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所述,乃個人談話之幾種初步手續(xù)。本章乃進而研究個人談話。個人談話之內(nèi)容與性質(zhì),固隨不同之情形而互異;惟與個人談話有影響之幾種心理的要素,有足述者。此幾種心理學上的原則或定律,無論選擇人材之個人談話,或職業(yè)指導所用之個人談話,皆當三致意焉。
與個人談話有影響之幾種心理的要素?。ㄒ唬┮淹?jīng)驗所限定之反動作用 吾人對于任何事物所加之意義往往為已往經(jīng)驗所限定;而吾人受此限制,初不自覺。故主持談話者,亦往往因從前對某種生理及心理特性有過聯(lián)合作用,成為潛意識,對于接談之人所得之印象,遂受影響。此即所謂“已往經(jīng)驗所限定之反動作用”(conditioned reactions)。據(jù)華生(Watson)所實驗,如將兔子或小雞示一小孩,小孩常撫弄之。然如吾人將此動物示此小孩時,屢次作可驚之聲音,則以后此小孩一見此動物,即號啼趨避。此即小孩對于此動物,受已往經(jīng)驗所限定之反動作用。此種反動作用,能使已往經(jīng)驗之全部分或一部分,在現(xiàn)在激起相類之感觸;而受此激動者,并不自知其來源。吾人初見一人與之接談時,亦往往有此現(xiàn)象。就心理學上言之,此種事實蓋由于所謂神經(jīng)原定律。依此定律,如有兩群之腦細胞同時動作,則發(fā)生聯(lián)絡作用,其間似關一途徑,可以相通。其后任何一群腦細胞活動,其他一群腦細胞亦受刺激而興奮。換言之,如有經(jīng)驗中之兩事物或幾部分之經(jīng)驗相繼發(fā)生,則將聯(lián)絡發(fā)生關系。以后如有一物或一部分重現(xiàn),即能喚起他物或其他部分之經(jīng)驗。吾人對于所見之人亦往往如此。初見之人之形貌,舉動,服飾,有使人發(fā)生惡感者,其后他人不幸而具有似之點,亦足使吾人對之心存成見。故主持談話者當存至公之態(tài)度,始不為偏心所誤。
就別方面言之,所謂已往經(jīng)驗所限定之反動作用,亦由已往無數(shù)聯(lián)絡作用之結果;亦能供人作為觀人之參考,惟用之不可不慎耳。
(二)普通化之習慣 一人之整潔有條理等等德性,常能于此人之衣服外表見之。有人以為習慣有普通化之作用:茍一人之服飾外表有整潔之習慣,則辦事時對于所辦之事亦有整潔之習慣;反是者亦有相反之普通化習慣。其實未必盡然。且專注意于自己一身者,于所任職務反易疏忽;聚精會神于事業(yè)者,于自身之裝飾往往無時顧及。此主持個人談話者所宜審慎也。茍拘泥“普通化習慣”之學說,則對于可用之才,亦難免交臂失之。不但冤抑個人,于事業(yè)亦殊有影響。
據(jù)實驗所示,一切習慣以具有特別性質(zhì)者為多。所謂普通化之習慣,不盡可信。然亦非謂觀人者于衣服儀表可以不顧。蓋謂吾人但虛心探察,庶幾不遺真材耳。
(三)表現(xiàn)于服飾之本能 一人之服飾往往能表現(xiàn)其本能之趨向。自炫之本能最易反映于服飾,此固常人所易見?!叭壕颖灸堋保╣regarious instinct)之趨向亦然。蓋吾人細察一人之服飾,則其所交游或常聚之伴侶屬于何類人物,大概得于此覘之。又觀中年或老年人之服飾,亦可見其思想與道德觀念之趨向。此固不足表示其必為頑固;然可見其不能適應當前之環(huán)境,使彼宜于某種職務而不宜于他種職務。
(四)反動作用之特別性質(zhì) 就心理學原理言之,主持談話者對于接談者所下之判斷,實根據(jù)接談者之反動作用(如因問而有回答之類);但反動作用有特別之性質(zhì),即主持談話者如異其人,則接談者之反動作用亦因之而異。接談者或能與主持談話者合作,應答如意;而任職之后,或與在己上者及同事不能合作。故談話時之主持者與所談之內(nèi)容,愈與服務時之主任與所需之材能相合,則談話之結果愈可恃;否則彼此不相關聯(lián),于實際仍無裨益也。
(五)自薦者當談話時之反常態(tài)度 主持談話者尚須注意自薦者當談話時之反常態(tài)度。蓋一人受問時,往往有惶恐失措之態(tài)度;其精神既反常態(tài),則其固有之知識能力或因此不能自顯,尤以切望得就所圖者為甚。此種人或為誠實忠懇而不善于言辭之輩,實為機關中所需用之干才,是在有選人之責者善以處之。
(六)本能的模仿作用為表同情之基礎 吾人對于他人果有愛護之誠意,則彼有感情上之表示,吾人亦若身處其境,與彼深表同情。惟有時其他本能亦能攙入壓抑其表現(xiàn)。例如有人表現(xiàn)局促囁嚅之狀,或足使吾人因之大笑;然茍設身處地思之,知其為難所在,則未有不興憐惜之意者。吾人遇見他人因喪事悲悼,不能感覺歡樂;身與跳舞歌樂之會,不能愴然流涕,此固習見之事。此種作用有人稱為本能的模仿作用(instinctive imitation)。假使一人無恐懼之本能,則見他人恐怖,決不發(fā)生本能的反應,因此亦決不能與此人表同情。進一步言之,吾人欲能感覺他人有道德上之某種本能的特性,亦視吾人自身此種特性易于喚起否。主持談話者尤須常與所欲談之一般人接觸,使同情心豐厚,如自身對于所問職務內(nèi)容有實際經(jīng)驗則愈佳。
主持談話者應有之資格 有影響個人談話之幾種心理的要素,既略如上述;今請進而研究主持談話者應有之資格。
主持談話者對于生理學、生物學、與心理學須有相當之知識,作為基礎,俾知何者為其能力所能成,何者非其能力所及。此類科學,初視之似不切實用;其實須有此基礎,始知利用科學方法,而不至為偽科學如形相學之類所迷惑。
主持談話者須有溫和之性情與態(tài)度,使接談者無論錄用與否,對于所欲服務之機關得一良好印象而去。然亦須具有相當之毅力,勿與接談者作無謂之漫談或爭辯。
主持談話者須能與接談者深表同情。聽力須能敏捷,使接談者所言不至有所遺漏。
主持談話者須能熟悉本機關之政策,工作之環(huán)境,及同事者之情形。
主持談話者應具之學識經(jīng)驗,固視所接談者之大概程度而異。然有一點可言者,即主持談話者之程度必須較接談者為高,始足以服接談者之心。
主持談話者須有統(tǒng)計學之知識,能從統(tǒng)計結果中尋繹有價值之參考資料。
欲個人談話之結果愈能近于準確,則主持談話者之人數(shù)當愈多。關于此點,斯各得(Scott)之實驗頗有研究之價值。據(jù)斯各得所實驗,美國之美煙公司(American Tobacco Company)嘗于二十九位自薦者中,選用十五位買賣商人,每位自薦者皆經(jīng)過八位評判員接談,依談話結果,分別等次。此八位中有七人系此公司中所用之買賣經(jīng)理員,其余一人為此公司中之部長。各人就判斷之結果,將最良之買賣商人置第一,其次良者置第二,以次類推。最后將各評判員對于每人所定之等次,加以平均,作為各自薦者之最后等次。
據(jù)評定之結果,總平均列第一者,有一評判員置此人于第二十三,又有別一評判員置之于第十九。數(shù)星期實際服務之后,成績最佳者乃總平均列第七,第一一.五,第一五,與第九之四人。于此可見個人談話甚不易準確,從事者當格外謹慎也。茲將此四人所得之等次及總平均之等次,列表如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