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言論
文言合一,蓋時彥所嘩言也。此事固未可猝行,藉令行之不得其道,徒令文學日窳。方國殊言,間存古訓,亦即隨之消亡。以此闿圉烝黎,翩其反矣。余以為文字訓故,必當普教國人。九服異言,咸宜撢其本始,乃至出辭之法,正名之方,各得準繩,悉能解諭。當爾之時,諸方別語,庶將斠如畫一,安用豫設科條,強施括哉!
世人徒見遠西諸國文語無殊,遂欲取我華風遠同彼土。不悟疆域異形,大小相絕。彼之一國,當我數(shù)道,地既狹迫,俗易同;我則經(jīng)略廣員,兼包區(qū)夏,剛柔燥濕,風土互殊。其異一也。又彼土常言,多原羅馬,乃復雜以土風,雅、鄭相貿(mào)。借使羅馬先民,復生今日,聞彼正音,方當為畔喭。夫以非正為正,則正者譎矣;兩在非正之位,則一不獨正矣。反觀諸夏語言,承之在昔,殊方俚語,各有本株。故執(zhí)旋機以運大象,得環(huán)中以應無窮,比合土訓,在其中乎。若枉徇偏方,用為權概,既無雅俗之殊,寧得隨情取舍。其異二也。又彼土自日耳曼以來,仍世樸塞,畫革旁行,無過移書聲氣,雖有增華,離質非遠。我則口耳竹帛,文質素殊。今若以語代文,便將廢絕誦讀;若以文代語,又令喪失故言。文語交困,未見其益。其異三也。
世方瞀惑,余之所懷,旦莫難遂。猶愿二三知德君子,考合舊文,索尋古語,庶使夏聲不墜;萬民以察,芳澤所被,不亦遠乎?
今以紐韻正音,料簡州國。訛音變節(jié),隨在而有;妙契中聲,亦或獨至。明當以短長相覆,為中國正音。既不可任偏方,亦不合慕京邑。其表如左方:
濁音去聲變清音界:
直隸、山東、河南、山西。
清音去聲變濁音界:
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福建。
濁音上聲變去聲界:
除浙江嘉興、湖州二府,他處皆然。
去聲不別影喻二紐界:
除江南、浙江,他省皆然。
上聲似平界:
陜西。
入聲似去界:
直隸、山東、河南、山西。
舌上音歸舌頭界:
福建。
舌上音歸喉音界:
廣東。
舌上音變正齒界:
江南、浙江、廣東、湖南、廣西、云南、貴州。
輕唇音歸牙音界:
除廣東,他省多有。
牙音誤輕唇音界:
廣東。
喉音誤齒頭音界:
廣東。
齒頭音歸喉音界:
各省多有。
齒頭音變正齒音界:
各省多有。
匣紐變喻紐界:
浙江。
疑紐誤娘紐界:
除廣東,他省多有。
泥紐變娘紐界:
除云南、貴州,他省多有。
泥紐變來紐界:
直隸、山東、河南、江蘇北部、安徽北部。
彈舌音變來紐界:
安徽北部。
彈舌音誤禪紐界:
江南、浙江、江西、湖南、云南、貴州、廣東。
魚韻誤支韻界:
云南、貴州、廣東。
鼻音收舌、收唇無別界:
除廣東,他省皆然。
東、冬二韻無別界:
除湖南、江西、安徽,他省皆然。
青、真二韻無別界:
除廣東,他省皆然。
真、諄二韻無別界:
除嶺北諸省,迤南諸省皆然。
江、陽二韻無別界:
除江西,他省皆然。
術、物等韻誤入模韻界:
直隸、河南、湖北、湖南。
麻韻亂佳韻界:
除江蘇江寧府、浙江紹興府,他處皆然。
麻韻誤先韻、幽韻界:
除浙江、江西、湖南、廣東,他省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