又唐寫本注作「俱是物也,但為聚散」。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

〔注〕患生于異。

〔疏〕夫氣聚為生,氣散為死,聚散雖異,為氣則同。斯則死生聚散,可為徒伴,既無其別,有何憂色!故萬物一也。

〔疏〕生死既其不二,萬物理當(dāng)歸一。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fù)化為神奇,神奇復(fù)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注〕各以所美為神奇,所惡為臭腐耳,然彼之所美,我之所惡也;我之所美,彼或惡之。故通共神奇,通共臭腐耳,死生彼我豈殊哉!

〔疏〕夫物無美惡而情有向背,故情之所美者,則謂為神妙奇特,情之所惡者,則謂為腥臭腐敗,而顛倒本末,一至于斯。然物性不同,所好各異。彼之所美,此則惡之;此之所惡,彼又為美。故毛嬙、麗姬,人之所美,魚見深入,鳥見高飛,斯則臭腐神奇,神奇臭腐,而是非美惡,何有定焉?是知天下萬物,同一和氣耳。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劉得一本作「通天地之一氣耳」。唐寫本與今本同。詳審文義,今本為長。

〔釋文〕所惡烏路反。注同。復(fù)化扶又反。下同。圣人故貴一?!?

〔疏〕夫體道圣人,智周萬化,故貴此真一,而冥同萬境。

知謂黃帝曰:「吾問無為謂,無為謂不應(yīng)我,非不我應(yīng),不知應(yīng)我也。吾問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問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黃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與若終不近也,以其知之也?!孤牐劥烁窳?,謂黃帝雖未近真,適可知玄言而已矣。

〇典案:唐寫本注「無言」作「不言」,與下「不言之標」義正相合。

〔釋文〕之標必搖反。然若存則亡矣。

〔疏〕惛然如昧,似無而有。

〔釋文〕惛然音昏,又音泯。油然不形而神。

〔注〕絜然有形則不神。

〔疏〕神者,妙萬物而為言也。油然無繋,不見形象,而神用無方。

〔釋文〕油然音由。謂無所給惜也。萬物畜而不知。此之謂本根。

〔注〕畜之而不得其本性之根,故不知其所以畜也。

〔疏〕亭毒羣生,畜養(yǎng)萬物,而玄功潛被,日用不知。此之真力,是至道一根本也。

〔釋文〕物畜本亦作「滀」,同。敕六反。注同??梢杂^于天矣。

〔注〕與天同觀。

〔疏〕觀,見也。天,自然也。夫能達理通玄,識根知本者,可謂觀自然之至道也。

嚙缺問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

〔疏〕嚙缺,王倪弟子。被衣,王倪之師也。汝形容端雅,勿為邪僻,視聽純一,勿多取境,自然和理,歸至汝身。

〇典案:「乎」,唐寫本作「于」,與淮南子道應(yīng)篇同。

〔釋文〕被衣音披。本亦作「披」。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

〔疏〕收攝私心,令其平等,專一志度,令無放逸,汝之精神,自來舍止。

〇俞樾曰:「一汝度」當(dāng)作「正汝度」,蓋此四句變文以成辭,其實一義也?!笖z汝知」,即「一汝視」之意,所視者專一,故所知者收攝矣?!刚甓取辜础刚晷巍怪?,「度」猶形也?;茨献拥缿?yīng)篇、文子道原篇并作「正汝度」,可據(jù)以訂正。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

〔疏〕深玄上德,盛美于汝,無極大道,居乎汝心中。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

〔疏〕瞳焉,無知直視之貌。故,事也。心既虛夷,視亦平直,故如新生之犢,于事無求也。

〇典案:「如」,唐寫本作「若」,與淮南子道應(yīng)篇合。「瞳焉」,淮南子作「惷乎」,說文心部:惷,愚也。是其誼。

〔釋文〕瞳敕紅反。郭菟絳反。李云:未有知貌。言未卒。嚙缺睡寐。被衣大說,行歌而去之。

〔疏〕談玄未終,斯人已悟,坐忘契道,事等睡瞑。于是被衣喜躍,贊其敏速,行于大道,歌而去之。

〔釋文〕嚙缺睡寐體向所說,畏其視聽以寐耳。受道速,故被衣喜也。大說音悅。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實知,不以故自持。

〔注〕與變俱也。

〔疏〕形同槁木之骸,心類死灰之土,無情直任純實之真知,不自矜持于事故也。

〇典案:「真其實知」義不可通?;茨献拥缿?yīng)篇作「真實不知」,當(dāng)從之,道家固以不知為貴也。文子道原篇與莊子同,蓋襲其已誤之文也。

〔釋文〕若槁苦老反。媒媒晦晦,無心而不可與謀。彼何人哉!」

〔注〕獨化者也。

〔疏〕媒媒晦晦,息照遣明,忘心忘知,不可謀議,非凡所識,故云「彼何人哉」。自「形若槁骸」以下,并被衣歌辭也。

〔釋文〕媒媒音妹,又武朋反?;藁抟粽d。李云:媒媒,晦貌。

〇典案:淮南子道應(yīng)篇作「墨墨恢恢無心可與謀」?!改埂该健?、「恢」「晦」,一聲之轉(zhuǎn)。蟬蛻也。

〔疏〕陰陽結(jié)聚,故有子孫,獨化而成,猶如蟬蛻也。

〇典案:「子孫」舊作「孫子」。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作「子孫」,唐寫本同。疏「陰陽結(jié)聚,故有子孫」,是成本亦作「子孫」。下文「未有子孫而有子孫,可乎」,正與此文一例。今據(jù)張本、唐寫本乙。

〔釋文〕委蛻吐臥反,又音悅,又敕外反,又始銳反,又始劣反。故行不知所往,處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

〔注〕皆在自爾中來,故不知也。

〔疏〕夫行住食味,皆率自然,推尋根由,莫知其所。故行者誰行,住者誰住,食者誰食,味者誰味乎?皆不知所由,而悉自爾也。天地之強陽氣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注〕強陽,猶運動耳。明斯道也,庶可以遺身而忘生也。

〔疏〕強陽,運動也。胡,何也。夫形性子孫者,并是天地陰陽運動之氣聚結(jié)而成者也,復(fù)何得自有此身也?

〔釋文〕天地之強陽氣也郭云:強陽,猶運動耳。案:言天地尚運動,況氣聚之生,何可得執(zhí)而留也?

孔子問于老聃曰:「今日晏閑,敢問至道?!?

〔疏〕晏,安也。孔子師于老子,故承安居閑暇而詢問玄道也。

〔釋文〕晏于諫反。徐于顯反,又于見反?!堕e》音閑。

〔釋文〕無形謂太初也。形本生于精。

〔注〕皆由精以至粗。

〔疏〕倫,理也。夫昭明顯著之物,生于窅冥之中;人倫有為之事,生于無形之內(nèi);精智神識之心,生于重玄之道;有形質(zhì)氣之類,根本生于精微。

〔釋文〕形本生于精謂常道也。而萬物以形相生。故九竅者胎生,八竅者卵生。

〔注〕言萬物雖以形相生,亦皆自然耳。故胎、卵不能易種而生,明神氣之不可為也。

〔疏〕夫無形之道,能生有形之物,有形之物,則以形質(zhì)氣類而相生也。故人獸九竅而胎生,禽魚八竅而卵生,稟之自然,不可相易。

〔釋文〕九竅苦吊反。卵生力管反。易種章勇反。其來無跡,其往無崖,無門無房,四達之皇皇也。

〔注〕夫率自然之性,游無跡之涂者,放形骸于天地之間,寄精神于八方之表。是以無門無房,四達皇皇,逍遙六合,與化偕行也。

〔疏〕皇,大也。夫以不來為來者,雖來而無蹤跡;不往為往者,雖往亦無崖際。是以出入無門戶,來往無邊傍,故能宏達四方,大通萬物也。邀于此者,四肢彊,思慮恂達,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勞,其應(yīng)物無方。

〔注〕人生而遇此道,則天性全而精神定。

〔疏〕邀,遇也。恂,通也。遇于道而會于真理者,則百體安康,四肢強健,思慮通達,視聽聰明。無心之心,用而不勞;不應(yīng)之應(yīng),應(yīng)無方所也。

〔釋文〕邀于古堯反。

〇俞樾曰:說文無「邀」字,彳部:徼,循也。即今「邀」字也。又曰:循,行順也。然則「邀」亦「順」也,「邀于此者」,猶言順于此者。郭注曰「人生而遇此道」,是以「遇」訓(xùn)「邀」,義既迂曲,且于古訓(xùn)無征,殆失之矣。思慮息嗣反。恂達音荀。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

〔注〕言此皆不得不然而自然耳,非道能使然也。

〔疏〕二儀賴虛通而高廣,三光資玄道以運行,庶物得之以昌盛,斯大道之功用也。故老經(jīng)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萬物得一以生」,是之謂也。

〔釋文〕天不得不高謂不得一道,不能為高也。道與音余。下皆同。

「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圣人以斷之矣。

〔注〕斷棄知慧而付之自然也。

〔疏〕夫博讀經(jīng)典,不必知真;弘辯飾詞,不必慧照。故老經(jīng)云「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斯則圣人斷棄之矣。

〔釋文〕博之不必知觀異書為博。以斷端管反。注同。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者,圣人之所保也。

〔注〕使各保其正分而已,故無用知慧為也。

〔疏〕博知辯慧,不益其明;沈默面墻,不加其損;所謂不增不減,無損無益,圣人妙體,故保而愛之也。淵淵乎其若海。

〔注〕容姿無量。

〔疏〕尾閭泄之而不耗,百川注之而不增,淵澄深大,故譬玄道。巍巍乎其終則復(fù)始也。

〔注〕與化俱者,乃積無窮之紀,可謂巍巍矣。

〔疏〕巍巍者,高大貌也。夫道遠超太一,近邁兩儀,囊括無窮,故以嘆巍巍也。終則復(fù)始,此明無終無始,變化日新,隨迎不得。

〔釋文〕魏魏魚威反。則復(fù)扶又反。運量萬物而不匱。

〔注〕用物而不役己,故不匱也。

〔釋文〕運量音亮。萬物而不匱求位反。謂任物自動運,物物各足量也。

〇碧虛子校引文如海、劉得一本「匱」作「遺」。典案:文、劉本「匱」作「遺」較長。下文「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此若作「匱」,則與下文重復(fù)矣?!高\量」言「不遺」,「資焉」言「不匱」,義各有當(dāng)。此本作「匱」者,疑后人依下文改之也。則君子之道,彼其外與!

〔注〕各取于身而足。

〔疏〕夫運載萬物,器量羣生,潛被無窮,而不匱乏者,圣人君子之道。此而非遠,近在內(nèi)心,既不藉稟,豈其外也?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此其道與!

〔注〕還用萬物,故我不匱。此明道之贍物,在于不贍,不贍而物自得,故曰「此其道與」。言至道之無功,無功乃足稱道也。

〔疏〕有識無情,皆稟此玄之道;而玄功冥被,終不匱乏。然道物不一不異,而離道無物,故曰「此其道與」。

〇典案:注「用」下舊敚「萬」字。唐寫本正作「還用萬物」,今據(jù)補。

〔釋文〕之贍涉艷反。下同。陳筆反。紛乎宛乎。

〔注〕變化煙熅。

〔釋文〕宛乎于阮反。絪音因。本亦作「煙」,音因??Z于云反。本亦作「熅」,音同?;昶菍⑼松韽闹?,乃大歸乎!

〔注〕無為用心于其間也。

〔疏〕紛,綸;宛,轉(zhuǎn);并適散之貌也?;昶峭?,骨肉歸土,神氣離散,紛宛任從,自有還無,乃大歸也。冥契玄理。若顯明聞見,則不會真也。辯不若默。道不可聞,聞不若塞。此之謂大得?!?

〔注〕默而塞之,則無所奔逐,故大得也。

〔疏〕夫大辯飾詞,去真遠矣;忘言靜默,玄道近焉。故道不可以多聞求,多聞求不如于闇塞。若能妙知于此意,可謂深得于大理矣?!埂^挡接嫹?。本又作「稗」,蒲賣反。李云:苐、薜,二草名。瓦甓本又作「礕」,步歷反。屎尸旨反。舊詩旨反。本或作「矢」。溺乃吊反。,則為之者誰乎哉?皆忽然而自爾也。

〔疏〕富貴為盈,貧賤為虛。老病為衰殺。終始為本末。生來為積。死去為散。夫物物者非物,而生物誰乎?此明能物所物,皆非物也。物既非物,何盈虛衰殺之可語耶?是知所謂盈虛,皆非盈虛,故西升經(jīng)云:「若能明之,所是反非也。」

〔釋文〕衰殺色界反。徐所例反。下同。

妸荷甘與神農(nóng)同學(xué)于老龍吉。

〔疏〕姓妸,字荷甘。神農(nóng)者,非三皇之神農(nóng)也,則后之人物耳。二人同學(xué)于老龍吉。老龍吉亦是號也。

〔釋文〕妸于河反。荷甘音河。本或作「苛」。老龍吉李云:懷道人也。神農(nóng)隱幾闔戶晝瞑,妸荷甘日中奓戶而入,曰:「老龍死矣!」

〔疏〕隱,憑也。闔,合也。奓,開也,亦排也。學(xué)道之人,心神凝靜,閉門隱幾,守默而瞑。荷甘既聞師亡,所以排戶而告。

〔釋文〕隱機于靳反。地下同。闔戶戶臘反。晝瞑音眠。奓郭處野反,又音奢。徐都嫁反,又處夜反。司馬云:開也。神農(nóng)隱幾擁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

〔注〕起而悟夫死之不足驚,故還放杖而笑也。

〔疏〕嚗然,放杖聲也。神農(nóng)聞吉死,是以擁杖而驚;覆思死不足哀,故還放杖而笑。

〇俞樾曰:既言「擁杖而起」,不當(dāng)言「隱幾」。疑「隱幾」字涉上文「神農(nóng)隱幾,闔戶晝暝」而衍。

〔釋文〕嚗然音剝,又孚邈反,又孚貌反。李云:放杖聲也。

〇典案:書鈔百三十三、御覽七十八引「嚗」竝作「暴」。投杖本亦作「放杖」。曰:「天知予僻陋慢訑,故棄予而死。已矣夫子!無所發(fā)予之狂言而死矣夫!」

〔注〕自肩吾已下,皆以至言為狂而不信也。故非老龍、連叔之徒莫足與言也。

〔疏〕夫子,老龍吉也。言其有自然之德,故呼之曰「天」也??裱?,猶至言也,非世人之所解,故名至言為「狂」也。而師知我偏僻鄙陋,慢訑不專,故棄背吾徒,止息而死。哲人云亡,至言斯絕,無復(fù)談玄垂訓(xùn),開發(fā)我心。

〔釋文〕僻陋匹亦反。慢武半反。徐無見反。郭如字。訑徒旦反。徐徒見反。郭音但。

〇典案:書鈔百三十三、白帖八十八、御覽七十八引「訑」竝作「誕」,當(dāng)從之?!嘎Q」,疊韻連綿字,「慢誕」、「僻陋」,義亦正相類。已矣夫音符。

弇堈吊聞之,曰:「夫體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

〔注〕言體道者,人之宗主也。

〔釋文〕弇音奄。堈音剛。吊李云:弇剛,體道人;吊,其名。系焉謂為物所歸投也。今于道,秋豪之端萬分未得處一焉。

〔注〕秋豪之端細矣,又未得其萬分之一。而猶知藏其狂言而死,又況夫體道者乎!

〔注〕明夫至道非言之所得也,唯在乎自得耳。

〔疏〕姓弇,名堈,隱者也。系,屬也。聞龍吉之亡,傍為議論云:體道之人,世閑共重,賢人君子,系屬歸依。今老龍之于玄道,猶豪端萬分之未一,尚知藏其狂簡,處順而亡,況乎妙悟之人,曾肯露其言說?是知體道深玄,忘言契理者之至稀也。視之無形,聽之無聲,于人之論者,謂之冥冥,所以論道,而非道也?!?

〔注〕冥冥而猶復(fù)非道,明道之無名也。

〔疏〕夫玄道虛漠,妙體希夷,非色非聲,絕視絕聽,故于學(xué)人論者,論曰冥冥。而謂之冥冥,猶非真道也。

〔釋文〕猶復(fù)扶又反。

于是泰清問乎無窮曰:「子知道乎?」無窮曰:「吾不知?!?

〔疏〕泰,大也。夫至道宏曠,恬淡清虛,囊括無窮,故以泰清、無窮為名也。既而泰清以知問道,無窮答以不知,欲明道離形聲,亦不可以言知求也。又問乎無為。無為曰:「吾知道?!乖唬骸缸又?,亦有數(shù)乎?」曰:「有?!乖唬骸钙鋽?shù)若何?」

〔疏〕子既知道,頗有名數(shù)不乎?其數(shù)如何,請為略述。無為曰:「吾知道之可以貴,可以賤,可以約,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dāng)?shù)也。」

〔疏〕貴為帝王,賤為仆隸,約聚為生,分散為死,數(shù)乃無極。此略言之,欲明非名而名,非數(shù)而數(shù)也。

泰清以之言也問乎無始曰:「若是,則無窮之弗知與無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

〔疏〕至道玄通,寂寞無為,隨迎不測,無終無始,故寄無窮、無始為其名焉。無窮、無為,弗知與知,誰是誰非,請定臧否。

〔釋文〕與無為之知并如字。無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淺矣;弗知內(nèi)矣,知之外矣。」

〔疏〕不知合理,故深玄而處內(nèi);知之乖道,故粗淺而疏外。于是泰清中而嘆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

〔注〕凡得之不由于知,乃冥也。

〔疏〕泰清得中道而嗟嘆,悟不知乃真知。誰知不知之知,明真知之至希也。

〇奚侗曰「孰知不知之知」一句,語意未完?;茨系缿?yīng)訓(xùn)作「孰知知之為弗知,弗知為知邪」。此文奪「知之為不知乎」一句。馬敘倫曰:當(dāng)依淮南補作「孰知知之為不知,不知之為知乎」。典案:馬說是也。

〔釋文〕中而嘆崔本「中」作「卬」。

〇奚侗曰:「中」當(dāng)依崔本作「卬」?;茨献拥缿?yīng)篇正作「仰」。典案:奚說是也。「卬」、「仰」古今字,作「中」者形近而誤也。天地篇「為圃者卬而視之」,釋文音仰,本又作「仰」,與此一例,可為旁證。無始曰:「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注〕故默成乎不聞、不見、不言之域,而后至焉。

〔疏〕道無聲,不可以耳聞,耳聞非道也;道無色,不可以眼見,眼見非道也;道無名,不可以言說,言說非道也。

〇典案:注「不見」下舊?!覆谎浴苟?。今據(jù)唐寫本補。疏「不可以言說」,是成所見注有「不言」二字。知形形之不形乎!

〔注〕形自形耳,形形者竟無物也。

〔疏〕夫能形色萬物者,固非形色也,乃曰形形不形也。

〇奚侗曰:「知」上奪「孰」字,當(dāng)依淮南道應(yīng)訓(xùn)補。典案:淮南道應(yīng)篇作「孰知形之不形者乎」,此當(dāng)補「孰」字,且刪一「形」字。注「形形者竟無物也」,是「形」字之重衍已在晉前。道不當(dāng)名?!?

〔注〕有道名而竟無物,故名之不能當(dāng)也。

〔疏〕名無得道之功,道無當(dāng)名之實,所以名道而非。

無始曰:「有問道而應(yīng)之者,不知道也。雖問道者,亦未聞道。

〔注〕不知故問,問之而應(yīng),則非道也。不應(yīng)則非問者所得,故雖問之,亦終不聞也。

〔疏〕夫道絕名言,不可問答,故問道應(yīng)道,悉皆不知。道無問,問無應(yīng)。

〔注〕絕學(xué)去教,而歸于自然之意也。

〔疏〕體道離言,有何問應(yīng)!凡言此者,覆釋前文。

〔釋文〕去教起呂反。無問問之,是問窮也;

〔注〕所謂責(zé)空。

〔疏〕窮,空也。理無可問而強問之,是責(zé)空也。無應(yīng)應(yīng)之,是無內(nèi)也。

〔注〕實無而假有以應(yīng)者,外矣。

〔疏〕理無可應(yīng),而強應(yīng)之,乃成殊外。以無內(nèi)待問窮,若是者,外不觀乎宇宙,內(nèi)不知乎大初。

〔疏〕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大初,道本也。若以理外之心,待空內(nèi)之智者,可謂外不識乎六合宇宙,內(nèi)不知乎己身妙本者也。

〔釋文〕大初音泰。是以不過乎崐侖,不游乎太虛?!?

〔注〕若夫婪落天地,游虛涉遠,以入乎冥冥者,不應(yīng)而已矣。

〔疏〕崐侖是高遠之山,太虛是深玄之理。茍其滯著名言,猶存問應(yīng)者,是知未能經(jīng)過高遠,游涉深玄者矣。

〔釋文〕婪落力含反。

光曜問乎無有曰:「夫子有乎?其無有乎?」

〔疏〕光曜者,是能視之智也。無有者,所觀之境也。智能照察,故假名光曜;境體空寂,故假名無有也。而智有明暗,境無深淺,故以智問境,有乎無乎?光曜不得問,而孰視其狀貌,窅然空然,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

〔疏〕夫妙境希夷,視聽斷絕,故審狀貌,唯寂唯空也。

〇俞樾曰:淮南子道應(yīng)篇「光曜不得問」上有「無有弗應(yīng)也」五字,當(dāng)從之。惟無有弗應(yīng),故光曜不得問也。此脫五字,則義不備。

〇典案:俞說是也。

〔釋文〕窅然烏了反。搏之音博。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無矣,而未能無無也;及為無有矣,何從至此哉?」

〔注〕此皆絕學(xué)之意也。于道絕之,則夫?qū)W者乃在根本中來矣。故學(xué)之善者,其唯不學(xué)乎!

〔疏〕光明照曜,其智尚淺,唯能得無喪有,未能雙遣有無,故嘆無有至深,誰能如此玄妙?而言無有者,非直無有,亦乃無無,四句百非,悉皆無有。以無之一字,無所不無,言約理廣,故稱無也。而言何從至此者,但無有之境,窮理盡性,自非玄德上士,孰能體之?是以淺學(xué)小智,無從而至也。

〇典案:「無有」當(dāng)作「無無」。作「無有」者,涉上文「有無」而誤也?;茨献觽m真篇「予能有無,而未能無無也。及其為無無,至妙何從及此哉」,即襲用此文。道應(yīng)篇作「及其為無無,又何從至于此哉」,文雖小異,亦正作「無無」。

大馬之捶鉤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

〔注〕拈捶鉤之輕重,而無豪芒之差也。

〔疏〕大馬,官號,楚之大司馬也。捶,打鍛也。鉤,腰帶也。大司馬家有工人,少而善鍛鉤,行年八十,而捶鉤彌巧。專性凝慮,故無豪芒之差失也。鉤,稱鉤權(quán)也,謂能拈捶鉤權(quán),知斤兩之輕重,無豪芒之差失也。

〔釋文〕大馬之捶鉤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捶,郭音丁果反,徐之累反,李之睡反。大馬,司馬也。司馬、郭云:捶者,拈捶鉤之輕重而不失豪芒也。或說云:江東三魏之間,人皆謂鍛為捶,音字亦同。郭失之。今不從此說也。玷丁恬反。捶丁果反。大馬曰:「子巧與?有道與?」

〔疏〕司馬怪其年老而捶鍛愈精,謂其工巧,別有道術(shù)也。

〔釋文〕巧與音余。下同。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鉤,于物無視也,非鉤無察也。

〔疏〕更無別術(shù),有所守持。少年已來,專精好此,捶鉤之外,無所觀察,習(xí)以成性,遂至于斯也。

〇王念孫曰:「守」即「道」字。達生篇「仲尼曰:『子巧乎!有道耶?』曰:『我有道也』」,是其證。「道」字古讀若「守」,故與「守」通。

〔釋文〕而好呼報反。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長得其用,而況乎無不用者乎?物孰不資焉?」

〔注〕都無懷,則物來皆應(yīng)。

〔疏〕所以至老而長得其捶鉤之用者,假賴于不用心視察他物故也。夫假不用為用,尚得終年,況乎體道圣人,無用無不用,故能成大用,萬物資稟,不亦宜乎!

〔釋文〕以長丁丈反。不得無故而有。傳世故有子孫,不得無子而有孫也。如是,天地不得先無而今有也。

冉求未對。仲尼曰:「已矣,未應(yīng)矣!不以生生死。

〔注〕夫死者,獨化而死耳,非夫生者生此死也。不以死死生。

〔注〕生者亦獨化而生耳。

〔疏〕已,止也。未,無也。夫聚散死生,皆獨化日新,未嘗假賴,豈相因待?故不用生生此死,不用死死此生。冉求未對之間,仲尼止令無應(yīng),理盡于此,更何所言也?死生有待邪?

〔注〕獨化而足。皆有所一體。

〔注〕死與生各自成一體。

〔疏〕死獨化也,豈更成一物哉!死既不待于生,故知生亦不待于死。死生聚散,各自成一體耳,故無所因待也。有先天地生者物邪?

〇典案:「物」字疑衍。唐寫本無「物」字,文義較長。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猶其有物也。猶其有物也無已。

〔注〕誰得先物者乎哉?吾以陰陽為先物,而陰陽者即所謂物耳。誰又先陰陽者乎?吾以自然為先之,而自然即物之自爾耳。吾以至道為先之矣,而至道者乃至無也。既以無矣,又奚為先?然則先物者誰乎哉?而猶有物無已,明物之自然,非有使然也。

〔疏〕夫能物于物者,非物也,故非物則無先后。物出則是物,復(fù)不得有先于此物者。何以知其然耶?謂其猶是物故也。以此推量,竟無先物者也。然則先物者誰乎哉?明物之自然耳。自然則無窮已之時也。是知天地萬物,自古以固存,無未有之時也。

〔釋文〕有先悉薦反。下及注同。圣人之愛人也終無已者,亦乃取于是者也。」

〔注〕取于自爾,故恩流百代而不廢也。

〔疏〕夫得道圣人,慈愛覆育,恩流百代,而無窮止者,良由德合天地,妙體自然,故能虛己于彼,忘懷亭毒,[不仁]萬物,芻狗蒼生,蓋取斯義而然也。,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為物逆旅耳!

〔注〕不能坐忘自得,而為哀樂所寄也。

〔疏〕逆旅,客舍也。窮達之來,不能御捍,哀樂之去,不能禁止。而凡俗之人,不閑斯趣,譬彼客舍,為物所停,以妄為真,深可悲嘆也。

〔釋文〕能御魚呂反。,務(wù)在獨免,愚惑之甚,深可悲傷。至言去言,至為去為。

〔注〕皆自得也。

〔疏〕至理之言,無言可言,故去言也;至理之為,無為可為,故去為也。齊知之所知,則淺矣?!?

〔注〕夫由知而后得者,假學(xué)者耳,故淺也。

〔疏〕見賢思齊,舍己效物,假學(xué)求理,運知訪道,此乃淺近,豈曰深知矣!

〔釋文〕齊知之才細反,又如字。

【校記】于此,現(xiàn)移回原處,原注釋順序亦隨之而改,不再作注說明。又,原作「不」,據(jù)郭注改。臯,原誤作「阜」,據(jù)下文改??啵鳌溉簟?,據(jù)集釋本改。無,集釋本作「答」,應(yīng)從之。效,南華真經(jīng)注疏據(jù)輯要本改作「詐」。夫,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改作「人」。,從集釋本改作「逖」。照,從集釋本改作「昭」。無,從集釋本改作「道」。而,南華真經(jīng)注疏??庇浽疲盒S浿^韻府羣玉十四引作「如」,成疏亦作「如」,據(jù)改。借也,從集釋本「補」借刪「也」。務(wù),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刪「務(wù)」,后句補「惟」,于義更通,據(jù)改。集釋本與南華真經(jīng)注疏均依世德堂本刪「之」后「形」字。故,據(jù)集釋本補。梯,從集釋本改作「稊」。三,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作「之」,據(jù)改。至,釋文、續(xù)古逸本、世德堂本并作「驚」;釋文及郭慶藩又以為,當(dāng)作「騖」,因兩字形近而誤為「驚」。語,王孝魚點校集釋本依正文改為「志」。由,集釋本、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古續(xù)逸本、世德堂本作「游」,據(jù)改。由,從集釋本前置。帝,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補「帝」字,據(jù)補。故,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作「能」,據(jù)改。捍,集釋本、南華真經(jīng)注疏均作「御」。清,南華真經(jīng)注疏作「情」,據(jù)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