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昆曲起源發(fā)展
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其時“北劇”(元雜劇)沒落,“南戲”復興,中國的戲劇也相應地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南戲主要劇本是“傳奇”,演唱傳奇的聲腔很多,始于昆山,盛行于蘇州的昆腔,起初稱為昆山腔,也是南曲的一個支派。它與海鹽腔、余姚腔、弋陽腔并稱為四大聲腔,“流麗悠遠,出乎三腔之上”。
昆山腔在明代萬歷之前,還只是流行于吳中的“小集南唱”的清曲。這種“清柔婉折”的昆山腔之變革發(fā)展,是在明代中葉以后。嘉靖、隆慶年間,江西南昌人魏良輔認為當時的一些南曲唱腔“率平直無意致”,于是以原昆山腔為基礎(chǔ),參考海鹽、余姚等腔的優(yōu)點,并吸收了北曲中的一些唱法(即“抑揚頓挫,索纖牽結(jié),停聲、偷吹、依腔、貼調(diào)”等有裝飾色彩的潤腔手法),把昆山腔作了很大的改革與發(fā)展。魏良輔原是個北曲清唱家,到吳中后,又致力于南曲。他非常講求唱法上的吐字、過腔、收音。同時,在北曲弦索名家張野塘的協(xié)助下,“更定弦索音節(jié),使與南音相近。并改三弦式,身稍細而其鼓圓,以文木制之,名曰弦子(即昆曲及彈詞中所用的“南弦”)”。它與曲笛、懷鼓、提琴并為昆曲的特色伴奏樂器。這種新腔的特點是清柔婉轉(zhuǎn),“調(diào)用水磨,拍捱冷板。聲則平上去入之婉協(xié),字則頭腹尾音之畢勻……啟口輕圓,收音純細?!背蔀榧媳鼻蟪傻男侣?,“腔曰‘昆腔’,曲名‘時曲’”。但這時的昆曲仍是清唱,尚未能體現(xiàn)劇本,形諸舞臺。
昆曲由清唱搬上舞臺,成為戲劇,始于梁辰魚的《浣紗記》。梁辰魚覺得昆腔不應只局限于曲壇清歌,必須擴展到舞臺之上占有更廣闊的天地。于是他“考訂元劇,自翻新作”,寫作了《浣紗記》傳奇,并第一次將昆曲搬上舞臺。自萬歷初年,昆曲很快地擴展到江、浙各地,成為壓倒其它南戲聲腔的劇種。隨之由士大夫帶進北京,與弋陽腔并為玉熙宮中大戲,當時稱為“官腔”。以此為發(fā)端,昆曲便以昆山和蘇州為起點,迅速地傳播到南北各地。從此,昆曲儼然成了劇壇的盟主,數(shù)百年來,對許多劇種的舞臺藝術(shù),產(chǎn)生過深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