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讀《老子》
(八月廿一日)
《老子》一書,注之最早者,莫如韓非矣。其所引《老子》原文之先后,頗不與今本《道德經(jīng)》同。不知非著書時,初不循原書次第乎?抑其所據(jù)本果為古本,而吾人今日所見乃為后人所顛倒更置者乎?蓋未嘗無探討之價值也。故錄非所引《老子》次第于是,而以阿拉伯?dāng)?shù)字示今本章句之次第。其字句亦頗有與今傳各本稍有異同,皆可供參考。
甲、《解老篇》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攘臂而仍之。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義,失義而后失禮。禮,薄也。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乎?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處其實不處其華。去彼取此。
(58)禍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人之迷也,其日故以久矣。方而不割,廉而不穢,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9)治人事天莫如嗇。夫謂嗇,是以蚤服。蚤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則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謂長久。深其根,固其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60)治大國者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也。圣人亦不傷民。兩不相傷。兩不相傷,則德交歸焉。
(46)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禍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利。
(?)道理之者也。得之以死,得之以生,得之以敗,得之以成。
(14)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1)道之可道,非常道也。
(5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生而動,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傅弈校本,下“之”字作“亦”。)〔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備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錯其爪,兵無所害其刃。無死地焉。
(67)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慈于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生。以慈衛(wèi)之。吾有三寶,持而寶之。
(53)大道。貌施。徑大。朝甚除。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而貨資有馀者,是之謂盜竽矣。
(54)不拔。不脫。祭祀不絕。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馀。修之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奚以知天下之然也以此。
乙、《喻老篇》
喻老者,設(shè)譬以明之。上篇惟詹何一則為喻之體。
(46)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知足之為足矣。
(54)善建不拔,善抱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世世不輟。
(26)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36)魚不可脫于深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弱勝強。
(63)天下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細(xì)。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xì)。
(?)圣人蚤從事焉。
(64)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謀也。
(52)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71)圣人之不病也,以其不病,是以無病也。
(64)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xué)不學(xué)復(fù)歸眾人之所過。恃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47)不出于戶,可以知天下;不闕于牖,可以知天道。其出彌遠者,其智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41)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33)自見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27)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是謂要妙。